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吃闲饭”的衙门有什么用?为什么总也撤不了?(一)

作者:仙侠小定国


政府是个神奇的存在,里面大大小小的部门名字,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些看起来明明没什么用的机构,偏偏生命力极其顽强,大风大浪遭几回了,还能岿然不动。

有时不止老百姓觉得神奇,就连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觉得不可思议。三令五申要裁汰冗员,裁撤衙门,哪个大臣提意见都这么写,可真要动刀去裁撤,又往往切不下去。

譬如,清朝中枢机构里的鸿胪寺、光禄寺、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很多人或许都会下意识想到这五大“寺”似乎都是俗称的“闲散衙门”,没什么太大的权力。可是,真要刨根问底它们具体做些什么,其工作执掌又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什么部门,恐怕就极少有人能答得上来了。

你问皇帝这些衙门是干什么的,估计皇帝也一脸懵 。

今天,我们就盘点下清朝的五大“寺”都分管哪些工作,这些声名在外的“闲散衙门”在有清一代如何刷存在感?


01 鸿胪寺

起止时间:顺治元年(1644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机构性质:专管朝会、典礼、宴会、出行仪式赞唱引导的礼仪机关


▲清代鸿胪寺机构表

说起鸿胪寺,如果经常玩日本光荣《三国志》游戏的读者,可能会对大鸿胪这个官名有些许印象。没错,大鸿胪就是鸿胪寺的前身,当然,说到具体的职能,三国时期的大鸿胪和清代的鸿胪寺还是差别很大的。

要说清代的鸿胪寺具体是做什么的,简单来说就是四点:

一、 皇帝要上朝召集大臣了,或者需要举行什么庆典,这时候怎么办?就需要用到鸿胪寺。鸿胪寺的官员会把相关典礼事项通知各衙门,然后排定班次,等集会的时候只需要按照秩序行礼就行了。看到这个,你想到了什么?大脑里面是不是闪出一个念头,这不就是现代的礼宾服务人员嘛。现在领导开会时,礼宾服务人员会事先安排好大家的座位和名牌,然后引导参加会议的人坐在安排好的位置上。对,清代鸿胪寺官员可以说就是朝会上的礼宾服务人员了。


▲清代鸿胪寺职官表

二、 庆贺、谢恩、宴会、出入宫廷和皇帝出巡的时候,都需要有一个礼仪主持来引导人们行礼,这种礼仪主持,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还存在,大家平日里最常见的,就是婚礼主持、节目主持之类,虽然区别很大,但依然有相似之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活动,在古代,这正是“礼”的重要内涵,也是等级制度的具体体现;

三、 对官员的行礼情况进行监督,如果有失仪的情况,会遭到他们的弹劾。举个现代的例子,如果你在开会,会有礼宾服务人员监督你,如果谁在会上睡大觉,被抓包后就会被公开批评;

四、 举行典礼时的陈设桌案需要鸿胪寺来负责。作为礼宾服务人员,做好桌案陈设也是分内之事。

好了,看到这里,读者们对鸿胪寺做些什么应该已经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了吧。

在一般人看来,既然鸿胪寺的工作这么细小琐碎,那一定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了吧?倒还真不能这样说,譬如,道光朝的禁烟名臣黄爵滋便是鸿胪寺的官员。


▲黄爵滋《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卷二》)


黄爵滋是道光年间的鸿胪寺卿,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曾为愈演愈烈的鸦片问题上过一道奏折,名为《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在奏折中,黄爵滋痛陈吸食鸦片与银两流失间的关系,要求厉行禁烟,并提出了一系列禁烟的措施。这道奏折影响有多大呢?从道光帝要求地方高官依据黄爵滋所奏“各抒所见,妥议章程”的谕令可以看出,这份奏折确实说到了道光帝的心坎上。

在以林则徐为主人公的清末小说《林公案》里,便生动描绘了黄爵滋奏折的影响,说“黄鸿胪的奏请早已闹得通国皆知”。小说还提到,林则徐在道光十八年五月上旬时,曾收到紧急公文,要求地方大员就黄爵滋的折子发表看法。小说借林则徐之口称赞道:“黄公所奏,乃是治膏盲绝症的对症良药。”

