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琴的特质】
● 我们传承清微澹遠的中华传统古琴……
● 以琴静心、以禅明心、琴禅合一、喜耀生命


老桐(华藏图书馆讲座)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有很多乐器,如古琴、古筝、琵琶、二胡等等,但古琴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乐器。因为古琴在中国传统乐器当中,从来是不与其他乐器为伍的。明朝有一本著名的古琴书叫《溪山琴况》,里面说古琴是”不入歌舞场中,不杂丝竹伴内”,就是它不入到舞台演奏的场合,也不跟丝竹之类的其他的乐器混在一起。


一切的乐器一切的音乐,都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娱乐功能,音乐让人觉得愉悦、觉得好听,达到耳目感官的一种娱乐享受。二是审美功能,有的人觉得音乐中包含着很深的美学境界。古琴既有一定的娱乐功能,也有相当的审美功能,但如果仅止于此,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有些历史典故我们就根本无法理解。

比如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七日绝粮,抚琴不辍。就是说孔子在那么困顿的情况下,饿着肚子,他照样还在坚持弹古琴。很难想像孔子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弹琴是在娱乐,也很难想像那个时候他在做的是审美活动。诸葛亮曾经在城头唱空城计。诸葛亮当时在城头弹的就是七弦古琴。诸葛亮在城头难道在做审美吗?在做娱乐吗?肯定不是。到了北宋,宰相范仲淹,相当于我们周总理这样繁忙的人物,他也每天坚持弹琴。我们也很难想像他是通过弹琴在做娱乐和审美。




通过这些历史事实说明什么呢?说明古琴在古今中外那么多的乐器当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瑰宝。一切的乐器一切的音乐,它物理的层面是乐器,音乐的层面是艺术,但是中国的古琴,虽然物理的层面它也是由丝桐构成的,音乐层面它也是由音声来表达的,但是从文化层面,它已经超越了音乐的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它并不是服务于此的。

【古琴的传承】

古琴是伏羲所造。伏羲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在上古时代古琴是五根弦。历史上认为周文王、周武王都会弹古琴。传说文王加了一根弦,武王加了一根弦,成为七弦琴。

西方著名的乐器像小提琴、钢琴,弹琴的传承人都是一流的音乐艺术家,如弹钢琴的贝多芬,弹小提琴的帕格尼尼都是著名的音乐艺术家。而在中国古代,古琴的传承人,并非音乐艺术家,而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著名的精英。如周朝贵为帝王的周文王、周武王:春秋时期的孔子:西汉的刘向:东汉的桓谭、蔡邕、蔡文姬,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东晋隐士陶渊明:唐朝的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北宋的宋微宗、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南宋的陆游、李清照……他们全是弹古琴的。异族入侵后也弹古琴,金朝的皇帝金章宗弹古琴:到了元朝,元朝的宰相耶律楚才也是弹古琴的。到了明代的时候,很多王公大臣都是弹古琴的。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是弹古琴的,明清时期,文人士夫、大户人家几乎都有古琴……




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上众所周知的著名文人,文化精英。我们现在称他们为思想家、教育家、诗人、词人、画家,而他们本身的职业不是搞绘画、不是搞书法、不是搞诗歌,那么,他们的职业是什么?是文人,是“士”,肩负着社会使命!他们很多相当于是今天的省长、州长、甚至是总理。他们不弹乐器则罢,如果弹乐器,不约而同弹的都是同一件,就是今天我们介绍的古琴。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英,几千年在弹同一件乐器,这个历史事实非同一般,这个是在全世界没有的。这个历史现象说明什么?说明古琴在历史上的传承人不是音乐家,而是中国的读书人。它的功能并不是搞音乐演奏,读书人为什么弹琴?


【古琴的功能】

古琴的功能,跟读书同一个目标。传统的读书人是干嘛?读书明理,明理之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修身的前提是什么?是涵养心性。所以读书是为了明理养心,养身修身,最后利益他人。这是传统读书人的基本目标。弹琴是同一个道理。弹琴的主要作用,不是音乐,不是艺术,不是娱乐,不是审美。它用于涵养心性,跟读书同一个目标。



所以古人说:“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就是一个读书人,要修养成为君子,两样事情不能少,一个是要读圣贤的书,第二个是要弹古琴。又说“君子以琴书自娱”,就是说君子要使自己内在的生命得到真正的快乐,一者要读书明圣贤的道理,第二要弹古琴达到内心的调和。这个“娱”不是我们耳目感官的娱乐,而是我们生命内在的和谐快乐。因此,古琴在中国的历史上,它跟读书人传承精神文化的书具有同等的地位。以琴书自娱,左琴右书,可见古琴已经不是一般的乐器了。到南宋的时候产生了“琴、棋、书、画”文人四事,也称为四艺,就是读书人都要懂得的四件事。

