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茶以芽头为贵吗?盘点2020茶圈的七大谣言,别再傻傻相信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在唐朝曾有“涤烦子”、“忘忧君”等别称。

喝一杯茶,除了茶香茶味的品尝外。

更多的内涵,得从品茶本身延伸出去。

从喝茶的过程,蔓延出一种修身养性,气定神闲的气氛。

从饮茶的体会,慢慢感受好茶留在唇齿与喉间的韵致。

往广了说,所谓的茶韵茶境,看似虽捉摸不定,捕捉不着。

但它们却实打实的,从实际喝茶体验中来。

刚开始喝茶不久的新人,不会分辨茶叶好坏,不懂得如何将茶泡得更好喝。

于是,当一个人在还没喝懂茶时,会觉得茶味都一个样,滋味有点苦。

但等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有了区分的能力。

能够从茶味里,感受出苦涩甘润,清甜鲜爽,回甘生津等诸多不同体验。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但在学茶的过程,最怕是受了误导,信了谣传。

以至喝茶入门途中充满坎坷,走了不少冤枉路。

现下已到了十二月,已近年关,新的一年即将开启。

回顾2020年,曾有过不少茶界谣言此起彼伏,误人子弟。

下面就来详细做一篇盘点,大家千万别信了谣言,中了招!

《2》

谣言1.春季多雨,春茶含水量高?

真相,两者八竿子打不着。

春雨贵如油,细细密密,洋洋洒洒。

从惊蛰春分,到清明谷雨,春天正是多雨水的季节。

四周围的空气里,弥漫着温润的感觉,雨丝绵柔,淅淅沥沥。

草木们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后,等到万物复苏的春季,离不开恰到好处的春雨滋润,才能生长得更欣欣向荣。

春季多雨,这点不假。

但茶树的生长喜阴喜湿,春日生长季时,充沛的雨水滋润,对茶青鲜叶品质的提升有关键作用。

一来,茶树芽叶细胞内补充了更多的水分,出落得更水灵;

二来,春日湿润,多雾的高山气候,更适合茶树的光合作用。

不过在多雨的春天,只会让茶青鲜叶细胞内补足水分,不会对成品茶的品质造成影响。

更不会出现所谓的“春茶含水量高”、“后期储存容易返潮”等诸多问题。

毕竟在经历系统的制茶工艺,最终茶叶成品在烘干达标的基础上,根本不会出现干度不合格的问题!

谣言2.自古好茶都是以芽头为贵,越嫩越好?

真相,这一直以来都是误区。

品质一流的好茶,不单单以芽头为贵。

更主要的是看茶青原料产地,加工工艺,储存情况。

此外,还有包含树种的适制情况,采摘的标准程度等。

以福鼎白茶里的白毫银针为例,它的名贵之处就远不止是芽头这么简单。

首先,离不开“原产地,原材料,原地加工”。

用当地的高山白茶原料,原地加工,及时薄摊薄晾,日光萎凋,细致烘干,方能成就佳品。

其次,按国标的规定,适制白毫银针的茶树品种有限,以大白茶、大毫茶为主。

换成云南大叶种茶,梅占,铁观音茶树等,根本不适合加工成白毫银针。

最后,白毫银针有“十不采”的严格要求,雨天不采,细瘦芽不采……

标准的福鼎银针,长相可不止芽头那么简单,还要符合“一旗一枪”,白毫浓密的特征,芽头旁紧贴着小叶壳。

采太嫩,采太早,采下“早产儿”般的芽头,内质不足,品质压根不会高。

何况,六大茶类里,好茶并非是以嫩为贵。

不然这让太平猴魁,大红袍,牛栏坑肉桂,老班章古树茶等。

这些外观并不细嫩,但实属顶尖茶品,情何以堪?

谣言3.越早上市的新茶,等级越高?

真相,非也。

每年等待好茶上市的心情,都很焦灼。

但咱们要明确一点,好茶不怕晚。

每逢过早上市,提早上市,抢先上市的新茶,它们往往容易藏着猫腻。

常言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茶树的生长发育,遵守着既定的季节规律。

时候未到,根本采不了适合的茶青鲜叶。

一般按常理讲,纬度越靠近赤道的产茶区,平均气温高,茶树生长快,采茶时间相对会早一点。

而平地产区的茶,也会比高山高海拔的茶区,采茶更早。

但纬度低,海拔低,日照时间长,光照清冽,缺少足够云雾滋润等,会让茶树内部的咖啡碱,茶多酚等苦涩物质含量更高。

换言之,可以早采茶,早加工,早上市的茶叶,未必是好茶。

另外,在茶叶的加工制作过程中,讲究慢工出细活,心急绣不了牡丹花。

一味的迎合市场,赶早上市的新茶,本身很容易出现粗制滥造,干度不达标,内质受损等诸多问题。

要是买到了早上市,含水量没烘干的新茶。

那么相当于买一斤,亏一斤。

因为茶叶内部含有超乎正常值的水分,会影响到好茶的风味品质,不宜储存。

将这样的茶买到手,实在太糟心了。

谣言4.绿茶黄茶等新茶上市,越早尝鲜越好?

