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八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转发分享。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文/李 斌


前七次已将《西次四经》的十九座山通读完毕。从今天开始读《西次一经》,先读钱来之山、松果之山、太华之山、小华之山。

钱来之山

【原文】

西山经华山①之首,曰钱来之山②,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③。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④,其脂可以已腊⑤。

【注释】

①华山:古称“西岳”,在今陕西华阴市南。②钱来之山:钱来山,可能指河南洛阳南县与卢氏县之间的界山。③洗石:含碱之石,能溶解污垢。④羬(qián)羊:一种野生的大尾羊。⑤已:治愈。腊(xī):皮肤干裂。

【翻译】

西山经首列山系华山山脉的第一座山(最东端),叫做钱来山。这座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松树,山下蕴藏着丰富的洗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其外形象羊却长着马一样的尾巴,名叫羬羊,它的脂肪(熬制的油)可以治愈皮肤干燥开裂症。

一、关于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渭南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中华之“华”源于华山,因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此处“华山”是指广义的华山山脉。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广义的华山山脉并非一座孤山,而是大秦岭的一大支脉。华山山脉由洛南、蓝田、商州三县区交界处的山结——华台子出发,时而高耸挺拔,时而逶迤和缓,直达郑州巩义洛河入黄口,蜿蜒迂回500余公里。具体来说,华山山脉由西向东,依次为草链岭-少华山-(狭义)华山-小华山(小秦岭)-崤山-邙山,六部分合起来,即是华山山脉。
 二、关于钱来之山。钱,本指农具,见于《诗经》。后来铸币模仿其形,故亦曰钱,“赵铲形币”之铲即此钱(如右图)。当时的考察者将此山命名为钱来之山也许说明这里当时农业技术水平非常高,大量使用铲、耜、耒等工具,也许“钱来”的“来”是“耒”的讹误吧。个人认为“钱来之山”作“钱耒之山”解释比较靠谱,当然这还有待专家学者考证。
注释曰:“钱来山,可能指河南洛阳南县与卢氏县之间的界山。”我认为“钱来之山”就是今陕西潼关县与河南灵宝市之间的界山——河南三门峡灵宝市“老鸦岔垴”。
 鸦岔垴位于河南三门峡灵宝市,是河南最高峰,海拔2414米的。此山在自然地理上是华山东尾,隔双桥河谷与崤山相对。结合合下文到松果之山和太华之山的里程也正好合适。老鸦岔垴位于华山之东,与华山的最高峰草链岭遥遥相对。
一看到“灵宝”二字,我脑海里立马就浮现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成语。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属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位居豫秦晋三省交界的枢纽地带。境内的函谷关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是古代通洛阳、达长安、连京都、接帝畿的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早在约1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灵宝点燃了人类文明的圣火,繁衍生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灵宝市以弘农涧河为界,西南部的小秦岭,自东向西入陕西境内,山势挺拔峻峭。主峰老鸦岔垴,海拔2413.8米,为河南省最高点。东南部的崤山起伏平缓。所以古代考察团队以这里作为地域和山经分界,似乎比今天的划分更科学。所以,以这里作为西山经的起点也就更好理解了。
三、关于洗石。经文曰:“含碱之石,能溶解污垢。”是在洗澡时,用来磋掉身上污垢的一种瓦片。郭璞注:“澡洗可以磢体去垢圿”。也有人说洗石就是现在所说的浮石。百度资料:灵宝市的矿产资源“灵宝市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以金为主,伴()生的银、铅、铜、锌、钨,硫等矿产;有以硫铁矿为主,伴生的铜、银、金、钼、铅、铁等矿产;另外有石墨、煤、磷、蛭石、水泥灰岩、硅石、花岗岩、大理石、水晶、砖瓦粘土、建筑用砂、矿泉水、地热水、地下水、雕刻用板岩矿、白云岩、建筑用闪长岩、建筑用安山岩、片麻岩、钾长石、锰矿、重晶石矿等矿产,共有矿产资源31种。”其中的非金属矿主要以“石类”为主,所以上古时期这里产洗石,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关于羬羊。大羊之意。据郭璞注释:“古代的大月氏国有一种大羊,形体象驴,而长着马一样的尾巴。这种大羊,身长六尺,名叫羬羊。”《尔雅》云:“羊六尺为羬”。据《中国古代动物学史》注其为捻角山羊。百度搜索一下,发现灵宝市阳平镇、城关镇、西阎乡等地方养羊还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我想当时考察队来到钱来之山时,站在老鸦岔垴山顶极目远眺,也许真的看到了一派“风吹草低见羬羊”的怡人场景呢!此外,亚武山有“羊扶山”之名,可能与山海经中提到的羬羊有关。
五、关于多松。百度搜索一下,发现灵宝市有适合松树生长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在的亚武山、娘娘山等地处处是松林。“石上寒泉岭上松,白云深处有仙踪,东风雨足春云霁,却望中条无此峰”,这是明代诗人崔誉对亚武山的描述,与钱来之山多松一说一致。
综上,钱来之山就是今河南三门峡灵宝市老鸦岔垴。