为了表现林则徐对黄爵滋奏疏的重视,《林公案》特意写道:“现在这件禁烟定罪案子,关系重大,当然不能假手他人,就是亲手拟稿,也不敢草率落笔,耗费了好几日光阴,详咨博访,兼行试验,底稿更换了三次,方得拟就禁烟章程六条,并戒烟良方四种,一并缮折拜发。”此后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亲赴广州查禁鸦片,与黄爵滋在奏疏中的主张一脉相承。可以说,在推动清廷禁烟的过程中,鸿胪寺卿黄爵滋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虎门销烟

当然,鸿胪寺也有过把本职工作办糟的反面例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发生过一次礼仪事件。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年举行元旦庆典的时候,大家乱哄哄的,“朝班不肃”,不像个上朝的样子,于是乾隆爷大怒,下令免去纠仪御史的职务,礼部尚书也被摘去顶戴花翎,都察院和鸿胪寺的领导(堂官)都受到了牵连。可见鸿胪寺虽然不是重要部门,可是一旦朝廷出了礼仪问题,还是要被追究责任的。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随着清末新政的展开,鸿胪寺被并入礼部之中,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02 光禄寺

起止时间:顺治元年(1644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机构性质:专管宫廷膳食的机关


▲清代光禄寺机构表

关于光禄寺的历史源头,其实是有争议的。因为按照机构名称来说的话,光禄寺的起源是秦朝的郎中令,汉朝也叫光禄勋,都是管宫殿门户的,和清朝的酒食招待没有一点关系,而有关系的太官令,在秦汉时期是归少府管辖的。到了北齐时,光禄寺才开始兼管膳食,光禄寺变成专管膳食的机构已经是隋代了。


▲清代光禄寺职官表

那清代的光禄寺具体管些什么呢?其实就这么几个:一个是在祭祀前后,光禄寺要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监督宰杀牲口,然后把祭祀的肉献给天子和各衙门;再一个就是办理各种宫廷活动时,需要准备的各类宴席;还有就是给官员、少数民族、外国使节供应各种吃的,年终还要给蒙古王公发一些畜类产品。

▲姚文瀚绘《紫光阁赐宴图卷》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然而,作为大清的“国宾馆”,光禄寺做的饭却并不好吃,《清稗类钞》里就收录了“翰林院文章,太医院药方,光禄寺茶汤,銮仪卫轿扛”的段子。不过无论味道如何,光禄寺在重大场合中,其制作食物的品相还是得非常讲究。

怎么个讲究法?以康熙年间的博学宏儒科宴会为例,光禄寺为了体现对他们的优待,特别搞出了一个十二色的食物,都用大碗高高的攒起来。当然,十二色的食物,也确实花了不少心思,毕竟就是在现代,商品经济那么发达,人们也不会去花心思做十二色食物去装碗,何况是在很落后的古代。

不过即便如此,士子们吃的东西,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还是穷人才吃的。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他们都吃些啥?士子们坐下后,会先喝二通茶,接着开始吃四色时令水果,然后就开始享用馒首、卷子、红绫饼、粉汤等食物。所谓馒首、卷子,其实就是馒头,红绫饼则是用红绫包裹的饺子,看起来挺高档的样子。等这些吃完了,就只剩下一大碗白米饭了。吃完饭后,再喝点儿茶就得走人了。你看,拿这些食物来招待有学问的“博学鸿儒”,在我们现代人眼里,简直是相当“掉范儿”,可清廷就是这么招待的,也并不觉得丢人。

到了戊戌变法的时候,光禄寺一度并入礼部,不久又分出。等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光禄寺再度并入礼部,清代“国宾馆”正式走入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光绪三十二年 刘成章 医方便用
老北京正阳门记忆
光绪三十二年《增补脉决》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执照一件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档房奏搞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