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论语》
  每日一《论语》

  曾经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对《论语》推崇备至。能说此言者,必是得其精华者。

  也有人言:打倒孔老二。说此话者,其女儿的名字为敏和讷,取自《论语》讷于言而敏于行。

  有人把《论语》视为毒药,欲除之而后快,这样的人一定是得其糟粕者。

  其实《论语》的糟粕,九牛一毛。

  今开坛说法,以宏夫子之道。
  学而第一

  这是《论语》第一部分的名字。虽然“学而”取自“学而时习之”的开头,但把“学”放在开篇第一个字,却很有深意。
  人生下来,就是白纸一张,要想长大,自立,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必须学习。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读

  孔子说:学了知识,有机会用于实践,难道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知己从远方来和你讨论问题,不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生气,不也能做一个有智慧和道德的人吗?

  学而习之的乐趣在哪呢?学是为了解决问题。比如如何能种出粮食?你学选种,育苗,耕地,插秧,田间管理,然后付诸实践,有了收获,解决了饿肚子的问题,这就是快乐。

  和知己相处的快乐是什么呢?如果你是一个有智慧和道德的人,你的朋友也会是这样的人,所以你们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可谓其乐融融。

  名气和做君子有何关系?我默默无闻,也要独善其身,绝不做杀盗邪淫之事,戒妄语,离烟酒。
打赏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读
  有子(据说是孔子的弟子之一)说: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服从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的情况,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制造动乱的情况,是没有的。君子要注重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自然养成了。孝顺服从父兄,就是仁爱的根本啊。

  这段论述,是《论语》中的第一颗老鼠屎,也是毒性非常强烈的一颗,披着亲子,兄弟之间温情的外衣,使人误入万劫不复的歧途,无数仁人智士,因此命丧黄泉,以致不能及时扬善抑恶。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段话充满了错误。

  首先,这种孝的思想,是一种僵化的亲子观和兄弟观。试想当一个人呱呱坠地后,自然是由年长者来全面的看护,照料,这时的长幼关系是幼者绝对服从长者;随着年龄的增加,长幼关系会加上一些师生关系的成分,有的家长完全可以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但是成年以后,长幼之间的能力差异逐渐消失,甚至逆转,幼者能力强于长者,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时长幼之间最好是朋友关系,互相尊重,互相关心,谁对听谁的,而不是以犯上作乱的罪名来压制年轻一代。长者暮年以后,逐渐丧失各种能力,长幼关系变成了反哺的关系,幼者要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长者。可见长幼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孝的观念始终停留在幼者的出生阶段,这是完全不合理的。
  其次,按有子的说法,顺从父兄的人,就会顺从上级,不会打乱上级的安排。所以顺从父兄就是道德的根本。这里父兄和上级就成了天道,成了神,因为只有天道和神的意志是不可违背的。谁要违背就是犯上作乱,自古以来,所谓犯上作乱的罪名,可能就来自于此。被冠以罪名者, 轻则牢狱,重则斩首,以所谓的国法来维护父兄和上级的意志。但父兄和上级是天生就是的吗?当然不是。他们也是从新生儿,婴儿,幼儿一路走来,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本领,有着人类的优点和缺点。所以不能盲从,一味顺服就容易出现迂腐无能或者助纣为虐的悲剧。

  再者,何为仁?爱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帮助,自利利他的行为。要以仁作为道德标准,就不能简单的靠顺从父兄和上级,而是要择善而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只要是人,就有对,有错,所以要明辨善恶,才可学习、听从,而不能做行尸走肉,不做分别。善:互相尊重,实事求是,自强不息,远离邪恶,正当防卫,人相助。
  恶:滥用暴力,偷盗,性乱,欺诈,污言秽语,吸毒酗酒,人相残。

