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1)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下)  《周易》解疑系列之十

《周易》解疑系列之十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下)

 

   四、诠释“三辰”和五星
   《史记"天官书》曰“为天数者,必通三五”,所谓“为天数者”也称“通天数者”,是古代精通天道的专家。天道中有两门主要学问:历法和占星术。其中历法与“三辰”有关,而占星术则主要与五星有关。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参”为三辰。关于对“三辰”的解释,在《左传》中有杜预注,在《国语》中有韦昭注,两者相同,都是“三辰,日、月,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星”究竟是指什么?根据《尚书"尧典》中的“历象日月星辰”和《周礼"大宗伯》中的“柴祀日月星辰”的有关注释,“星”和“星辰”的意义是一致的,都是指二十八宿。于是,可以归结“三辰”的意义是日、月和二十八宿。
   “三辰”作为一个概念的总体,可以有以下两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建立在远古的观象授时基础上。人们当时对时间的认识是,以日出日落的一个变化周期作为一天,以月亮园而复缺的一个变化周期作为一月,以二十八宿出没的一个周期作为一岁,于是形成了日、月、岁这样重要的原始性的时间概念。对于日和月的观测比较直观和简单,但对于岁的认识则比较复杂,需要作进一步的说明。古代观测二十八宿出没的方法常见的有四种:第一是在黄昏日落后的夜幕初降之时,观测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星宿,称为“昏见”;第二是此时观测南中天上的星宿,称为“昏中”;第三是在黎明前夜幕将落之时,观测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星宿,称为“晨见”或“朝觌”,第四是在此时观测南中天上的星宿,称为“旦中”。在长期观察后发现,二十八宿出没的周期和地面上的寒暑和四时变化的周期一致,于是,通过观测二十八宿的出没可以确定四时变化和季节。以日出日落计日,以月望月朔计月,以二十八宿出没计春秋,就形成了三辰的基本概念。这一历史阶段主要是对日月和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做直观的观测,应该说对这些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二十八宿还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参考系的概念。
   第二种理解是把“三辰”视为天文观测体系。
   就像现代物理学研究物体运动需要建立一个相对静止的参考系一样,古人研究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同样需要建立这样的参考系。由于太阳和月亮都在黄道及其附近运行,古人把沿着黄道附近分布的二十八个星座(即二十八宿)作为研究日月运行的参考系。它们都是恒星,彼此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可以构成一个整体的星空背景,通过观测太阳和月亮相对于二十八宿的位置变化,就可以研究它们的运动规律,进而创建历法。在这里,日、月作为运动物体,二十八宿作为参考系,共同构成了古代的天文观测体系。这一体系称为三辰。当然,对参考系概念的认识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完整的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大约也经历了同样长的历史时期。然后才有十二次和二十四节气的认识。这一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科学历法的基础。在这一体系中,研究日月和二十八宿的运动变化就称为“历象日月星辰”(《尚书"尧典》)或“历象三辰”(《后汉书"律历志》)。对“三辰”概念的这一理解是建立在科学历法的基础之上。
   从观象授时向创建历法的转变时间在春秋到战国时代,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诞生了我国最早的推步历法——古四分历。同时,这正是孔子的活动时代,孔子在《春秋》一书中使用的历法就是古四分历,并且《易传》的成书也在这一时代。因此,在科学历法的基础上理解“三辰”更为妥当。
