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普:螳螂们的行为

    首先啊,因为我自己就是萌新,知识储备不足,也带不了别的萌新,所以这篇文章是针对圈外人士的,当然大佬们要是能帮我纠纠错也是很欢迎的!

    注意事项:本篇文章中所提到的行为有一些是【部分】而非【所有】种类的螳螂所具有的,不要产生误解。还有,我使用的是《中国螳螂》中的分类。另外,本文毕竟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只是作个总结,加上本来就是面向圈外科普的,所以全篇使用中文正式名而非学名(说白了就是懒23333)。最后,请不要提铁线虫!

    好的,现在开始步入正题!

    要了解螳螂行为,就要先简单了解一下螳螂。螳螂,已知约有四千种,咀嚼式口器,前足捕捉足,其余足为步行足,一般触角为丝状,部分种类雄性触角为羽状(如印琴锥螳),有翅种类前翅革质,后翅膜质,曾归于螳螂目,最近有学者提议将它们与蟑螂,白蚁一起归于网翅目,但暂无定论。

以上三图皆来自《中国螳螂》,侵删

    螳螂与现生蟑螂同源,有不少过渡种,如攀木螳科,怪螳科,虹翅螳科等中的种类。人们印象中的螳螂,也是多数螳螂的形态,包含斧螳,刀螳,花螳等,都是高挺着身躯,守株待兔地捕猎的,而这些过渡种则不然,它们伏着身躯行动,动作迅速,如猎豹一般追击猎物,与蟑螂有不少相似之处。

野外采集到的原螳成体,有螳螂的标准配置,于夜晚拍摄,因此眼睛为黑色
印琴锥螳雄性,触角羽状特化,中足和后足的腿节和基节处有叶状扩展,用于拟态(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图为细足螳科某种雄性成虫,飞行技术不赖,但雌性无翅
华丽金螳,“速度型”,形似蟑螂(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文中为了描述方便,会把这些过渡种称为“速度型”螳螂,把其它螳螂称为“伏击型”螳螂,但这样分类是不科学的!

    本文会分四个板块:成长,进食,御敌,繁殖,简要介绍螳螂的行为。(但不是全部)

1.成长

它爬上铁丝网罩子的顶部,身体倒挂着,腹部末端张开一道裂缝,从中排出了一种黏糊糊的物质。那道裂缝不停地一张合,流出的黏液经过挤压、拍打、接触空气后,膨胀成了一团团包裹着气体的泡沫,就像我们搅打鸡蛋清一样。雌螳螂边制造泡沫,一边产卵,它的腹部从左到右地摆动,每铺一层泡沫,就在其中产下一层卵,就这样层层叠加,留下了一条条横向的纹路。两分钟后,泡沫渐渐凝固了,变得越来越坚硬。”

    法布尔先生曾这样记录了螳螂产卵的过程。正如他所说,螳螂们的卵并非裸露的,而是自产出后就被【卵鞘】包裹着的。这样的整体被称为螵蛸(不同的螳螂螵蛸形态各异)。螳螂卵被藏在卵鞘的【卵室】中,因此可以避免不少来自外界环境和其他动物的影响(但也有例外,如螳小蜂就会寄生螵蛸),而等到环境合适时就开始孵化。孵化时,小螳螂们从卵鞘的【孵化孔】中陆续钻出,这时它们的身上都与卵鞘连着一根丝线,以防自己还很娇弱的躯体掉到地上。等到它们的身体被晒干后,就可以各自踏上征程了。

    作为节肢动物,螳螂的成长也需要蜕皮。螳螂是渐变态昆虫,不化蛹,幼体叫螳螂若虫而不是幼虫。刚出生的螳螂是一龄的,每蜕皮一次龄数加一。随着龄数的增加,螳螂的体型会逐渐增大,有翅或翅芽的种类则会在龄数高时长出翅芽,但不能飞行。最后一次蜕皮之后螳螂就成年了,这次蜕皮被称为羽化。成年的部分螳螂会长出翅,仅限于有翅的个体。(ps:有的种类的螳螂全部有翅,有的种类的螳螂全都无翅,还有的螳螂仅雄性有翅。)

