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人是唐朝名将,纵欲过度身体被掏空,躺床上指挥,改变唐朝国运

唐朝安史之乱中最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战是灵宝之战。

由于经过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安禄山的叛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克了唐朝的东都洛阳。

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对付叛军,决定起用卧病在家的哥舒翰。

哥舒翰因为酒色过渡,身体非常虚弱,只能躺在床上,不能起身,所以他坚决拒绝唐玄宗的要求。

但唐玄宗不批准,他任命哥舒翰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率兵八万,讨伐叛军。同时,命田良丘、萧昕、火拔归仁等率领本部兵马跟随,连同高仙芝旧部,总兵力号称二十万,全部交由哥舒翰指挥。

哥舒翰没有办法,只能上任。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两京”或“两都”的说法,“西京”为长安,“东京”为洛阳。唐朝的都城是长安,洛阳就是都城在东方的第一道屏障。

所以,当洛阳被叛军攻克的时候,对于唐朝朝廷来说是很受打击的。不过,长安还有最后一道防线,那就是天险--潼关。

潼关可以说是长安的门户。

哥舒翰的眼光非常精准,他把大军进驻到潼关。

他相信:只要守住潼关,皇上就能稳坐龙床,朝廷就稳如泰山。

哥舒翰的设想很完美,但他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中国历史上从来还没有一个躺着指挥大军的统帅吧?

由于哥舒翰的病情原因,唐军衍生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军务谁来处理?哥舒翰决定交给田良丘,但田良丘却表示:责任太大,我担当不起。

第二个问题,部将不和。兵马使王思礼负责统率骑兵,高仙芝的旧将李承光负责统率步兵,他们两人在军中的职位旗鼓相当,互相不服,明争暗斗。

由于哥舒翰无法起身,田良丘又不愿掌权,他们二人就成了军中的实际指挥。但他们各行其是,发布的命令互相冲突。士兵们不知道到底应该听谁的,陷入混乱。

与此同时,哥舒翰又不爱惜士卒,所以,整个唐军从上到下军心涣散,没什么斗志。

公元756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农历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为“大燕”。

仅仅过了十天,正月十一,安禄山就命令儿子安庆绪进攻潼关,对唐朝朝廷发起试探性的冲击。

试探没有成功。

毕竟雄关当道,又有二十万大军守卫,轻易是攻克不了的。

唐军的情形似乎还不错。

但表面的平静并不能掩盖唐朝这个庞大帝国的暗流涌动。

自古以来,皇上和将领、中央和地方、朝廷和前线之间就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当,那么国泰民安;处理不当,则祸福难料。

哥舒翰虽然身在前线,但是真正令他担心的力量来自于身后的朝廷,来自于皇帝唐玄宗和宰相杨国忠。

杨国忠从一个小混混到身居高位,蛮横不法,为祸天下。安禄山的反叛就是他一手导致。全国人民都对他恨之入骨,哥舒翰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部将王思礼让哥舒翰上书诛杀杨国忠。

王思礼的想法应该是,趁着他们手握重兵的时候,铲除这个国家罪人。

这个想法显然并不妥当,因为有要挟皇帝的意思在,即使皇帝被迫同意,也会为自己埋下杀身之祸。

哥舒翰没有同意。

作为一个将领,王思礼的想法比较直白。你哥舒翰不就是怕皇上不同意吗?那我们直接不要经过皇上同意不就行了吗?

于是,王思礼再献一计。他让哥舒翰派十三个骑兵到首都把杨国忠抓到潼关的军中来,直接杀掉。

哥舒翰说:这样做的话,就不是安禄山反叛,而是我哥舒翰反叛了!

哥舒翰脑中的弦绷得很紧,虽然他跟杨国忠私怨很深,但他更知道为了杀杨国忠而得罪唐玄宗,是得不偿失的。对于王思礼的建议,哥舒翰断然拒绝。

这件事并没有因为哥舒翰的拒绝而告终,事情传到了杨国忠的耳朵里。

杨国忠也没有因为哥舒翰拒绝杀他而心生感激。相反,杨国忠身边的人提醒他:现在国家的大军基本都掌握在哥舒翰的手中,要是他想趁机对你动手,你就危险了!

杨国忠思前想后,辗转反侧,终于决定: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他向皇帝上书:潼关虽然有大军驻扎,但是后面没有常备军,万一失守了,京城就会陷入危险,所以,我建议在皇宫里面挑选出三千人组成军队以备不测。

抛开背后那些图谋,这个建议是有道理的,唐玄宗当然予以批准,并且把这支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将领李福德。而李福德则从属于杨国忠。

