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哈菲兹诗16首
userphoto

2022.09.15 浙江

关注
哈菲兹,S.M.,波斯诗人。父亲是伊斯法罕的商人,后来破产,全家移居设拉子。他幼年丧父,勤奋好学,能背诵《古兰经》。他的名字的含义是“熟背古兰经的人”。后研读神学和阿拉伯文学,曾在一所宗教学校教授神学。少年时开始写诗,20岁时便在抒情诗和劝诫诗方面显示出才华,引起王公贵族的注意,巴格达的宫廷曾邀请他进宫赋诗,但遭到他的拒绝。1387年帖木儿占领设拉子时,哈菲兹已沦为极度贫穷的托钵僧。1389年去世后,被安葬在设拉子郊外的莫萨拉附近,现在当地已修建成哈菲兹陵园,并设有哈菲兹图书馆。
哈菲兹进行诗歌创作时,正是蒙古人统治波斯的时期。他的诗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和暴虐、宗教势力的猖獗、社会道德的沉沦,尤其是对于社会的虚伪和宗教的偏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哈菲兹咏叹春天、鲜花、美酒和爱情,呼唤自由、公正和美好的新生活,对于贫贱的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但他的诗也显示了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神秘主义和宿命论的影响。哈菲兹抒情诗集插图:“你的发鬈惹得人魂飞魄散”   哈菲兹的诗,主要是近500首“嘎扎勒”。这是波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抒情诗体,一般由7至12联句组成,只用一个韵脚,通常要在最后一联点出主题,并出现诗人的名字。哈菲兹的“嘎扎勒”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情感充沛,比兴新奇,充满浪漫主义精神。他的抒情诗没有标题,没有连贯的情节,但却犹如串串晶莹的珍珠,在艺术上和内容上都被认为是波斯抒情诗的高峰。他也写一些颂诗、鲁拜诗(四行诗)和短诗。6个世纪以来,哈菲兹的诗歌以手抄本和民间艺人吟唱的方式流传。在伊朗,人们常以他的诗卜算。他的诗集于1791年第一次出版。从18世纪起,他的诗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许多国外著名诗人对这位东方诗人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赏。国内外有许多研究哈菲兹的学者。哈菲兹在波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钱 谦 益 诗 学 的 理 论 出 发 点
在诗史的童年时代,作者的写作应该是比较自由的,可以接触的前代作品既少,典范也很有限,批评舆论环境更甚至尚未形成,作者们像山野或草原上的孩子似的,不受礼法的拘束,自由而自然地成长起来。到了古典诗歌的晚年,尤其是唐宋两大诗歌传统形成以后,诗人受到的拘束就多了起来。无数前代的杰作,无数诗话,上至君主的喜好、当世名贤的时尚,下到乡邦宗族的舆论,共同在诗人们的周围形成一个诗歌艺术规则的场,令他们在进入诗歌写作之前,先决定自己要走的道路。《批评意识》的作者乔治·布莱在论述普鲁斯特的批评道路时写道:“一切都始于寻找需要遵循的道路。不事先决定文学创作(小说,批评研究)得以实现的手段,就不会有文学创作。换句话说,对于普鲁斯特,创造行为之前就有一种对于此种行为,及其构成、源泉、目的、本质的思考。(中略)通过批评,通过对文学、对各种文学的批判理解,未来的批评家达到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他希望文学的创造活动,不管是哪一种,从这种状态出发而变得更为准确,更为真实,更为深刻。写作行为的前提是对于文学的事先的发现,而这种发现本身又建立在另一种行为即阅读行为之上。”普鲁斯特虽晚生于钱谦益三百年,但两人面对的文学境遇却大体相同,即都必须基于阅读、批评而确立自己的文学道路。