澳洲斧螳若虫,无翅,有翅芽
澳洲斧螳成虫,有翅

    说说蜕皮的重要性。对于很多节肢动物来说,每次蜕皮都是过鬼门关,蜕皮失败就意味着死亡。螳螂也不例外。蜕皮前,螳螂会禁食一段时间。蜕皮需要在一块足够粗糙而稳固的物体上进行(“速度型螳螂”直接蜕皮,“伏击型螳螂”需要倒挂着蜕皮。若掉下来,羽化就失败了),若蜕皮时的温度或湿度不适宜,或受到外界的干扰,都有可能造成蜕皮失败——蜕皮时的螳螂可是相当脆弱的!因此,螳螂们一般会选择在晚上蜕皮,避免觅食的生物们。蜕皮的过程,就是螳螂以新身体冲破旧的外骨骼的过程,身体从旧的外骨骼脱出来的顺序是:头部与前胸—前足—中足—后足。蜕皮成功后,螳螂会先晾晒外骨骼,让新的外壳变得坚硬,才能重新开始活动。但这时它仍然不能进食——新的消化系统和口器还很脆弱,不能支持进食,因此它需要约一天的时间来完善。

2.进食

    螳螂们作为益虫,捕食多种昆虫,人尽皆知。然而,螳螂们一般不会主动攻击甲虫和蚂蚁等,(甲虫防御力太高啃不动,蚂蚁是社会性昆虫,不好惹。)它们最钟爱的食物是鳞翅目(蝴蝶蛾子),双翅目(苍蝇,果蝇等)等飞虫,其中大型种类则会捕食更大的物种,如直翅目(蟋蟀,蝗虫,螽斯等)昆虫,甚至有时可以挑战小型脊椎动物。

    “伏击型螳螂”大小不一,采取守株待兔的狩猎方式。它们不会轻易暴露行踪,平时总是一动不动,用视力锁定目标,并用自己可旋转的头部帮忙注视目标。(螳螂为什么不转眼珠子?因为它没有。复眼不能转,其中也没有瞳孔。你看到的“瞳孔”,其实是它们的复眼中产生的视觉错觉,无论你在它的什么方向,它的“瞳孔”都会一直“盯着你”。)当猎物与自己的距离足够近时,它们就会迅速出手,以捕捉足控制住猎物,再用锋利的口器杀死并进食。它们是昆虫中少有的“防空昆虫”,复眼本身极高的刷新率,加上捕捉足自身的优势,让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截获空中目标。当然,大型螳螂捕捉小型飞虫会比较困难——它们的武器太重了。

    因为它们的主要捕食对象是飞虫,所以它们喜欢待在高处。当它们活动时,一般都是向上爬的。下面的视频中我运用了这个原理,使这只原螳成虫意料之中地跳上了手机。

    而“速度型螳螂”一般为中小型,本身视力也不赖,加上捕捉足的控制能力,和蟑螂一般的奔跑速度,可以让它们轻松解决地面上的猎物。

    作为猎人,得有靠谱的感官。蝎子靠刚毛,螽斯靠触角,而螳螂靠眼睛。复眼好,锁定目标迅速而精准,但也有缺点:受光线影响。为白天活动设计的复眼在晚上看不清,为夜晚活动设计的复眼在白天不适用,而螳螂作为伏击型猎手,效率可不能这么低。于是它们开发了一项黑科技——复眼模式切换。白天它们的眼睛是浅色的,到了夜晚就变成深色。这样全天都能捕猎了。

白天的圆盾螳若虫
夜晚的圆盾螳若虫

    不过,螳螂眼睛变黑也有可能是因为磨损。另外,如果对复眼已变为深色的螳螂进行突然光照,可能会令它们的复眼长出黑斑,影响视力。

    虽然装备很高端,但螳螂自己却是个铁憨憨——管它是啥,只要我有能力捕捉,只要它在以虫的形式运动,吃就完了!(不过如果这螳螂吸收过经验教训,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这种铁憨憨思路在残酷的大自然中注定会招来祸端。且不说有的时候某些恐怖直立猿以这个原理诱导螳螂吃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也不说不能吃躺地上装死的动物的bug,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植食昆虫们针对鸟类等掠食者的防御。如君主斑蝶,夹竹桃天蛾等昆虫的幼虫,从小就吃有毒的食物,让自身也带毒。捕食过它们的鸟类吃了都很难受,从此再也不碰这种长相的毛虫了。它们甚至为了让保护自己的效果明显一些,还给自己上了警戒色。

大螂吃药了

    螳螂们虽然憨,但也是长记性的。有毒的动物,吃一次就不再吃了。可有时候,螳螂们就会死在这第一次“试水”上面。最终,螳螂们并没有改变它们的捕猎思路,而是改变了用餐习惯——去内脏。这样,吃进肚子里的毒素已经少到可以被器官解决掉了。这种行为在全球的不同大型螳螂身上都有记载。(但这种行为并不在中小型螳螂上有记载,原因可能是中小型螳螂没有能力捕捉这些有毒的生物)详情可看下面这篇大佬的文章。

