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党震:让更有力的灵魂在画面上生长

“写实”与“写意”原本是处在中西方不同的艺术体系中的语汇,既有各自不同的观念指向,又有不同的技术支撑。写实与具象相连接,与抽象相对应,是西方绘画中重要的门类。写意与书写相结合,与工笔相对应,是中国绘画的重要门类。在当代中国画体系中,往往出于对艺术民族性的考量,把本来不相干的“写实”与“写意”对立起来,突出中国画的写意性,用以区别西方写实,强调东方艺术的精神特质。

在当代画家的实践中,语言与观念的壁垒早已打破。所有的工具媒材都可以自由运用,完全服从于艺术家的创作需要。党震的水墨创作,一方面将传统中国画加以技术拓展,走向写实表现的极致;另一方面将点簇书写方式加以强化,走向写意的极致。看似相对立的语汇统一融合在他的作品中,这并不容易做到,这其中必有独到的手法与想法。《美术观察》特别约请党震详解他的绘画观念与艺术语汇。

——阴澍雨

让更有力的灵魂在画面上生长

——党震谈水墨创作的语言与观念

阴澍雨(《美术观察》栏目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党震你好!一直关注你近年来的绘画创作,我个人觉得你的绘画风格已经慢慢成型,趋于稳定,作品的总体面貌也日渐成熟。你的水墨表达方式丰富多元,今天想请你更多地来谈一下你创作中的形式与技术元素。你早期的作品以人物题材为主,表现当代人的生活,表现青春年华,表现自然中水波与光色变化,你身处写实人物画体系之中,如何看待这个“体系”?你早年的创作有哪些类型?运用哪些技法?

党震(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你刚才讲到的,我的早期人物画创作应该是指的2015年之前的作品。说来惭愧,近三年来,我极少画人物画。一方面因为对山水或者说风景题材的迷恋;一方面是因为早期人物画的水世界与灰色寓言两大人物画系列作品,一直没有找到更为有效的方式,突破已有的格局。而我又不甘于重复自己,所以姑且放下纠结的心,任由人物画的田野荒芜。如果生命中的这段休眠期在所难免,我倒乐意顺其自然地这样让它停滞,或许在某个春天,它又会忽然苏醒,疯长起来。说到写实范畴,我个人觉得,早期人物画在造型方面必然保留了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时期的长期造型训练而导致的那种“学院味道”的写实倾向。

党震工作室案头

这是自“徐蒋体系”以来,中国水墨人物画在造型上一个整体的趋势与延续。所有学院培养出来的画家,都或多或少地会在个人创作中保留一些“现实”的痕迹。甚至在经历了40年当代水墨变革实践之后,写实的影响力依然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存在于学院的教学与创作当中。很多人后来刻意反对写实训练,认为中国画被素描与写实所误导。在我看来,这种担心或批评其实是没有什么必要。写实训练如果真的那么可怕,就不会出现当代水墨整体上的多元面貌。

党震 灰色寓言之陌生的纪念一 纸本设色 68.5×90.3cm 2015年

目前称得上高手的画家,有谁没有吃过写实这个“馒头”呢?能在写实训练之后,进一步深化语言转化造型观,那是视野、气魄与能力的问题,画不出来不能怪写实。就我个人而言,早期人物画的主要优势在于营造了一个基于当代都市生活体验之上的超现实、戏剧化的整体氛围,或者说是情境营造吧。早期人物画创作带有较强的文学性倾向,也是想在画面中制造一种复杂的矛盾、纠结的超现实情景,来表现我所感知的人性与世态。

党震 灰色寓言之陌生的纪念二 纸本设色 68.5×90.3cm 2015年

在形式语言层面上,我吸收了田黎明老师的没骨法、融染法。但我有意地规避了田老师那种虚淡冲和的氛围,反而通过强烈的黑白、色彩对比来制造直观的力量。我对于细节刻画怀有强烈的兴趣,一块墨的虚实变化、一片肌理的厚度、人物五官的刻画等等,都以相对细腻的手法来表现。这与我大学本科时期喜欢文艺复兴早期的湿壁画有关,这种类似于触觉的表达方式,成全了我早期的灰色寓言系列,也是我将要重新面对人物画时所要征服的敌人。