真相,不是。

一味求早,不是好事。

关键是看,茶叶的“适饮期”有没有到。

对绿茶黄茶等经过杀青,风味以清新鲜香风味为主的茶叶而言,它们并不适合存成老茶。

而是要趁着风味正好的时期,及早饮用,及时饮用。

不然等放到了隔年,茶叶的颜色转暗,香气变弱,风味的鲜爽度大打折扣。

个中的精华美妙风采,过期不候。

但绿茶黄茶要趁鲜喝≠越早尝鲜越好。

因为经过杀青,经过锅炒,经过烘青的绿茶黄茶等,新茶在刚刚加工完毕不久时,容易带有不少火气。

刚加工完成的绿茶新茶,它的滋味尝起来不仅不够清鲜,反而容易让人感到有几分燥意。

这时建议是将新茶放一放再去喝,滋味体验更好。

放上一礼拜或大半月左右,按个人的喝茶适应程度,再泡一杯新茶尝鲜。

彼时,附着上新茶上的火气消散。

而属于茶叶的清新鲜香本味,更好的绽放。

此时再去喝茶,更能尝鲜!

谣言5.泡茶时出现的茶沫越多,代表茶叶品质越好?

真相,茶沫从不是所谓的好茶精华。

茶叶在冲泡时,汤面泛起一层厚厚的茶沫。

各种原因,说来话长。

除了因为茶皂素外,灰尘杂质,大量茶毫,出汤方式,茶汤激荡等,同样会形成茶沫。

比如在倾倒茶汤时,茶汤表面激荡,容易泛出不少泡沫。

又比如,茶皂素含量高的粗老茶叶,在注水冲泡后,同样会泛出茶沫。

遇到一杯茶沫多的茶,它的可能原因有很多。

但不论怎么看,茶沫多都并非是茶叶品质好的信号。

以茶皂素的含水量高低来看,原料越粗老,茶皂素含量越高。

与此同时,茶皂素滋味辛辣刺激,滋味体验不佳。

是以,茶沫多的茶,品质不一定好!

谣言6.家庭存茶,出太阳时最好晒一晒茶?

真相,千万不要。

茶叶储存的基本原则要求,离不开避光、干燥、密封、阴凉、清洁等。

日常在茶叶存放的过程中,若是没有“避光”保存。将茶叶放在透明的玻璃罐,或是直接敞放。

那么茶叶内部包含叶绿素在内的多种物质,容易遇光氧化,色泽变暗,品质下降。

何况,隔行如隔山。

当茶友们在家中自行存茶时,盲目晒茶。

容易因拿不准“尺度”,直接将好茶晒伤晒损。

茶叶内部的多种有效成分和有益物质,本身是非常娇弱的存在。

一旦将茶叶摊在烈日下暴晒,不出半天,色香味就会彻底大变。

外观,香气,滋味等,一应受损。

对此,列位看官们可以联系到梅干菜的模样,便可窥见一斑。

若想安心将白茶、黑茶、普洱等久存不变质,选对干度达标,品质合格的好茶后。

平时只需照着基础存茶的要求,便能让好茶久存不易变质。

越存风味越甘醇,别有魅力!

谣言7.茶叶泡五冲、六冲足矣,泡到后面会出现有害物质?

真相,太扯了。

内质丰沛,养分充足的好茶,耐泡表现佳。

像慧苑老丛水仙,桐木正山小种,太姥山高山白毫银针等。

用盖碗冲泡时,轻轻松松就能泡到七八冲,上十冲。

如果一款茶,只够泡五、六回,甚至才两三泡就彻底变味,那说明它的内质积累太寡淡。

而一款优质耐泡的好茶,只泡五冲,就强行喊停,不再继续冲泡,那未免太浪费。

说真的,要是一款茶的品质不堪,内部藏着有害物质。

那么在最先泡茶时,也早该浸出,释放了。

这怎么会,等泡到最后时,才会出场呢?

结合茶味的浸出规律看,这明摆着就是不现实!

《3》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以讹传讹。

茶圈里的谣传,真真假假,真假掺半,层出不穷。

每一年,每一季,总会冒出新的说法。

喝茶,学茶,懂茶。

要先学会明辨是与非,真与假。

万丈高楼平地起。

学会分辨真理与谣传,告别错的,与正确的茶知识相逢。

那么,对茶友的学茶成长,更有裨益。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是真是假,一试便知。

亲自试验,慢慢感受,便能知真或假!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丽的虞美人
摄影:苏浙沪名园画舫种种(5)
摄影:从摄影师的角度审美(395)
潘长宏教你做一道美菜-----【咖喱菜花】
摄影:从摄影师的角度审美(402)
摄影:桃花春风撒娇(1)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