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笑话抉微
《红楼梦》中有意插写了几个笑话,主要集中第54回和第75回,分别由贾母、凤姐、贾政、贾赦说了四个笑话。第54回元宵夜的晚上众人击鼓传梅,花若到谁手中住了,饮酒一杯,并说个笑话。第一次传梅至贾母手中时鼓声停了,第二次击鼓传梅,梅花落在凤姐手中。贾母和凤姐说的两个笑话是: 

  巧嘴媳妇

 一家子养了十个儿子,娶了十房媳妇。惟有第十个媳妇最聪明伶俐,心巧嘴乖,公婆最疼,成日家说那九个不孝顺。这九个媳妇委屈,便商议说:“咱们九个心里孝顺,只是不象那小蹄子嘴巧,所以公公婆婆老了,只说他好,这委屈向谁诉去?”大媳妇有主意,便说道:“咱们明儿到阎王庙去烧香,和阎王爷说去,问他一问,叫我们托生人,为什么单单的给那小蹄子一张乖嘴,我们都是笨的。”众人听了都喜欢,说这主意不错。第二日便都到阎王庙里来烧了香,九个都在供桌底下睡着了。九个魂专等阎王驾到,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正着急,只见孙行者驾着筋斗云来了,看见九个魂便要拿金箍棒打,唬得九个魂忙跪下央求。孙行者问原故,九个人忙细细的告诉了他。孙行者听了,把脚一跺,叹了一口气道:“这原故幸亏遇见我,等着阎王来了,他也不得知道的。”九个人听了,就求说:“大圣发个慈悲,我们就好了。”孙行者笑道:“这却不难。那日你们妯娌十个托生时,可巧我到阎王那里去的,因为撒了泡尿在地下,你那小婶子便吃了。你们如今要伶俐嘴乖,有的是尿,再撒泡你们吃了就是了。” 

  聋子放炮仗

 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扌干)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这本人原是聋子。 

  第75回中秋夜贾母率众人在凸碧山庄赏月,命人折了一枝桂花来,一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也是输的人饮酒说笑话,有两次花落在贾政、贾赦手中时鼓声停了。贾政、贾赦平时很难得说笑话,这次为了讨贾母的欢心,只得各说了一个笑话: 

  怕老婆的汉子

 一家子一个人最怕老婆的。这个怕老婆的人从不敢多走一步。偏是那日是八月十五,到街上买东西,便遇见了几个朋友,死活拉到家里去吃酒。不想吃醉了,便在朋友家睡着了,第二日才醒,后悔不及,只得来家赔罪。他老婆正洗脚,说:“既是这样,你替我舔舔就饶你。”这男人只得给他舔,未免恶心要吐。他老婆便恼了, 要打,说:“你这样轻狂!”唬得他男人忙跪下求说:“并不是奶奶的脚脏。只因昨晚吃多了黄酒, 又吃了几块月饼馅子,所以今日有些作酸呢。” 

  偏心母亲

 一家子一个儿子最孝顺。偏生母亲病了,各处求医不得,便请了一个针灸的婆子来。婆子原不知道脉理,只说是心火, 如今用针灸之法,针灸针灸就好了。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即死,如何针得?”婆子道:“不用针心,只针肋条就是了。”儿子道:“肋条离心甚远,怎么就好?”婆子道:“不妨事。 
    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  

每个笑话应是相对完整的小故事。《红楼梦》中另还有两个未说完的笑话:一是第54回元宵夜那次,凤姐先说了笑话的开头,因被众人怀疑她“又不知编派那一个”,可能自觉不妥只好匆忙了结而又说起《聋子放炮仗》笑话;第二个是第76回中秋夜尤氏学说笑话,只说了:“一家子养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只一个眼睛,二儿子只一个耳朵,三儿子只一个鼻子眼,四儿子倒都齐全,偏又是个哑叭”几句,只见贾母似有睡去之态,未再往下说。这两个笑话有头无尾,难以分析,故在此不论。此外,笑话还应具一定的流传性功能,不是随意编造的,而书中有两个临时编造的“笑话”:第19回宝玉怕黛玉睡出病来,编了个“小耗子偷香芋”的笑话;八十回后的第117回邢大舅巧妙地利用“假墙”谐音“贾蔷”,编了个拿贾蔷寻开心的“笑话”。这两个笑话只是临时编造“歪派”寻开心的性质,故亦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对时对景 