党震 暮冬 纸本设色 68×100cm 2015年

阴澍雨:你近年来的山水作品非常写实,你一定面临过这样的质疑:“你把水墨画得和油画一样写实,还是中国画吗?”当然,这样的问题如果倒退十年,大家会争论关注,实际上我们早就思考过了,你的创作也是最好的回应。这不是我想问的,相反我的问题是:水墨材质有其自身的局限,从写实角度来看,很难达到油画材质的写实程度,你是如何做到的?都选择了哪些工具材料?有意为之吗?挑战水墨的极限吗?

党震:你提到的质疑确实存在,这其中存在很多误会,因为大多数人看到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不理解我选择此方式的内在原因。是的,我近期的山水画采用了以写实素描为切入点的方式,用色粉笔打底,结合炭笔进行素描刻画与塑造。后期则以水墨和色彩(比较含蓄的很弱的灰色)反复渲染,最终达到远观其势、近取其质的效果。我并没有想要以写实素描的方式探索水墨语言的极限,因为就材质与形式而言,这两种语言本身没有什么可比性。

党震 1817-1 纸本设色 56×138cm(请翻转观看)

我要做的是以这样的方式让自己沉入画面,全身心地沉入画面。这个复杂细微甚至笨拙的工匠气的方法,让我能够心平气和地忘我地创作。这个工作本身就类似某种日复一日的简单劳动一样,是我修炼身心的方法。在这个层面上看,我其实是忘记了技术,忘记了写实或写意。说到底,如果色粉笔、炭笔能够和别的高手(包括古代的高手)拿毛笔一样身心愉悦地进行创作,那么工具的分别和画面形式感的差异还重要吗?当然也不能说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傻”画下去。我也常常反思与质疑自己。我质疑与反思的是如何让画面更有力量。这是绘画的本质问题,确实也关乎材料与形式或者语言本身,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能通过绘画看得更远、看得更深,让更有力的灵魂在画面上生长。

党震 1839-2 纸本设色 72.5×48.5cm

阴澍雨:很显然,过多地关注物象的写实表现,会使绘画失去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从而失去绘画的写意性。你如何看待二者关系?

党震:什么才是绘画的“写意性”呢?写意性一定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才好吗?我认为写意性的关键是如何表现“意”,而不是某种写意的语言样式或操作手段。当我的手指反复地在色粉笔的痕迹上揉擦,制造一种虚实相间的模糊感;或者我把北方冬季的冻土刻画得能刺破人的手脚与心灵,我认为我表达了我想要表达的“意”,这就足够了。这与笔墨的独立性并不是冲突的,为大“意”而舍小利(笔墨技术),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在近期的“荒石”系列中选择了更为直接的接近你所说的那种写意方式,阔笔直入、色墨雄强,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的方式书写胸中块垒。这与写实手法的山水画截然不同,是更直接的方式。或者说,这是从另一方面平衡写实刻画所失去的笔墨语言的表现力吧。在此,我还是要强调,语言的独立审美价值必须要与创作者本身的才情、际遇与心境相吻合,是由心而发、自然生长的,这才具备价值的可能性。在这个层面上看,写实的慢工细活与写意的大刀阔斧一样,具备各自独特的语言价值。

党震 寒山 纸本设色 50×68cm 2015年

阴澍雨:2015年的作品《山雨》《云山》《静溪》等表现自然景观的作品,与传统山水画法差异很大,但又是传统技法语汇中经常出现的云水、溪口、树石等题材,似乎有宋人山水绢本的痕迹,你的画法与传统的勾勒、皴法有何关联?

