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进了ICU才发现:成年人的意外,说来就来

“ 书米 ”们好,我是书单课堂的产品经理白小白😎


芊芊20多岁,是个随处可见的上班族。注重养生,作息也很健康。
 
谁也没想到,上周还活蹦乱跳的一个人,却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因意外躺进了ICU,每天还要支付一万多的住院费。

就因为一条鱼刺。
 
有一次吃饭,芊芊吞咽一块鱼肉后,喉咙感到瞬间刺痛,想着不会是误吞了鱼刺吧?于是赶紧吞了一大口饭,事后也没有放在心上。
 
一个星期过去了,芊芊感到明显胸痛,连后背也隐隐作痛,还出现反复发热的症状。于是赶紧跑到医院。
 
听完她的描述,医生建议做胸部CT检查,这才发现食管上段有一根鱼刺穿透食管,直接进入主动脉。
 
医生说,由于鱼刺已经在体内一个星期,导致主动脉水肿明显,肿胀严重,如果再耽误些时间,就会引起主动脉周围化脓、大出血,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后知后觉的芊芊,听完吓出一身冷汗:鱼刺卡喉而已,怎么会变成这样?
 
医生说,鱼刺卡喉,90%的人都会采取吞咽饭菜的方式试图将鱼刺带入消化道,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
危险的不是鱼刺卡喉,而是卡喉后,处理不当,吞的那口饭。
 
所以当鱼刺卡喉时,千万不要用食物吞咽来解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马上到医院处理,通过咽喉镜或食道镜取出鱼刺


懂急救和不懂急救
中间差了一条命
事实上,不止是芊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
 
上海有一个2岁的孩子在发烧后出现惊厥现象——脸和嘴唇发青、双眼上翻,手脚还一阵阵地抽动,喉咙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响。
旁边的爸爸以为是有什么东西堵住了孩子的喉咙,就把手伸进孩子的嘴里挖。几分钟后,爸爸发现不对劲:孩子不动弹了,赶紧往医院送。
 
遗憾的是:送到医院时,孩子的呼吸心跳均已停止。经过极力抢救,孩子终告不治。
 
还有一位广东的家长,喂2岁半的孩子吃开心果。结果开心果一下子呛进了气管里。看到孩子憋的满脸通红,家长就拼命拍孩子的背。
结果是开心果在震动下越来越深入,等送到医院时已经回天乏力。
 
上面这2个悲剧,就是因为不懂急救酿成的。如果家长懂急救,采取正确处理,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两年前,一名乘客在首都机场突然晕倒,心脏骤停,幸运的是,同行乘客中的医生及时出手相救;
 
图源:人民日报微博
同年,在北京广安门医院附近,一名50多岁的男士晕倒,失去意识,心脏骤停。人群中冲出两名护士,马上为他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患者恢复呼吸后被送到医院进行后续治疗。
 
现场能救人命的,大部分都是训练有素的专业医生或者护士。
 
意外随时可能发生,急救车往往不能及时赶到,医生也无法从天而降。
 
如果周围有人突发心脏病倒下,你知道如何急救吗?
 
如果遇到有人溺水昏迷,又该如何抢救?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 90%的人回答拨打“120”

  • 5%的人回答拨打“110”

  • 而只有5%的人知道,当有人突发心脏病倒下时,应该实施心肺复苏,有人因溺水昏迷时必须实施人工呼吸

  • 但当问到如何实施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时,绝大多数人都回答不知道

 
所以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
能抓住黄金几分钟,救人命的往往是第一目击者。这些目击者可能是患者或者伤者的亲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
 
可医学存在一定门槛,普通人不太可能接触到系统、完整、专业的急救知识。第一目击者无法施救。就算出手相救,有些时候我们学到的很多急救法,是错误的,甚至会造成二次伤害。
 
白小白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记得小时候流鼻血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告诉我们,应该头向后仰,然后用纸巾卷成条把鼻孔塞住。
 
事实上,仰头止鼻血法是错误的!
 