  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读: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带媚色者,少有仁爱。
  仁者说话应该实事求是,不要刻意讨好别人,面色要平和,不卑不亢。
  如果说话不实事求是,脸上带着讨好的表情,那如何能冷静地了解问题的原因呢?如果不知道问题的原因,如何解决问题呢?或者已知原因而不致力于解决问题,而是把精力放在巧言令色上,那如何能自利利他呢?如果不能相互帮助,如何能互相尊重呢?没有了仁爱的基础,哪来的仁爱呢?
  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读:
  曾子(孔子的一个学生)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审视自己为别人出主意有没有尽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用?老师教的都学会了吗?
  自省是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所谓谋而忠,就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之道,然后给别人提出建议。比如医生给病人看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出诊断,开出治疗方法,这就是谋而忠;如果医生是为了自己多拿些回扣,滥用检查治疗,就是不忠。
  交而信,就是不巧言令色,而是实话实说,才能忠实可靠。
  传而习,就是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五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解读:
  孔子说:领导一个诸侯国,办事要恭敬,认真,实事求是,有诚信;节省开支,要尊重,帮助别人;组织大家做公益事业(如修路,架桥等)要讲究时机。
  这是孔子对当政者的要求。当政者办事要认真,有恭敬之心,实事求是,有诚信,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护。要减少办公成本,体贴民众。使用劳役时要减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这是孔子的美好愿望。如果当政者反其道而行之,就会社会动荡,最终被民众推翻下台。所谓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叛之。
  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读:
  孔子说:做学生的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服从兄长,要谨慎,诚实有信,关心别人,亲近仁爱的思想,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学习文化知识。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也是一颗老鼠屎。前面说过,所谓孝悌思想,就是绝对的顺从,是一种极不合理的主张,会导致善不能张,恶不能惩的乱局。所以弟子不论居家或外出,只应服从父兄的合理安排,而不是绝对服从。什么是合理安排呢?就是非杀,盗,邪淫,妄语,烟酒;要互相尊重,实事求是,自利利他才对。
  七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解读:
  子夏说:推崇有才德的人,不贪爱财色;照顾父母,能尽心尽力;为政府办事,能全身心投入;和朋友交往,实话实说,有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自谦说没学过什么,我却要说他已经学过了。
  这是子夏强调一个人应具有的品质:亲近有才德的人(具有智慧和自利利他思想的人),不贪心,努力为别人服务,诚实有信。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强调正当守卫自己的劳动所得。一个人为了守卫自已辛勤劳动的果实,可以使用暴力,因为暴力在自我防卫时具有正义性。

  新闻故事:2011年12月31日夜,美国俄克拉玛州的一名18岁的母亲,为了保护自己和怀中的婴儿,开枪打死了一名非法闯入其家的手持猎刀的匪徒。通过调查,警方认为此举是正当防卫,受法律保护。
  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解读:
  孔子说:如果君子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就没有威仪(令人尊重的样子),学到的东西就不牢固。要主张专心,事实求是,有诚信。所结交的朋友都应该是这样的。犯了错误,不要怕改正。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就是三省吾身的意思,对于学到的为人之道(事实求是,自利利他)要落实到自己的言行,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学到的东西才能牢固掌握。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是指如何交友,和什么样的人亲近,即亲君子,远小人之意。过则勿惮改,是指人都会犯错,但错了就不要怕改正,改好了,仍然是君子。
  九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解读:
  曾子说:对于一个死去的人,要慎重地评价他的一生,善行要表彰,恶行要批评。对于那些已经逝去很久的君子,应该追忆他们的美德,这样,人们的道德就趋于提高了。

  这说的是要明辨善恶,善就是功,恶就是过。一个人可能有功有过,对其功要表彰,对其过要批评。这样社会上的善恶就一目了然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自然而然从善离恶,民德归厚矣。如果对于某些人的过不能如实批评,遮遮掩掩,就是为邪恶张目,就会导致世风日下,是非不分,善恶不明,人相残做恶而不自知的乱世出现。
  十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解读:
  子禽问子贡说:孔子到了一个城邦,一定要了解那里的社会治理方案,是他主动要求别人告诉他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孔子是因为品性具有温和,善良,恭敬,简朴,谦让的特点,而得到的。孔子想要了解政策的动机,和别人是不同的。
  这是说孔子积极参政议政,其目的是想帮助当地人解决问题。其核心是一个“良”字,即善良,良好之意,也就是说孔子是根据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自利利他的君子,所以和那些自私自利,投机取巧,喜欢钻营的人比较,其行为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十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健在时,观察他(人子)的志向;父亲去世了,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改其父亲的处世之道的,就可以说是孝了。
  这是更加疯狂的孝悌思想,对于父辈的行事之道,不辨善恶,不加取舍,一概顺从,如果是恶法,还要执行到父辈死后三年。是可忍,孰不可忍?。前面已经论述了孝悌的不合理性,此处不再赘述。
广告
  十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解读:
  有子说:礼仪的使用,重要的是跟随前人的方法。以前帝王的治国之道中,这一点(礼仪的使用)做得很好。但是如果现在礼仪规模的大小皆从先例中来,就有行不通的地方(比如原来见了高官要跪拜,现在只需握手即可)。只知道跟随,而不恭敬地加以节制,也不可行。

