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土家长:我们现在焦虑的,未来世界还存在吗?

题图:来自 emergingcomms.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75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作者:清华毕业,当过工程师,做过管理咨询,现在是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投资。


最近,帝都的家长们坐到了焦虑的火山口上。

教育局一纸学区房一对多的政策(即一个小区对多个小学就近入学,具体排位通过计算机摇号决定)把家长们的焦虑感推上了新高度

什么?我倾尽全力,砸了一千多万买的学区房不能保证娃进名小?你在逗我玩吗?

更冷酷的现实则是,哪怕是北清毕业生重金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可能只上个太原理工?那还是运气好的情况?运气差点,就直接职高了?你在开玩笑吗?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简直不焦虑不是亲爹亲妈。

为什么会这样?我和我的孩子该怎么办?

这两个问题成了压在家长们的心头的两块石头,让帝都家长的睡眠质量达到了新低。

一、帝都特色的教育生态

确实,北京的教育生态,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帝都特色。

  • 崇尚权力的帝都,民办学校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政府大力倾斜的知名公立这条路过于拥挤

  • 帝都集中了最高比例的985/211/海归毕业生,高知家庭云集,但一流大学在京录取人数显得十分的僧多粥少

  • 帝都的学区房,在过去二十年,是收益率最高的金融产品,没有之一。既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又有经济回报,一举两得。现在政策的收紧和不确定性让这条路不再毫无风险。

好了,看到这里,你有没有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焦虑的小宇宙在熊熊燃烧?

说好的不焦虑在哪里?

二、教育的选择折射家长对未来的预判

在谈不焦虑之前,我想先说一点。我无意评价各个家庭在教育上的选择。每个学校,每种选择都有它的优缺点。而教育的成果要在二三十年后才看的出,即使那时,也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我想谈的是,为什么我选择了不焦虑的非主流路线,和一年下来的一些体会。

其实, 做为父母, 对子女教育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未来的看法:

你觉得未来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配置(学历,能力和其他因素) 能在未来的社会上立足? 

你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三、我们框定孩子之不可能

先从期望说起。

孩子小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说,我希望TA快乐,或是我希望TA有长久的快乐的能力。但随着年龄增长,接近学校,怎么就变成我希望TA一路重点学校→名牌大学高薪职位结婚生子,然后再来一遍了? 

这个真是离快乐最近的路径吗? 

图片来自TED

我们这代人, 因为经历过物质的匮乏,对物质的成功和生活的保障有着比较强的追求动力。而我们的孩子,他们生来就不曾体验过这种匮乏,从概率上讲, 他们可能对物质的追求动力会比我们淡薄。

他们可能会更经常的面对,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做这个的问题。

相信我, 这些都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

我们这代人现实或者世俗的成功观不需要传递给他们, 那会是对他们的一种伤害。 

四、充满变数的未来

当然,孩子总要走上社会,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未来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需要什么样的人呢?我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但一定会和现在很不一样。

图片来自http://timmcmorris.com

5-10年内, 人工智能的发展就会让很多现在的高薪职业消失。很多基础的法律,财务工作机器已经比人做的好,还永远不会觉得累,不要加薪。高盛已经取消了股票交易员这个岗位,IBM的Waston在皮肤病的诊断上已经PK掉了医生,达芬奇机器人可以做很多高精度手术。而我们也不知道,AI又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岗位。

我们的孩子,会在职业生涯中,经历更多的技术变革,和这些技术变革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

简而言之,今天我们逼着孩子学的很多东西,以后统统没用。

面对这些未知,最好的准备将不再是具体的专业技能。而是有自己的热情, 有不断探索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与人合作,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怎么去获得这些能力?

可以说,现在很多的教育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

即使是教育更发达的美国大学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2015年的统计数据,接近一半的美国大学的近期毕业生失业或就业不足。而同时,又有大量的工作长期找不到合适的人。

工业社会时期,一张大学文凭,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可以让一个人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但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正在倒逼着教育方式和筛选机制的变化。

五、面向未来的教育探索

美国的中小学中出了 High Tech High 和 Alt School 这样的以项目制学习(PBL, project based learning)为主的学校。把课堂的重点从传授具体的知识点,转到通过完成项目,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学生学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团队合作,和不断尝试的品质。


图片来自The Institute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 and Learning

在高等教育中,斯坦福刚发布了2025计划,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开环大学(open loop university),颠覆了我们传统上对四年大学教育的认识。学生的年龄大幅放宽,学生随时可以 loop in 和 loop out,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

教育的核心从现在的先知识后能力翻转成先能力后知识。

全球最具有前瞻性办学理念的 Minerva School, 不但在录取中不用SAT/ACT这类考试成绩,使用一套以测试能力为主的神秘系统,而且也不再提供新生入门课程。他们觉得在这个教育资源越来越开放的时代,让学生付钱来学网上就可以找到的课程是不合理的。Minerva School 所有的新生在一年级都上四门更严格的进阶课程, 理论分析, 实证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以及多元模式交流能力。

现在北京也有这样的创新学校,但发展并不容易。

这其中固然有政府对民办学校资质严格控制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家长对“你们怎么跟小升初,中考,高考对接?”的质疑和焦虑。

这些当然都是现实的问题,但中国的教育体系筛选机制也是在变化过程中。北京将在2020年取消中考,变成会考。虽然连教育部的人也说不清10年之后的高考会变成什么样子,但一致的结论是会大变。

做为家长,为了一些不知是什么样子的未来,而限制孩子现在的选择,会不会有欠开明?

六、我最终做了什么选择

去年,当我的女儿面临幼升小的时候,我为她选择了一所新创建的,以项目制学习为特色的民办小学。

图片来自一土教育官网

学校在我比较看重的几点上,都做的不错。

1)班级中孩子数量不多(不到20人)。

2)老师有教育经验,眼中有光,对学生有爱与尊重

3)课程上,有不少需要孩子自己动脑子,没有标准答案的项目制的部分。

4)没有频繁考试和成绩的压力,老师们有更大的自由度进行合理教学

女儿很喜欢去上学,每天开开心心的去,开开心心的回来,兴趣盎然的写作业。

做为一个天性内向的孩子,性格日见开朗。语文/数学/英语的能力上,跟自己比,有了长足的进步

横向,我觉得现在并不需要比较。

做为第一批入学的学生,孩子(其实更多的是家长),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目前学校还没有初中,以后的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课程安排也在不断地改进。

但这些不确定性,我并不太担心。

我们的孩子,要面对的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也没必要给他们创造出一个完全有序,只要沿着轨道走,就可以到达彼岸的幻觉。

拥抱变化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我能做的,就是当无限可能的未来扑面而来时,当一个不焦虑的家长,静待花开

本文来自公众号:布朗运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究竟要投入多少才叫作“足够”?
随笔|| 是谁在伤害素质教育
“学区”,就是被学生、家长封锁的小区
推广|非京籍的孩子, 你在北京上学有多难?
杂谈
养一个娃究竟有多费钱?看完我惊呆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