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开沉睡千年隋唐扶阳古城的神秘面纱


在贵州东北部的德江县境内,蜿蜒数十里扶水河之北的香炉峰腹地,沉睡着一座古石城。自从2007年被发现后,古城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文史学家前往探访,经过有关学者多方考证,最终认为这座古城是隋唐古邑扶阳县县城遗址。而300多年前搬迁到古城里居住的朱姓居民,也很可能是明朝皇族后裔。

古城的小路

铜仁在线讯(记者  李坚  李铭亨)6年前,一个小村落的出现,掀开了贵州东北部贫困县德江历史的新一页。


这个叫朝阳的小村庄,实际上是一座具备军事功能的古城。经过多方考证,这座石头城被证实名叫“扶阳”,是消失了一千多年的隋唐古邑。而居住在里面的朱姓居民,自称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后代。


这座古城到底什么时候修建?存在了多少年?埋藏在坟墓里的石碑和古墓,中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记者日前走进古城,走访了当地居民和学者,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正在被慢慢揭开。


沉睡千年  揭开神秘面纱


在贵州东北部的德江县境内,蜿蜒数十里扶水河之北的香炉峰腹地,沉睡着一座古石城。自从2007年被发现后,古城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文史学家前往探访,经过有关学者多方考证,最终认为这座古城是隋唐古邑扶阳县县城遗址。而300多年前搬迁到古城里居住的朱姓居民,也很可能是明朝皇族后裔。


从发现至今,德江县政府就着手保护古城原貌,重点挖掘罕见的古城文化,希望通过努力打造成当地的一大特色景区。近期,投资2000多万的扶阳古城景区二期建设正式开工。


为此,记者深入古城,走访当地居民和研究学者,和你一起了解这座千年古邑的前世今生。

古城内现存的木质民房,大多修建于清末


一次探访 渐露声名


朝阳村是德江县合兴镇的一个偏远村子。


明清时期,这里被称为旋厂,距县城47公里,离镇上也有15公里,整个村子住着三四百户人家,全村老少加上起来上千人。如果不是村里出了位文化人朱克龙,至今这个村子或许还仍默默无闻。


2007年2月,在德江一中做语文教师朱克龙带着一批文史研究学者,来到自己的老家朝阳村考察。


“我就让他们看看村里的石板、石墙,可这一看大家被彻底惊到了。”朱克龙说,他从小就对村里那些重达四五吨的石板好奇,它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那时的他还在读书,曾多次带着尺子去量这些石板。


“最长的一块有6米,整个重量将近5吨。”朱克龙说,村里这种大小不一的石块很多,主要分布在中寨组一带。其中用于铺石阶、院坝及一些瞭望台的体积较大,大部分都在三到五吨之间,其他个头相对较小的石块大多在一吨左右,主要用于修建城墙和铺过道,“大大小小的加起来,保存完好的还有几百块。”

古城


他在上小学时,就多次问过学校的老师和年长的老人,但大家都说不清这些石头从何而来。


有建筑工程专家推算,仅这8万平方米的主体遗址,石墙、石院坝、石阶檐所需填充和铺垫的河沙就在12万担以上。古城靠近扶水河上游的河床全是硬底石山,落差大,很少有河沙沉积,取沙须从2-3公里外的扶水河搬运。6万平方米的古城主体建筑加上附属设施,从开挖平整地基到石料的开采搬运、加工安装到房屋亭台的修造,按古时候原始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约需100多万个劳动日,按每天使用500劳力来计算,约需持续修建6-7年;所耗财力折合当今人民币至少需要3000万元以上。


“村里遍布石围墙、石官路、石龙门、石阶檐,还修建有排水通道和防御设施。”朱克龙说,他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分析后,认为这不可能是祖宗修建的宗祠,“这么庞大的工程,名人望族和土司都修不起来,这明显是一座被遗忘的古城。”


