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神秘化的巫觋和占卜,本质还是天人合一!

如果想要了解巫觋[wū xí],推荐几个短篇:

1、《淮南子-天文训》

2、《尚书-吕刑》

3、《国语-楚语下》

4、《大荒西经》

在这4个短篇里面蕴藏了一些关于上古巫觋的系统解读,如果大家懒得看,我可以抛砖引玉,我们一起探讨下。

如果把巫觋大概了解了,对很多神秘的东西就不至于那么好奇了,我们把大家都好奇的事情干脆就敞开说,说透了,其实也就没有什么了,越是故弄玄虚,越给人带路的空间。

 我们先从巫觋文化开始

 “巫”指女巫,“觋”()指男巫。

开始是母系社会,因为女性天然比男性更合道,女性有月经,这个也就是一个说明。女性的天生灵性是高于男性的,所以在绝地天通之前,女性对大自然的感知力是高于男性的。

 举个例子,女性可以指导方向,哪个地方有危险,哪个方向有食物,男性的就去负责执行打猎等苦力活。开始的时候,女性可以说是方向的指引者,男性是执行者。哪怕到了今天,女人的灵性也比男人强一些,也就是西方所谓的第六感和女人的直觉。

 这个就是巫,女巫。女巫带出来的男性门生,就是觋。

 

《天文训》里面说,天地未分之前,是一片混沌无形的景象,古人称之为“太昭”。然后出现了元气,然后元气就是清阳之气上升为阳,浑浊之气下沉为阴,于是形成了天地。

巫的时代,人得到天地的灵气足,所以感知天下万物的敏感性很强。所以,预测能力和感知能力自然强大,就好像装了雷达一样。那时候,神居于天,民居于地,神和民是隔绝的。民的智圣高级的人,叫做巫觋。他们负责和天地的气场沟通,比如祈福、祭祀、观测天象、感知气候变化、作为当时的五行之官,世界安静有序。

 后来到了少皡氏时代,九黎族作乱,破坏了原来的道德体系,让神和人混居在一起了,人人都有权利参与了祭祀,家家户户都开始接神,所以打破了神民的尊卑界限,让祭祀秩序紊乱,神也失去了威严。

 


绝地通天,根据《尚书-吕刑》的说法是,切断了天地之间的往来,指定巫觋作为通天达地的神人,负责和天地沟通。吕刑把罪责落到了蚩尤作乱,败坏道德体系,不说经书的说法可能不同,我采用我觉得比较信得过的典籍来背书。

绝地民和天神相通之道,在《大荒西经》也有类似记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

 

在《周语》里也找到了相关的记载,《尚书》说:“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所以在汉朝之前的典籍里面,古人的思想境界分为四个阶段:

  1. 天地相通的原始思想阶段,世界由巫来管理,百姓来遵循教化指南;

  2. 秩序被打乱,神和人都可以是巫。因为巫和民被混淆,导致正统话语权混乱,秩序崩溃,国语里面的说法是”祸灾荐臻”;

  3. 绝地天通,通过平定混乱重新制定巫和民的秩序,进入到了政教合一阶段。这里的教,不是蛮夷的宗教的意思,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意思;

  4. 天人割裂,各自为政,妖魔思想频繁出现

汉朝之前经常提及“绝地天通”,因为古人认为人是有差别的,不同天赋的人要有不同的使命,道术也不是人人都要学的,不同层次的人掌握不同的本领:天地相分,人神不扰。后来混乱了秩序,人人都想做神,所以就人神混居秩序大乱,后来颛顼受天命,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天道一直都有,就是不同阶段的人,和天道的衔接方式不同而已。我们现在就是第四阶段,天人割裂,各自为政,妖魔思想频繁出现。

 巫觋是有条件的,古人的要求是聪颖饱学,也就是天赋异禀,身体很好,精力很足,而且刻苦学习的人。

 《山海经》记载,十巫均掌不死之药。

 

死和亡,大家要搞清楚,以前我们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含义。

死,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毁灭

 亡,肉体的毁灭

 古人用字很讲究,不死,主要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延续的意思,而不是身体不会死。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的原意是,一个人如果能够领悟了大道,并天人合一,人和大道融为一体的时候,人就会把天地万物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了,以天下为公了。一个人领悟了道以后,为了大道哪怕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付出的,因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一个人,为了追逐大道,为了捍卫大道,我都愿意牺牲我的生命但是保留文化延续。这应该才是儒家的价值观,而不是,早上听到了大道,晚上就可以死了。那不就是一个为了追逐个人爽快的庸俗之辈吗?如果儒家都是过把瘾就死的人,那么他们的使命在哪里?

 古代的灵和医的写法和巫的写法都是比较接近的,巫,就是2个矩尺的组合,很明显,就是观测天象的意思。所以,巫就意味了通天晓地的人,所以,最开始只有巫才能驾驭尺子。

 孔子最得意的作品就是《春秋》,《春秋》分别代表着伏羲女娲的规矩方位图,也就是意味着规矩方位,也就是说,春秋是通过天伦来定人伦秩序的一本书。

 


孔子就是通过春秋来通过天文定人文,通过巫的思想来构建设计完成的人文人伦秩序。

 《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巫们认为,天体运动和人间社会是可以通过某种力量相互感应的。所以,占星术的巫们就可以通过天象的变化来预测人间重大事情,历史上也有大量的相关记载。

 在最开始的时候,天子是巫,也是最高统治者,这个就是师、王一体化,就是圣人。比如伏羲他们,他们本人就是最高等的巫,也是统治者。 

在远古的时候,只有最强大的巫才有资格向人民传达天的旨意,天子来制定天象和历法,并推行教化百姓。

 中国有出现过祭祀阶层,商纣王改革的就是消灭这个阶层对政权的影响力。《周髀算经》里面有说,天文学和数学的关系,有人请教商高,数学是怎么来的?商高说,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这个也就是勾股定理的最早记载。

