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可落下的必修课:死亡教育——虽已来迟但却为时未晚 | 天才育儿


天才宝贝说


通常,孩子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可是面对“死亡”这个必须面对但谁都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大人们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呢?今天我们特别推出死亡教育专题:死亡无需忌讳,请正面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


先来看一段视频:


小朋友心爱的金鱼top去世了,他在亲吻完金鱼,进行了告别仪式后,决定让小金鱼回到大海的怀抱。当按下马桶按钮,看见金鱼消失的那一刻,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




看完视频,相信很多人都会被感动,在歌颂小孩子天真无邪的同时,我们更意识到,死亡是生命历程中自然的一环,换言之,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无需对死亡忌讳甚至避而不谈。


死亡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


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忌讳谈论生死的国家。曾有调查显示,丧亲人士中逾七成面对失眠、健康变差等问题,82%的人于亲人去世后常感孤独寂寞,三分之一的人更透露曾有自杀念头。


“妈妈,你说外公去世了,外公去哪儿了?”


“爸爸,我的小猫咪为什么再也不能和我一起玩了?”


“妈妈,天堂是哪里?我能够去玩么?”


“爸爸,死亡是什么......”


当孩子向你问起这些问题,你是选择回避还是直面?


死亡对于传统社会来说是个禁忌的话题。也许,你从未想过让孩子直面这个问题,想着等孩子们再长大些再告诉他;或者,你还想着等他们长大了自然而然就知道了。


然而,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让孩子自幼接受正确的死亡教育,不仅能让他们毫无阴影地正确对待生死、通过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提升生命质量,也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的死亡率。


那么,当孩子问什么是死亡时应该怎么回答呢?应该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性格用不同的方式。


1948年,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调查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状况,研究结果表明:


0~5岁


0~5岁的孩子对“死亡”就好像睡觉或去很遥远的地方一样,此时期的儿童几乎将死亡看做是生存的一部分,死掉一会儿,又醒来一会儿,接着又会死掉一会儿。


0~5岁的孩子看世界是直观的,对“死亡”没有具体的概念,所以解释时要用比喻拟人的词汇。比如家里有老人去世了,可以告诉孩子:那人的身体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不能工作了,就连医生也修理不好。


5~9岁


这阶段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他们可能不知道去世的人到哪里去了?他还能变成什么?他为什么要死?


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他们在家长的教育下,已经有了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孩子们已经开始学会思考,如果一味地运用比喻的做法,反而会让他们弄混虚拟与现实。这时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知道,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9~12岁


这时期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的事实。他们已经开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种外在力量,而看成是一种生命固有的必然现象。此阶段的问题是父母如何在不伤害孩子的情形下,去向孩子传述死亡的事实。


父母可以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孩子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其实,当孩子询问死亡时,诚实为最上策。将事实明白且清楚地告诉孩子,让孩子逐渐了解死亡具有不可逆性、普遍性。相比于我们的各种忌讳,外国的死亡教育就做的非常好:


美国:“死亡”是一种“情感知识”


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尽管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


当然,美国人更不赞成将“人死后都会变鬼”这样的“黑色迷信”作为知识,来传授给天真的孩子。他们认为:要是同时还把“鬼”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会更大——这样的“解释”除了可能误导孩子外,无疑还会增加孩子做噩梦的可能,并人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惧感等其他种种心理压力,以至于当家里真的死了人时,惊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参加亲人的追悼会。


更确切地说,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的。他们断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猫或家庭成员真的归西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将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德国:小学开设死亡课 模拟应对父母车祸


有人说教育孩子应该尽可能地展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然而,德国的家长与老师们却另辟蹊径,让孩子们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


德国柏林的一所小学竟邀请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课堂上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该校老师称,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像这样的挫折模拟情景和角色扮演在德国的学校中十分常见。


英国:制定健康教育的标准 学习“死亡和悲哀”


在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 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 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作者:【美】巴斯卡利亚,任溶溶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最著名的教育孩子九种方法
家长必看:父母这12种方法,其实是在造就“天才”
“老师见过最优秀的孩子,而医生见过最后悔的家长”
孩子的厌学,大多是由父母急功近利造成的
【三月复盘】:第三周,读书是认知觉醒的开始!
德国叹为观止的性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