我曾饲养过一对澳洲斧螳,它们第一次吃面包虫时都去了内脏,后来慢慢地就不去内脏了。

3.御敌

    对于螳螂,遇到天敌,可以有很多方案。

    首先,可以选择逃跑。“速度型螳螂”一跑就没影儿了,而“伏击型螳螂”却跑不怎么快。怎么办?有翅就飞,没翅就跳!虽然螳螂们没有跳跃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跳。

螳螂跳跃动作。螳螂可以在空中通过肢体的移动,调整重心,精准调控跳跃动作,避免因在空中旋转而偏离目标或狼狈地摔在地上。图文皆为Malcolm Burrows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受试螳螂自然跳跃时,头部与前胸(黑色)、前足(绿色)、后足(橙色)与腹部(紫红色)与水平线夹角随时间的变化。测量间隔为1ms。黄色竖线标注离地时刻。

    高级的跳跃动作不仅让它们可以躲避许多敌害,而且还可以帮助它们扑杀猎物。有时螳螂甚至能跳上蛛网捕食蜘蛛!但当天敌比这螳螂更敏捷时,这招就不管用了。

    视频中的螳螂(兰花螳螂若虫)在敏捷的跳蛛的追逐下无处可藏,最后选择了举起前肢,虚张声势,试图吓走敌人。这种行为称为威吓。对于这种行为,不同时空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比如一位说的话比自己还出名的马车夫是这样解释的: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

    车夫以为这螳螂飘了,殊不知这行为其实反而表示它怂了。螳螂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感到害怕与绝望的时候,往往会摆出威吓的姿势,张开前肢,展开四翼(如果有的话),露出警戒色(如果有的话,这东西会使威吓效果更好)

我饲养的澳洲斧螳,不难看到它的前足内侧是鲜红色的——那是在威吓时用来露给敌人看的。加上该物种体型巨大,战斗力高,故在螳螂圈有一中二外号:血色战刃。

(此视频展示了几种不同的螳螂的威吓动作)

    而法布尔老爷子则有不同的见解,在他眼里,这是螳螂在以卑鄙的手段催眠猎物:

   ...(螳螂的威吓姿态描写) 螳螂以这种奇特姿态一动不动地待着,目光死死地盯住大蝗虫,对方移动,它的脑袋也跟着稍稍转动。这种架势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螳螂是想震慑、吓瘫强壮的猎物,如果后者没被吓破了胆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它成功了吗?谁也搞不清楚螽斯那光亮的脑袋里或蝗虫那长脸后面在想些什么。它们那麻木的面罩上没有任何的惊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可以肯定被威胁者是知道危险的存在的。它看见自己面前挺立着一个怪物,高举着双钩,准备扑下来;它感到自己面对着死亡,但还来得及时它却并没有逃走。它本是个长腿的蹦跳者,善于高跳,轻而易举地就能跳出对方利爪的范围,可它却偏偏蠢乎乎地待在原地,甚至还慢慢地向对方靠近。据说,小鸟见到蛇张开的大嘴会吓瘫,看见蛇的凶狠目光会动弹不得,任由对方吞食。许多时候,蝗虫差不多也是这么一种状态。现在它已落人对方威慑的范围。螳螂将两只大弯钩猛压下来,爪子一抓,双锯合拢,夹紧。不幸的蝗虫已无还手之力:它的大颚咬不着螳螂,后腿只是胡乱地蹬踢。它的小命休矣。螳螂收起它的战旗翅膀,复现常态,开始美餐。”

       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小误会而已:螳螂在发现威吓不起作用后,就会在绝望下和天敌拼命。这既是《昆虫记》里的螳螂意外战胜大蝗虫的原因,也是上面的所谓“螳螂打架”视频里拍摄者被攻击的原因。

    事实上,法布尔其它的观察成果已经足以得到正确答案:

在抓获蚱蜢和距螽这种危险小于大灰蝗虫和螽斯的昆虫时,螳螂那魔怪般的姿态没有那么咄咄逼人,持续时间也没那么长。它只需将大弯钩一伸就解决问题了。对付蜘蛛也是如此,只需拦腰抓住对方,就用不着担心其毒钩了。”

    至于为什么他的记录中螳螂在面对没有什么威胁的猎物时仍然会威吓,只不过程度不大?我想可能是法布尔投食时猎物突然出现在螳螂身边,把它吓了一跳吧。

    除了威吓和逃跑,有的螳螂还会假死:

