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龙屯考古手记之十二
瓦之来路:新王宫砖瓦来源调查
 
  杜牧在脍炙人口的《阿房宫赋》里,描写这处秦时宫殿:“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漫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将之用在海龙囤新王宫,却也十分贴切。
  考古发掘显示,新王宫是一组以中央踏道为中轴线,依山形层层抬升,各抱地势,两侧屋宇栉比鳞次,檐牙高啄,廊道漫回,四周环“宫”城墙蜿蜒曲折的庞大建筑群,占地近2万平方米。从残存的高敞台基,硕大柱础,精致瓦当,威严脊兽,还能大略想见新王宫旧时模样。如此宏大而精巧的建筑,似非人力所为。因其不可想象,遂滋生美丽传说。
  传说杨应龙有赶山鞭,能驱石上山,犹如赶猪。当夜深人静,鸡不鸣犬不吠时,则挥鞭抽石,石自行,王宫遂成。出土的青花瓷碎片则表明,新王宫的营建,当不晚于杨升主播的宣德年间(1426—1435),而终结于杨应龙时,至少持续了150年以上的时间。其非一人一时之作至明。
  新王宫由木、石、砖、瓦等混筑而成。以加工规整的大石筑成房屋的台基,或雕琢成直径达40厘米的柱础石,局部地点用石板铺砌地面;以砖砌墙或墁地;以瓦苫顶,檐端的莲纹瓦当流动成一串动人的韵律,脊上瑞兽的碎片至今摄人心魄。万历二十八年(1600)六月初六黎明时分,明军破屯,“各路兵一齐登囤,拥入内城四面纵火。贼酋杨应龙将卧房发火,同爱妾缢死,要将自焚”,“吴总兵督兵从火焰中夺出,酋已气绝”(《平播全书·破囤塘报》)。经此大火,所有木柱、梁、椽、门、窗等均已化为灰烬,只留下满地的台基柱础,残砖断瓦。
   明人一炬,可怜焦土。
  囤上石料,多就地取材,采石场今尚在。木材亦应采自附近。所需的大量砖瓦来自何处?
  传说海龙囤所用砖瓦是在金川窑和海龙坝烧造的。为了运送这些砖瓦,杨应龙一次动用军士3万,从金川窑、海龙坝沿山川河谷逶迤一线,人手相传,将百万砖瓦送抵海龙囤。据说海龙坝的慈龙庵一带至今仍有窑址,1958年更曾挖出过一窑砖头。于是,人们对传说深信不疑。
   事实果真如此吗?
  随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我们对囤上建筑所用砖瓦的类型、尺寸等有了更深的了解,使将不同地点出土的砖瓦进行比较进而确定其来源成为可能。
  新王宫所出的砖形状各异,达十种以上,普遍较现代砖宽大厚重。其中长方形墙砖最多,一般长30、宽16、厚7.5厘米。余者在此基础上又各有变化,或切去长方形砖的一角,或将之磨圆呈内弧或外鼓状,或将砖之侧棱磨圆,不一而足,应是在墙体上所处位置不同使然。这类砖多模制而成,少量则砍磨而成。另有少量薄长方形砖、方形铺地砖以及作为山墙两端装饰的博缝头等。部分砖上有模印铭文,以“初一号”、“十六”和“十六砖”最常见,另有“砖”、“騐”(同验)等。大约是作为验收的标记,以及检验质量的依据。这些细节表明,囤上建筑在建设之初经过细致规划,对所需砖类及其质量都有严格控制。
  瓦则有筒瓦和板瓦之别,亦较现代瓦厚重。瓦当饰在房檐两侧尽头处的筒瓦或板瓦上,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吊檐”。均饰以六瓣莲花,仅因瓦类不同而微有变化。这深山林荫里的屋宇,一时花团锦簇,淡雅幽远。
在大火中,那些花朵天女散花般落入尘土,守望在屋面上庄严肃穆的各种脊兽亦纷纷坠落,粉身碎骨,栖息在残砖断瓦中。四十几岁的牵马人陈显伟说起几年前在囤上自家地里捡到一件脊兽的事时,似仍惊魂未定。他说:“是个龙脑壳啊,几多大,中间是空的,塞得进一个拳头。嘴巴张开,两个鸡蛋大的眼睛盯着你,看得人怕。藏在床下,也觉得阴风惨惨。后来50元钱卖了。”从这略带夸张又饱含敬畏的描述中,不难想象王宫当年的瑰丽辉煌。
