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段子四十六 | 书论大变革

书法是中华文化核心的核心

清 康有为书法
点击下面绿色图标听语音 
四十六 书论大变革 来自子曰斯文 06:53

      与书法的碑帖大变革同时进行的是书论变革,体现了当朝逻辑,也展示了历史的纵深。

      朋友们,大家好!听段子,学书法,现在开讲!上次我们讲了《碑帖大变革》,今天我们要讲《书论的变革》。
      清代是书法的总结集成时期,她的书论特点可以概括为博大精深。从发展历程的角度看,书论和清代的书法实践一起,经历了清初期晚明遗风盛行,到清中期,“帖学书法”兴盛,一直到清晚期,“碑学书法”取代了“帖学”成为主流。这个过程我们前面讲了叫“碑帖大变革”。这里我们就介绍一下,在变革过程中间,代表性的一些书论著作,让大家具体了解一下清代的书论风采。
      在清初,承明末遗风,董其昌的书法风行一时,“崇董之风”可以说方兴未艾,这方面的代表性书论是倪后瞻的《倪氏杂著笔法》。倪氏的年轻时期,跟董其昌学书,他的论著完全就是遵从了董其昌的观点,连其所用的毛笔形制、发笔的方法之类的细节,都记载在书里。他认为能用笔便是大家。同一时期,还有冯班、王澍等人,他们承认董其昌悟性超人,但对其书风的妩媚、靡弱提出了批评。
      在总结晋、唐宋历代书法特征方面,董其昌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到了冯班笔下,他就将晋人的韵,改为了理。冯班的说法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后来梁巘又总结历代书风时,将冯班晋人之理改回了董其昌的韵,他的说法就是后来大家都熟知的流行表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还加上了“元明尚态”,这便是正统“帖学书法”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
      在”帖学书法“向”碑学“过渡时期出现了一些书学理论,从“碑帖”融合的角度阐述了一些自己的观点,颇有新意。这方面的代表是刘熙载,他的《艺概》中有《书概》,他不拘泥于具体的技巧,而是在重大的审美原则,书法史的大事上做了一些把握、表述,比较有名的是他提出的“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智,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样的论断。
      在“碑学”方面,“碑学”理论的奠基人是阮元,他的代表作品《南北书派论》,详尽的探讨了书法演变的源流和南北两派分合兴衰的历史。他认为以魏晋为分界线,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王羲之为代表,北派以索靖、欧阳询为代表,唐宋之后,北派逐渐式微,书家为“阁帖”所囿,就是说受了“阁帖”的限制。
      在阮元的另一篇文章北碑南帖论中,他进一步针对帖学书风时弊,倡导汲取碑版之长的观点。接着,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碑学”理论加以完善并系统化。他试图从六朝碑版中找到可信的笔法源流,他认为六朝书法之美在于“茂密”,构成所谓“茂密之美”的要素,包括五指疏布的执笔法,逆入平出的运笔法,既白当黑的结字法和大九宫的章法等等。到了晚清,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明确提出了“碑学”和“帖学”的概念,他调整了阮元和包世臣的观点,认为南北两派都兼有碑版和墨迹,两派的不同,在于尚风韵和多筋骨的不同。
      康有为主张的执笔法,表述为“腕平掌竖,使筋反转,由腕入背,发挥通身之力”。总之,清代的书论博大精深,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清代自身书法发展的逻辑,更在历史的高度上,为我们展示了书法史的宏大进程,以及其中的规律,颇具启示意义。
      好,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今天就讲到这儿。听段子,学书法,我们下次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王优峰书法
关于碑帖之争
国学大师马一浮的书法
书法碑帖书法作品欣赏笔法解析
漫谈临摹
从宋四家排名论辩看苏黄米蔡对明代书法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