 上古的显著特点就是:君王和官吏皆出于巫。也就是只有懂得天道的人,并能够把天道转化为人道的人,才有资格做管理者。

 规矩,在天就是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在人家,就是制定人伦秩序准则。《帝王世纪》里记载,大禹就是大巫。这个一直到夏朝的时候,这个文化还没有断了。夏朝的时候,巫也当官,就形成了群巫集团,天子不仅是政治领袖,还是群巫之首领。

大家都知道一本著名的天文书,叫做《甘石星经》,其实,古代最有名的占星术有3个人,最有名的叫做巫咸,也就是群巫的领导者。

 

史书上关于殷商时期,还有巫的记载,巫但是西周以后,就很难找到了,商朝和周朝交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让这个巫族群体不见了。

 《尚书》:殷臣有巫咸,有祖已也。也就是尚书还记载了殷商时候的几个大巫,巫咸,知天道,明吉凶。所以,根据史书记载,商朝以前的巫是有占卜吉凶的能力的

 《周礼-春官》大家去看看,也有很多关于巫的记载,里面记载了9个有名的当时巫的名字,比如巫更,巫咸,巫式……等 

所以,可以发现,在商周两代交接的时候,一定是出现了什么巨大的改变,但是史书里面找不到答案,只能推测。因为上古的巫族群体在周朝突然就失踪了

《周礼-春官》里面把占卜看得很重,他说:凡国之大事,都要先进行占卜,也就是先问问天地的感应。凡国之大事,先筮后卜——《周礼-筮人》,这个是周礼里面明确记载的。

 商朝的时候,是天子作为群巫之长,带领贞人集团来占卜的,所以卜辞里有记载:王贞……,王占云……从这些出土的卦辞里面就可以看到,商朝的天子就是大巫,他也会对重大的行动进行占卜,并做记录。

 子赣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帛书《易传-要》。孔子“晚而好《易》”,并一度热衷于占筮。这从“吾百占而七十当”一语可以看得出。孔子自己也一段时间占卜的,可以达到了70%的准确率。

 

孔子将《易》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即“赞”、“数”、“德”。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易

 孔子教育弟子: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

孔子不是否认了占卜,而是在孔子强调以德行仁义来求福求吉,而把卜筮视为最后的选择,没有德行的人,神灵也不会去帮助他,所以这种人也不必占筮。那时候天下失道,礼崩乐坏,失去了道,所以占卜的意义就不大了《论语·子路》:“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孔子对易占卜的态度,很明显的有三大阶段,这个和对易有关,是三个易,我们现在理解的都是周易。 

我来简单的概述下易。

 连山易-浑天说-连山历法;

归藏易-宣夜说-归藏历法;

周易-盖天说

 

孔子晚年去宋国,才看到了归藏易,因为宋国是商人的后裔,还保存了宣夜说的宇宙观,也就是归藏历法。 

去了杞人忧天的杞国,得道了连山易,也就是连山历法。这三个,才叫做三易

孔子是看到了3个易,才豁然开朗,明白了什么回事。他也发现了隐藏了3个易之间的奥秘和其中的一些不可告人的东西

 所以,孔子对易占卜的态度,分为,在得到3易之前,把《易》当作卜筮之作,但不大相信卜筮;

 然后得到之后到3易后到60岁之前,这段时间孔子是很迷恋易的占卜,记载“孔子好《易》”在其“晚年”,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然后到了60之后,他看懂了易和天文地理之间的绝妙道理,他的层次更高了,觉得占卜是小儿科了,到达了天道的思想境界,所以他说:“《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

 孔子对易经的理解分为:认为是占卜的,但是觉得意义不大,不怎么用,也不怎么信;然后得到连山、归藏、周易的体系后,他就很感兴趣,觉得易是可以反应人间规律的,可以占卜应验,他还说他达到了70%的准确率。到了晚年,他发现易里面不仅体现了世界的秩序,还包含了宇宙天地万物之道,觉得占卜是大材小用了。

 这就是孔子对占卜的三阶段认知,也就是从知-知而用-知而不用最后的境界就是接近道家的层次了。

 

这就是我们对巫,对占卜等事情的一些概述

 大家简单的做个了结,这样就不会被这个所迷惑和好奇了,哪怕孔子,也都经过迷惘和探索,何况我们呢。孔子还是学而知之层面的,不是真人那种生而知之。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只要践行了天道德义,就可以不通过占卜来趋利避祸了,这个就是他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内涵。

如果我们不能和天道合一,那么占卜是可以给到我们一些启发的。

今天就先说这么多,今天说的可能会有一些超过普通学术界的认知,会有一些大的争议,大家自行领悟就好

儒家以孝治国,大家怎么理解孝?

 

=老子 孩子

天子的孝呢?

天子的老子就是“天皇老子”,也就是上天。

天子应该把上天当作父亲,以孝道侍奉天。因为天意至仁,天子必须效法天,实行仁政;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百姓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君主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所以,我们现在的孝是相对古代是变得很狭隘了。

 《孝经》讲:“夫孝,德之本也。”“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对于天子来说,父亲就是上天,就是道。孝,也代表这天道恩泽百姓。

 所以,孝文化,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

 而不仅仅我们现在理解的对父母的孝顺。

 儒家的孝文化,就是“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经真的很容易》读书笔记
从“绝地天通”到“天人相通”,看天人合一是如何进入我们思想的
天人合一是何境界?
天人合一的正当性基础
UC头条:儒家生态哲学的基本框架
庄子:《天运》,无处不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