   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一花,一兽,一王宫。
  在初步了解新王宫所用砖瓦形制的基础上,6月12日起,我们对海龙囤及其周边的砖瓦窑展开调查。囤上老王宫南侧今王武志家周边一带,大集体时曾挖出大量砖块,被村民运走打灶台。这里黄泥较厚,离水源又近,几十年前村民还在此烧瓦盖屋。调查发现,该地有窑址数座,我们对其中一座进行了清理。筒形的窑子,顶已毁,残高约1米,直径4米,砖红色的窑壁厚20厘米。其内出土较多砖屑,类型及尺寸与新王宫出土的长方形砖、薄长方形砖全同,部分断砖上有“十六”铭文。这是一座明代砖窑无疑。
  囤东五里,为太平。此间有全国唯一的因杨应龙而得名的学校——“玉龙小学”。当地人呼“杨应龙”为“杨玉龙”,传说他生于斯长于斯。75岁的黄恩永老人被从田头请回,坐在屋檐下向我们娓娓讲述杨应龙的轶事。他说,杨应龙的母亲是太平的女子,有人把状告到皇帝那里,皇帝说你咋娶个苗姑娘?怀孕三个月的杨母就被休回太平,云南、贵州、四川几省的粮草任她吃。太平有棵风香树,是空的,几多大,中央摆张方桌,围一圈凳子,人站凳外,还碰不着壁壁。杨应龙就是在风香树下生的。解放初,树倒了,太平人烧了三年。我咋个晓得?我穿着红裤衩去抱柴的嘛。这里有公馆、官井,地势都在。杨应龙生下来后,在官井洗的三(出生三天后,取水为婴儿洗澡)。杨应龙后来成了器,才上的海龙囤。老人都这么传,几百年了,你能活几百岁?
  我们是在这里发现窑址之后,才决定坐下来聆听它的传说的。窑址一排三座,就分布在玉龙小学对面,形制与囤上发现的完全一样。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居中一座窑址的底部散布着大量砖屑、瓦砾和瓦当,均与囤上所见者相同。这个发现令我们振奋不已。后来听说,早年修路时,曾掘出脊兽。囤上所出的,这里几乎都齐了。黄恩永说,学校的那个小山包,过去就叫瓦厂坝,上面全是大树,我小时候还去捡过菌子。跟前有半个人田(合七分多),是专门用来踩泥的。路这边,就是窑子。集体的时候,我们经常挖到火砖,吊檐。那时候,窑门还在,后来慢慢垮,陈家盖房子又挖一些,就成这样了。
  这些发现表明,海龙囤在营建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砖瓦在内的各种建筑材料的取用地(甚至包括口粮的运送),均就近取材,避免了远距离运输造成的不便。其所需砖瓦,就是在海龙囤及其周边近便之地烧造的,不必舍近求远地取材于十公里外的海龙坝或金川窑。海龙坝周边有同期窑址存在,因为这里是杨氏土司的庄园(《勘处播州事宜疏》),砖瓦用以筑衙院。从传说看,太平一带明代前后应有人居住,调查中我们在距此不远的桂花村民组后发现大批明墓。自太平以下抵海龙坝,一道狭长的田坝,是杨氏的粮仓。这里烧造的砖瓦,可能既供当地也供海龙囤。海龙囤所产砖瓦,则全供囤上。
砖瓦的来路,显现了这处土司禁地选址的精妙。
  时光在花开花谢间流逝。在400年前这山谷里笨拙瓦匠长满老茧的指尖,莲花朵朵绽放,至今仍未凋谢。循着花香,去寻瓦之来路。
 
2012年6月17日,写于囤巅。久雨初霁,入闰四月来,今日始见太阳。
——刊于《贵州都市报》2012年6月22日“副刊”版。(李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砖汉瓦之美:为何一块砖头价格如此不菲,直追金玉古玩
名胜|浙江·江南窑文化博物馆
瓦当砚
农村自建房那些漏水的砖砖瓦瓦,你了解吗
秦砖汉瓦中的民俗与哲学
苏州百馆(86)来锦溪,看中国唯一的古砖瓦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