松果之山

【原文】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①。濩水②出焉,北流注于渭③,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䳋渠④,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月暴(左右)]⑤。

【注释】

①果之山:松果山,在今陕西境内。②濩(huò)水:一作“灌水”,现名潼河,在今陕西境内,流入黄河支流渭河。③渭:渭河,在今陕西中部。④䳋(tónɡ)渠:鸟名,水雉,外形似雉,体大如斑鸠。⑤已:治愈。[月暴(左右)]bào):皮肉干裂皱起。

【翻译】

(从钱来山)向西四十五里,有座松果山。濩水发源于此山,向北流入渭水,水中有很多铜。山里有一种鸟,名叫䳋渠,它的形状像山鸡,身子是黑色的,足爪是红色的,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疗皮肤干裂发皱。


我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濩水。注释曰:“现名潼河,在今陕西境内,流入黄河支流渭河。”《水经注》:“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濩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北流经通谷,世之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述征记》所谓潼谷水者也。”从古籍记载看,潼河到北魏时期,官方地理文献仍称之为濩水;而流经的河谷在此之前便叫通谷,所以又叫通谷水。在东晋时期,潼河亦被称之为潼谷水,变“通谷”为“潼谷”,大致与“潼关”之名有关,东汉时已有“潼关”,境内水因之得名,在情理之中,再说“通”与“潼”古音相同,以“潼”代“通”是很自然的。
潼河,是潼关人心中的母亲河。它源于潼关境内的秦岭山脉,北流经安乐村、老洼沟、青云湾、五虎张、南刘村、北刘村、周家村、苏家村,穿过潼关故城,注入黄河。河道长24.1公里,河床比降2.67-10.09%,集水面积115.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380.2万立方米。
现在,潼河的河谷叫通洛川,或为潼洛川。沿着潼河溯流而上,翻越秦岭,可到达陕西洛南县。这两种叫法的指向均表明了潼关县与洛南县之间的区位关系。或许不仅仅是区位的关系,还有更深刻的含义。据说,现在洛南县有些山民,他们的祖先都是战乱期间从潼关逃入深山之中的。换一种说法是,古老的潼关血脉其实隐逸在洛南山中。
潼关与洛南不仅山水相连,而且血脉相连,至今仍然保持着密切的情谊往来。此外,清代的潼关与洛南还同属于潼商道,道台衙门就在潼关。
潼河的上游叫潼峪,水在秦岭山谷中流淌。据说峪内古有铜矿,古称之为铜峪,后改为潼峪。潼河的中游,河谷比较狭窄,两岸的农田较少,所以,河水主要作为人畜饮用。到了下游,河谷渐渐拓展,两岸的农田可以引水灌溉,富裕了当地百姓。
二、关于松果之山。注释曰:“现名潼河,在今陕西境内,流入黄河支流渭河。”至于这条潼河为什么是从潼关古城流入黄河而不是原著所记载的“北流注于渭”,是历史改道的原因罢了,四五千年前的《山海经》时代潼河入渭,或者说入河又入渭都是完全可能的。故松果之山是今潼河的源头——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蒿岔峪。
三、关于䳋渠。注释曰:“鸟名,水雉,外形似雉,体大如斑鸠。”有说是现在的黑鹳,目前仍然生活于潼关附近的小秦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属于一级国家保护动物。
综上,“松果之山”为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蒿岔峪”。“濩水”为流经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潼河”。