沉睡古城  占地22.8万平米


在朱克龙的号召下,德江文物部门与当地的学者一起组成一个临时考察团,在2007年2月前往考察。进入村子后,他们发现了更多的秘密。除了做工精细的石头城外,村里还有古衙门、亭台,监狱、驿道等遗址,还有部分明清时期的豪华坟墓。


“经过后期的考证,这座古城是隋唐时期古县城扶阳的遗址。”陈永波现在是合兴镇经济发展办主任,说起2007年首次对古城进行考察后的情景,“扶阳古城沉睡1400多年后终于醒了”。

扶水河上,专家说石狮的雕刻手法罕见,类是隋唐风格


据陈永波回忆,古城被发现后,德江县政府就开始重点保护和修缮,希望把古城打造成德江最有文化底蕴的景区,还邀请了省、市专家考证它的历史,尽最大可能还原这座古城。


经过考察发现,仅古城城区就占地8万平方米,里面除了包括核心区域的衙署遗址外,还有配套的馆舍,以及具备军事功能城池、兵营、练兵场、哨亭、监狱和刑场,另外还有集市、马场、马道子、园林及戏台等遗址,加上古城附近的永盛寺、书院、惜字亭、古墓群等遗迹,古城共计占地22.8万平方米。


“虽然那个时候认定是一座古城,但究竟是历史上的哪座古城,这才是最大疑问。”陈永波说,县文物局联合县志办查询了当地的县志,可根本找不到关于这座城的任何记载。


翻查典籍“扶阳”初现


张贤春是当地文史部门的研究员,同时也是贵州省作家协会的会员。当年古城被发现后,张贤春也被邀请到古城进行考证。他与朱克龙一起,详细的研究了古城庭院内草木鸟兽石雕图案,发现石工工艺、形制与德江县煎茶镇宋代古墓群极为相似,两人推定这座古城应该是宋朝或宋朝前期修建的。


根据这个思路,他们先后查询了《通典》、《元和郡县志图》以及《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等10多本专业书籍。随后,一个名叫“扶阳”的地方浮现在他们眼前。


“古书上记载的其他地名都可以找到,唯独扶阳还没有被发现。”朱克龙说,当时他们就重点查询扶阳的相关情况,看是否跟这座古城有相似之处。


扶阳,在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相对比较详细,该书称“扶阳县,中下。东南至州八十五里。武德置,属思州,贞观四年属费州。”目前已经认定古时思州在今天的思南县,费州在今天的德江县潮砥镇官宅村,大约可以推算出扶阳位于今天的德江县煎茶镇至合兴镇一带。


同时,唐代的另外一本古籍《通典》记载:扶阳在扶水之北。


如果要找到扶阳,那一定要先找到扶水,研究人员找遍煎茶镇至合兴乡地境,只有合兴乡朝阳村的那条河流旧称“扶水河”,也被人喊作“浮水河”,而古城恰好在这条河的北面。据当地老人传说,古城旧称“扶王城”或“浮王城”、“福王城”,因为没有具体的书籍记载,无法确定准确的名称来源,但这些名称都恰好与“扶阳”谐音。


古城里居民认为,大石是祖先从江西到贵州后自己修建的


在当地的史籍中,嘉靖和道光年间的《思南府志》记载,朝阳村现在所在处是思南府通往务川县龙泉坪长官司(德江龙泉坪)古官道上一个名为“旋厂铺”的古驿站。另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等书籍记载,扶阳县建于隋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最后废于宋代的记载。推算下来,位于朝阳村的扶阳古城先后存在了约四五百年,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了。


根据以上的种种发现,专家们认定,朝阳村中寨的古城遗址就是扶阳城址无疑。


百年大树见证古城沧桑


如果只根据史书就认定这座古城就1400多年的历史,这很难让人信服。那古城内还有没有其他能证明自身历史的东西呢?


