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大师】《内经》针刺补泻规律探析








不可以为良医。

人而无恒 ,
大师传承
《内经》是我国首部医学集大成之作,其中记载了丰富而成熟的针灸理论和治疗方法,并生动地描述了患者和医生的感觉,对后世针刺补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相关内容散见各篇,本文试从针刺补泻的角度探讨《内经》针刺治疗疾病的过程,管窥之见,抛砖引玉。 

《内经》针刺补泻以调气为根本目的,以调神为核心内涵;在以补虚泻实为针刺补泻总则的基础上重视先补虚后泻实和据二十五种人不同体质补泻;以脉象虚实,皮肤寒热坚软为判断补泻的依据;记载了迎随补泻等7种补泻手法,为后世补泻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神”“心”“意”的变化和调节;以患者感觉、脉象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为针刺补泻施术后的疗效评价标准。

1
针刺目的
《灵枢·刺节真邪》日:“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终始》日:“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 小针解》又云:“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 也。”针刺的目的在于调气,通过补泻的手法操作可使气机调和,从而治愈疾病。《灵枢·终始》在对徐疾补泻,开阖补泻的记载中也有“……摇大其孔,气出乃疾,……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灵枢·痈疽》则更加明确指出:“疾则气减,……补则有余”,运用泻法可使邪气出,补法可使正气存内。气机失调,升降逆乱是机体各种病理变化之关键。气机条畅,升降出入有序是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生理状态的前提。由此可见,调气是针刺补泻的根本目的。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明确指出腧穴的实质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而非“皮脉筋骨”等实质性结构。“神气”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人身赖以生存的“神”。《灵枢·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故神者,人之所安身立命之本。《灵枢·本神》更明确指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可见,治神是针刺治病的最高境界。“神气”更深层的内涵是“神机”。《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也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神机,即人体运转不息的生命活动,而经络腧穴则是神机功能活动的重要部位,针刺的核心作用恰是神机的调节。由此可知,调神是针刺的核心内涵。 
2
针刺补泻的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补虚泻实是针刺补泻的总则,在此不再赘言。 

2.1先后补泻
《灵枢·终始》云:“阴盛而阳虚,先补真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灵枢·热病》中记载:“痱之为病也,……病先起于阳,复人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内经》倡导在补虚泻实为针刺总则的基础上先补虚后泻实,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2.2 大小补泻
《灵枢·刺节真邪》记载:“凡刺大邪,日以小,泻夺其有余,乃益虚,……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灵枢》对邪气有大小虚实之分,刺实邪大邪应泻其有余,从而使邪气衰微;刺虚邪小邪,应补其正气的不足,从而使正气存内。这反映了《内经》注意固护正气的思想。

2.3体质补泻
《灵枢·通天》云:“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云,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不之疾泻,不能移之。少阴之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内经》将人以五态及阴阳二十五分类,针对不同体质针刺补泻各有侧重。这体现了因人制宜及因体论治的指导思想,其来源于古人的实践并有效指导临床。
 
2.4补泻禁忌
《灵枢·五禁》中记载了针刺补泻程度及禁忌:“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何谓五夺?岐伯云: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灵枢》制定了针刺补泻的程度及禁忌规范,可总结为补泻不可过度,不可在不当时机补泻。 
3
针刺补泻的判断
3.1 脉诊定盛衰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九针十二原》为《灵枢》的首篇,其对《灵枢》全篇有提纲挈领之意,由此提出针刺之前必须诊脉,可见诊脉的重要意义。
 
《灵枢·小针解》云:“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气口盛而当泻之也。”《灵枢·终始》日:“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可见寸口和人迎脉为《内经》判定补泻的一种方法。
 
3.2 寒热辨补泻
《灵枢·邪客》云:“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云,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灵枢·癫狂》载:“厥逆为病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由此可见,《内经》以皮肤温度为施用补泻的标准,皮肤发热用泻法,皮肤清冷用补法。
 
3.3 坚软明部位
《灵枢·卫气行》云:“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 十二经脉理论是整个针灸理论的基石,然而十二经脉的盛衰不易被直观探查,但皮部与经脉相应,故可从皮部探查经脉。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云: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临床也可见到,年老体弱之人的关元穴的皮下组织往往疏松甚至凹陷,年轻体壮的青年人则往往紧实而有弹性。所以,探查皮肤的坚软,可明疾病的部位,可知经脉的盛衰,可定补泻的方法。 


4
针刺补泻的治疗手法
《内经》明确提出了“迎随、徐疾、呼吸、开阖、深浅、导气法、方员”7种补泻手法。其中“深浅补泻”经后世发展为“烧山火”“透天凉”复式补泻法,“导气法”发展为近代的“平补平泻”,“方员补泻”蕴含了“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的雏形。
 
4.1迎随补泻
迎随补泻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后世对“迎”和“随”的争议颇多。《灵枢·九针十二原》 云:“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 
追,……往者为逆,来者为顺……迎而夺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小针解》解释为:“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可见,“往者”为气虚小,“来者”为气之平,均非经脉之方向。在《九针十二原》关于迎随补泻的 一句还有“机之动,不离其空,……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空,腧穴也。腧穴中的经气运动很微妙,不可差之毫发,故岁i能凭敏锐手下感来体察。《灵枢·终始》云:“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则具体指明了判断经气盛衰的方法。当手下有紧滞感时,邪气来,不可用补法;手下有和缓感时, 正气来,不可用泻法。所以“迎随”是补泻时机,“迎随补泻”是根据经气盛衰而定的补泻手法。 