这是杨国忠防备哥舒翰的第一招。

不过,杨国忠还是不放心。他又说服玄宗招募了一万人为军驻扎在灞上,担任统率的是自己的亲信杜乾运。

这支军队名义上是防备安禄山的,不过杜乾运知道,自己的任务是监视哥舒翰。

有了这两手准备,杨国忠自以为高枕无忧。

哥舒翰当然知道杨国忠的这些小动作。他决定反击。

他一反击,就呈现出雷霆万钧之势。他上书皇帝,要求将灞上一万军并入到潼关大军中,得到了皇帝同意。

农历六月初一,哥舒翰按照皇帝的旨意,把杜乾运和他的部队调到潼关。紧接着,他随便给杜乾运扣上了一个违反军令的帽子,直接斩首。

杨国忠大惊失色,手握重兵的哥舒翰太可怕了。他现在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唐玄宗了。

杨国忠相信,只要有玄宗的支持,他就一定能扳倒哥舒翰。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杨国忠这个阴谋家无时无刻不在心中酝酿着陷害哥舒翰的毒计。

机会很快就出现了。

由于哥舒翰采取了坚守潼关的策略,叛军已经好几个月都难以取得进展。他们被阻挡在潼关以东,难以越过一步。与此同时,河北方面的战局大大向唐朝方面倾斜。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军队将安禄山的大将史思明打得溃不成军。

史思明的失败不仅仅是丢城失地这么简单,还使得叛军的整体战略形势都陷入被动。安禄山所在的洛阳和自己起兵的大本营范阳之间的通道被切断,郭子仪和李光弼下一步的计划就是直捣安禄山的老巢范阳。安禄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从战略角度来看,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延续下去,叛军败局已定。

安禄山深知,要么进取,要么退守,两条路至少要打通一条。但安禄山不想退守,既然事情已经到达这一步,为什么不能轰轰烈烈?安禄山决心打通去往长安的道路,而这条路上最硬的钉子毫无疑问就是哥舒翰。

搞定哥舒翰就成了通盘大局的关键步骤。但哥舒翰是久经战阵的名将,他深知只要坚守不出,叛军就会越来越被动。

于是,想办法让哥舒翰出战就成了通盘大局的重中之重。安禄山决定采用“示弱之计”来诱敌,他命令将领崔乾佑把精锐部队全部隐藏起来,只派四千个老弱残兵来跟哥舒翰对峙。目的非常简单,引诱哥舒翰出战。

安禄山会成功吗?

当然不会。

哥舒翰根本就无动于衷,他对这些打仗中的伎俩早就烂熟于胸。

就在安禄山几近绝望的时候,转机出现了。一直蓄意暗害哥舒翰的杨国忠嗅到了机会。哥舒翰的大军离他这么近,使他每时每刻都提心吊胆。他在玄宗面前不断吹风,劝说唐玄宗命令哥舒翰出战。

唐玄宗得到密报,说叛军将领崔乾佑的军队只有四千人,而且全是老弱病残。

时机已到,反攻吧!

唐玄宗派人去催促哥舒翰进攻。

哥舒翰大惊,赶紧上书:安禄山非常精通军事,他们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崔乾佑手下的老弱残兵是他们采用的诱敌之计,并不是他们真的势衰力竭。叛军千里征战,想要速战速决,而我们的优势则是据守险要。叛军的残暴早就引起了民心不满,时间一长他们就会不战自败。所以,目前为止,最好的策略就是继续坚守。

哥舒翰还是一如既往保持着非常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与他保持高度一致的是河北方面的郭子仪和李光弼。

他们听说了之后立刻上书:我们准备直捣叛军大本营范阳,一旦攻克,叛军肯定会从内部分崩离析,潼关方面的大军应该继续坚守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轻易出击。

三位大将都这么说,怎么办?

唐玄宗决定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最信赖的人--杨国忠。

杨国忠当然希望哥舒翰走得越远越好,他说:叛军现在松弛懈怠、没有防备,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当然应该进攻,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唐玄宗很满意,下令让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当然不肯,再派人去陈述不能出战的理由。玄宗就认为哥舒翰在推脱,于是不断派宦官去催促。史载当时的情形是“项背相望”,去的人太多了,在路上不断能看到。

哥舒翰知道,玄宗主意已定,不会改变,只能遵从。

但他也知道出关作战,就是将大唐的命运交到敌人手中,自己的生命也同样吉凶难测。

于是哥舒翰捶胸痛哭,终于率军出战。

长安与洛阳之间的地理形势非常复杂,这两个地方之所以被历代用作都城,就是这个原因。潼关之外的灵宝,南面是崤山,北面是黄河,中间是一条狭长的道路,长达七十里。

这样的地形是非常适合打伏击战、歼灭战的。大军进入了这样的地形,阵型一定会被拉得很长,如此一来首尾难以相顾,容易被分割包围。春秋时代著名的崤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秦军被晋军全歼。

叛军大将崔乾佑是一个非常精通兵法的人,他早就在这里设下了巨大圈套,苦苦等待哥舒翰的进入。

六月初八,哥舒翰和田良丘乘船顺流而下。

因为崔乾佑的兵非常少,唐军分前后两军大举挺进,王思礼率领精兵五万为前军,庞忠等人率领十万兵马为后军。而哥舒翰则带着三万人在黄河北面遥控指挥,击鼓助阵。

崔乾佑坚决贯彻他的示弱之计,他们的前锋才不到一万人,毫无阵型可言,稀稀拉拉,东一队西一队。

唐军看到这样的敌人都哈哈大笑,就这样还打仗呢?