党震:对宋代山水画的追摹,是我一直以来的状态。我个人认为宋代山水画折射出的人与自然的高度精神契合,是整个古代绘画史的高峰。元代文人绘画之后,人的自信力量、绘画语言自身的魅力得以彰显,逐渐改变了宋画的传统。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甚至被后来的追随者不断放大,成为中国画至高无上的正统。而我对此则是抱有不同态度的。我认为宋画“可居可游”的写实倾向,是一种更为谦逊的表达,或者说是以自然为核心的本质的表达。宋画中的树石云水,将自然的灵性放在了首位,人的视觉与内心的呼应,都是为了表达自然的崇高。

党震 风景手稿 纸本设色 22×37cm 2016年

不论是北宋的雄奇巍峨,还是南宋的萧瑟荒寒,都显得那么纯粹,是无人之境。这个天人融合忘我的意境,并不是画家本体主观能动性的缺失,而是相较于元与元之后的绘画而言,宋代画家把自己藏在的画里,所以技术上也是朴素而谦逊的。我喜欢北方的山,喜欢在山里长久地行走与观看。山体岩石的冰冷险峻与杂树的峥嵘姿态让我着迷。我偏爱北方山水的苍茫雄浑,更偏爱冬季山景的萧瑟孤寂。在这样的风景里,我能感受到内心的对应。

党震 嵩山 纸本设色 66.5×41cm 2018年

一种山水即我、我即山水的恍惚状态里,我与自然相互生发,得到的是充满身心的平静的归属感,这是一种近乎皈依的状态。北方山水是我心灵的故国,你说有了这样的感动,怎能不画个痛快呢?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朴素语言的热衷。采用笨拙的素描刻画的方式来表达,也是一种语言角度上的发声方式吧。

传统山水画的勾勒与皴法不可能直接出现在我的画面里,我本人对笔墨技法的精妙纯熟是持反对意见的。越是直接接近视觉表面的笔精墨妙,越有可能进入炫技的误区,继而远离了精神的高度,有止于技的危险。

党震 山音 纸本设色 242×107.5cm 2017年

阴澍雨:你以汶河为题材画了一系列作品,都来源于写生吗?《汶河早春》是其中的代表作,萧索沉寂,充满力量。构图形式与传统手卷规制不同,能否解析一下处理画面的具体方式?

党震:我夫人的老家在山东泰安。逢年过节就常和她一起回去看望老人。汶河和就在她家附近。所以几乎每次到泰安都会去一两次汶河边。不同的季节风景各异,冬季的汶河具备了北方风景的典型性特征,那种寂寥、悠远、平淡中包含了质朴与沧桑的丰厚情感是极有画意的。这四五年来,我围绕汶河这个题材画了很多画,其中《汶河早春》是相对充分的一幅。

在构图处理上,前半部分的山景借鉴了古代山水画“移步换景”的散点式构图,后半部分则利用了摄影与西画的纵深感透视方式来进行构图处理,这样的尝试不完全适用于传统手卷的伸展性观看方式,更适合整体观看。在具体的技法上,利用色粉笔摩擦纸面的肌理效果,冰河表面有白色的覆盖与碳笔的细节刻画。然后反复渲染,把水墨的深厚韵味与素描刻画的精微质感相结合,算是比较成功的尝试吧。

党震 汶河早春图 纸本设色 50×800cm 2016年

(请翻转观看)

阴澍雨:你作品的另一面是极具书写概括的部分,富有视觉张力。《荒石》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你运用了怎样的笔墨表现方法?

党震:荒石系列也是近两年工作的重点,它实际上是人物画与风景画的一种合并与转换。荒石在视觉直观上具有很强的外扩张力,有点抽象表现主义的味道,但其内在的精神性依然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古代文化史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古代文人(仕)的人生际遇所反映的由于战争及政治遭遇抒发的感怀。比如屈原的《离骚》或岳飞的《满江红》等等,从绘画的角度来看,明代徐渭、清代八大山人则是此类型的代表人物。我画“荒石”的缘起是前几年的冬天,在祖莱山行走途中,观看山崖巨石的感受所引发的。

