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近名师 争做明师(历史)

 

走近名师 争做明师


   作者:黄雅芩    发布:    发布时间:2010-10-21  


题记:720日,历史教研组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由刘丽珍组长亲自组织,我负责准备采访提纲并进行主题提问,黄宇鸿、谌湘蓉、李珊、尹文珊、蔡娜等老师全程听取并参与交流,大家一起与特级教师韩湘萍老师面对面进行了长达四个多小时的深度沟通,得到了许多极富针对性的指导。席间组内同仁倾情交流、和谐奋进的氛围,更是让人感触良多!

配合这次学校任务及个人的成长需要,暑假期间,我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自08年第一期到09年第七期走近名师栏目共15篇长文集中起来细读精读,并做了2万多字的读书笔记,体味名家风采,感悟名家人生,自觉收获甚丰……

 

一、发展定位:经师?明师?人师?名师?

自去年学校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始,我就一直在想:怎样才算众望所归的名师呢?方向都没弄清的话,三年不就糊里糊涂过了吗?

若光求一个字,身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潜意识里都会有种排斥感。自古官需名,商要利,知识分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内心的自由和轻灵!为声名所累,自会失了读书人的几根傲骨,失了思想遨游的翅膀。若开步只奔而去,以期借此扬名立万,最终定会迷失方向、丧失自我,导致晦暗不明、徒有虚名,也就悖了学校实施该计划的初衷了。

关键是还要琢磨字!我想借此想清楚,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教师?

《周书》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乃做事之师,是教师的初级阶段,故古语云:作经师易。这话放在古代尚可,只读四书五经,只埋首故纸堆,记性好,眼力强,也能做个好经师了。但现在是知识爆炸、思想革新的年代,信息变换如此之快,文化如此多元而混杂,作为老师,稍稍停步,就落伍了,也就经师不在了。所以,我想,青年教师还是先要下番功夫,做好经师。但是,若仅仅目标定位在做经师上,那定然会跟不上学校发展和时代发展步伐的。于是,我想仰望人师

人师,乃做人之师,应是教师的高级阶段。用现代教育家的观点阐释,人师,应该是历史文明的传播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一生事业的引路人、人类灵魂的塑造师。这个高度真还不是一般人蹬得上的。

那么,在成长的阶梯上,我们怎样找一个落脚点呢?原北京五中校长,著名教育家吴昌顺老师的提法很具点拨性。他认为:教师,应该力争成为明师明师是一种中间状态,是高于经师、向人师境界迈进的一个阶梯。他将明师的内涵阐释为三点:其一,明白之师。书要教得明明白白,这其实涵盖了经师的概念。其二,明辨之师。能明辨是非曲直,懂得教人做人。其三,明日之师。要推动学生、教师乃至社会和国家明日的发展。

再来对比名师。遍看周围的名师,有的名在于品洁风高,有美誉,如梁特级;有的名在于立足课堂,有特色,如欧阳大师;有的名在于善于研究,多著述,如韩特级;有的名在于乐扶后进,能带动,如汪特级……不一而足。仔细想来,,是真名还是虚名,其实关键在于为师者是外人给贴的标签,是自己内心的自省和清醒。名师不一定就是明师;而真正的明师,不会刻意去追逐虚名。他们可能会因为内心澄明、处事明辨,由此名声遐迩,被誉为名师;但更为可能的是,永远默默无闻,做蜡烛,化春蚕,默默奉献,只悄然在学生心中。

想了一大通,似乎明晰了一条现阶段的攀岩之路,那就是:通过走近名师大家,学习名家经验,踏踏实实当好经师、反思自省争做明师、不断提升期成人师!至于能不能成为名师,那是衍生物,绝不是终极目标!

 

二、歧路问道:历史教师?历史教学?历史教育?