   三辰作为古代的天文观测体系,对于近代的天文学仍然保持着深刻的影响。在今天,研究星体运行的参考系是天球体系,天球的赤道、黄道、赤经、赤纬、黄经、黄纬,以及子午线和卯酉线等基本概念都沿用了这些古代的天文成就。
   “伍”为“五星”,五星是古代已经认识的太阳系的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古代的金星又称太白,木星称岁星,水星称辰星,火星称荧惑,土星称镇星。由于五星与占星术有密切关系,而占星术建立在古代分野概念的基础之上,所以,首先介绍古代的分野。
   古人认为天象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可以预示人间祸福。但天象可能出现在天空中的许多区域,而人间的祸福也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以需要把上天划分为若干个区域,使之分别对应地面上的各个国家或州郡,这就是分野理论建立的由来。方法是,按照二十八宿划分天空区域,同时建立这些区域与地域(诸侯国或州)之间的对应关系。分野的划分方法有多种,现列举其中一例
   东宫苍龙角、亢——郑;氐、房、心——宋;尾、箕——燕;
   北宫玄武斗、牛——越;女——吴;虚、危——齐;室、壁——卫;
   西宫白虎奎、娄——鲁;胃、昂、毕——魏;觜、参——赵;
   南宫朱雀井、鬼——秦;柳、星、张——周;翼、轸——楚。
由于在分野中出现了周、赵、魏,所以这是战国前期的划分方法。五星位于不同的分野,预示分野中国家或地区的吉凶祸福,甚至国家兴亡。从远古的重黎、羲和,到明清时代的钦天监,都有专人或专门机构执掌占星。
   包括《史记》在内的历代《天文志》、马王堆汉墓帛书的《五星占》、刘表的《荆州占》、李淳风的《乙巳占》、瞿昙悉达的《开元占经》等多种有关的天文专著中都记载有占星术的理论。下面仅作简要介绍:
   岁星主东方,春,五行之木。岁星所居分野的国家会得到上苍的庇佑,可以发兵去攻打别的国家,但其他国家不宜去侵犯他。如果岁星应居某一分野而不在的话,预示这一国家将要灭亡,而岁星此时所居国家昌盛。如果已居某一分野而又离去,则该国有凶。例如岁星居角宿和亢宿时,分野为郑国。
   岁星在古代历法中也有重要的应用。岁星的运行周期是11.86年,限于先秦时代的天文观测条件,当时的测定的周期是12年,每年在天空中运行一次,以此作为纪年的方法。这就是前文所说的“青龙所躔”,也就是“岁星纪年”。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都按照本国诸侯王的继位年数纪年,容易造成年代混淆,而在采用这种便于观测的天象纪年方法之后,就可以实施纪年的统一。
   荧惑主南方,夏,五行之火。荧惑象征乱、贼、丧、疾病、饥饿,所居之国凶。若三月荧惑居某一分野,则该国有灾,五月,则有外敌入侵,七月则该国失地,九月则丧失大半土地。
   太白主西方,秋,五行之金。太白象征刀兵。太白当出不出,当入不入,或有丧师,或有丧王,甚至亡国。太白不当出而出,不当入而入,天下举兵,所居之国灭亡。太白经天,天下将有大的变革,出现王朝更替,人民流离失所。如果太白昼见与日争辉,则是强国弱,小国强,女主昌的征兆。
   辰星主北方,冬,五行之水。一时不出,其时不和;四时不出,天下大饥。如果辰星不能按时出现,则时令异常,应寒而暖,应暖而寒。与它星遇而相斗,天下大乱。若辰星出现在房宿和心宿之间,则有大的地震。若与太白俱出东方,都呈红色,并且有角,则夷狄败,中国胜;若与太白俱出西方,都呈红色,并且有角,则中国败,夷狄胜。
   镇星主中央,季夏,五行之土。镇星所居分野的国家吉祥。不当居而居之,或者离去而又复返,则国家得到疆土。当居不居,既居又东西离去,则国家将丧失疆土。镇星当居而不居的国家,可以攻伐;不当居而得者,该国不可攻伐。
   在五星中,岁星与镇星合则有内乱,与辰星合则国内政策有变,与荧惑合则为饥,为旱,与太白合则为白衣之会,为水等等。凡五星所聚宿,其国王天下。这是非常重要的天象,如《宋书"天文志》有“所存五星聚者有三:周、汉以王,齐以霸。周将伐殷,五星聚房;齐桓将霸,五星聚箕;汉高入秦,五星聚东井。”
   除五星之外,日月天象也在占星之列。日象首推日食,其他还有如日晕、日珥、日冠,黑子、日的颜色和周围的云气等。日食指所居国家失政,故《史记"天官书》有“日变修德”的说法,君主应修养自身,造福百姓,以求得到上天的宽恕,否则将有灾祸。《春秋》一书中记载有三十三次日食,其原因就在于此。月象首推月食,其他同样也有月晕、月珥、月冠,月的颜色和周围的云气等,月昼见、当盈不盈、当朔不朔、月犯列宿和月晕列宿等。
