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 疮 疡

第五单元   

细目一 

(一)定义与特点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病因病机

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凡体质虚弱者,由于皮毛不固,外邪容易侵袭肌肤,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有发热、口、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治疗方法

以清热解毒为主。暑疖需兼清暑化湿;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

1.内治

(1)热毒蕴结证

主症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轻者疖肿只有一两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暑热浸淫证

主症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可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等。舌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

(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

主症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或散发全身各处,或固定一处,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常伴口干唇燥,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主症肿泛发全身各处,成脓、收口时间均较长,脓水稀薄。常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

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1)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

(2)脓成宜切开排脓,深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

(3)蝼蛄疖宜做十字形剪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细目二

(一)特点与种类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疔的范围很广,名称繁多,有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等。

()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的鉴别

多发于额前、颧、颊、鼻、口唇等部。

初期在颜画部某处皮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以后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虽然只有36cm,但根深坚硬,状如钉丁之状,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中期约第57天,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伴有发热口渴,便干溲赤,苔薄膩或黄膩,脉弦滑数等。

后期约第7-10天,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肿消痛止,身热减退。病程一般1014天,即可痊愈。

若处理不当,或妄加挤压,或不慎碰伤,或过早切开等,可引起疔疮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失去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并伴有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糙,脉洪数等,此乃疔毒走散,发为“走黄”之象。

与疖的鉴别疖虽好发于颜面部,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

()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

手足部疔疮发病部位多有受伤史。

(ı)蛇眼疔初起时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处,有轻微的红肿疼痛,2-3天成脓,可在指甲背面上透现一点黄色或灰白色脓疱,或整个甲身内有脓液、待出脓后,即能肿退脓尽,迅速愈合若脓毒浸淫皮肉,甲下溃空或有胬肉突出,甚至指()甲脱落

(2)蛇头疔初起指端感觉麻痒而痛,继而刺痛,灼热肿胀,色红不明显,随后肿势逐渐扩大。中期肿势更为扩大,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酿脓时有剧烈的跳痛,患肢下垂时疼痛更甚,局部触痛明显,约10天左右成脓,此时多阵阵啄痛不休,常影响食欲和睡眠。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后期一般脓出肿退痛止,趋向痊愈。若未及时处理,任其自溃,溃后脓水臭秽,经久不愈,余肿不消,或胬肉突出者,多是损筋伤骨的征象。

(3)蛇肚疔发于指腹部,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关节轻度屈曲,不能伸展。诸症逐渐加重,710天成脓。因指腹皮肤厚韧,不易测出波动感,也难自溃。溃后脓出黄稠,逐渐肿退痛止,约2周左右痊愈若损伤筋脉,则愈合缓慢,常影响手指的屈伸。

(4)托盘疔初起整个手掌肿胀高突,失去正常的掌心凹陷或稍凸出,手背肿势通常更为明显,甚则延及手臂,疼痛剧烈,或伴发红丝疔。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薄黄、脉滑数等症状。约2周左右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虽内已化脓,不易向外透出,很可能向周围蔓延,损伤筋骨,影响屈伸功能,或并发疔疮走黄。若溃后脓出,肿退痛减,全身症状亦随之消失,再过7-10天愈合。

(5)足底疔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之坚硬。35天有啄痛,修去老皮后,可见到白色脓点。重者肿势蔓延到足背,痛连小腿,不能行走,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黄腻、脉滑数等。溃后流出黄稠脓液,肿消痛止,全身症状也随之消失。

()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

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能循经直开。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做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做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

()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

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导露,迅速向上走卒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四肢内侧,常有手足部生疔或皮肤破损等病史。在前臂或小腿内侧皮肤起红一条或多条,迅速向躯干方向走,上肢可停于肘部或腋部,下肢可停于窝或胯间。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

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

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疔的内治法原则

以清热解毒为大法,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细目三  

 

(-)概念与特点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邪毒,或皮肤受外来伤害感染毒邪,或过食膏粱厚味,聚湿生浊,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可使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成痈肿。

()辨证论治方法

治疗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并结合发病部位证用药。外治按一般阳证疮疡治疗。

1.火毒凝结证

主症局部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皮肤掀红,少数病例皮色不变,到酿脓时才转为红色,灼热疼痛。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发硬。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泛恶,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等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2.热盛肉腐证

主症红热明显,肿势高突,疼痛剧烈,痛如鸡啄,溃后脓出则肿痛消退。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和营清热,透脓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气血两虚证

主症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色淡红而不鲜或暗红,愈合缓慢。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少。舌质淡胖,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颈痈的特点与治疗

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又称时毒。其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化痰为主,用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细目四 有头疽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本病总由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内外邪毒互相搏结,凝聚肌肤,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成。

()临床表现

凡在皮肤坚韧、肌肉丰厚之处均可发生,以项、背部为多见。好发于成年人,以中老年人居多。按局部症状可分为四候,每候约7天左右。《疡科心得集·辨脑疽对口论》云“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1)初期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或洪数等明显的全身症状。此为一候。

(2)溃脓期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伴高热口渴,便秘溲赤。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此为二、三候,病变范围大者往往需34周。

(3)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少数病例,亦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此为四候,常需13周。

()内治法和外治法

1.内治

(1)火毒凝结证

主症多见于壮年正实邪盛者。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迅速化脓脱腐,脓出黄稠。伴发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壅滞证

主症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相同。伴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3)阴虚火炽证

主症多见于消渴患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伴发热烦躁,口干唇燥,饮食少思,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4)气虚毒滞证

主症多见于年迈体虚、气血不足患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液稀少,色带灰绿,闷肿胀痛,容易形成空腔。伴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外治