  这四个笑话均有很高的艺术效果,不仅体现了说笑者的性格特征,笑话的针对性也很强。正如元宵夜凤姐提议趁着女先儿在此,来个“春喜上眉梢”(击鼓传梅的雅称)的令时,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后来,薛姨妈在听完贾母的《巧嘴媳妇》笑话后也说:“笑话儿不在好歹,只要对景就发笑。”这里的“对时”和“对景”就是说,笑话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是随意撷取一个能令人发笑的小故事而敷衍了事。 
  两次说笑话活动均有独特的安排。元宵夜说笑话时在场有近二十人,绝大多数是女性,尤其是婆子媳妇,中秋夜说笑话时除了贾母外,其余八位清一色均为男性,这种具有一定对比性,显然不是作者随意安排。而且两次活动由贾母安排就座,对座次也有较明白的交代,显得庄重其事。中秋赏月击鼓传花时有三次分别落在贾宝玉、贾兰和贾环手中,只让他们写诗了事,并没说笑话。为什么安排贾母、凤姐、贾政和贾赦来说这四个笑话,而不是其他人?这也是曹雪芹的的巧妙安排,因为这样笑话的内容才与说笑者的性格和身份相称。我们先来看看这四个笑话是如何“对时对景”的。 
  首先,笑话中所述的时间或人物与讲笑话时的情形相合。凤姐的笑话讲述的是过正月半元宵节放炮仗的事,因此这个笑话听完后凤姐笑道:“外头已经四更了,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又说得众人笑的前仰後合,贾母也吩咐道:“他提炮仗来,咱们也把烟火放了解解酒。”贾政的笑话是说八月十五过中秋吃月饼的故事,与讲笑话时的中秋夜相应。元宵夜参与击鼓传梅的大多为婆子、媳妇,有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凤姐、李纨、薛姨妈、李婶、贾蓉之妻、尤氏、娄氏,占一半有余,而男士只得四位。贾母的笑话是说十个媳妇的事,正相对应。此外,这两次都是贾府“一家子”聚会(其中有几位是贾家亲戚),而四个笑话中除了《聋子放炮仗》外,均点明“一家子”,亦属“对景”。 
 凤姐原先想说的笑话是:“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 扔 哟,真好热闹!”,则在时间、人物上与说笑话时的场景更对景了。 
  其次,为了博得笑话的喜剧效果,有的笑话在内容上暗中有被揶揄的对象。“吃猴儿尿”的笑话是针对凤姐的,众所周知凤姐是“巧嘴媳妇”,大家也听得明白。凤姐听完后深知被贾母揶揄了一下,故意笑道:“好的,幸而我们都笨嘴笨腮的,不然也就吃了猴儿尿了。”于是 仁 娄氏都笑向李纨道:“咱们这里谁是吃过猴儿尿的,别装没事人儿。”这样就锦上添花,增加气氛,再博大家一笑,也使老祖宗更加开心。凤姐一番自贬的话反映了凤姐的机灵和豁达。她不从正面去张扬自己嘴巧的优越感,如果那样反成蛇足了,而是从反面来表现她的优越感,因为根本没 
有人会因为她自称“笨嘴笨腮”而降低对她嘴巧的评价。她说自己嘴笨只是为了要说她并没喝猴儿尿,巧妙反驳贾母对她的揶揄。《偏心母亲》的笑话则是贾赦无意中说漏了嘴,将偏心母亲的矛头指向了贾母。贾赦是荣国府中的长子,平时却得不到贾母的欢心,私底下觉得贾母偏心,这可由贾赦欲强娶鸳鸯为妾失败一事中看出。这个笑话说完后不由得使贾母心生疑窦,笑道:“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 
  由此可见,这种“对时对景”可使笑话加强喜剧效果,增进了节日的气氛,因而这是曹雪芹对笑话艺术的经验总结。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红楼梦》中的笑话在“对时”、“对景”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笑话除了上述表面上的针对性外,尚有更深层次的寓意。揭示这种隐意,才能了解红楼笑话的意义所在。
 
笑话与《好了歌》 

  红楼笑话可分两种格式:警世式和谶语式,即笑话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和揭示贾府结局的作用。《巧嘴媳妇》和《怕老婆的汉子》两则笑话属于警世式笑话,《聋子放炮仗》和《偏心母亲》两则笑话主要为谶语式笑话。 
  《红楼梦》中作者及批者多次提到该书警世意义。在凡例中即指出,此书的另一书名题为《风月宝鉴》,是警醒世人“戒妄动风月之情”。《好了歌》及其注解明显是警世之作,如“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等,对封建社会末世勾心斗角、道德伦丧进行了辛辣讽刺。这四个笑话与《好了歌》正具顺序对应关系。 
  《巧嘴媳妇》对应《好了歌》的前四句:“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说的是世人的功名。笑话中巧嘴媳妇搏得“功名”(心巧嘴乖,公婆最疼),引起另九个媳妇的嫉妒而去问阎王爷,相当于世人去求问功名,“惟有功名忘不了”。孙大圣奚落了她们一番,说那个巧嘴媳妇是吃了猴子尿,即为讥讽功名得来非福。 
  《聋子放炮仗》对应《好了歌》的第二阙:“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笑话中炮仗一响众人散去,寓人死金银散去,那个抬炮仗的人“原是聋子”与“只有金银忘不了”而一心聚财的人何等相似。 
  《怕老婆的汉子》对应《好了歌》的第三阙:“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笑话中那位怕老婆的汉子当然是“只有姣妻忘不了”,但到头来如何呢?只有那么一天喝醉了酒忘了姣妻,妻子竟要舔臭脚,这与“君死又随人去了”为妻的男人一样可悲。 
  《偏心母亲》对应《好了歌》的最后四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笑话中那位母亲只是得病,却被诊为偏心,这与《好了歌》中忘不了儿孙的“痴心父母”相同。难怪贾母听了这个笑话后不高兴,后来,贾赦(足歪)了腿,贾母即命两个婆子快看去,还说“我也太操心。打紧说我偏心,我反这样。” 
  《好了歌》具警世意义,笑话亦然。警世式笑话主要是《巧嘴媳妇》和《怕老婆的汉子》。笑话《巧嘴媳妇》的寓意在于,牙尖嘴利、善于拍须钻营搏取功名的人,未必是命好,普通人也不必去强求所谓的功名,还是“难得糊涂”为好。笑话《怕老婆的汉子》亦警示那些“禄蠹”。贾宝玉对热衷于“仕途经济”之流骂作“禄蠹”,笑话中的“老婆”象征着朝廷,“男人”象征着贾雨村、贾政等热衷于“仕途经济”之道的人,只能给人一副“恶心”的酸相。偶尔想摆脱官场的纷扰,还得给朝廷“舔臭脚”。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元宵夜击鼓传梅行令之前,贾母“破陈腐旧套”,对过去那些才子佳人的戏文进行一番批评,说:“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也属于警世式的评论。这样,后来说的笑话具有警世性也就不显得突兀了,说笑话也就成了《掰谎记》。
 