万历十年(1582)出生的钱谦益早登诗坛,与明代后期的几大诗派都有很深的渊源。他与王世贞家为世交,少年时即熟读《弇州山人四部稿》,诗文深受后七子辈影响。为举子时曾与袁中道同在极乐寺习举业,考进士又与钟惺同年及第。后结识汤显祖和袁氏兄弟,追随公安,而与竟陵相商榷。他早年诗学的启蒙和培养,可以说经历了晚明诗学的全部过程,他与上述诗学核心人物的密切关系,使他不仅熟悉诗坛各派的主张,而且洞悉其流弊。他对诸家诗学的不满一如积薪,只等一点外在的刺激,就会蓬勃燃烧,导致诗学发生方向性的剧变。在《宋玉叔安雅堂集序》中,他回顾自己诗学的转向,曾说:
余故不知言诗,强仕已后,受教于乡先生长者流,闻临川、公安之绪言,诗之源流利病,知之不为不正。
据朱彝尊说,当时“吴下诗流,圣野始屏钟、谭余论,严持科律,一以唐人为师”。圣野是吴江叶襄(?-1655)字,他是万历以后对吴中诗坛有影响的人物,晚明吴地的小传统应该就是处在沿袭格调派、排击竟陵派的氛围中。但钱谦益没有追随这股风气,他倾心于公安派,由获交袁氏兄弟而接受李贽之学,思想观念和文学受到影响,愈益坚定了否定拟古的诗学立场。他曾说“余之评诗,与当世牴牾者,莫甚于二李及弇州”,在这点上或许也应考虑到竟陵派的影响。《列朝诗集小传》载钟惺曾对他说:“空同出,天下无真诗,真诗唯邵二云耳。”他和程孟阳亟赏其言。对七子派拟古作风的厌恶,使他一接触嘉定诸老的学说,就有如醍醐灌顶,立即全心全意地接受和拥护。同时随着年齿渐长,见识日深,他对公安、竟陵两家的病症也看得越发清楚起来,于是折衷取舍,最终选择了撇开唐诗,转由宋诗入手涤除诗坛拟古积习的道路。
正像当时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的,明诗的江河日下,归根结柢在于诗歌的本源被近代俗学所翳蔽。钱谦益在《鼓吹新编序》中,以他擅长的譬喻方式,借佛教的多乳喻来说明这个问题:
盖尝观如来捃拾教中,有多乳喻,窃谓皆可以喻诗。其设喻曰:如牧牛女为欲卖乳,贪多利故,加二分水,转卖与余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复转卖与近城女人。三转而诣市卖,则加水二分,亦三展转。卖乳乃至成糜,而乳之初味,其与存者无己矣。《三百篇》已下之诗,皆乳也。《三百篇》已下之诗人,皆牧牛之女也。由《风》、《雅》、《离骚》、汉魏、齐梁历唐宋以迄于今兹,由三言四言五言之诗以迄于五七言今体,七言今体中则又由景龙、开元、天宝、大历以迄于西昆、西江,若弘、正、庆、历之所谓才子者,以择乳之法取之,自牧地而之于城市,其转卖之地,不知其几。(中略)复有喻曰:长者畜牛,但为醍醐,不期乳酪。群盜抅乳,盛以革囊,多加以水,乳酪醍醐,一切俱失。复有喻曰:牧女卖乳,展转淡薄,虽无乳味,胜诸苦味。若复失牛,转抨驴乳,展转成酪,无有是处。今世之为七言者,比拟声病,涂饰铅粉,骈花俪叶,而不知所从来,此盜牛乳而盛革囊者也;标新猎异,佣耳剽目,改形假面,而自以为能事,此抨驴乳而谓醍醐者也。
这里所裁量的诗学,辗转卖乳乃至成糜,指的是七子辈到陈子龙的格调派;群盜抅乳盛以革囊和转抨驴乳,指的是公安、竟陵两派。前者是剽古而伪,后者则是师心自用,其病都可归结为不能正确地对待传统。
不能正确对待传统,不只是诗学的问题,也是整个明代思想、学术的问题,因此钱谦益对诗学的不满也是与对明代学术的怅恨联系在一起的。他对明代学术的堕落痛心疾首,甚至将明代亡国也归咎于学术之坏,具体说就是肇端于宋代的儒林、道学之分,导致了经学的八股化和道学的庸俗化:“经学之熄也,降而为经义;道学之偷也,流而为俗学。胥天下不知穷经学古,而冥行擿埴,以狂瞽相师。驯至于今,辁材小儒,敢于嗤点六经,呰毁三传,非圣无法,先王所必诛不以听者,而流俗以为固然。生心而害政,作政而害事,学术蛊坏,世道偏颇,而夷狄寇盗之祸,亦相挻而起”。