    顺便提一下,捏住螳螂时,它们就会把你视为天敌并拼死挣扎,所以这样抓螳螂是不合理的,对双方都有危险。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触摸螳螂的腹部,将它赶到你想让它待着的地方。另外,一般来讲,越小的螳螂越容易害怕,而有时过度害怕甚至能使螳螂暴毙!所以如果你要饲养螳螂,切忌过度打扰它。越清净,人家生活得越好。

4.繁殖

    性成熟后,母螳螂腹部末端会向下翘,并向空气中释放信息素,而公螳螂则会变得活跃,捕捉空气中的信息素,寻找母螳螂。(一般来说,同种螳螂里母螳螂羽化后达到性成熟所需要的时间比公螳螂更长)交配前,公螳螂会轻轻抚摸母螳螂背部进行试探,这个过程被称为前戏。前戏时间长短不一,而交配时间都长达数小时。而在螳螂的繁殖行为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它们的吃夫行为了。事实上,吃夫的螳螂一般都是些大型种类和雌雄体型差距较大的种类,(如斧螳属的部分种类,刀螳属的部分种类和薄翅螳等)而它们之中又有许多比较容易找到并观察的种类,是人们刻板印象中的“螳螂”,就造成了这种情况。而即便是在这些种类中,吃夫也不是必然的。就算运气不好,母螳螂真的想吃夫,公螳螂也可能完事儿就跑,而不是傻在母螳螂身上等死。并且,研究表明,当母螳螂在饱腹状态下或正在进食时,吃夫概率会大大降低,而大聪明公螳螂们也更趋向于在这种时机下与母螳螂交配,反之则会犹豫。这也确实提高了它们的生还率。还有人指出,当人们探究螳螂吃夫的概率时,可能会盯着母螳螂而不经意间带给它紧张感,让它把公螳螂视为敌人。总而言之,与人们的刻板印象相反的是,自然条件下螳螂吃夫的总体概率并不大。

《黑猫警长》第四集中,夸大了螳螂吃夫的事实。吃掉丈夫并非螳螂家族的传统,而公螳螂也不是心甘情愿被吃的。不过作为一部经典的老动画,它的影响力之大,无意间在给全中国不少人带来“童年阴影”的同时也带来了根深蒂固的误区。另外,顺便吐槽一句,螳螂是无脊椎动物,哪儿来的骨头啊?(算了毕竟动画片较什么真呢,更何况是老动画)

(不过就算没被吃,交配后的螳螂都活不长了。)然而这种行为并不会让交配失败,毕竟公螳螂的运动中枢长在前胸上——也就是说,即使被母螳螂吃掉了脑袋,雄性螳螂也能继续完成交配,甚至同时延长了交配时间——也有科学家认为母螳螂啃掉丈夫的脑袋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尽管它们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仅仅是本能驱使而已。

    在文章的最后,介绍一下螳螂们其它的一些习性吧:

1.许多“伏击型螳螂”若虫,腹部都会向上卷曲,有人猜想这是它们为了假装自己有蛰针,迷惑天敌做出的举措。成虫后就没有这种习性了。

澳洲斧螳若虫腹部上卷

2.怪螳科物种,若虫腹部会时不时地摇摆,十分奇特。

3.由于不少螳螂都是有保护色或拟态的,所以当它们行动时,可以装作被风吹走的植物,而摇摆着走路——这种走路方式被称为“摇摆步”。这种步态不仅可以在天敌面前使自己隐蔽,还可以避免猎物注意,所以“伏击型螳螂”们平时都这么走路。

(空降4:13,看刀螳若虫摇摆步)

除此之外,许多䗛目昆虫(包括竹节虫和叶䗛)也会摇摆步。

4.一些花螳科种类螳螂,闲来无事时喜欢对着空气伸展前肢,活动基节和转节,再收回,好似打拳,是舒活筋骨吗?意义不明。

花螳科,巨腿螳属的种类,长的就跟戴着拳击手套似的,还贼爱对着空气打拳

5.所有的螳螂都喜欢清理自己的身体,特别是在饭后。(虽然平时无聊的话也会清理就对了)清理时,螳螂会用捕捉足打理头部,用捕捉足协助口器打理六足和触角。

打理触角中的巨腿螳

(原螳清理捕捉足和触角)

    希望各位读了这篇文章,能对螳螂有更准确的认知,能更好地领悟自然的神奇,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昆虫界既美丽又残酷的”天生杀手“它们对自己的伴侣也是异常残忍
一只螳螂的爱情史诗
如何抓螳螂?
【工具】昆虫纲分类
革翅目
奇妙的博物馆故事系列二:螳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