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智慧:做平常事 要对得起天理良心

摘要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消灭至高无上的权威,摒弃既成知识、智巧,民众就会获得百倍的利益;当仁爱、义理在社会上已经不存在这个说法时,民风就回到了父慈子孝的淳和境地了;杜绝了一切智巧心计和好功喜利的思想,就不会有什么盗贼了。这三条,仅作为条文来实施是不够的,所以指定了一些依从而为的方法:安守平凡境地,减少私心杂欲,破除知识障碍。


  


  “绝圣弃智”,就是要反对“圣”和“智”。“圣”就是大众的楷模,为天下作则的那个人。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相当于学术权威。他所以能成为“圣”,是因为他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智”。“智”在这里指的是具体的、既成的知识、技能、智巧。
  
  为什么要“绝圣弃智”呢?因为“智”是建立在我们周围客观世界这个“有”的基础上的,而这个“有”是会随着时空的转移而改变的,因此,建立在这个“有”基础上的一切都不是长期可靠的。“先王之法”是“不可法”的,因为“世异时移”,而且“人或益之,人或损之”,所以“不可得而法”。
  
  但是“先王之法”又是很有一批拥护者和追随者的,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成功过、辉煌过的“法”,它能成为“先王之法”就说明它毕竟曾经是那个时空最符合“道德”的那个“法”。创立那个“先王之法”的人就是“圣”——一座令人高山仰止的偶像。
  
  “先王之法”曾经代表着历史上最先进的趋势,“圣”人也因此成为“智”者。他在那个时代,他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座丰碑。但是随着时空的转移,他也将慢慢从旗帜转化为招魂幡,从丰碑转化为绊脚石甚至是巨大的障碍。
  
  从社会永不停止地向前发展的自然大趋势的角度上来说,没有任何一种建立在“有”基础上的“圣”和“智”能够永远保持住它的地位,迟早会被历史长河淘汰——这是必然趋势。但是由于这些“圣”和“智”总是不可避免地与某些既得利益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每一次更新都要让整个人类社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才“绝圣弃智”的理由,从概念上去消灭掉这个“圣”和“智”。只有这样,才能“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仁义”和“孝慈”的意思都是“爱”人的准则。“孝慈”是爱自己的亲人,“仁义”是爱所有的人。“孝慈”是人的自然的天性,“仁义”是“孝慈”的延伸,是人的社会属性。“爱”人的功夫如果要做,应该首先从“孝慈”做起,把“孝慈”做好了,才能进一步去做“仁义”。这样才是符合“道”的发展轨迹。
  
  但是,现在(不但包括老子的时代,而且也有我们所在的现代)很多的人舍本逐末,只是追逐着“仁义”的名头——因为“仁义”是社会公认的“贤”。最初提倡“仁义”本来是件好事,但是随着“仁义”逐渐与名利挂钩以后,追求“仁义”就开始变质了。事实上,越到后来“仁义”更多的成为了一种工具,被用在沽名钓誉上了,作为追逐名利的堂皇的旗号;被用在打压政敌上,成了党同伐异的利器。“仁义”慢慢地就失去了原本“爱”人的本意。“仁义”是必须从“孝慈”开始做起的,一个在外面尊敬老师、尊敬上级的人,如果回家不尊敬父母,那就是虚仁假义;一个在外面善于交游,甚至连在地球那端的贫困人口都愿意去捐助,却不肯去资助自己的父母亲族,那就是虚仁假义。因此,只有彻底打倒这种名义上的“仁义”,才能找回人心中符合天性的“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一条就相当于“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此外,多一层意思就是不要重“巧”术、“利”器而轻“道德”,否则就是在培养盗贼。
  
  要注意防止这三种典型倾向,但是仅仅防止这三样当然是不够的。所以还要善于推广,老子又总结了三条原则:“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就是要杜绝学,学就是一个向外不断追索的过程。学来的都是“二手货”,不但都是基于“有”的东西,而且有很多人为的东西。更何况向外认识世界的方法本来有千万条,而一旦进入“学”,你会不知不觉地在某一条路上越走越远,逐渐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这样你会越来越困惑,生出无谓的烦恼。
  
  想平常应该想的事,做平常应该做的事,对得起天理,对得起良心,不去考虑本分以外的东西,不要有额外的欲望,不要被既有知识迷惑,生出无谓的烦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9.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朴实绝巧,为人厚道(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四绝之谜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19章-纯朴是一种智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见素抱朴
《道德经》第19章 绝圣弃智 原文和翻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