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

 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1

       在五脏中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内脏,这主要取决于脾的主运化的生理功能。由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摄取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些营养物质是化生气血津液的物质原料),从而确立了脾为后天之本的特殊地位。然而,由于脾主运化的生理活动是在胃主受纳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脾与胃都参与了人体的消化吸收,故历来常把脾与胃合论,而称脾胃同为后天之本。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脾胃的功能并使之运用于临床,历史上甚至出现了“脾胃学说”这样的专门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金元时代的李杲(东垣)。李东垣在其所著《脾胃论》中反复强调脾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极端重要性,并力倡补脾胃,从而被称为“补土派”、“脾胃论派”。

       1. 脾的解剖

       其原因在于,心主血、肺主气、肝主藏血、肾主水等,都与现代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的功能相符,而唯独脾则不然。中医藏象学认为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而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只是一个淋巴器官,主消化吸收的器官乃是胃肠,从古典文献看,脾的解剖又是确实存在的。脾不仅有其具体的位置,还有重量、大小、色泽等记载。

       《难经·四十二难》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清以来不少人从“散膏”猜想此即胰。考现代解剖发现,胰藏胃之左后方,与《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脾与胃以膜相连”相符。《图书编》说:“脾者,土官也,掩太仓,在脐上三寸。”《类经图翼》认为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刀镰”的描绘与“胰”极相近似。

       关于脾的色泽,《医贯》、《图书编》皆云脾之色如“马肝赤紫”,大抵符合“胰”之颜色。至今俗称猪胰为“血脾”,可资一证。然《内经》据五行学说,认为脾色黄,《三才图会》亦附和说:“脾……色如缟映黄。”其实此处“脾色黄”并非是其“形色”,而是脾之“气色”。如云:“肾色黑”亦然。

       “胰”在现代认识中,它是一个具分泌机能的腺体,故称“胰腺”。其外分泌功能主要是产生多种消化酶,通过管道排入小肠,参与消化,与脾主运化功能相一致。存在于胰腺组织中的一些内分泌小岛,即是“胰岛”,分泌胰岛素等物质,参与人体能量代谢,与《难经》所说“温五脏”相似。现行教科书认为,脾的运化功能是在小肠内进行的,这与胰产生各种消化酶排入小肠中参与消化吸收相符合。

       脾在解剖上与现代医学所称之“胰腺”是相关的,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脾的概念应比“胰腺”更大。脾的概念本来就应大于解剖概念。诸如脾主统血、主运化水液等,就不是单纯的形态结构所能概括得了的。

       2. 脾的生理功能

       (1) 脾主运化,运化中有消化吸收的含义,但运化并不等同于消化吸收。

       “”即运输、转输之义。《素问》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是变化之义,包括对饮食物的直接消化,使之变成便于“运”的精微物质,以及将这些精微物质逐渐地转化为人体的气血津液。可见,脾主运化就其对饮食物的作用来讲,包括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转运输布及其向气血津液的转化等一系列生命过程。事实上,六腑传化物,重点在“传”有形之水谷,在“传”的过程中进行着对水谷饮食的消化吸收。脾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运”,转运水谷精微,它在此转运过程中实现了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我们现在看起来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的,而实际的作用却离不开脾的运化。只有脾能将水谷精微转运而离开小肠,小肠的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实现。

       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研究所等单位研究发现,脾虚患者胃泌素分泌功能明显降低,尿淀粉酶含量(反映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在木糖排泄试验中发现脾虚或兼有脾虚见证者木糖排泄率多降低或异常升高,表明小肠吸收功能紊乱。另发现脾虚者胃蠕动功能下降,排空延迟,而在全消化道运动排空却明显加快。

       中医藏象学认为脾“在液为涎”,而现代医学则认识到涎产生的基础是存在于口腔组织中的“涎腺”。据对脾虚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普遍发现在无负荷下,唾液淀粉酶活性偏高,而在酸的有效负荷下,唾液淀粉酶活性反而降低,表明其储备力不足。

       (2) 脾主统血统血。统是统管,摄即固摄。在脾的统血作用中,既包括了脾气固摄血液,令其在脉管内运行,而不逸出脉外,也包括了脾通过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血液的功能。因为血液能否正常地运行,既取决于脾气的固摄作用,也与血液本身是否健全有关。脾气健旺,生血充盈,则血液健全,否则血不健全,将失其静守之性,而逸出脉外。因此在临床上,脾不统血而见出血者,既有脾气不足之证,也有生血不旺之机,出血与血虚并见。在中医诊断学将介绍,脾不统血所致出血,往往血色暗淡,血质清稀,此即是血不健全的证明。

       我们可以把脾的统血功能理解为脾的气化作用对血液运行状态的影响。这样就把脾统管血液和心主血、脾固摄血液和肝藏血区别开来了。心主血,是由心气推动血液运行,是从动力方面来叙述;脾统血,是由脾气以气化方式影响血液的质态,从而使血液保持被脉道管约的状态。肝藏血是因肝为血海,血液归之,如物事入库一般,既能归藏,又能复运行于外,随人体生理活动之需要,如潮汐般往来;脾固摄血液是由无形之脾气,渗灌周身脉道,固护血液,维护于血液与脉道之间,令无所失,而这样的功能只有通过特殊的气化活动才能实现,且脾气之固摄,不应有一刻松懈,否则立致血逸脉外之患。所以《难经》提出“脾裹血”的概念,“裹”字是对脾气作用方式的形容,表达的是脾气对血液进行包藏的含义。脾统血,或脾统摄血液,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形的“包藏”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基础理论——脾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藏象学说2消化运化脾系统
中医对肝功能的认识
脏象学说:脾、肝
中医学基础 | 第三节 脏象学说 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