职业选择:在探寻名师成长之路中,我了解到,韩老师75年高中毕业后先是在附中当了两年语文代课老师,77年恢复高考,在只有4%录取率的情况下,考上了湖南师大历史系。在访谈中,我曾问韩老师一个问题:您喜欢历史吗?韩老师说:要说喜欢,当初更喜欢语文些。看《中史参》15位名师的自述文章时,绝大多数都说自己最初没想到会当教师,尤其是当历史教师,由此多少有些对青涩年代无奈选择入师行的感叹。再回望自己当年选专业的机缘凑巧,不由心有戚戚焉。但看各位名师,即便是误入机缘,几十载下来,从未因此耽误他人子弟、荒废自己人生,才终有美名传杏坛。由此看来,我辈要学习的,首先就是他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高尚师德和孜孜从教追梦想的执著精神。

培养走向:在研习的过程中,我还对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为这几年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教育工作上,而学校的名师培养计划似乎更侧重教学。之前我似乎站在教育、教学两条分岔路上不知所措,迈步不开,思维总处于取一即舍一的定势和两难中。在观看各位名师的发展轨迹后,开始认识到:作为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将教育和教学两者生生割裂开来。让我改变观念的原因有二:其一,从经历看,诸位名师都有着不错的教育业绩,鲜有只顾一头的。韩老师在附中工作几十年,当了10年班主任,所带班级也有非常突出,如获评市优的。从《中史参》所介绍的15位全国历史名师的生平中,几乎都能看出他们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的辉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如40出头的江苏名师王雄,历任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14年,送走10届高三毕业生,不仅在历史教育方面著述甚多,而且在中小学教育评价、公民教育、青春期教育、学习质量研究等方面,有大量的课题和专著。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教育教学两不误的工作状态。其二,从理念看,几乎所有的名师都执著于历史教育观,而不是传统的历史教学观。我曾问韩老师,作为历史教师,如何理解历史、历史课的价值与功用呢?韩老师认为,历史能陶冶性情,使人明智、助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愉悦生活。仔细咀嚼这番话,其实蕴含着一个重要的课改理念,即不能为了教历史而教历史,历史学习是服务于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成长的,教师要学会运用历史知识来行教化之功。山东名师李付堂认为要从人类的视角、从教育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学以及用作教学素材的历史知识。江苏名师束鹏芳认为:教师既要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功底,(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又要有充实的教育学知识功底(这是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标志)。现实是很多重前者忽视后者。陕西名师徐赐成则说得更明白:历史教师的显性工作是历史教学,隐性工作是历史教育。优秀的历史教师都是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历史教育。仔细想来,未曾见不懂教育理论的教师能把课上得叹为观止的,也未曾见不事教研的教师能真正当好班主任的。只管深陷班级日常杂务而忽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是为师者狭隘与惰性的体现;只顾知识传授而少育人之心,是没有真正领会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以人为本教育教学观。也正因为此,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教师,不能简单把自己定位在只钻教学或只顾教育上,而应在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注重将教学和教育有机结合,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突破,力争成长为一个教育战线的多面手和领军者。

 