那么文人为什么要习“琴、棋、书、画”呢?我们现在把书法称为书法艺术,把绘画称为美术,把古琴称为音乐艺术。在传统时代都不是这样子的。传统时代绘画是什么?叫丹青之道,书法称为书道,古琴称为琴道。一字之差说明什么?'术'是艺和技能,是一种专科。而'道'呢,它是服务于心性修养的,才上升为道。所以“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用于调心、养心、涵养心性的四个内容。



苏东坡的书法好,我们现在称他为书法家,他的画也画得好,称他为画家,他的词也写得好,我们又称他为词人。苏东坡他当时认为自己是书法家、画家、词人吗?不是的。苏东坡是一个文人,是宰相,他的使命是要为国家作贡献的,他绝对不是我们后来认为的书法家、画家、词人。欧阳修也不是,白居易也不是。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修习“琴、棋、书、画”的目的是为了修养心性,而在“琴、棋、书、画”方面杰出的造诣,都是他修养心性的结果,并不是把这些作为专科技能训练成名成家。

近代我们受西方的影响,一切都是专科。学习日本把绘画翻译成美术,由“道”变为“术”,我们整个文化就出了偏差。直到今天,大家都习焉不察,都以为天经地义的,说这些就是艺术啊,古琴就是艺术啊,它是音乐嘛;书法当然是艺术了,到处搞书法展览,还搞书法竞赛呢;绘画更是成为大学里的美术专业。这些都是近代以来的事情,这就把“琴、棋、书、画”的基本作用——'修养心性'给忘掉了。

因此,古琴的本质特点,它超越了专业技能,更加不是一个普通的演奏艺术。它是读书人的天职,用于读书人心性的涵养,涵养心性之后用于修身,用于齐家,用于利益他人。这就是古琴的核心作用。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涵养心性这个层面,它又有不同的深度。儒家有儒家的涵养之道,道家有道家的涵养之道,佛家有佛家的涵养之道。也就是说,儒家、道家、佛家大的方向是一样的,都是修养心性,每家的方法、特点、层面、深度、境界虽各有不同,但主要的方向是统一的,就是中国文化的心性修养的学问。这门学问可以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类文化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文化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心性修养的学问。人异于动物在于哪里?在于人知道心性修养。动物被业力控制,只知道造作。而心性修养,这是人最伟大的地方。近代以来人们都忘掉这些了。为什么呢?科技文明的发展,人心向外追求,通过研究物质、控制物质,发展技术,人忘乎所以,结果人就变成了对自然界的控制者,忘掉了心性修养这件事情。一个人忘掉,将来他个人生命肯定是痛苦的;一个社会忘掉,整个社会会产生悲剧;一个文化忘掉,文化就偏了方向。整个科技文明都是向外张扬的文明,以损害自然,获得人类物质生活的满足。结果呢,把地球搞得乌烟瘴气,这个世界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困难。




   中国文化是在人的根本上来发展,而不是向外无限的追逐。因为向外的追逐是向贪、嗔、痴的文化。向内是内明的、觉悟心性的、在人的根本上提升的文化。这个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特点。由此更加可见中国文化的伟大。所以梁漱溟先生曾经说中国文化有一门最殊胜的、西方不具备的学问,叫心性修养之学。这门学问是向内、向上用功、提高生命的学问。他说得非常准确。儒、道、佛都是这么一门学问。但我们没把握住这个本质特点,我们会以为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只是哲学思想的不同,世界观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方法论的不同。不是的。本质上是根本方向的不同。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古琴就更加清楚了,古琴是服务于中国文化心性修养学问的一个独特的乐器。围棋也是一样,本来是磨练心性的。围棋是古圣先贤发明用于涵养心性的,不是用于竞争的。通过下围棋我们能非常好的磨练心智,古琴也是这样。这是对人本质的教育。

   现代人都把教育当作是知识技能的教育,好像人学习就是要学知识技能啊。事实上知识技能是教育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一是让你掌握自己谋生的手段,二是给他人,给社会创造某些价值。但是人还有知识技能以外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就是要明白人生、提升生命的学习,称为生命的学问,而知识技能只能说是生存的、谋生的学问。我们现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整个教育的目标都是在培养知识技能的人才。怎样培养生命觉悟的、生命快乐的、提升生命的、人之所以为人的这些学问的这些人才,现代社会整个偏失了。传统的学问,比如《弟子规》讲“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首先要学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学问,有余力再去学知识学技能。

   我们传统的学问是掌握了学问的根本,人首先应该学什么。这并不是说知识技能不要学。人自己要生存于世,要掌握知识技能,为社会为他人创造价值也需要掌握知识技能。但是人要活得明白,活得快乐,活得幸福,肯定要学人本身独一无二的学问,这个就是中国文化的心性修养之学。为此,古代圣贤留给后代两样宝贝,一个是礼的教育,一个是乐的教育。


