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学者、《崔如琢评传》作者王旭评北宋四家

学者王旭说画史:评北宋四家(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及中国山水画第二变

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学者、《崔如琢评传》作者王旭

进入北宋,山水画主要代表有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四家。中国山水画进入了第二变时期。董巨是一变,李成、范宽一变。他们皆是宗荊关,而自立面目的。只不过,董源、巨然在习唐人水墨心法上多一些,李成、范宽少一些而已。从他们的绘画面目来说,李成、范宽更接近北宗内涵。而董巨是江南山水内涵。由于历史上存在着褒南贬北的弊病,所以董巨在历史上的比较风靡。

董巨在山水画的变革上,看似比李成、范宽彻底一些。这也是地域因素所形成的。那时交通不便,北人不可能格尽南画,南人不可能格尽北画。这是客观因素所决定的。李成、范宽身在北方,他们只能写北方山水,与董巨身在南方,写江南山水是一个道理。不过,董巨在笔墨上比李成、范宽酣畅,但在心法上与李范无高下。李范之高远清寒,漆黑光明之质,与董巨之浑厚华滋异曲同工,皆出于自然。

李成、范宽并非在笔墨文饰上输董巨一筹,只不过表现得惜墨如金,内敛而已。如果我们从郭熙、许道宁、燕文贵、郭忠恕、王诜的笔墨来反观李成一派,无疑会对李成范宽体系,给予更高的评价。

郭熙之《早春图》(轴,绢本,浅设色画,158.3厘米X 108.1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寒气逼人,山石突兀,林木苍枯,水际平缓,云气周流。有荊关之高大俊厉,变化万千,也有李成之枯硬清远,点墨如金。在毫厘间,见显大精微;

《早春图》

许道宁宗李成,他的《渔父图》(绢本,设色,48.9厘米X 209.6厘米。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关山密雪图》(绢本,设色,121.3厘米X81.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真是将李成的寒气写到了极致。《渔父图》并未着重写渔,用冷峻之笔墨,抒写了崎岖万里、汹涌劲拔之山川,表现了人的高明与宽广。其笔墨上的简易哲理,恰似君子的寡言多信。因此,许道宁从内至外是明朗、豁达、贯通的。他对于人性与画理的认知,是高深的。《关山密雪图》在表现内涵上比《渔父图》更纯粹。是雪景,有月下之皎洁光明。主景山石突兀多变,无草木,冰雪覆盖,鲜有笔墨治形之迹。次景的零星之木,用浓墨点缀,富有生意。这幅图,用雪月夜景,写出了自然的高明与纯洁。黄宾虹说,宋人之“夜行山”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那么,许道宁就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者。

《渔父图》

李成英年早逝,作品传世极少。从遗作中可以发现,他早期的作品如《茂林远岫图》(绢本,水墨,45.4厘米X141.8厘米。藏于辽宁博物馆。)《晴峦萧寺图》(绢本,墨笔,淡设色。111.4厘米X56厘米)等在山石面目上,有未脱尽荊浩处。但其晚年写寒林,如《读碑窠石图》(绢本,水墨,126.3厘米X104.9厘米。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乔松平远图》(绢本,水墨,205.5厘米X126.1厘米。日本澄怀堂文库藏)、《寒林平野图》(绢本,水墨,120厘米X70.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小寒林图》(绢本,水墨,40厘米X7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等枯硬如铁,出于关仝,又远胜关仝。能在咫尺间写千里之远大。无人迹,但不觉得寂寞。元代赵孟頫、倪瓒,受其影响极深。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李成写寒林是脱胎自然,开创历史的。他没有像董源那样,主景写江南山水,次景中再融入人的现实生活,如捕鱼等真实场景,带有史实性。但董源是高出史实风俗的。一些学者认为,李成是趋繁一路,而董源是趋减的。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画,皆有简与繁处。该到简处简,该到繁处繁,没有绝对。李成写寒林,从里到外,皆是焕然一新的。元人倪瓒尚李营丘法,窠石林木,不染一尘。有一个事实,倪瓒写画,从不作人。这也是出自营丘心法。他们都刻意回避人的存在,用笔墨来书写自然天籁之淳真,抒发其内心的逍遥自在。

