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心法语



  • 所谓「僻静处」一词,其实分有两种意义,一是身之僻静处,远离嚣闹;另一是心之僻静处,离二分别,而且以后者为主。为什么?因为身离嚣闹是庸凡的,不见得因此就有修心,心离分别散乱,是殊胜的,却能完全依此指向调心;住山静修二者兼具,为适宜、为殊胜,而且必须已经具足若干出离心,并且已得正确圆满的实修教授,那才是山上修行的主要意义以及重要特色。

  •  

  • 乐于知足,安于淡薄,显然是心入道法的条件之一,可是现今似乎逐渐丧失原意变得虚矫不实了,譬如素食,本为知足简单、长养慈悲,但如果每一顿素斋动辄数百数千元的花费,好像又成了换汤不换药,或者成为改名换姓的烦恼,又全然忘失原先慈悲的本怀与简朴的心意了。在此,也仅止于举出一个例子,就足以让人对于修心的真谛地深沉思考,明彻纯净的修心向来不是容易的事,正因如此艰难修心,所以才说外相庄严固然需要,内心相应才是主要。

  •  

  • 能令自己顿时充满心力而豁然开朗的敦促趣向修法的方便,或许就在于必须具备两种想法,哪两种想法呢?一种是生前先重视死而希求修法;另一种是生前将自己视同已死而希求修法。

  •  

  • 虽然正确圆满通达法义似乎并不容易,思惟、辨论、推理、解析、论述、判断、熟记,佛法实际都是一种学习,但为此不可,由须将此法义常时专修串习一番,可能因为这样,师长常说「愿修所闻议」,常作如此发愿才是正愿、才是净愿,不能只是读书学习,更在思惟相应,改变内心,那无疑是必要的。

  •  

  • 在这爱憎生死的世间,轮回众生似乎都习于互相纠结缠绕是非恩怨,以尽造染业为能事。为此,轮回众生之所行所感,前生来世不说,就短暂今生而言,很多时候,为得目的构成的追逐之苦,已得目的当下的守护之苦,以及怖畏失去之苦,将来散去时又有痛失之苦;也不都是这样吗?在初、中、后三期皆各别有其追求苦、守护苦、失去苦;难道会因为所得皆已圆满而避免诸苦吗?不可能的,除非实修证悟四谛之义。要言之,能参透爱憎生死、获得寂静妙乐的,始于修证四谛。

  •  

  • 记得有一次上课快结束前,年迈的师长曾教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师长平静地说:自己的生死未了,自己的众生未度,自己有数之不尽的烦恼,却又拼命寻看别人的过失与错误而起烦恼,而且实际上却又只是如此贪图今生欲望,浑然不具来世观,这种情况其实就像大象贪食井边嫩草,将掉入枯井了。师长的话直如暮鼓晨钟扣人心弦,撼动心续,听了暗自惊心而汗颜,真的是感触太深了,不禁眼眶泪水扑朔流下。

  •  

  • 一言以蔽之——离苦必去除苦因,得乐必成办乐因,此即四谛之义。《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永远是教法之基石,即使是修学大乘法者,无论是显经之教,还是密续之法,终必不免有此四谛之义的信解与修证,如此才是真入大乘修利他心;若非如此,易成徒有虚名,不切实际,烦恼杂染而相似利他。

  •  

  • 究实上说,若能缘着法界一切有情苦而生大悲心,以及缘着法界一切实相而证空性,则其心便可如此启发无穷力量、勇气与悲愿,也蕴含着一切向上的动力,其中的道理不言可喻;譬如,我的苦谛是从过去世的惑业所感果上说,我的轮回是从将来感得来世之因,以及结生相续而流转上说,乃是基于深知我的苦及苦因,从而就会深切了知众生的苦及苦因而寻求救拔根断;是这样的次第。

  •  

  • 真修行人必有如此念头:我必定是要舍下现世的,而且必须厌离三有苦,但是自己一人尤可忍受,无边众生之苦则更是悲苦难忍的,为此我誓愿利他;这其中,尤其是最后这样的一心誓愿利他的慈悲,真是智慧如海,这是多么善良殊妙,又多么激动人心的念头啊。

  •  

  • 大悲受苦和惑业受苦的特色大相径庭,其意义与价值却截然不同。两者有何不同呢?两者至少有四点不同,即:其一是,大悲受苦是自愿取受,惑业受苦则否;其二是,大悲受苦是具足正理安立,惑业受苦则否;其三是,大悲受苦是积福之行,惑业受苦则否;其四是,大悲受苦可映蔽自己的小苦,并非苦上加苦,惑业受苦则否。因此,常修慈悲法似乎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止断烦恼,才真安乐
生死不二
《阿毗达摩讲要》第27讲缘起(二)(08)
悟一切心空,了一切法空
​什么是观行?
因果明镜论(二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