【古琴传承礼乐教育】



   “礼的教育”是什么意思呢?读书明理。明理之后,由外而内,调节你的行为,来改变生命。所以《礼记》说“礼自外作”,从外到内来改变人的。“乐的教育”呢?“乐由中出”,是由内在生命的愉快,生命的和谐来改变一个人的。所以儒家教育的精髓是礼、乐的教育。礼的教育是节制性的,规范性的,明理的教育;乐是内在的、祥和和谐的、美善和乐的教育;内外和谐的教育就使人完成了人格,完成了人格才成为君子。可惜我们现代人很少知道乐的教育。我们现在以为乐就是耳朵欣赏音乐,或以为这是思想上、境界上的审美,不知道它有这么伟大的教育的功能,能让一个人生命成长、真正的快乐和谐。

    现代有些倡导儿童读经的《弟子规》教育系统,大量是礼的教育,结果小孩的确是很知书达礼,但是内在并不快乐,行为很拘束。在传统时代这个问题更严重。传统时代,学礼的教育,学了之后他内在不快乐,但是大家的规范又需要那样子,结果养成了很深的伪善。所以社会上有的人就会觉得儒家比较伪善。实际上这不是儒家的本来面目。儒家的本来是生命和谐的,由内而外的生命畅达的一种快乐,不会是一个通过外在规范把人搞得很拘束的教育。由此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古琴是儒家的乐的教育范围的一个乐器;由此也能认识到孔子为什么在那样困顿的情况下还在弹琴。从这个角度我们就了解儒家的乐教,也是古琴的根本作用。




   这个“乐教”可以说是非常地了不得的。因为传统说中华文明叫礼乐文明。如果文化出了问题,叫“礼崩乐坏”。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文化出了问题是礼崩乐坏?如果用白话文翻译,礼是什么?礼是社会的规范、次序、价值观念,等级制度这些。如果社会出现问题,我们会说社会秩序乱了、大家思想乱了,各方面乱了。如果加上“音乐也坏了”,大家会很奇怪,怎么社会出现问题会说“音乐也坏了”?传统时代的人就懂得这个道理。

   “礼崩”就是社会秩序混乱,道德失范,价值失衡,“乐坏”了呢,就是人的内在不快乐了,没有好的音乐了。

   现在社会上的音乐很乱,我们到处听到的流行歌曲是哀伤,先锋音乐是奇诡,迪斯科音乐是狂躁,还有好多靡靡之音,还有很多白痴痴的音乐如卡通音乐,“老鼠爱大米”那类,成年人都唱得很开心。就是这样的音乐在教育着我们。我们受到的是非常低级的、浅俗的,甚至是哀伤的、不正的、狂躁的这些音乐的教育,好的音乐没有了。

   这个现象呢,孔子的时候早就已经有了,叫“礼崩乐坏”。好的音乐没有了。孔子曾经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也就是说他听到好的音乐之后他的感官知觉都发生变化了,普通的那些东西他已经感受不到了,因为他已经被音乐完全地摄受了。“韶乐”就是古代伟大的礼乐。但是这些礼乐大典在秦朝之后就失传了。宋代朱长文作《琴史》,说“秦暴之后,礼乐失序”。就是说秦始皇以后我们的礼乐就完全混乱了。无论是汉代的乐府还是唐代的教坊都是娱乐型的音乐,不是指礼乐。




    那么,礼乐的“乐”,在哪里还存在呢?只在古琴当中。社会上的礼乐没有了,读书人在书房里一直在弹古琴。传统礼乐的“乐”几千年来在社会上失传了,但在读书人的书斋,在道人的宫观,在明月松间、水边林下,一直保存着。这个是中国音乐史、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事情。因为弹琴它不为娱乐,不为表演,而为了涵养心性。这正与礼乐的“乐”相契合,其本质是修身养性的、和善生命的、内在快乐的、中正平和的。另外弹琴还有很多好的规范,要端身正坐,要沐手焚香,以庄重的态度来弹琴。弹琴不能有躁动的心,不能有俗念,要弹得清静平和。这都是“礼乐”的特点。所以礼乐的“乐”虽然在社会上失传了,但几千年来在文人的书房里、在抚琴活动中、一直保存着。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假如我们还在比较传统的角度来学古琴,那么我们是继承了几千年文化、孔子所向往的“乐”。由此也能理解,几千年中国的读书人为什么在书房里都不约而同在弹古琴呢?因为他们还在延续着中国古老文化的礼乐传统,就是礼乐教育的传承。这样我们就更能准确认识中国古琴的本质特点。




欢迎光临 【吴门琴禅会馆】



●古琴教学: 本馆特色课「单周班」、「日常班」、「专修班」,欢迎报名参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琴是文人琴,成为中国文人生命的寄托
民族乐器与其十大名曲
大有学问
故宫博物院34--皇朝礼乐展(暂闭)
国学堂-梁冬对话李家安1:初闻琴音
除了读书,高尚的音乐是提高人修养的一条捷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