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了悟宇宙大道,勘破人间生死,探索庄子悟道的终极境界。

导读:你觉得人生在世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呢?最大的痛苦又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不同的标准。

但是按照道家思想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彼此互为极端的问题,却出人意料的指向了同一个结果那就是消失。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只要发展到一个极致的状态,最终都会走向消失。

追求快乐的人,结局往往得不到快乐,甚至还会彻底迷失自我。无惧痛苦的人,最终却能熬过所有的苦难,让一切烟消云散。而这也就是道家思想中所说的物极必反。

什么是《至乐》?其实就是 这个世界上最极致的快乐!然而也正如我们刚才所说,当某种状态发展到极致,就会面临消失。

而庄子也同样保持这样的观点,所以他认为快乐的极致就是没有快乐。只有追求无乐的境界,才能得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快乐。

对于这个观点,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难以理解。所以还是老规矩,咱们继续穿越一次,去领略一下庄子的无乐之境。

故事引入

伴随着一阵剧烈的时空波动,你出现在了庄子的家门处。但是还没等你进门,你就听见院子里传来了阵阵哀痛的哭声。

走进去一看,你才知道原来是庄子的妻子过世了许多人正在忙着吊唁。然而唯独庄子本人,却像没事人一样,坐在灵床旁边。一边敲着一个瓦盆,一边哼着小曲。

这个时候你感觉到非常的诧异,于是便质问地说道:

您的妻子和您同床共枕这么多年,一起生活,一起养儿育女。如今她去世了,您难道一点都不悲伤吗?怎么还在这里哼唱小曲,实在是有违天道人伦啊!

庄子抬起头来看了你一眼,神色有些复杂地说道: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她作为我的结发之妻,一朝阖然长逝,我又怎可能不悲伤呢?

但是在悲伤之余,我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世人关于生死的态度。

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她在世间活了几十年,如今突然死去了。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认为,她是死了几十年,如今才终于活了呢?

你想想看,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她的存在。后来由于阴阳二气流转,彼此冲突之间才有了精气。

有了精气之后,又开始诞生形体,最终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这就好比我们往水面上投了一块石头,石头落入水中,荡起层层波纹。

这个波纹出现扩张的过程,就像是人的一生。等到这些涟漪彻底平静下来,也就意味着人生的结束。

所以你看人不就是这样吗?在虚无中聚集精气,形成意识,之后又聚集物质,组成形体。而人死以后,意识就会化作精气逐渐消散,物质也会逐渐分解,回归到自然当中。

那么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你觉得一个人到底怎样才算是活着呢?亦或者说所谓的生和死,其实根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

因为无论生死,都只不过是我们在世界上存在的一个过程罢了,是万千变化当中的一个状态而已。

所以既然生死都是假象,那又何来快乐与悲伤呢?人们所说的生离死别,对我而言又有什么影响呢?

生之不以为乐,死之不以为哀!这才是天道的本质啊。

你听完装置的话,虽然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还是觉得依然有很多问题想不明白,于是问道您刚才所说的这些,可以说是大彻大悟的智慧。

可是当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深入到这一步的时候,那么他的人生又该追求些什么呢?

因为对于常人来说,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尽量地延续快乐避免痛苦。或者也可以称作是趋利避害。而在我们的认知当中,生死无疑是头等大事,所以人人都好生恶死。

但如果连生死都可以看作假象,那人生还有何意义呢?

听到这里庄子放下手中的瓦盆,站起身来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尘,对说道:

世人所看不透的又何止是生死?

往大了说有功名利禄,是非荣辱。

往小了说有口腹之欲,身心享受。

人们总是在追求一些自己所认为好的东西,高尚的人把它说成是理想,现实的人将其称作为利益。

如果能够得到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

如果求之不得就会感到失落,感到痛苦。

但是你又可曾想过,一个人就算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那么他就真的能够获得长久的快乐吗?

你想了想回答说:

大概也不能吧!因为人的欲望总在无休止的扩张,当一个人实现了自己之前的追求,虽然会有一种喜悦满足的感觉

但是这种感觉,却只能停留在非常短暂的一个瞬间,现在我们把它叫做精神上的快感。

而当这种快感褪去之后,人就会觉得空虚觉得失落。这时候也就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追求,让自己再次获得这种快感。

当你说到这里,庄子打断了你的话说:

不对,这样的行为,不就是把自己不断地放在火上烤了吗?

就像你用柴火去烧一锅水,所谓的成功和快乐,就是你把这锅水烧开的那一刻。

可是当锅里的水冷却下来之后,快乐就会消失。于是你就只好再次点燃柴火,继续把水烧沸。

这样的过程会在你的生命中不断重复,直到你把这锅水烧干,这时候也就意味着你的生命走到了终结。

等到这个时刻你再回顾自己的一生,就会发现,你又得到了什么呢?你的所有追求,不过都是一场又一场的梦幻空花。

曾经的痛苦也好,快乐也罢,简直都太微不足道了。

听庄子这么一说,你也随声附和道:

这也难怪有很多经历过生死大劫的人,都能够非常从容地看淡一切。因为对于这种人来说,世俗中确实已经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去扰乱他们的内心。

那么这样一来有一个问题依然没能解决,那就是这种人他到底是在追求什么呢?

而且在面对这种人的时候,也总是给我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虽然他们就坐在你的身边,但是我就觉得我们两个人似乎完全处在不同的维度。

这种感觉或许就是精神上的隔阂,难道是我们的认知层次不在同一个频率上吗?

