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间有味是清欢:丰子恺文字与漫画里的旧式新年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丰子恺《新年美景》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

到了十二月十五日,过年的空气开始浓重起来了。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司务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日要回乡了,十五日,启里办了一桌酒,替他们送行。这是提早举办的年酒。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道理;鸡头向着谁,谁要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但我家的店规模很小,店里三个,作场里三个人一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但母亲还是当心,上菜对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向着空位。

十六日,司务们一上去,染缸封了,不再收货,农民们此时也要过年,不再拿布出来染了。店里不需要接生意;但是要算账。整个上午,农民来店里还账,应接不暇。下午管账先生送进一包银元来,交母亲收藏。这半个月正是收获时期,一家一店许多人的生活都从这里开花。有的农民不来还账,须得下去收。所以必须另雇两个人去收账。他们早出晚归,有时拿了鸡或米回来。因为农家付不出钱,将鸡或米来作抵偿。年底往往阴雨,收账的人拖泥带水回来,非常辛苦。所以每天的年夜饭必须有酒有肉。学堂早已放年假,我空闲无事。上午总在店里帮忙,写“全收”簿子。吃过中饭,管账先生拿全收簿子去一算,把算出来的总数同现款一对,两相符合,一天的工作便算完成了。

从腊月二十起,每天吃夜饭时光,街上叫“火烛小心”。一个人蓬蓬地敲着竹筒,口中高喊:“寒冬腊月!火烛小心:柴间灰堆!灶前灶后!前门闩闩!后门关关……”这声调有些凄惨。大家提高警惕。我家的贴邻是王囡囡豆腐店,豆腐店日夜烧着糠,火烛更为可怕。然而大家都说不怕,因为明朝时光刘伯温曾在这一带地方造一条石门槛,保证这石门槛以内永无火灾。

廿(二十,下同)三晚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廿三夜上去。大年夜见来。这菩萨据说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大约就是政府委任官吏一般,不过人数(神数)更多。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山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处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烛君的神像从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处轿是白天从市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的,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届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做的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甜麦锅饼来,粘在灶君菩萨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话说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金元宝,拿过来藏在橱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之意。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案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好吃。我现在回想。他是假壤假呆、逢场作乐。因为他中了宋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得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慰,唯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

廿三送灶之后,家中忙着打年糕。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这男工大都是陆阿二,又名五阿二。因为他姓陆,他的父亲行五。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且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是元宝、百合、桔子等种种小摆设,这些都是由母亲和姐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参加,但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姐姐们又做了许多个年糕,形式仿照大年糕,是预备廿七夜过年时拜小菩萨用的。

廿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金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在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锡制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加林哥家,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烛辉煌,香烟级绕,气象好不繁华!三家比较起来、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有两张条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年菩萨像,用小香炉蜡台,设小盆祭品,竟像小人国里的过年。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盆上的红纸盖。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平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对美术有缘。

绝大多数人家二十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噼劈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其中,万花筒最好看,然而价贵不易多得。买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过年的喜气。我把一串鞭炮拆散,一个一个地放,点着了火,立刻拿一个罐头瓶来罩住,“咚”地一声,连罐头瓶也跳起来。我起初不敢拿在手里放,后来经乐生哥哥教导,竟敢拿在手里放了。两指轻轻捏住鞭炮的末端,一点上火,立刻把头旋向后面。渐渐老练了,即行若无事。

正在放花炮的时候,隔壁谭三姑娘送万花筒来了。这谭三姑娘的丈夫谭福山,是开炮仗店的。年年过年,总是特制了万花筒来分送邻居,以供新年添兴之用。此时谭三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声音好比莺啼燕语。厅堂里的空气忽然波动起来。如果真有年菩萨在尚飨,此时 恐怕都“停杯投箸不能食“了。

夜半时分,父亲在旁边的半桌上饮酒,我们陪着他吃饭。直到后半夜,方才送神。我带着欢乐的疲倦躺到床上,钻进被窝里,朦胧之中听见远近各处炮仗之声不绝,想见这时候石门湾的天空中,定有无数年菩萨吃足了酒肉,腾云驾雾归天去了。

