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顺治康熙青花瓷鉴定要点




一、顺治早期青花瓷
  明代晚期天启和祟祯二朝,由于战争连年,经济衰退,使制瓷业也停顿倒退到了极点。这种情况也影响到清初的瓷业生产。特别是清初,全国尚在统一巩固政权的时期,宫廷对御窑烧造尚无暇顾及。因此,顺治时期(公元1644~1661)署有官窑款识的传世瓷器甚为罕见。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宫廷指派景德镇窑烧造“龙缸”,但均未“烧成”。传世的有一些题“大清顺治年制”和“顺治年制”款的瓷器,据认为这些都是用明官窑留下的原料烧造的。所以,其特征基本属于明代遗风,只能算特例。
  顺治青花瓷与祟祯青花瓷风格相近,是明代向清代的过渡,承上启下。器物既有胎体厚重粗糙的,亦有胎体较轻较细的。粗者胎色灰白或灰黄,细者胎色较白。从青花装饰看,粗者色调灰黑,画法不精;细的色调略为明朗,但不及康熙以后的色调明快。釉色以灰白色为主。器物以小件日用器皿为主,至于摆设性的器类(如香炉、净水碗、瓶、觚、壶等祭器、供器等)也有,但不太多。款识方面,年号款少,仅见“大清顺治年制”、“顺治年制”两种,纪年款更少,已发现“戊子春月百花斋制”。斋名、堂名款则较多,有“百花斋”、“雨香斋”、“博古斋”、“白玉斋”等等。
  二、康熙青花瓷
  1.康熙早期青花瓷
  康熙早期青花瓷是指从康熙元年至十九年,景德镇窑的产品。这是因为康熙十年景德镇奉旨烧造祭器,至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九月才烧成功。故康熙十九年九月以前的产品,基本上属于民窑产品。
  胎釉与造型——康熙早期胎釉具有明代晚期的遗风。一般胎体厚重,釉色泛青,釉面有棕眼,大部分器物带酱口,厚胎器物的口部为酱白胎。造型粗重,底足毛糙并粘有窑砂,底部或有放射状跳刀痕,露胎处呈火红色窑红。
  造型除了香炉等祭器外,还有碗、盘、杯及笔筒等。
  康熙早期的青花纹饰因画法不同而呈现两种风格,一为单线平涂,一为披麻效法。前者简单明了,几笔就绘成山水、人物、花草、虫鱼,很有韵味。后者则画法细腻,线条细而有力,也很独特。
  纹饰内容多种多样,其中山水人物花草带题辞的很具诗情画意,如秋叶图,傍题“梧洞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作“梧桐叶落,天下皆秋”,这类图见于碗、盘内心。笔筒周围一般绘山水人物。
  当时禁写本朝年号,所以民窑器上一般不见“康熙”年号。如“大清丁未年制”、“大清乙巳年制”即是如此。按丁未是康熙六年,乙巳为康熙四年。堂名、斋名与花押款较常见。
  2.康熙中期青花瓷
  康熙中期的上、下限,一般定在康熙十九年(这一年御窑厂恢复)到四十四年之间。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胎体趋于轻薄,胎质沽净坚硬,与此前的器物相比,已细致了许多,但还不及康熙后期的烧造水平,器外底多带有顺时针方向的细密旋纹。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洁白,无火石红色。
  釉面洁白,呈粉白或浆白两种情况。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有疏松感。由于釉面洁净,衬托出青花的明朗。当时的青花料系国产浙料,提炼极纯。加之根据料色深浅不同,将它们放在不同的料缸中,使用时可按画面需要有选择地用深浅不同色调的料,使青花能呈现浓淡不等的许多层次,丰富了青花色调种类。其颜色鲜艳,有蓝宝石的纯净透亮感,俗称“佛头蓝”。而且,青花并非浮在釉层表面,而是紧贴胎体,增加了青花的浑厚感。
  在纹饰的画法上,已基本摆脱了“人大于山”的不讲透视规则的绘画传统,吸取了西洋油画画法,给青花装饰带来了新的气息。纹饰内容较有特色的是:在笔筒上书写全篇《滕王阁序》、《赤壁赋》等,这是以前所不多见的。其他如《三国演义》、《水浒》、《西厢记》等故事图画,也是常见题材。
  康熙中期青花瓷胎与青料:这一时期青花瓷的胎土加工严格,胎质洁净坚硬,胎体变薄但仍有沉重感。绝大多数器物底面有顺时针方向的细旋纹,呈淤涡形。底足处理工细,为圆泥鳅背状。露胎处洁白细润,不见火石红色。有的口部有浆白釉,酱口的器物不再出现。
  釉料中含铁、锰等杂质减少,使釉面白度增加。釉色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
  3.康熙晚期青花瓷
  康熙晚期的青花纹饰与康熙早期有所不同,而与明永乐、宣德的风格有相通之处,其布局比较疏朗,层次少,纹饰在器身整体所占的面积的比例也大为缩小,并且这种特征直延续到乾隆早期青花。试举较具这一时期特征的器物为例:康熙乙未(康熙五十四年)山水风尾花触,其青花纹饰在器身上下各三分之一之间,色调浅淡,远景晕散,又绘耕织图的瓶、雄等器物,分耕、织两部分,一般可视为康熙晚期之物,因为这类图是康熙三十五年山东济宁人焦秉贞受命创作的,康熙五十年后,才从宫廷传人民间。
  4.康熙青花款识的特征
  康熙早期由于禁止写本朝年号,所以一般器物上很少见有本朝年号款识,较多见到的是堂名、斋名和花押。炉等祭品上则多见纪年款。如康熙元年青花龙纹三兽足炉,腹部画二龙,两龙尾之间有长方形开光款识,开光上为一荷叶,下为一莲花,款识为“介休县大奇村信弟子喇贵义敬贡朝天护瓶一付,供子史村寨上供,康熙元年四月初八日。”康熙十九年以后书写朝代款成为定制。
  康熙十九年御器厂正式恢复并实行“官搭民烧”制度,不仅促使民窑器物质量提高,而且瓷器上的款识铭文无论从品种和数量上都有很大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六类:
  其一为年号款和纪年款。年号款如“大清康熙年制”,楷书,竖写两行或竖写三行,三行多为民窑产品;“康熙年制”,两行竖写,楷书。款识外有青花单圈、双圈、方栏、长方栏不一,也有不画圈线边栏的。纪年款如带康熙乙未纪年款的花觚。
  其二为寄托年号款,一般以伪托宣德、成化款较多,往往带双圈。
  其三为吉祥语。
  其四为题写的诗句文辞。
  其五为堂名斋名,如“敬畏堂”、“恒丰堂博古制”、“片石”、“奇玉堂制”、“颖川堂制”、“同顺堂制”、“盖友堂”等等。
  其六为图记款,这是民窑青花瓷中极常见的款识,为不同窑户的商标。种类繁多,有方框中横竖数道线,构成外人难以认识的图记。还有秋叶、玉兔、团龙、团鹤、团花等等。
  各别器物甚至在底面绘出完整的图画,如康熙青花瓷五寸盘,盘底绘有淡描荷花鹭鸶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青花瓷的工艺和发展
断代|清光绪宣统青花瓷器的研究
清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有何特点?一文带你了解清三代鉴定技巧
康熙青花鉴定抓住三要点,掌握要点,牢记收藏
光绪官窑瓷器收藏热,升值潜力巨大!
新编《细说清代瓷器》(十六)雍正青花美在哪里?他的独到之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