面对疑惑,陈永波带着记者穿过一片茂密的森林,来到了古城前方被称为“瞭望台”的一片大树下。


“这几棵古树从乱石缝中长出来,这些石缝石板都是古城的附属设施。”陈永波说的这些古树,都是生长十分缓慢的珍贵檀木。其中有一棵在瞭望台第二步台阶上,目测树干直径超过了50厘米,树高20米左右,而周围这样的大树有10多棵。


德江县林业专家说,檀木生长十分缓慢,瞭望台附近的檀木在德江县内为数不多,树龄保守估算至少都有四五百年左右。


“树木长在大石板缝中间,这说明是先有瞭望台,后才在倒塌的废墟里面生长出檀木。”陈永波说,在缺乏土地营养的大石块缝里,这些檀木尽管生长缓慢,但都有了几百年的树龄,那说明这个亭台至少有四五百年了,“而且瞭望台是长时间被废弃后才倒塌,这些树木也应该是在瞭望台倒塌后数百年才开始生长。”


据当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介绍,这样的古檀木在解放前很多,大部分分布在古城遗址周边,但由于在“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路边的檀木都被砍来烧了,现在仅存的10多棵都是长在不利于砍伐的岩石缝中间。

长满青苔的古城墙


除了檀木之外,在永盛寺附近的河边,还有一大片柏树,大大小小有30多棵,树龄也都是几百年以上。


“其中有根柏树长在桥上,把桥面上的石板都撑裂开了。”合兴镇政府党建办的杨旭也是朝阳村人,他听老人讲,石桥与村里的古城墙是同时修建的,根据永盛寺上的重修碑记载,这座桥也存在了一千多年。


在这座桥的桥拱中间,细心的张旭还发现桥身上面刻有一只乌龟,但这只乌龟刻在上面表示什么意思,张旭和其他的研究员暂时都没有弄懂,还有待有心之人去研究。


古城朱姓居民是明朝皇族后裔?


如果没有学者对古城进行考证,如今居住在扶阳古城里的朱姓居民一直都以为,他们脚踩的大石是自己祖先从江西逃难到贵州后,耗巨资在这里修建起来的。


“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信息,这里的居民很可能是明朝朱姓皇族后裔。”在德江旅游局工作的李登佳仔细研究朝阳村朱家的历史后说,这里的朱姓人家曾拿出金单布(族谱),称他们是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福王)的后代。带他们来到德江扶阳古城的始祖是朱兴现和他的随从陈登榜,但朱家的金单布已经遗失。


“因为与当地的土司发生冲突,先祖才逃到扶阳古城里避难。”朱克龙说,他听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朱兴现与随从在途中经过思南府十字街时,因为路过的马在街上拉屎,被当地土司要求将马屎冲洗干净,“但先祖好歹也是太子之身,怎么可能去冲洗马屎?最后因此被当地土司控制。”


护送朱兴现的侍卫是之前被吴三桂封为川湖副总的陈应隆,后者护主心切,最后一怒之下带兵冲进思南土司府中大开杀戒,将主人朱兴现救出,因此招惹原本就在气头上的思南土司,最后两人都被追杀,朱兴现随后逃到扶阳古城避难。

当地一朱姓居民家保留的牌匾


当时扶阳城里的居民都是以康、赵和龙姓为主,朱兴现在这里避难后,逐渐开始发家,其子孙先后多人考取了进士,势力逐渐强大,最后将扶阳城里的杂姓全部驱逐,扶阳古城自此称为朱家的地盘。


关于朱家来到扶阳的这段历史,很难找到物证都是口头相传,但关于朱陈两家婚姻的特殊规定,这在当地确实是事实。


“如果真的要其他物证,那就只有陈登榜的墓碑了。”陈永波说,在2009年清明,煎茶的陈家给他们的先祖陈登榜扫墓垒坟时,从坟墓侧面的泥土里挖出一块墓碑。


“碑记说这是‘陈登榜正魂之墓’,立碑人则陈的儿子‘原任川湖副总佘(陈)应隆’。”陈永波说,这块碑并不是像其他墓碑一样立在外面的,而是埋在坟墓的土里,说明立碑的人有意隐藏墓主的身份,当时的情况应该是为了躲避土司的追杀,立碑人的职务是川湖副总,那恰好印证了朱家不凡的身份,目前这块墓碑完整的被保存在朝阳村当地朱姓居民家中。