4.2 徐疾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篇》对此有2种解释。《灵枢·小针解》解释为:“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素问·针解篇》则日:“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小针解》从整个进针到出针的过程言“徐疾”,是单式补泻;《针解》则仅针对出针的过程而言,并融入了开阖补泻的方法,是复式补泻。 

4.3 呼吸补泻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日:“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日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日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内经》记载的呼吸补泻时还融入了开阖补泻,可见《内经》中的补泻手法非常灵活,可根据临床需要自由选择。 

4.4 开阖补泻
《灵枢·终始》云:“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痛,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痛,无使邪气得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刺涩者,必中其脉……已发针,疾按其痛,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出针时快速按毕针孔为补法;慢按针孔为泻法。
 
4.5 深浅补泻
《灵枢·终始》云:“补须一方实,深取之,……一方虚,浅刺之。”泻法,为刺深;补法,为刺浅。《灵枢·官针》日:“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日: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浅刺皮肤泻阳邪,再刺比皮肤深一点泻阴邪,再深刺至分肉则脉里谷气出。《内经》中的深浅分层补泻对明代徐凤《针灸大成·金针赋》所载“烧山火”和“透天凉” 的“天、地、人”分层,补法由浅到深,泻法由深到浅的分层补泻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6 导气法
《灵枢·五乱》记载:“徐人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灵枢·阴阳清浊》云:“清浊相干,命云乱气。” 《说文解字》对“同”“精”的解释:“同”日合会也。“精? 日择米也。引申为凡取好之称。拨云雾而见青天亦云精。”可见治疗清气浊气相干的乱气,可用慢进针慢出针的调整经气的方法,寓补泻于无形,可以收到“拨云雾而见青天”的治疗效果。近代的“平补平泻”以均匀的速度捻转或提插以激发经气,正是在《内经》“导气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用神经刺激理论来解释这种针法的有效性。 

4.7  方员补泻
《灵枢·官能》日:“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方员补泻”为《内经》独有的补泻方法,是复式补泻的一种。其中蕴含了明确的徐疾,开阖补泻。从“转之”“微旋”可以看出是后世的捻转补泻,然而捻转补泻在《内经》的其他篇章中较少看到,故捻转补泻没有成为《内经》的主要补泻手法,这可能与当时针柄为方柄,针具粗糙不易捻转有关心。 

《说文解字》曰:“伸,屈伸”,《仓颉篇》云:“推,前也”,《内经》虽未有提插补泻,但是根据字义理解,可认为“伸推”即后世“提插”之意。故方员补泻融汇了捻转、徐疾、开阖补泻,也具备了后世提插补泻的雏形。 
5
补泻中的“神”“心”“意”
《素问·宝命至形论篇》日:“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小针解》云:“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九针十二原》、《小针解》和《宝命至形论》均为《内经》论述针刺补泻理论的重要篇章,在这些篇章中多处提到“神”“心”“意”,并以“之真”“终始一”“之要”来形容三者,可见三者在针刺补泻中的重要地位。 

《素问·针解篇》说:“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灵枢·小针解》云:“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素问·调经论篇》日:“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泻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灵枢·终始》记载:“深居静处,占神往来……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神”非肉眼可见,但病人的目光神采可以流露出“神”的变化。上工“守神”守的是“气血”非局部某一组织或器官,通过补泻全身气血可以“调神”。针刺时医生若“贯神”于针身或针处,虽用小络放血的泻法和先按摩再针刺的补法,这种调“气血”的手段,但也可达到“调神”的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补日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若妄之”“如蚊虻止”这样轻微的手法也能达到“随之意”。由此可见,针刺补泻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治神”。放血、按摩、针刺均能“治神”,所以“治神”的形式可是多样的,但总以关注人体的生命活动为总则,这是针刺的核心内涵。  
6
补泻的效应

《灵枢·小针解》言:“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似然若有得也,泻则倪然若有失也。”《灵枢· 终始》记载:“所谓气至而有效者……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

《灵枢·四时气》记载:“阴陵泉,补法,直到针下热。”

《灵枢》生动的从患者的感觉及医生的诊察两方面描述了针刺补泻的效应。患者在施用手法后应感觉正气的充实似有所得,或全身的轻松似有所失;医生也可以从脉象的变化及皮肤的寒热诊察补泻的效果。

结语
《内经》是距今2千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在《灵枢》的开篇《九针十二原》云:“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肯定了其所载针刺补泻的疗效。通过分析《内经》也可以发现,其补泻手法是很轻巧灵活的,往往是两种手法自然巧妙的叠加,这说明补泻手法来自于临床实践,其必定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内经》之后的历代针灸大家对针刺补泻手法有着不用的见解与发挥,我们要师古而不泥古,更加深入地挖掘古人针刺补泻思想,从而更好地发挥针刺补泻手法的疗效。 
公众号 ID:GYDSCCJL
传承 | 经典 | 交流 | 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期】刘德会:《针道》
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
【转载】金针秘传针验摘录+针灸精华汇集+神奇的经络穴位组合 人体上下对应穴
4.针刺中的补泻手法
针灸的“平补平泻法”有哪几种用法?
内经针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