《茂林远岫图》

范宽是学李成一路比较出众的艺术家。兼习荊浩、唐人。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其画远望不离坐外,布置与皴法,对刘李马夏的影响较重。《谿山行旅圖轴 》(绢本,水墨,206.3厘米X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被认为是范宽的真迹。峰石近在咫尺,不离座外,高大劲拔,且峰头有密林及雪月之景。虽黑如夜,但极光明。严格意义上来说,宋人之夜行山,就是指范宽的绘画风格。当然,也是宋人的绘画整体风格,只是范宽表现得更为直接些。

《谿山行旅圖轴 》

董源、巨然是对水墨山水画变革最彻底的文人。他们秉承了盛唐张璪、毕宏、王墨、王维之气脉,不染荊关法。在笔法上一变前人之纯粹勾勒,与墨相济。在墨上,由前人之明媚、清晰,变得深沉华滋。所以,董巨是返璞归真的。他们在绘画面目上的所散发出来的气息,是根本上的正大光明。这种气质后人是无法效法的。董源在山水画上的贡献是,他将布置之景,变得随意、平缓,一改前人之高大峻拔。在笔法上,无前人之勾描痕迹,以披麻皴法与点法为主要手段,来写山石林木。在墨上,以浓黑为上,且活用水法,写出了史料上所说的“水墨轻岚”之象。需要说明的是,轻岚是传神处,虚处,有水的作用生成。董源的对水的应用,是其在山水画变革中能够登顶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绘画,总是有湿气,这种湿气,就是一种灵气,一种由水而生的灵气,与墨相参,就成了后人所说的浑厚华滋。从董源的遗迹可以看出,董源作画,善于用水,将浓、干、黑之墨,破得随和,包容,无烟火气。这种技法是前人不曾梦见的。我们现在所能够见到的关于董源作品有:《潇湘图》(卷,绢本,设色,50厘米X141.4厘米。故宫博物馆)、《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绢本,设色,49.8厘米X329.4厘米。辽宁博物馆藏)、《夏山图》(卷,绢本,设色,49.2厘米X311.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龙宿郊民图》(轴,绢本,设色,156厘米X160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这些作品,除了《龙宿郊民图》有大小李将军之设色遗韵外,其它均是自己心法。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最大特点是,笔法无形,浑厚大气,不失严谨,点法密集。这一点王蒙、龚贤、其真传。王蒙将董源之披麻皴由有纪律变得无纪律,成为自己的解锁皴;在面目上,表现出了独立,一洗董源深沉,而变得华丽,体现了自己的天才;龚贤学董源,兼巨然法,但与董巨有截然不同处,犷悍中有些浪漫。

《潇湘图》

董源是影响中国水墨山水画最重的人物。他的画,无论内外,都是山水画的巅峰。凡学他者,必须具备极佳的天才与豁达的心胸。巨然之《秋山问道图》(轴,绢本,水墨,156.2厘米X77.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山石皴法上,将董源的小披麻皴变成了大披麻,使得山石之纹理更清晰,更具气势。在点苔上,就简存黑,用零星大浓墨点,使作品更具生机。巨然写松之点叶法,别有新意。如《万壑松风图》(轴,绢本,设色,200.1厘米X77.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写松不写枝,只点叶。松针锋芒,如梳篦之齿,排排有序。这种点法,对刘道士、王蒙、渐江、石涛影响极大。当然,巨然之点苔,到米芾、石涛、八大、高其佩、潘天寿处各有变化。

《秋山问道图》

巨然的作品,峰石古朴,顶有矾石,如《萧翼赚兰亭图》(轴,绢本,设色,114.1厘米X59.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层岩丛树图》(轴,绢本,设色,114.1米X55.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就是典型。这两幅作品,无荊浩、关仝之峭拔突兀,但独具其方正之质。树法苍苦,虽不及晚年柔和,但浑厚庄重,无轻巧之弊。在这两幅图里,我们不难发现,巨然是亭台楼阁、桥梁、鞍马、人物高手,不精工雕刻,操笔运墨,专写其神,以意生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世山水名画全集
宋代十大著名画家的艺术特点
传世山水名画~五代篇
宋代十大画家
中国传世山水画:五代卷
五代乱世之山水画的南北两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