“廿七廿八活急杀,廿九三十勿来拉。初一初二扮赌客,你没铜钱我有拉。”这是石门湾形容某些债户的歌。年中拖欠的债年底要来讨,所以到了廿七、廿八,便活急杀,到了廿九、三十、有的人逃往别处去避债,故日勿来拉。但是有些人有钱不肯还债,要留着新年里自用。一到元旦,照例不准讨债,他便好公然地扮赌客,而且慷慨得很了。我家没有这种情形,但是也总有人来借掇,也很受累。况且家事也忙得很,要掸灰尘,要祭祖宗。要送年札。倘是月小,更加忙迫了。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这叫“毛糙纸揩洼”。“洼”就是屁股。一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个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说:你这嘴巴是屁股,你过去一年中所说的不祥的话,例如“要死”之类的,都等于放屁。但是人都不愿意被揩,尽量逃避。然而揩的人很调皮,出其不意,突如其来。哪怕你是极小心的人,也总会被揩。有时其人出前门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岂知道他绕了个圈子,悄悄地从后门进来,终于被揩去了。此时笑声、喊声使过年的欢乐气氛更加浓重了。

于是陈妈妈烧起火来放“”。把糯米谷放进热镬子里,一只手用铲刀搅拌,一只手用箬帽遮盖。那些糯谷受到热度,爆裂开来,若非用箬帽遮盖,势必纷纷落地,所以必须遮盖。放好之后,拿出来堆在桌子上,叫大家拣泼留。“泼留”两字应该怎样写,我实在想不出,这里不过照声音记录罢了,拣泼留,就是把砻糠拣出来,剩下纯粹的泼留,新年里客人来拜年,请他吃糖汤,放些泼留。我们小孩也参加拣泼留,但是一面拣,一面吃。一粒糯米放成蚕豆来大,像朵梅花,又香又热,滋味实在好极了。

黄昏,渐渐有人提了灯笼来收账了。我们就忙着“吃串”。听来好像是“吃菜”,其实是把每一百铜钱的串头绳解下来,取出其中三四文。甚至七八文,只剩九十六七,或甚至至九十二三文,当作一百文去还账。吃下来的“串”,归我们姐弟作零用。我们用这些钱还账,但我们收来的帐,也是吃过串的钱。店员经验丰富,一看就知道这是“九五串”,那是“九二串”的,你以伪来,我以伪去,大家不计较了。这里还得表明:那时没有钞票,只有银洋、铜板和 铜钱。银洋一元等于三百个铜板,一个铜板等于十个铜钱,我那时母亲给我的零用钱,是每天一个铜板,即十文铜钱。我用五文买一包花生,两文买两块油沸豆腐干,还有三文随意花用。

街上提着灯笼讨债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年夜,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但是这时候我家早已结账,关店,正在点起香烛接灶君菩萨。此时通行吃接灶圆子,管账先生一面吃圆子,一面向我母亲报告账务。说到盈余,笑容满面。他告别回去,我们也收拾,睡觉。但是睡不到两个钟头,又得起来,拜年的乡下客人已经来了。

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就留下一张红片子。父亲死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已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业,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正月初四,是新年最大的一个节日,因为这天晚上接财神。别的行事,如送灶、过年等,排场大小不定,有简单的,有丰盛的,都按家之有无。独有接财神,家家郑重其事,而且越是贫寒之家,排场越是体面。大约他们想:敬神丰盛,可以邀得神的恩宠,今后让他们发财。

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了,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我们都看他样。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是忘不了这种好滋味。但叫家里人照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二十日,染匠司务下来,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过年的笔记也就全部结束。


丰子恺原名丰润,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本名丰润,字子恺,浙江崇德石门湾人。

1898年11月9日(光绪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于浙江桐乡石门镇,有六姊。自幼爱好美术。

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5年,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

1916年,师从夏丏尊学国文。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后丰子恺曾作文《怀念李叔同先生》以纪念恩师。

1919年毕业后与刘质平、吴梦非、刘海粟、姜丹书创中华美育会,办《美育》杂志。又与刘质平等创办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教西洋美术。

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

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院。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五月,在《文学周报》发表《燕归人未归》漫画署名“TK”,经郑振铎加上“子恺”漫画之题头,中国始用“漫画”之名。

1926年,任教职于上海艺术大学,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农历九月二十六生日当日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

1939年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

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3年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46年返上海。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

1952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1975年9月15日逝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过年(转载)
丰子恺笔下的过年
名家笔下的过年(一):丰子恺【过年】
快过年了,还记得小时候的年味吗?
吴江人过年
那时的过年,从腊月十五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