此时庄子转身来到屋外,看着灰蒙蒙的天空说道:

你刚才所说的这种人,其实已经到了无的境界。他们已经提前体会到了,人在面临生死时刻时的那种感悟。

所以他们知道世人所追求的,都是短暂而又虚幻的感觉。既然这些感觉都是短暂的,是虚幻的,最终都会消失。那么又何苦去执着于这些假象呢?又为什么不去直接追求这些感觉消失之后的真实状态呢?

就像我刚才说的一样,人生的过程就像投石入水,荡起层层涟漪。最终的结局必然是涟漪消失,水面复归于平静。

所以与其随着水波的高低起伏而不断波动,倒不如直接去追求波动消失之后的,那种长久的平静。

这时候你又问庄子说:

既然我们活在世上,就肯定处在无时无刻的变化之中。

可是身处变化之中,又怎能去追求最终的平静呢?

让一个活着的人,去追求死亡之后的状态,这种想法貌似点太荒唐,甚至有点太危险了吧?

庄子闻言,无奈地说道:

你还是没有看到生与死之间的转换关系,人们常常讲究视死如生,搞一些祭祀的文化和礼仪。

仿佛死去的人还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其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而真正有意义的,其实是一种反向的思维叫做视生如死

人们所追求的快乐之所以短暂,就是因为始终把目光停留在生的过程,而无法延续到死的阶段。

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常人只见阳而不见阴,只见生而不知死,又怎能体会完整的大道,拥有完整的人生观念呢?

这样的人就算能活几百岁上千岁,也只不过是在世间多受一些煎熬之苦,被声名所累,被欲望牵绊,始终不得解脱。

这时候你已经听得彻底入迷了,不自觉地问道:

那到底怎样才算是通晓生死和阴阳的大道?

人又该如何跨越生死的界限,做到视生如死呢?

庄子见你已经开始悟道,于是便顺水推舟给你讲起了一段往事。

他说曾经有一位神秘的高人,给他讲述过一个离奇的故事。故事中的这位高人,曾在路边捡到过一个人的头骨。于是便心生感慨,对着骷髅自言自语的说道:

你呀真是可怜,竟然死在这荒野之中无人收尸。你到底是因为贪财亡命而死,还是遇上了亡国灭家之祸。

亦或是因为犯下了什么羞愧的事情,自尽而亡。还是寿终正寝,自然老死的呢?

说完这些话,他也就没再继续当回事儿。反而拿着骷髅当做枕头,枕在上面沉沉的睡了过去。然而就在他睡着之后,却忽然做了个怪梦。

梦见这个骷髅居然能够开口说话了,而且非常深沉的告诉他:

你之前自言自语说的那些话,其实都只不过是一些活人的烦恼而已。

现在我想跟你说一说人死之后的境况,你想知道吗?

这位高人点了点头,于是骷髅便接着说道:

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和昼夜的辛苦。

与天地浑然一体,长久的存在,这种无拘无束的逍遥快乐,就算是人间的君王也无法体会。听了骷髅的话,这位高人也有些不太相信。

于是便反问道:

如果我让主管生命的神来恢复你的形体,为你重新长出骨肉肌肤,返回到你的父母、妻子儿女、身边去,你希望这样做吗?

然而骷髅却非常拒绝的说道:

我怎么能抛弃凌驾于君王之上的快乐,而再去经历人世的劳苦呢?你听着庄子的故事讲到这里,顿时觉得自己悟透了一些东西。

所以便接着庄子的话说:

这个故事中的骷髅,应该就是您心中的另外一个自己吧。所谓视生如死,就是以死去的心态,来面对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

我之前曾在书里面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凡心死而道心生。这个宇宙虽然一直都处在变化的过程当中,然而大道却始终独立不改,周行不怠。

相对于万物来说,它既不是死的,也不是活的。而是犹如虚空一样,任何事物都无法对它造成影响。就算是时间,也无法在它的身上留下痕迹。

而人的内心其实也应当如此,成为和大道一样虚无的本质。让外界的一切都无法在内心中留下痕迹。

这种感觉,就像是死去的人在面对大千世界,完全没有半点波澜。这样的境界,应该就是您所说的至乐无乐之境吧!

无所谓痛苦,也无所谓快乐,只是单纯的把事情当成经历,把生死当做一种存在的状态。听你说出这样一番话,庄子忽然有种如释重负之感,有些欣慰的对你说道:

一个人若能做到这一步,那么他也就不再需要所谓的追求了,世间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若能复归于无的本质,又何必纠结于人生这个短暂的过程呢?

如今你总算是悟透了这一层真谛,剩下的就靠你自己在这天地之间,慢慢去体会了。

说完这句话后,庄子便转身回到屋里,继续敲着瓦盆,唱起了那首不知名的歌谣。而你则对着屋内深深的一拜,然后默不作声,走出了庄子的家门。

回归现实

经历过这次短暂的神游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庄子的这篇文章。你就会发现他真正要讨论的主题,其实并不仅仅是如何获得人生的快乐?

而是在阐述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时候,所在乎的往往都是自己拥有什么,或者想要拥有什么。但却很少有人思考,我们在真正拥有之后又能如何呢?

这样的说法,并不是让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一种消极的心态,什么都不去追求。而是不管拥有什么,追求什么,都要保持着一种无的心态。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视生如死,任何事情都可以经历,但却不对任何事物产生过分的执着。

也就是说,我们要站在宇宙的角度来看待人生。而不是站在人生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因为眼前的一切最终都会消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当下存在的状态,去经历这些变化的过程仅此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求至乐 乐至而和者至寡
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列子认为生死看淡已是至高境界,庄子说:离大道甚远!
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们是谁》第二篇 人之道6
《庄子》杂谈: 超越死亡的快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