  这是有子说如何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经验。和为贵,就是继承是重要的,因为先王在礼仪方面做得很好。但如果都照搬,就有所不行;只知道跟随,不知道恭敬地去调整,也行不通。
  十三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解读:
  有子说:根据善的原则来说话,这样的承诺就可以履行。根据礼仪来表达对别人的尊重,就能远离耻辱。言行不离开其根本(善的原则,礼的原则),就可以受到尊崇。
  这是强调言行的原则,主要是善的原则(义),就是针对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自利利他,戒杀,盗,邪淫,妄语,烟酒。按照这样的原则,信用才可靠,言行才能受到尊重。
  十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解读:
  孔子说:君子不求吃饱,不求住得安稳,但是办事敏捷,说话慎重,根据学到的为人之道,纠正自己的言行,这就叫好学啊。
  这是强调君子没有贪欲,但是努力工作,服务社会。同时加强自身修养,说话慎重,时时自省,修正自己的言行。
  这句话的缺点是过于刻薄。试想,没有温饱,哪有生活的安乐?自己生存都成问题,为什么要为他人努力工作?可能孔子之意是:只要努力工作,温饱自然无忧,但这里还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守护自己的劳动果实,不被王,贼,水,火随意破坏,掠夺,为达此目的,不排除使用暴力手段进行正当防卫。
  新闻故事:2011年12月31日夜,美国俄克拉玛州的一名18岁的母亲,为了保护自己和怀中的婴儿,开枪打死了一名非法闯入其家的手持猎刀的匪徒。通过调查,警方认为此举是正当防卫,受法律保护。
  十五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解读:
  子贡说:贫穷但不谄媚,富贵但不骄傲,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还行。比不上虽然贫穷但乐观向上,虽然富贵但注重礼仪的人。子贡说:《诗经》说:一点一点,不断的改善,精益求精,说的就是这个吧?孔子说:子贡啊,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以前告诉你的内容,你现在知道活学活用了。
  这是孔子和学生在论道。子贡问老师,如果穷人不巧言令色,向上巴结,富人不骄横跋扈,我觉得这样做不错,您如何评价?孔子说,这样的人还行,但还有更高一个层次的做为,就是穷人乐观向上,努力学习,工作,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富人仍然知道要尊重别人,对人有礼。这时子贡想起了原来学过的一句诗:骨器象牙,玉器石器,切磋琢磨,日新月异。孔子觉得子贡在这里引用的诗句很贴切,所以很高兴,感叹说:子贡啊,你知道活学活用了,可以和你谈《诗经》了。
广告
  十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读: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不了解别人。
  这是强调分别君子和小人并不容易。因为要亲君子,远小人,所以要分辨清楚。这里要注意,君子和小人并非是对一个人的结论,而是对一个人言行的判断。因为一个公认的所谓君子,如果不精益求精,而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了恶的言行(杀盗邪淫,吸毒酗酒,不按因果规律办事,损人利己。),那么,他的言行就是小人。相反,如果一个众所周知的小人,方然醒悟,众善奉行(非杀盗邪淫,离烟酒;针对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自利利他),那他的言行就是君子。

  为政篇
  就是用条文规范社会大众的言行,防止出错。
  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读:
  孔子说:如果用道德来规范社会大众的言行,这就好象是北辰星一样,会受到其余众星的拥护。
  所谓道德,就是善,就是互相尊重,针对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自强不息,戒杀盗邪淫妄语,离烟酒,正当防卫。
  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没有不道德的。
  这样说,并不全面,诗经中固然有《关雎》这样的佳作,但也有《卷耳》这样只知道酗酒消愁愁更愁的消极,愚蠢的作为。在《雅》和《颂》中,更有很多渲染酗酒,对统治者溜须拍马,及其肉麻的篇章,读《诗》者不可不察。
  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解读:
  孔子说:如果只用法律条文,刑罚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人们会因为惧怕而不敢做恶,但并不以做恶为耻;如果再加上用善来教导大家,让大家互相尊重,礼让,那么人们会把做恶当作耻辱,而且会排斥恶行。
  这是强调,社会的治理不能单靠法律,还需要教育民众何为善恶,做到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善恶的定义,前面已说过,不再赘述。
  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读: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求学,三十岁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处世之道),四十岁时不再困惑,五十岁时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六十岁时我听到什么,就知道其善恶是非,到了七十岁,我可以随心所欲,达到众善奉行,诸恶不作的程度。
  可见知“道”后,孔子又修炼了四十年,才达到了他自觉圆满的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论语》学习做人智慧: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周易《象传》中的“大象”概述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论语》没有那么难
身教总还重言传——《论语》悟读【29】
《论语》导读之433:孔子论述“九思”,...
《论语》:讷于言,敏于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