头往后仰对止血毫无帮助,反而会让血液倒流呛到呼吸道,一旦流血量过大就会导致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轻微低头,让鼻血流出来,然后紧捏鼻翼5分钟。如果出血量较大,可以用医用脱脂棉、干净的棉花、纱布等,在清水中浸湿,慢慢填入鼻腔。
 
类似流鼻血的急救认知误区,还有很多。
 
比如——
晕倒了,掐人中;
噎住了,伸手抠;
烫伤了,抹酱油;
癫痫发作,撬嘴巴塞东西;
溺水了,捞上来控水;
心脏病,用力咳嗽…
可以说:我们大部分普通人,在急救方面,处于知识严重匮乏、碎片化、有误区、想学但求学无门的状态。
 
如果遇到家人、同事、朋友或是陌生人处于危急状态时,该怎么办?
 
除了呼救、拨打120,难道只能绝望地看着活生生的生命在我们面前慢慢逝去吗?
 
4年奔波14个城市
只为普及知识和挽救生命
 
本来能救活,但因目击者忽略或者不懂,没救成。
 
每次遇到这样的场景,是医护工作者最无力的时刻。
 
据统计,院外心搏骤停发生后,现场复苏实施率美国是46.1%、加拿大是29%、瑞典是46%—73%、日本是32.2%、澳大利亚是21.2%,而我国则仅为4.5%。
 
科普急救知识迫在眉
 
但急救知识和技能本身系统复杂,要科普到每个人,任重而道远。
 
可喜的是:有一位医生开始科普急救了。他就是三甲医院急诊医学副主任医师、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急诊夜鹰
 
作为在急诊一线工作15年的医护人员,夜鹰见过无数次本可以避免的悲剧,甚至经常感叹:“如果当时我在旁边就好了。”
 
他一直认为:医生无法从天而降,现场急救必须靠自己。急救知识,每个人都该学一点,并且一定要学对。

从2015年开始,夜鹰开始了漫长的急救知识科普之路。
 
先在广州小范围尝试,再到深圳、杭州、厦门、南京、西安、郑州、重庆、北京……
夜鹰线下培训
 
作为急诊医生,虽然夜鹰工作本身很辛苦,但他还是在业余时间坚持做急救科普。他心里有个愿景:
通过普及急救知识,救回【急救车都不能挽救的生命】,让每一个家庭继续过上平安幸福的日子。
 
所以,他的每一次急救培训,甚至具体到每一个急救动作,背后都凝结着对知识的专业、严谨,和对生命的悲悯。
 
数不清的院前急诊
10万+急诊病患
10000名专业护士培训
近7年的急救纠错科普
近100万网友的鉴定
......
 
他甚至在微博上开玩笑说:急救知识科普,固然任重道远。但我觉得可以先定个小目标:先培训一亿人学会心肺复苏开始。
 
他真的做到了。
 
夜鹰线下培训的学员里,的确有学员用上了他教的急救知识,救了一条命!
 
  • 有的使用心肺复苏挽救家中突发心脏病的老人

  • 有的使用海姆立克法抢救气道异物梗阻的孩子

  • 有的去游泳遇到溺水者敢于施救而上了当地新闻……

 
让夜鹰印象最深刻的,是上个月,一位妈妈的来电。
 
电话里,这位妈妈声音特别激动,颤抖着说:“老师,我的孩子差点就噎死了!
 
“那天在奶奶家,孩子一边吃饭一边哈哈大笑,突然就满脸通红,无法发出任何声音,表情痛苦,还用手扣嘴,当时我坐在他对面,才发现好像不对劲,是不是食物噎在气管了?”
 
“于是我赶紧把孩子抱到垃圾桶旁,回忆老师教的急救知识,一手握拳放肚脐上两横指位置另一手握在上面,两手用力向后上方冲击,大概做了四、五下,孩子才吐出了饭团,哇的一声哭了,我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真的很庆幸,三年前跟夜鹰老师学了急救知识!
 
虽然面向普通人的急救科普,初见成效。但夜鹰还是感觉到了无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人见“死”不救的医学真相
我为什么做急救传播
她关注了一个急诊医生的微博,不经意间却救了他人一命
急救科普热,小心这3个套路
急诊急救资料《ICU》
癫痫病急救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