关于扶阳古城里面的朱姓居民是否是明朝后裔,朱克龙已经不再关心,他更关心的是扶阳古城的未来。


“扶阳古城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多个历史的时代文化在这里重叠交汇,怎么保护好这些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朱克龙说,前几年扶阳古城刚刚被认定的时候,周边的古墓群曾被大肆盗取,现在附近的古墓基本都被盗过了,已经找不到有什么价值的文物了。

古城内居民住的房屋


投资重修古城开门迎客


从发现到现在二期工程开建,扶阳古城已经经历了6年时间了,目前第一期投资436万的主体工程恢复已经完成。现在,重庆一家专门从事古建筑修复的建筑公司正在修复古县衙。


“这都是按照隋唐时期的古县衙进行修复,最大程度的还原扶阳的原貌。”一位黄姓木工师傅说,他们已经开工半年多时间了,现在县衙的主体修复工作已经基本结束。


早在扶阳古城发现初期,不仅德江和铜仁当地的有关部门在大力开发扶阳古城,贵州省政府以及文化厅、建设厅等多个部门都在大力的支持扶阳古城的开发。


“毕竟扶阳是贵州境内目前发现最大的隋唐古县城,这对研究贵州的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朱克龙说,其实早在2007年,德江县有关部门就立即牵头成立了“扶阳古城研究会”,专门派人保护和适度开发扶阳古城。


2008年,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在德江调研时,就专门向时任德江县县委书记的杨频解了有关扶阳古城的情况,返回贵阳后,林树森还在《德江县“扶阳古城遗址”汇报材料》上进行了重要批示,要求相关部门要对“扶阳古城”遗址的规划、打造进行了实地调研。


当年的7月31日,时任副省长的谢庆生率贵州省文化厅厅、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对遗址进行实地调研,谢庆生称,遗址规模宏大,气势恢弘,令人惊叹,是现今古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之一。并要求确立文物的年代,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修复和开发。


2008年9月28日,德江县举行隋唐扶阳古县城遗址景区旅游首发仪式,拉开了该县隋唐扶阳古县城古遗址一日游旅游活动的序幕。在当年的国庆长假期间,扶阳古城遗址景区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够,此后的景区一度停止开放,德江县开始斥资进行修复建设。

古城里幸存一道石门遗址,其他地方遗址基本倒塌


去年,德江县斥资436万元,对扶阳古城衙门等部分基础设施进行第一期修复建设,并在今年5月份顺利完工。按照2013年的计划,德江县财政全年将投入1000万元资金实施扶阳古城遗址景区客馆修缮及复原、古城内巷道道路、游览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整合部门资金1710万元,用于实施农房立面改造、景区公路建设等,光是这第二期投资,就高达2100多万元。


目前,扶阳古城第二期修复建设实施方案和景区规划编制已经启动实施,7至12月正式进入第二期施工建设阶段。德江县旅游局称,将举全县之力重点抓好扶阳古城遗址修复,争取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出德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举全县之力斥资2700多万元进行修复后,扶阳古城或将迎来新生。在沉睡一千年多年后,她将再次醒来开门迎客,但在这条被遗忘的历史长河中,还能找回原来的“扶阳”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氏族谱】贵州德江县共和文惠家谱
【文氏新闻】贵州省德江县共和镇石槽文氏迎新春活动
贵州这个小县城厉害了!正在打造14亿的机场,不在遵义 安顺
德江,你到底有没有文化?
【三燕古城】美丽的朝阳
德江傩堂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