一经交战,叛军就大败逃跑。唐军以为敌人不堪一击,于是整体的阵型开始松动,忘乎所以地追击。这一追,就进入到了七十里狭长的险道中。

本以为是一场屠杀,没想到已成瓮中之鳖。

崔乾佑的精兵早就在山谷的另一头堵住出口,而埋伏在山上的士兵从高处投掷木头、石头袭击唐军,唐军立刻大乱,死伤无数。

在这条狭长的山谷中,大军根本就难以完全施展开,唐军拥挤在一起,士兵手中拿的长枪和长槊反而成了累赘。

哥舒翰看到战况突变,立刻筹思破敌之策,他命令士兵用马拉着车组成战车阵,冲击叛军。

只要冲破了山谷口的守军,唐军就能完全展开,兵力的优势也就发挥出来。

不过,崔乾佑绝不容许这种情况的出现。他为了这一天,苦苦等待了几个月,又怎么会轻易出现破绽?

无论唐军怎么冲击,都难以突破。他们被死死困在山谷中。

交战到中午时分,突然刮起大风,正对着唐军的方向吹。崔乾佑灵机一动,命令士兵驾起马车,上面塞满干草,点燃火之后往唐军阵中冲击。一时间,唐军被烟雾所迷,听到四面八方的呐喊声,以为叛军在冲杀,就乱射弓箭作为防御,很多都射在了自己人的身上。

唐军的混乱一直持续到傍晚,箭都射完了,才知道根本就没有敌人。

此时,崔乾佑已经完成了他的最后部署,他的同罗精骑(游牧骑兵)从南面绕道到唐军的背后,发动突击。

唐军发现前后都是敌人,乱成一片,终于引发了全军崩溃。

隔河相望的哥舒翰一军知道大势已去,也不攻自破,形成溃散。哥舒翰仅仅带了部下一百多骑兵从首阳山向西逃过黄河,进入潼关。

当初为了加强潼关的防御,唐军在潼关外挖了三条非常深而宽的壕沟,好让叛军不能轻易进攻到潼关。但这时却成了唐军逃跑的阻碍。溃败的唐军从灵宝往潼关撤退,遇到深沟,都掉进去,很快就把深沟填满。后面的人就踩着这些人过去。最终逃进潼关的人只有八千多。

六月初九,崔乾佑乘胜进攻潼关,一举就攻克。

哥舒翰撤退到关西驿站,准备收拢败兵,回去争夺潼关。

如果能夺回潼关,虽然兵力不多,仍然能够完成坚守,哥舒翰有这样的自信。

但是,他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他的部下火拔归仁带了一百多个骑兵把驿站包围,然后劝说哥舒翰投降安禄山。他说:你有二十万兵马,一战就全完了,有何面目去见皇帝?而且你没看到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场吗?我们赶紧去投靠安禄山吧!

哥舒翰不肯。

火拔归仁就直接把哥舒翰绑在马背上,去投奔了叛军。

哥舒翰一生英雄了得,立下赫赫战功,没想到最后晚节不保。他到达洛阳之后主动向安禄山投降,并且表示可以写信招降以前的旧部。

事实证明,他的计策完全无效。拿到他书信的人都大骂他无耻。安禄山看他失去利用价值,将他囚禁。一年之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把哥舒翰杀死。

这一战就是“灵宝之战”,在整个安史之乱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潼关的失守使得唐朝和安禄山叛军之间的战略形势发生根本性大逆转。安禄山从岌岌可危,一下子变得柳暗花明。唐朝的都城长安紧接着就被叛军攻克,唐朝朝廷被迫进行大转移。而河北方面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得知朝廷危急的情况下,不得不撤兵回援,叛军将领史思明死灰复燃。天下再次陷入到失控的局面。

杨国忠因为一己之私逼反了安禄山,致使国家陷入到巨大的灾难之中,又因一己之私逼迫哥舒翰出战,使得唐朝刚刚稳定的局势再次陷入全盘的崩溃。

最终,他为自己的愚蠢和自私付出了代价。唐朝的士兵们忍无可忍,在马嵬坡发动兵变,将杨国忠杀死。

《中国古代战争100场》系列之灵宝之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玄宗李隆基的一记昏招,毁了繁华的长安城,也葬送了大唐盛世
安史之乱,冤杀2名将,唐玄宗为何敢兵出潼关?原因:河北打得太好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打那么久?皆因此战惨败,20万大军变成8000
皇权的衍生物 第二十二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2(19)唐与藩镇篇
张明扬 | 安禄山的破局,杨国忠的小心思
唐玄宗致命错误,逼迫哥舒翰出潼关,致使唐军大败,丢失了长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