笑话与谶语 

  《红楼梦》的四个笑话与《好了歌》遥遥相对,这使我们想起了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注。这首《好了歌注》不仅是很好的警世诗,脂砚斋还告诉我们,它对贾府的结局及人楼人物的命运安排提供了谶语式的暗示。如,在“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一句后有脂批:“宁荣既败之后。” 
  《红楼梦》中的谶语式手法是其他小说中很少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书的回目中就直接告诉了我们,如“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赏中秋新词得佳谶”。脂批多有揭示,如第22回蒙府本回前批指出,元宵节的春灯谜暗藏机关,“灯谜巧隐谶言”。与曹雪芹同时代且读过《红楼梦》早期抄本的明义,在他的《题红楼梦》诗中写道:“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就是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无意中预先道出了她自己将来早死的结局。这种谶语式的例子在《红楼梦》很多,例如,薛蟠的“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第28回),预示着薛蟠娶了夏金桂后真做了乌龟。金钏儿的一句玩笑话“金簪子吊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没想到金钏儿这个“金簪子”果真掉在了井里头——金 送 井自杀了。四个笑话中的《聋子放炮仗》和《偏心母亲》就隐藏了这种谶语式表现手法,揭示了贾府的结局。 
  在《聋子放炮仗》笑话中,“炮仗”指的是谁?是元春!此前一年元宵节,元春作的春灯谜(第22回)是: 
 能使妖魔胆尽摧, 
 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 
 回首相看已化灰。 

 该谜的谜底是爆竹,与炮仗同属一类。正如贾政看了该谜后心中所思:“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觉得这是不祥之兆。爆竹或炮仗都是元春富贵荣华瞬间即逝的命运写照。笑话中“抬炮仗的人”便是贾府的当家人,因此这个笑话象征着贾府虽有皇亲为靠山而显赫一时,但“一声振得人方恐”之后,即在元春失势之后,就如同“聋子放炮仗”一样,散了。 
  这种家散的结局在书中也多有暗示,如: 

  1.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第5回) 
  2.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第13回) 
  3.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第13回) 
  4.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第25回) 
  5.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 各人干各人的去了。(第26回) 

 此外,脂批亦有揭示,如第75回贾母感叹这年中秋人少,“常日倒还不觉人少,今日看来,还是咱们的人也甚少,算不得甚么”处有脂批:“未饮先感人丁,总是将散之兆。” 
  《偏心母亲》笑话中贾母体会到隐含有说她偏心的意思。贾母是贾府宝塔尖上的人物,处于贾府的权力中心,她的偏心也就意味着贾府这个家族的“偏心”。贾母所说的“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实质上是贾府已经病入膏肓,需要“针一针”。贾府虽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它的心脏已严重“偏心”,针灸恐怕也不起作用。 
  曾有人认为,贾府的败落是由于抄家,但事实上,抄家只是外因,主要的内因是贾家本身的“病”,具体在于家族儿孙没出息,只知吃喝玩乐,因而“内囊也尽不上来”。正如探春在评价甄家败落时所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由此可见,我们对《红楼梦》中的笑话不能只当作一般的笑话看,而应了解它的深层隐意,才能不辜负曹雪芹的一番良苦用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笑话》之一点也不搞笑!特悲凉的笑话!
王熙凤的元宵笑话不仅瘆人,还与香菱有关!与每一个汉人都有关!
《红楼梦》里的笑话是血泪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36.2
王路:王熙凤的笑话狠在哪里?
说话的艺术 ——听贾母讲“笑话” | 王改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