   占星术之说源于远古时代对天的信仰。人们认为,天意决定人间世界的兴亡成败,并可以预测吉凶祸福。人类把天象作为天意的表示,由此诞生了占星术。之所以五星在占星术中有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古人对五行的认识。
   《洪范》大法九章的第一章就是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理论认为,五行就是五材,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材料。万物的形成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微而著的过程。在五行中“水最微”,是物体尚未成形时的原始形态;“火渐著”,是物体即将成形前开始具备热量和能量的形态;“木形实”,是物体开始具备固定的形体;“金体固”,是物体不但成形而且质地坚固。“土质大”,是说广袤的大地是孕育万物成长的根本。五行理论还认为,五行有质有气,其质在地成为五行,其气在天则成五星。故《史记"天官书》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又曰:“五星,五行之精。众星列布,体生於地,精成於天”。《汉书"律历上》曰:“五星之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荧惑,金合于太白,木合于岁星,土合于镇星”。因此,天上五星形成的各种天象能够反映地上五行的状态,从而预示人类社会的吉凶祸福。
   综上所述,“参”为三辰,是创建古代历法的天文观测体系,“伍”为五星,主要用于占星,“参伍以变”则是指三辰和五星的变化。古代的历法和占星是天道的主要内容,研究三辰和五星的变化可以明晰天道,认识天意,了解天数,对于一个王朝的兴衰存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诠释“参伍以变”全文
   在考证了“参伍”之后,就可以对“错综其数”作出解释。
   “错”指交错、差别、差异;“综”指相合、吻合。“数”的解释可以有很多种,但要与历法的意义相合,则以郑玄注《周礼"春官宗伯》时所说的“中数为岁,朔数为年”的中数和朔数最为恰当。这里的中数,即中气之数,也就是二十四节气组成的一个回归年,古代称岁。而朔数则是十二个朔望月之数,也就是农历的一年。所谓“错”是指岁与年的时间差,所谓“综”则是弥合这一差别使岁与年相合,因此,“错综其数”就是通过置閠弥合年岁之差。这一解释可以在《后汉书"律历志中》的贾逵论历篇注1和《晋书"律历下》中引用的杜预所著《春秋长历》的一段论述中可以得到证实。《春秋长历》曰:
   日行一度,而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有奇。日官当会集此之迟疾,以考成晦朔,错综以设闰月。闰月无中气,而北斗邪指两辰之闲,所以异于他月也。积此以相通,四时八节无违,乃得成岁。其微密至矣。得其精微,以合天道,事叙而不愆。
   在本文前面引用的《后汉书"律历下》中的“昔者圣人之作历也,观琁玑之运,……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而制术焉”中也有“错综其数”同样也可以解释为通过正确的设置闰月而“制术”,也就是制定历法。
   下面还有一些关键性的字要作出解释。首先是“遂成天下之文”的“文”,案《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贲"彖上》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案《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变而通之,观变阴阳始立卦。乾坤相亲,故成天地之文”,可见这里的“文”是指某一领域中的根本规律,或总规律,故曰“天下之文”。第二是“极其数”的“极”应释为精通,“数”则为历数(其中包括中数和朔数)。第三是“遂定天下之象”的“象”则囊括历法中的各种天象,如二十四节气、十二辰、岁星纪年、北斗建辰等各种天象,以及异常天象,如日食、月食、流星、五星的各种天象等,故曰“天下之象”。下面是对全文的诠释:
   通过研究三辰和五星的变化,以中数(二十四节气)为岁,朔数(十二朔望月)为年,采用合理的置闰方法弥合两者之差,使岁年相合,从而创建历法。通晓三辰和五星的变化,就能够认识天地万物生存变化的总体规律,把握这些规律,就能够确定、运用和解释各种天象。如果它不是主宰天下万物的根本变化的话,怎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六、为什么“参伍”成为千古之谜?
