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灵素之问 | 九针十二原:遗失的秘史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小针先师涪翁(即李柱国)在《针经》中提出新的针具和新的治疗方案。重点如下:

第一:微针、小针(或九针)淘汰了砭石;镵针(浅刺)、䤵针(破脓)皆为模仿砭石形态。
第二:针刺学的起源。守神判断虚实,必先诊脉、望诊切诊(两衡),判断虚实以后,进行迎随补泻的操作。
补泻是个衍生概念,后于“虚实”概念的产生。早期虚实的概念在本草中已经存在,如仓公传“合色脉表里有馀不足顺逆之法”,但是经方水火之剂中并未强调补法的操作,反而“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提示补法是经方的短板。而本草内治法的补法被分配到医经的“调百药剂和”,即仓公所传的“和剂汤法”。
由于鑱石砭灸没有专门针对“不足”的治法,毫针出现后弥补了某些不足,产生了“移气于不足”的概念,成为针刺学的“补法”基础,但实际谈不上补益。也即是说,针刺学实际是从毫针开始的,与砭石时代无“补法 ”不同。
第三:九针的形制和功能,略;
第四:十二原进入标题,实质是强调原穴的重要性。“原”意味着起源。十二原有三种概念,其一为“六府有十二原”可以直接理解为六阳经脉的六腧穴之中的原穴,左右上下手足阳经共十二,故有十二个阳经“原穴”。
第二种,即是本篇五藏的五输穴中的“太”穴,太冲、太白、太溪、大陵、太渊,左右共10个,加上膏肓二穴鸠尾、脖胦(肚脐)共十二;
第三种是膏肓二穴隐含的“膜原”之穴的概念,以膏肓膜原结点为代表的暗示,最终“膜”讹为“募”,衍生成为“募穴”。
《难经》又解释了以输为原的意义。这说明对于十二原的理解并不统一。“九针十二原”一篇的作者有好几个人,原文已经被修改无法复原。而通过“小针解”“针解”“离合真邪论”则可知原文包含原名为“小针”的一篇,“九针”的一篇,“十二原”的一篇。传说关于九针最早有九篇,以及涪翁《诊脉法》是早期针经的重要内容。九篇除了脉诊的内容,有几篇是小针先师的作品,必然以岐伯和黄帝的对话为标志,是教学问答的记录,每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作者。小针解第三并没有标明黄帝和岐伯,也没有人物出现,这是一篇笔记和注解,而且存在不少误解和错误。
第五:本篇只叙述了十一条经脉,如“五五二十五腧”和“六六三十六腧”表明只存在十一条经脉的穴位;其次,“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明确表述了大陵穴是心藏之五腧穴,与其余五藏并列;再次,在《本输》篇中,“心出中冲……手少阴也”以及“心合小肠”意味着与小肠经相合的经脉是出于中冲之脉,且同时期三焦为“孤府”无合无表里关系,同样表达的是十一条经脉时期的理论。
“五藏有五腧”与“心独无腧”直接构成冲突,这种冲突意味着存在十一经脉到十二脉,从五藏五输到心独无腧再到有腧,从五藏五五二十五腧穴变为五六三十,藏府五六腧穴从61发展到66的过程。
故文中出现“经脉十二”、“十二原”的“十二”概念皆是后人所增改。
第六:后世五腧穴的定义包括进去了六腧穴,是因为五行理论一统的误会。而五六腧穴皆是“以应经数”的五六术数结果,而非出自五行理论,故本为“五藏有五腧”而“六府有六腧”,“以应经数”是“天六地五”之数,亦即六阳脉五阴脉之数,既非阴阳理论,更非五行理论。同时可知,十一经脉之五六与六府五藏同构,均来源于“天六地五”而非五行理论,并且是人为设定大于客观发现。因此“五腧穴”的概念是对“六腧穴”概念的歪曲和肆意掩盖。五腧穴定义是为了使用五行理论,从而才有子午流注之类理论在金元的诞生。
第七:“节”的重要定义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非皮肉筋骨”,是以功能为描述对象而非所谓内部结构,或者反过来说何处没有“游行出入”?则神气无所不在无所不出入,则为所有结构的协同作用,同时涉及到“游行”与“出入”的关系解释问题,实际被忽略掉了。史崧《灵枢》序云“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是惊艳一笔,可惜也没有更多的说法。
后世经脉理论的结构描述,误会了古人对于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叙述。诸如皮肉脉筋骨皆是经脉的结构,乃至经脉“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乃是生命生机从生到死的表现而非结构所决定,因此并不存在任何“内部结构”或者“内部实质”的“结构决定功能”幻想和思维谬误,而是整体协同互为因果。
第八:针刺补泻的手法定义与操作,因原文的错乱,至今未能纠正,而众说纷纭,结果是流散无穷,乃至最终成了捻转提插。原文修正如下:
泻曰迎,迎之意,必持而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出针,疾气得泄。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补曰随,随之意,若忘之。若行若悔,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后来发展出的呼吸、左右、提插、经脉方向,皆违背小针先师补泻定义,与迎随补泻的定义毫无关系,成为彻头彻尾的想当然。

灵素之问:

灵素之问 | 治神,治的哪个神

灵素之问 | 经脉理论两大问题

灵素之问 | 张仲景区分刚痉、柔痉,是在暗示什么?

灵素之问 | 文化对于医学的扭曲

灵素之问

灵素之问 |【少阴篇】《伤寒论》之门

灵素之问 | 论杂病

灵素之问 | 中医的黑暗时代

灵素之问 | 伤寒论九大误会

灵素之问 | 先别阴阳,虚实为纲

灵素之问 |  张仲景是一个新学派吗?

灵素之问 | 仲景神功非阴阳

灵素之问 | 扁仓时代的终结

灵素之问 | 汤液经法与和剂汤法

灵素之问 | 推陈致新与六要素层叠

灵素之问 | 伤寒论与汤液经法

灵素之问 |黄帝代表的两个符号

灵素之问 |  金匮五邪

灵素之问 | 伤寒与张仲景伤寒论

灵素之问 | 伤寒与温病灵素之问

灵素之问 | 热病阴阳交并释义

灵素之问|阳旦汤与阴旦汤之千年谜局

灵素之问 | 六病还是八病

灵素之问|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京生|“补泻”与“对症”两类刺法分析
进针依主次先后 出针分升降虚实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1)》学习笔记七十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针灸大师】《内经》针刺补泻规律探析
O、针灸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