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教书匠到育人:我所理解的教育本质,是人的教育

十几年前,我在私立学校教书,所带的化学学科,平均分能达到90分,这让我颇有成就感。

几年后,我回到公立学校,连续几年所教学生的化学平均分只有60分左右,这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不否认学生之间有学习能力的差距,但更多的是他们的学习目标、动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距。

如果把学习比作砍柴的话,他们手上拿的刀,已经生锈了,所以,砍柴砍得格外吃力。

教书只是考验老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输出能力,如果教书是一种技能,那么,育人是一种更具挑战性的技能,因为,它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只有在学习品质这方面打下牢固的基础,在上面才能建立学习知识的宫殿,才能让学生终身学习,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所以,这几年,除了教书,我尝试着将工作重心由教书转移到育人,在空闲时间,我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让我对育人有了更多的认识。

1、育人的过程,是教育者和自己的急功近利做斗争的过程。

育人过程是很慢的,它不会立竿见影。有句话叫"三分教七分等",说出了教育的真谛。

这学期开学,一个成绩最差的学生叫小阳,他毛遂自荐当科代表,如果我图自己工作方便,一定不会让他当,但我看到,这是一个促使他进步的一个很好的抓手,于是我决定让他试试。

上了几节课后我发现,小阳上课无法静下心来,我前几分钟讲过的内容,他后一分钟就忘了。不管我是否正在与其他同学沟通,还是在准备上课,他都会不停地问。更要命的是,他就坐在讲台旁边。

在上课前,我曾强调过规则,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上课注意听讲,记笔记,但他很少动笔,已养成了习惯。

我是容易焦虑的人,他打断了我几次之后,我便失去了耐心,批评了他:"你作为一个课代表,不仅没有做出表率,上课还不听讲。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便要撤你的科代表的职。"

前几次我还和蔼可亲,但这次我很严肃,他被我的认真吓到了,闷了好半天,失去了前几天的活力。

凭心而论,小阳这几天帮我搬仪器、收作业,还主动提出帮我批改同学们的听写,非常积极的履行他的职责。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在我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算达到了一种平衡。

我反思自己,才短短的三天时间,我便期待一个有很多缺点的学生完全改变,太不现实了,是我太心急了。

于是,我和他达成一个共识,每天最多只能问我三个问题,如果超过了,我就做出一个OK的手势,表明他今天的问题已经问完了,果然,他清静了许多。

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植物生长,浇水、施肥后要耐心等待,否则,急于求成往往会导致揠苗助长。

学生的品质都不是急功近得来的,是不讲效率的,他们不是产品,要有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才能真正有益于被教育者。

2、育人的能力,就是教育者跳出自我,"看见"被教育者的能力

现在的教育变得越来越焦虑,社会竞争的压力转嫁给家长,家长把压力转嫁给学校,学校再转嫁给学生,学生成为最累的群体。

我曾见过很多控制型老师,号称教师中的"灭绝师太"。她们作业布置得多,特别严厉,如果学生不按要求,中午不能吃饭,晚上被留是常态,学生特别怕这样的老师。

老师这样做,短期能看到学习效果,但从长远看,学生不仅成了考试机器,还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从表面上看,这样做是为了学生取得好成绩,但这种教育,是从"我"出发,如果不这样,"我"就会被批评,往深处想,是老师自己承担不了学生成绩考差、自己被诟病的焦虑情绪。

当老师从"我"出发,就无法真正看见学生的需要。

一个学生考得很差,梅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讽刺了他,其他同学哄堂大笑,他自己也讪笑着,却招来老师一句"不要脸";

另一个同学考得差,接着,被这个老师贴上"笨得像猪"的标签。

这是我曾亲眼目睹的场景,那俩个学生羞愧得无地自容,我至今记忆犹新。

老师只看到了自己需要学生成绩好,却忽略了学生此时最需要的。

去年,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背书任务,让他们自己定一个时间完成,我说:"你们每天有很多要背的内容,确实很不容易。"

学生惊讶地说:‘’其他老师都说‘连几个单词都背不下来吗?几段课文都背不下来吗?’您是第一个说这种话的人。"

学生并没有因为我的宽容而放纵,反而与我更融洽,因为,学生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就有了一种动力。

3、育人,需要深层次的思考

很多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因某个缺点受到老师的批评,结果到了毕业,他们的这个毛病不仅没改,还变本加厉。

学生犯了错误,通常老师的做法是批评、请家长等措施,但很多时候往往白费力气。

为什么?每个人的行为,与他所持的观念是统一的。当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只是想中断他们的行为,这个并没有错,但我们还要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观念。

当有些问题已经涉及深层次的价值观时,老师还在行为层面上和孩子较劲,结果往往无法沟通。因为如果观念不变,遇到相同的情景,就会引发相同的行为。

就好比一盆植物,我们只是剪掉了上面的枝叶,如果遇到合适的条件,只要根还在,还会萌生新的枝叶。

学生杰宇在疫情期间与家长发生矛盾,他赌气不上学,家长非常焦虑,在家骂他打他,情况更恶化。无奈家长求助班主任刘老师,只要让他上学就行,刘老师做了思想工作后来上了学。

但暑假期间,家长再次与他发生冲突,孩子又闭门不出,开学后一直没来上课。

孩子为什么不上学,家长从来不想了解,只想赶紧逼他上学,结果杰宇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糟糕,表示更不想上学了。

表面上孩子的厌学问题,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责任感问题、比如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等。

所以,作为教育者,首先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如果没有能力在更深的层面上教育孩子,但只要有深层思考能力,就不至于老在表面上做无用功,即使在本质问题上无法改变孩子,也可以少做产生负作用的事。

最怕的是教育者只会在同一个浅层面上思考,不断加大力度管孩子的行为,结果迅速激化矛盾,把事情弄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总之,教育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作,因为孩子是复杂的生命体,而非流水线上的简单产品。孩子无需成为我们希望看到的那个样子,因为孩子才是教育的主体。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种下“等待”这枚种子,慢慢培育它,最终长成每个孩子自己心中的大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起于生命,达于生命”
一名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分析
【教师培训】倡导教师观念重塑,塑什么——突破当代教师发展的十大认知误区
老师应成为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
写出我心603:该如何才能唤醒你
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