太华之山

【原文】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①,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②,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左右)]③,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①太华之山:太华山,是华山的主峰。②仞:古代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③肥[虫遗(左右)]wèi):传说中的一种蛇。

【翻译】

再向西六十里有座山,名叫太华山,山势像是用刀斧劈削而成的一样,呈四方形,高五千仞,范围广阔,纵横十里,连鸟兽都无法在山上栖身。(山中)有一种蛇,名叫肥[虫遗(左右)],长着六条腿、四只翅膀,只要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旱灾。


“太华之山”即陕西渭南华阴市的西岳华山。华山南峰海拔2155米;最险峻知名度最高的西峰2082米,经文描绘“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虽略带夸,但也只有此山才配得上这种描绘。这里当指其南峰。

小华之山

【原文】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①,其木多荆杞②,其兽多㸲牛③,其阴多磬石④,其阳多㻬琈之玉⑤。鸟多赤鷩⑥,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⑦,状如乌韭⑧,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注释】

①小华之山:小华山,也叫少华山,在今陕西境内。②杞:枸杞。 ③㸲(zuó)牛:野牛。 ④磬石:适宜制磬的美石。 ⑤㻬()琈():美玉名。 ⑥鷩():锦鸡。 ⑦萆()荔:即薜荔。 ⑧乌韭:一种苔藓类植物,多生于潮湿的地方。

【翻译】

再向西八十里有座山,名叫小华山,山上的树木多是荆类植物和枸杞,山里的野兽多是㸲牛,山的北面有很多适合制磬的石头,山的南面有很多彩色的美玉。(山中的)鸟类多是红色的锦鸡,人们可以用它来防火。山中还有一种叫萆荔的草,形状如乌韭一般,生长在石头上面,有的也攀援树木生长,可以用它治疗心痛的疾病。