为此他平生最痛恨“俗学”,即“制科之帖括”和“剽贼之词章”。自从上公车时获闻唐宋文章于李流芳,他找到了学术和文学的努力目标,从此明确了自己的道路。他的诗集从泰昌元年(1620)九月开始编录,可以看作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标志。这是他回顾自己创作道路所作的总结——从轻信、盲从到惊醒、悔悟乃至改道的过程,被结束于万历以前,此后他便以通经汲古之说排击俗学,同时举起了宋诗的大纛,推崇陆游,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对明代诗歌的流弊进行清算。
钱谦益诗文中的大量议论表明,其诗学的出发点在于横扫明代诗风的流弊。钱谦益对明末诗坛的批评,学界已有评述,尤以邬国平、王镇远《中国文学批评史》所举最为明晰,无须更赘。这里我想补充并强调的一点是,明末诗坛大多是门户之争和互相攻击,很少有像钱谦益这样独立地对明代诗学展开全面批判的。在崇祯十三年(1640)作的《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十六首》其二就写道:“一代词章孰建镳,近从万历数今朝。挽回大雅还谁事,嗤点前贤岂我曹?”面对万历以来的诗坛流弊,他慨叹无人挺出而挽狂澜于既倒,欲以一身任之。他本来是有这个能力和条件的,可惜随着仕途多舛和年事日高,更兼易代之际的出处失据所招致的尴尬处境,他再也没有登高而呼的自信和勇气了,友朋往来书札中一再对文坛盟主的地位表示谦退。只不过在当时,除了他诗坛再没有能号令群从的人了,面对诗坛拨乱反正的迫切要求,他不能不以“粗知古学之源流、文章之体制,与夫近代之俗学所以偭背规矩者”,而挺身为前驱。我认为牧斋诗学的所有理论问题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基于作为文坛盟主的责任感。
明代的诗学主张,与宋元以前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它们本身是堂堂正正、无可非议的,不像唐宋人的某些主张,出于矫枉过正,往往不无偏颇。明人提出宗法汉魏、盛唐,学杜甫,都是严羽所谓取法乎上的正法眼藏。问题是模拟过甚,失其本心,遂成伪体。钱谦益在《徐元叹诗序》中曾感叹:
自羽卿之说行,本朝奉以为律令。谈诗者必学杜,必汉魏盛唐,而诗道之榛芜弥甚。羽卿之言,二百年来,遂若涂鼓之毒药。甚矣,伪体之多,而别裁之不可以易也。
由这种判断出发,拨乱反正的首要问题必然就是别裁伪体。所以他在带有传衣钵色彩的《古诗赠王贻上》诗中谆谆告诫年轻的后辈诗人王士禛:“伪体不别裁,何以亲风骚?”而他所以将批判明七子以来的模拟作风作为主要目标,不仅因为七子辈的盛唐体和学杜是最大的伪体,而且晚明诗学的消长也都根于对前后七子拟古作风的态度。正像他在崇祯七年(1634)作的《黄子羽诗序》里指出的:“近代之学诗者,知空同、元美而已矣。其哆口称汉魏、称盛唐者,知空同、元美之汉魏、盛唐而已矣。自弘治至于万历,百有余岁,空同雾于前,元美雾于后,学者冥行倒植,不见日月。甚矣,两家之雾之深且久也!”为此,他别裁伪体的策略首先是挖掘复古思潮的理论根源,其次是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前者表现为由排击王、李而上溯严羽,后者则通过对杜甫的注释和研究来实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余来明:交往的诗学——钟惺、谭元春论《诗归》书与竟陵诗学的登场
诗学概念·真我
解释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让群星的项链 亮灿灿地高悬在夜空|抄诗党
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诗歌创作主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