   《周易》中有许多未解之谜,诸如“大衍之数”、“参天两地”、“鸟兽之文”、“五岁再闰”、“参伍以变”,以及包含有“太极”、“两仪”、“四象”在内的所谓“四句”或称“周易的宇宙生成模式”,还有《系辞》筮法一章中从一到十的神秘数字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其中有的虽有解释,但学术界争议很大,如“大衍之数”和“四句”;有的似有解释,但似是而非,如“参天两地”、“五岁再闰”、“四象”和“鸟兽之文”等;有的则始终没有合理解释,如“参伍以变”等。根据笔者的研究,特别是从本文关于“参伍”的诠释来看,凡《易传》中涉及到天道概念者,大多语焉不详,隐讳其辞,其真正的涵义没有详解或流传下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要从探讨古代天文历法入手。根据古天文学的认识,我国古代最早的推步历法创建于春秋后期,称为古四分历。古四分历的考证建立在对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中的日食和历日记载的基础之上,所以,孔子生活在古四分历的创建时代。从《左传》、《中庸》、《史记》,以及若干朝代的天文历志来看,孔子对历法有很深的造诣并做出过重要贡献,《易传》中的天道观思想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孔子本人的思想。所以,《易传》中出现的、许多关于天道的记载都与孔子的天文历法活动有关。
   如前文所述,古代天道之学包括历法和占星学,可以掌握天数,预知军事成败、人间祸福,乃至王朝兴衰,对军国大政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这一知识往往控制在极少数人的范围之内,作为密授家传,不示于人。孔子教授六经,而不传天道之学,其原因也在于此。关于这一点,在《史记"天官书》中有所记载:“是以孔子论六经,纪异而说不书。至天道命,不传;传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虽言不著。”在《论语"公冶长篇》也记载有“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以进一步证实此事。在《述而》篇又有“子有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授徒,择才施教,是以在《先进》篇又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没有谈到传授天道一事。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索引注:“子夏文学著於四科,序诗,传易。又孔子以春秋属商。又传礼,著在礼志。而此史并不论,空记论语小事,亦其疏也。”又案《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传易于商瞿子木,商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其中子弘是子夏的弟子。流传至今的涉及到传易且有记载的弟子有子贡、商瞿和子夏等,且有《子夏易传》传世,但对《易传》中涉及天道的多种未解之谜则未见论及。至于颜渊、曾子、子思和孟子等,这一学派以道德教化为主,对《周易》鲜有研究,勿论天道之传授。所以,在历代的儒家知识传授时,不讲天道之学,以至“仲尼没而微言绝”,儒家的天道体系失去嫡系传人,留给后人许多《周易》的千古之谜。
   在《周易》的未解之谜中,一类是涉及到天道的专用术语,如“参伍”、“四象”等,由于这些概念源于古代天文历法,通过天文学家和占星家著作和传授可以留之到后世,在天文历志和其它的古天文学专著中能够见到。另一类是由孔子自己提出的、既涉及天道又专门用于《周易》筮法的术语,如“大衍之数”非常可能是精通天道的大史、卜人和(或)孔子根据历法思想改造《周易》筮法,借以把历法思想纳入到《周易》体系中来,以求达到《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目的,实现天人合一之举。所以,“大衍之数”是融合天道与卜筮的专用术语,只要孔子不传,后人就很难知道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转]
古人如何“观象授时” 马明芳
“七日来复”本义探源1(文:李守力)
被神秘化的巫觋和占卜,本质还是天人合一!
星空夜谈——中国古代占星
周易就是天文历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