我的学习笔记:
一、关于小华之山。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城东南5公里处的秦岭北麓,西起少华峰,东至蟠龙山,南依秦岭主脊,北接关中平原,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纵深35公里,总面积63平方公里。少华峰海拔1664米,位于陕西省华县(华州区)少华镇刘家河村南,在县城东南约五公里处。东连小夫峪,西郊白石峪,主峰海拔1664.4米。
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只是少华山的一部分,经文所指的少华山应是少华峰海拔1664米,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峰。而非图中标高为2483米的少华山。
二、关于荆杞。
荆,荆条,楚木也。一种灌木。由于木质坚硬,所以早期荆条经常被用于惩罚和行刑的工具。我们所熟知的廉颇负荆请罪,背的就是这东西。同时荆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别称。
杞,大多数指枸杞(有时候也会指杞柳)。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这个名称始见于中国二千多年前的《诗经》。明代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云:“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值得注意的是,荆本身不带刺,荆棘两字连用才有带刺小灌木的含义。
所以“其木多荆杞”应译为“这里的树木大多是(灌木类)荆和杞”更符合经文原意。
三、关于㸲牛。郭璞注:“今华阴山中多山牛、山羊,肉皆千斤。”即此牛也。在山经中多次提到㸲牛这种动物,但没有其他什么详细介绍,郭璞也只说这种牛个头很大“肉千斤”,但是对于牛这种动物来说,肉千斤似乎并不稀奇,是个牛基本都能达到。所以㸲牛应当是一种常见的牛类生物。结合地理要素,本人推断此山经中的㸲牛,最有可能的是陕西关中一带出产的黄牛——秦川牛。
【知识链接】秦川牛是中国优良的黄牛地方品种,中国五大黄牛品种之一。体格大,役力强,产肉性能良好,因产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八百里秦川”而得名。毛色以紫红色和红色居多。公元前八世纪,古籍中就有关中地区“择良牛献主”的记载,主要是作食用,并开始用于耕田。
四、关于磬石。郭璞注:“可以为乐石。”磬,本是一种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状像曲尺。《世本-作篇》云:黄帝“命伶伦造律吕”,又“使伶伦造磬”。《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尧命夔击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兽”。磬最早用于中国古代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磬石,应当是制作磬所用的原料石材。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磬石产地是安徽灵璧北部的朝阳、渔沟之间的磬云山。当然陕西也有,比如有名的华原磬即为关中一带出产。
五、关于㻬琈之玉。一种美玉,在山经中分布范围很广,在西山经、中山经中曾有多处提到。具体资料无记载,不详。
王旁实则为玉的指代,雩本义: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也读,意为虹。《说文》载:“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尔雅.释天》云:“螮蝀谓之雩,螮蝀,虹也。”㻬玉应当是指彩色玉石,类似于现今五彩玛瑙石、南京雨花石那样的天然矿产。我猜想上古时期人们祈雨时,可能就是用“㻬琈之玉”在地上堆放成龙或应龙的形状吧。
【知识链接】2002年,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一件距今3700年左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被全部清理出来。这件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绿松石原应粘嵌在某种有机物上。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色彩绚丽。龙头呈扁圆形,梭形眼,眼珠为圆饼形白玉,鼻梁由三节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蒜头状鼻端由绿松石雕成。龙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龙身有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鳞纹,龙尾内蜷,形象生动。这件绿松石龙用工之巨、体量之大、制作之精之巧、用绿松石片之多,在目前所见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国宝。
六、关于赤鷩。郭璞注:“赤鷩,山鸡之属,胸腹洞赤,冠金,皆黄头,绿尾中有赤,毛彩鮮明。”这与现今的红腹锦鸡雄鸟的外观一致。至于御火一说,没有根据。多半是民间根据其腹部通红的颜色猜的。
【知识链接】红腹锦鸡,又名金鸡,鷩雉。中型鸡类,体长59-110厘米。尾特长,约38-42厘米。雄鸟羽色华丽,头具金黄色丝状羽冠,上体除上背浓绿色外,其余为金黄色。下体深红色,尾羽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分布区域为中国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为中国特有鸟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七、关于萆荔和乌韭。
郭璞注:“乌韭,在屋者曰昔邪,在墻者曰垣衣。”一般将乌韭视作乌蕨,真蕨目鳞始蕨科乌蕨属植物,植株高达65厘米。但在中医里这是一种苔藓类植物,生长在石头和墙壁的背荫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应用苏恭的话,描述垣衣为“其生石上者名昔邪,一名乌韭;生屋上者名屋游。形并相似,为疗略同。”
薜荔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其藤、叶、果实均可以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消炎止疼、活血通络、解毒消肿等功效。对于炎症引起的胸痛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所以山经说它能治疗心痛也不能算错。
【知识链接】萆荔是一种攀援或匍匐植物,依托于石块、墙壁、树干支持,类似菟丝子、爬山虎之类的植物。符合特性的植物,大概就是现在的薜荔。薜荔,又名凉粉子,木莲等。我们常吃的木莲冻(木莲豆腐)就是用薜荔果制作出来的。这是一种桑科攀援或匍匐灌木,叶两型,不结果枝节上生不定根,叶卵状心形。薜荔在山区、丘陵、平原等地区都有野生分布,多攀附在村庄前后、山脚、山窝以及沿河沙洲、公路两侧的古树、大树上和断墙残壁、古石桥、庭院围墙等,耐贫瘠,抗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应性强,幼株耐阴。
经文讲的萆荔和乌韭相似,并非指植株形态相似,而是指萆荔“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乌韭相似,即远看密密麻麻这种特性。
综上:少华山应是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峰少华峰,海拔1664米。

作者简介

李斌,籍贯湖南,19731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单位公职人员,爱好诗词写作。善于发现身边感动的瞬间。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七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六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五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四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

李斌:满江红·生命不会再来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二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中的那些峪
潼关风物—三河交汇
西王母不是传说——山海经之西山经绝密研究(1)
松果山
《山海经》记载华夏文明上古最隆重的“六百”祭祀大典
【自驾进西藏】第3篇 《潼关风凌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