三、成长维度:学习、实践、科研

回忆和韩老师同组共事的十多年,梳理15位名师的成长与发展,虽然各有各的风采、个性和特色,但仍能清晰地看出几条共同的轨迹。以下三点我认为是最值得关注和剖析的。

1、学习——怡心书香,放眼世界

怡心书香,向书本学:欧阳修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非常欣赏北京四中历史教研组买书倾囊捐资,读书破卷前行的做法,他们的目标是做学者型教师,立学术型教研组。历史老师需要多读书。上海名师孔繁刚老师说:一个历史老师家里没有一两千本藏书,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极叹!韩老师也说:我没有别的什么爱好,就是读书,做点学问,感觉就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呼唤。极赞!在历史教研组,韩老师爱读书是出了名的。她告诉我们,77级的大学生,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简直是如饥似渴。当教研组长的那些年,韩老师曾经为了课题研究带着我们到处去买书借书,曾经看到一些有价值的新书,毫不吝啬地动用组里少得可怜的经费给我们每人买一本研修。在谈论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时,她经常是如数家珍,知识面之广让人惊叹。久而久之,历史组的小青年们也都越来越热衷于谈书论道,专业学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增长。读书,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历史老师应读些什么书?在做研修笔记时,我有意将15位名师文中所涉书籍单列了一个书单,目的有二,一是想对照一下自己的阅读结构,看缺陷和不足在哪里;二是看高频呈现的书籍有哪些,作为近期必读书优先研读。据此,我认识到,历史教师的阅读至少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史学类专业书籍。二十五史原典著作和近现代史学大家的作品、历史研究历史教学杂志等。目的是钻得深、站得稳。其二,社科类、人文类甚至自然科学类书籍。泛观博取,目的是拓得宽、看得远。其三,教育类书籍。经典教育学原著、新近流行的教育学心理学作品。目的是走得正、教得活。可见,教师的阅读,不能仅仅是职业行为阅读,更需要专业发展式阅读和生命成长式阅读,这样,才可能形成对学生进行暗示、引导和示范的阅读文化环境。历史教师应该怎么读书?一是要静得下。江苏名师陈伟国说读书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孤独。二是要善思考。北京名师成学江认为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三是要有批判性。上海名师李惠军认为经典是要读的,权威是要尊的,但绝对不能因此而遮蔽了自我。在我们的访谈中,韩老师也特别强调:读书,一定要读出问题来,即便教科书也可挑出问题来;读完了要讨论要交流,才会真正有收获。也正是在大学期间大量的读与思,奠定了韩老师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培养了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放眼世界,向他人学:正如上海教师彭禹所说,时代变局中的历史教师,开放的时代赋予了我们机会,信息时代也赋予了我们机会。时代的青年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走出自己的书斋,去看看各地同行在做什么,看看各国同行在做什么,遍视天下,返诸己身,对自己,对工作,对时代,都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怎么走出去?名师们有两点做法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其一,上信息高速,神交不用行千里。97年老教研组长何老师带领历史组南下广东各校,让大家第一次感受了什么是网络,什么是多媒体;98年前后历史组推出了第一堂多媒体课,新教研组长韩老师督促和带领全组进行电脑扫盲,并开始致力于多媒体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这关键的两步将历史组所有教师推上了多媒体平台,推上了信息高速,也走在了全省信息化教学的前沿。02年前后,韩老师任主编,带领全组进行岳麓书社版《初中历史》6册书的配套课件制作。在接下来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年长如王梦能老师,年轻如尹文珊等,都身不由己地和网络挂上了钩。在韩老师带领下,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搜集素材,探寻构思,开展研讨,不仅传播了理念,展示了风采,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学识。最近几年,伴随着网络博客的兴起,这种交流更加专业而便捷,已经成为我们新时代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途径了。其二,听会议讲座,却话教学进行时。一般人都反对文山会海,但是,学术期刊上告诉你的是其他人已经做完了什么;面对面的交流可以知道别人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如果有机会参与一次专家云集有价值的会议,听取一些信息量大启示意义强的讲座,或观摩各种同课异构的竞赛课,揣摩专家们的点评和建议,对于教师的成长,可能就是一种催化剂,甚至于会成为一个转折点。访谈中,韩老师也特别提到,94年第一次带高三,感觉根本无从着手,那几年历史单科考得特别难,除了自己主动钻,她还有一些大胆的举动。她放弃了老师们都很向往的暑期旅游,主动找学校要开介绍信,去山东参加了两次重要的高考研讨会,拜见了刘综绪、黄安年等有名的学者,也是当时的高考命题者。得到指点之外,还建立了联系,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提高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2、实践——关注课堂教学的思辩性和生命力

教师不是纯粹的学术专家或理论家,光有形而上的东西是不行的,需要用形而下的教学实践来检验真知,才能将教育转化为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在探寻各位名师的课堂教学成长轨迹时,我发现他们几乎都经历了一个由最初的埋首苦干,到最后获得真义,享受教学的过程。