(1)初起未溃患部红肿,脓头尚未溃破,属火毒凝结证或湿热壅滞,用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或气虚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2)酿脓期以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改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待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改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若疮肿有明显波动,可采用手术扩创排毒,做“十”或“++”字形切开,务求脓泄畅达。如大块坏死组织一时难脱,可分次去除,以不出血为度。切开时应注意尽量保留皮肤,以减少愈合后疤痕形成。

(3)收口期疮面脓腐已净,新肉渐生,以生肌散掺疮口,外敷白玉膏。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

 

细目五   

(-)临床特点及不同部位丹毒的病名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本病西医也称丹毒。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散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血热火毒为患。凡发于头面部者,多夹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夹肝脾

郁火发于下肢者,多夹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内治法和外治法

1.内治

(1)风热毒蕴证

主症发于头面部,皮肤红灼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

寒,发热,头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2)肝胆湿火证

 

主症发于胸腹腰胯部,皮肤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且苦。舌红,

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

方药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3)湿热毒蕴证

主症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风。伴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蘚渗湿汤加减。

(4)胎火蕴毒证

主症发生于新生儿,多见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外治

(1)外敷法用玉露散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鲜丝瓜叶捣汁或金银花露调敷。或鲜荷花叶、鲜蒲公英、鲜地丁全草、鲜马齿苋、鲜冬青树叶等捣烂湿敷。

(2)砭镰法患处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此法只适用于下肢复发性丹毒,禁用于赤游丹毒、抱头火丹患者。

(3)若流火结毒成脓者,可在坏死部分做小切口引流,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细目六   

()特点与病因病机

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核成串,累累如贯珠状,故名瘰疬。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其特点是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两侧,病程进展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不红不痛,缓缓增大,窜生多个,相互融合成串,成脓时皮色转为暗红,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此愈彼溃,经久难敛,易成窦道,愈合后形成凹陷性疤痕。

本病多由忧思恚怒,肝气郁结,气郁伤神,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结于颈项而成也可因素体肺肾阴亏,以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形成。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的一侧或两侧,亦可延及颔下、缺盆、腋部,病程进展缓慢。发病前常有痨病史。

初期颈部一侧或双侧结块肿大如豆粒,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多无全身症状。

中期结核增大,皮核粘连,有时相邻的结核可互相融合成块,推之不动,渐感疼痛。如皮色渐转暗红,按之微热及微有波动感,为内脓已成。可伴轻微发热,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

后期切开或自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疮口呈潜行性空腔,疮面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暗,可形成窦道。如脓水转厚,肉芽转成鲜红色,则即将愈合。常伴潮热、咳嗽、盗汗等肺肾阴亏之证,或出现面色少华、精神倦怠、头晕、失眠、经闭等气血两亏之证,或出现腹胀便溏、形瘦纳呆等脾虚不运之证。

2.鉴别诊断

3.瘰疬需与颈痈、臖核、失荣等鉴别。

(l)颈痈虽亦生于颈之两侧,但发病较快,初起即寒热交作,结块形如鸡卵,漫肿坚硬,热疼痛,易消,易溃,易敛。

(2)臖核可由头面、口腔或四肢等部皮肤破碎或生疮引起,一般单个,在颏颔、颈部、腋部、胯腹部结核如豆,边界清楚,起发迅速,压之疼痛明显,很少化脓破溃,一般无全身症状。

(3)失荣多见于中老年人。生于耳前后及项间,初起结核形如堆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生长迅速,溃破后疮面如石榴样或菜花样,血水淋漓。常由口腔、喉部、鼻部或脏腑的岩转移而来。

()内治法和外治法

以扶正祛邪为总则,按初、中、后期辨证论治,尽量争取早期消散。形成窦道者需用腐蚀药,必要时实施扩创手术。病情严重者配合西医抗结核药物治疗。

1.内治

(1)气滞痰凝证

主症多见于瘰疬初期,肿块坚实,无明显全身症状。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开郁散加减。

(2)阴虚火旺证

主证:核块逐渐增大,皮核相连,皮色转暗红,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

(3)气血两虚证

主症疮口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苔薄,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香贝养营汤加减。

2.外治

(1)初期局部肿块处可敷冲和膏或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

(2)中期外敷冲和膏,如脓成未熟,改用千捶膏。脓熟宜切开排脓,创口宜大,或做十字切口,以充分引流。

(3)后期已溃者一般先用五五丹或七三丹,次用八二丹药线引流,或用药棉嵌人疮口,外敷红油膏或冲和膏。肉芽鲜红,脓腐已尽时,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细目七   

 

()临床表现

窦道是种只有外口而无内孔相通的病理性盲管。属中医漏管的范畴。其特点是管道由深部组织通向体表,有一个或多个外口,管道或长或短,或直或弯,一般不与内脏相通。常有脓性分泌物流出。疮周皮肤可呈潮红、丘疹、糜烂等表现,瘙痒不适。一般无全身症状。

()外治法

(1)腐蚀法先用五五丹或千金散蚀管拔毒,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如有异物,应及时取出。(2)冲洗法适用于管道狭长,药线无法引流到位,又不宜做扩创者。

(3)灌注法经引流、冲洗等治疗,窦道内脓尽、无异物时,可注人生肌收口药油,促讲窦道愈合。

(4)扩创法适用于脓液引流不畅时,用其他方法无效,窦道所在部位也允许做扩创手术者。有助于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缩短疗程。

(5)垫棉法用于生肌收口阶段,促进窦道愈合,尤其是腋部、窝部、乳房部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下篇各论第一章疮疡
『内陷』内陷的病证论治及预防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 疮疡 第二节 疔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疮疡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
中医外科学——疖、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