初登杏坛,体验教海初航的困顿:山东名师李付堂说,他最初的历史教学观是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高考命题为导向,教学特色尤以学法指导为长,能将历史知识极尽科学化技术化处理90年毕业的他,只用了6年时间,成为校骨干、市骨干,成了典型的应试培养出来的名师’”。上海名师李惠军说,我最初的认识是,教历史课的最高价值就是为学生考大学提供一块敲门砖’”35岁即被评为特级的他,认为我这个特级教师……是一所最好的重点中学和最优秀的学生以其骄人的学业成绩烘托出来的。” 陕西名师徐赐成、上海的80后青年才俊彭禹,都无一例外的经历了为兴趣而教(讲点小故事,插点小笑话,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语不惊人死不休)、为分数而教(要点化讲解、结构化板书、重点化标记,学生成绩皆大欢喜)等阶段。有四平八稳、可圈可点的课堂,有学生漂亮的分数,应该算是较为合格的经师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满足,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思考一个问题:我教的历史有用吗?痛苦的思考得出可怕的结论,只对高考有用。面对这样的状况,浙江名师孙双武尖锐地指出,光为知识而教学的教学,是功利主义教育,是彻头彻尾的伪教育。受害的,不光学生还有教师自己。江苏名师王雄则更为愤激的说:过去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不确定的可运用的知识教条化、将可质疑的知识绝对化。这就是愚民政策中奴化教育的三化原则他们都迫切地期望能如走出中世纪的黑暗一样,走出应试的沼泽地。在困学觅知,才能冲出窠臼,他们都自觉、主动地抬起头来思考历史课堂的生命意义。

思考目标,守望历史教育的本真:课堂教学改革,最关键是教育理念的变革,尤其是对教育目标的思考,即为什么而教。明白为什么而教了,才会知道怎样去教。北京名师李明赞认为,历史教育要培养独立指人格,自由之精神’……学生与教师要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而’”。浙江名师孙双武认为:教育的本真是培养人为原点,在于对生命的关注。陕西名师徐赐成认为,教学应由为教育而教更进一步上升到为生命而教。上海名师孔繁刚认为历史教育的立足点不仅是给学生知识、经验、教训、规律和启示,更是给学生品行、情感、智慧、文化和精神。不管名师们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目标的思考,关键词有几个:人、生命、成长。忽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忽视生命成长的需要,这样的历史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

且歌且舞,力行冲破窠臼的实践:对教学目标的思考,最终还是要落足到教学实践上来。在研修中,我看到了很多让人或惊叹、或感动、或赞赏的事例。浙江名师孙双武,和学生一起盘点感受历史的生动快乐美、和谐韵律美、整体纵横美、真实本真美。上海彭禹,曾试着用一份不到300字的影印史料细细剖析维新变法的来龙去脉;试着用12份史料构筑秦人眼中的战国;为一节《十月革命》3天内通读150篇论文。北京名师李明赞,年岁不小,观念不老,在课堂中,他尝试情境模拟、行动体验、思维碰撞等各种方式,由凭感觉教书,到依理解教书,渐入尽情享受教书的佳境。广东名师全仁经在关注课堂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的基础上,着力强调教学的思辩性(惊奇观察质疑分析判断的一个理性思维过程),教学每前进一步,都必须用思想的长毛大刀开路。师生互动不应只停留在行为和技术层面,应上升到思辩层面。” 四川名师庞友海摸索出创设情景——合作互动——信息提炼——创新反思——成果分享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江苏名师束鹏芳从人的主体意识出发,认识到历史教师和历史学习的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主体能够站立起来,不是取决于教学中的形式和地位,而是取决于双主体的思考、追问和由此而来的精神。山东名师李付堂从04年起,领导青岛一中教研组坚持每课两个一原则:一次活动,或自主探究、或谈论激辩、或角色体验的活动;一次感动,通过一个历史情节,或一个历史人物,激发学生情感。他感慨:虽然高考的镣铐仍在,但精彩的舞蹈,20%也珍贵。虽然仍没有走出应试的沼泽地,但他感受到了前方的路和山,自己的脚下已经足够坚实。

有思辩性的课堂就有会生命力,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鲜活的、真正有效的课堂。优秀教师的成长,一定要立足于每堂课,创设属于自己的有思想、有生命力的课堂!

3、科研——笔耕不辍成名山事业,勤于科研重知行合一

广东名师全仁经认为:教师的成长,实际是在研究中提高教学水平,又在教学中提高研究水平的。江苏名师陈伟国也说:教育科研可以使一个教师较快地成熟、清醒、理性起来,从容面对教育生态,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下去。毋庸置疑,科研,是优秀教师不可放松的一环。中学教师的科研主要是行动研究,有效的教学实践本身就是科研的一部分。而科研成果的载体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写论文,二是做课题。

关于写论文。江苏名师束鹏芳指出:写作是教师生命的组成部分,写作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是对思想边际的挑战,是对读书和理论的反刍,是对教学行为的修正。中学老师写什么?上海名师李惠军自辟蹊径:历史教育理论和历史教学实践中是有沟壑的。而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叙事和反思恰恰是桥梁。……历史课堂的亲历者历史教师,通过叙事来追忆自己的教学过程,述说自己的教学思考,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评判自己的教学效益。——这是一个形成个人内在理论,并实现自我超越的教学科研经历。……因此,今年来我把更多的思考定格于微观教学,聚焦于案例叙事。回观现实,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参加工作第一个寒假,老教研组长何老师交待:假期写篇论文,开学给我。于是一个假期过得战战兢兢。但意想不到的是,被逼着写的第一篇论文当年被评为省一等奖,从此,也还敢于开笔,愿意思考了。历史组各位老师每年都写论文,这个传统一直都保持下来了。特别是韩老师,近些年来,在关于教材知识点的理解、高考研究、教学模式探讨、教研组建设等方面多有著述,是历史组内在国家级专业核心杂志上发表文章篇数排名当之无愧第一人。

关于做课题。课题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是一条锻炼人、磨砺人、培养人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从自述中可见,李付堂、庞友海、陈伟国等老师的转型都和发展都与课题研究分不开。记得98年我第一次做课题,因为方案撰写中涉及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弄不清,被韩老师带着多次跑去市教科院等地咨询。当时做这些,是为了完成任务,但现在回头想来,真是人生难得的际遇。世纪之交时,全组老师跟从韩老师完成了第一个课题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研究。正是因为课题研究,我们不仅在历史课堂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和推广上占据了省内龙头地位,而且为若多青年教师以后的教学科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继该课题评为市二等奖后,历史组又集全组之力量,进行历史课堂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管是在配合岳麓书社制作初中历史配套课件的构思中,还是各类各级公开课或常规课堂中,大家都主动渗透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原则,开创了多种教学新模式。我们的历史课堂由此变得精彩纷呈,学生感受多、收获大,教师们也都尝到了以教学促研究,以研究促教学的甜头。最为难得的是,现在已近退休之年的韩老师,仍不放松自己的科研。在承担新课程教学的两年中,她独立进行了问题式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在最近的校内结题中,丰富而翔实的材料让人惊叹。尤其是今年,在面临第一轮新课改新高考的挑战时,她又开始了高三复习对策研究的新课题研究。这种科研精神和不断创新的勇气是韩老师带给历史组最大的财富。

让我们记住李明赞老师的话吧:学问自研究始:研究是种行动,要实实在在去做;研究是种精神,要持之以恒去追求;研究是种智慧,要反思和超越。” 我们理应把名师们用自己的经历所传达的这种行动、这种精神、这种智慧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实实在在地延续下去。

 

结语:每位名师的人生都是一本厚重的书,前辈认认真真地书写,后辈也应仔仔细细地去读。读出精神、读出信念、读出追求;读出他们的困惑、读出他们的顿悟、读出他们的践行之路;读出他们利万物而不争如上善之水的处世淡然,也要读出他们如惊涛拍岸般有穿石之力的变革激情。相信用心去读、真心去做的人,会用自己的人生书写更美的华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近名师专家 加快专业成长
追溯特级教师成长历程,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上
校长在全市教师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摇篮
伊人有香自芳华——记阜阳一中高级教师 阜阳市首届名师安静
让教育返璞归真
娄士芬:当之无愧的学科带头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