党震 荒石·魂灵 纸本设色 179×288cm 2016年

巨大岩石视觉表面的质地与形状,呈现出一种深厚博大的带有沧海桑田般的历史穿透力。这个简单的引发点,在后来的作画过程中被不断放大,融入了我前面讲到的古代文化中悲剧色彩的文学意味。与此同时,这种感怀恰恰呼应了人到中年的我的某种苍凉心境。所以在荒石作品中,我直接使用浓墨重彩来展示某种凶狠雄壮的笔力,纷乱的笔触和破坏性的表达方式,让画面中的色彩与墨块失去了清醒时的规范,以某种相互冲突的碰撞来整合出新的画面秩序。

党震 荒石系列 纸本设色 68.6×138cm 2015年

阴澍雨:2017年的作品《风景手稿》所呈现的色彩运用方式不同于传统水墨,但也体现出写意笔法。你的用色方式是怎样的?

党震:每年外出写生过程中,我会画大量的手稿,这与常规的写生作品还是有区别的。手稿来得更加轻松自由,也不追求完整性,多是记录当时的心境,某一刻的突发奇想,或者将错就错的涂抹。随意性比较大,这种试验田的状态给我很多意外的能量。色彩也更加主观,基本上不按照古代绘画随类赋彩的方式,算是随心赋彩吧。但不管怎么折腾,色彩的规律还是要遵循一定的法度,万变不离其宗。表现方式上,往往先把最触动我的感受的那块儿颜色上去,然后再搭配与之相关联的冷暖、鲜灰等色彩关系。有时会有误打误撞出来的无意之举,反而逐渐成为我的经验。整体上有后期印象派的色彩倾向,对色彩的情感意义我是比较看重的,也带有象征主义的一些影响。色彩于我更像是飞鸟的翅膀,如呼吸一般无拘无束才最有意思。传统绘画在文人画之后,基本上把色彩的运用降低到了几乎可以被忽略的地步,这是传统中国画主流导向的一个缺憾。当代水墨画家有意识地重拾色彩,相信在以后的局面中,色彩会焕发更大的活力。

党震 风景手稿 纸本设色 26.5×37.5cm 2017年

阴澍雨:艺术在发展变化中,是动态过程。你如何看待当代的中国画与水墨?你如何看待东西方不同语境中的艺术资源?

党震:西学中用也罢,中体西用也罢,中西合璧也罢,无非是调和整理东西方两大艺术资源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持更为开放的观点,应该多鼓励原生态、创造型的艺术家。艺术的可能性是最应该被珍惜的。很遗憾,在成功之道的实用主义影响下,大家往往看到的是既有的成功经验与流行的受追捧的艺术样式,这限制了艺术多元探索的可能性,也因为急功近利而陷入华丽浮躁的误区。东西方艺术史,整个人类的文明史资源都应该是蒙养艺术的源泉。中国水墨的现状并不乐观,需要更有勇气与定力的实践者开拓局面,创造出能够参与世界艺术对话的东方气质的水墨作品。

党震 风景手稿 纸本设色 26.5×37.5cm 2017年

党震 风景手稿 纸本设色 25×36cm 2016年

党震 风景手稿 纸本设色 25×37cm 2016年

党震 风景手稿 纸本设色 26.5×37.5cm 2016年

党震 风景手稿 纸本设色 29×41.5cm 2016年

党震 雪国 纸本设色 200×800cm 2018年

(请翻转观看)

党震,1973年生于山东济南。1996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个展:

2019年,平行的世界(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7年,独行——党震个展(北京,復言社)

2015年,夜曲——党震个展(山东,烟台美术馆)

2014年,双瞳记——党震个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4年,双瞳记——党震个展(上海,玉衡艺术中心)

2014年,双瞳记——党震个展(南京,映禾美术馆)

双个展:

2017年,党震x杜小同新作展(北京,正观美术馆)

群展:

2018年

参加“转向——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苏州工艺美院美术馆)

参加“墨变”实验水墨艺术作品展(南京,南师大美术馆)

参加“中国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7年

参加“森林中国·学院新方阵十年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参加“嵩山行”写生展(郑州,逸轩美术馆)

2016年

参加“黟昧取象”当代水墨邀请展(南京,宣和美术馆)

参加“这世间唯一的花” 艺术家群展(杭州,信雅达·三清上艺术中心)

参加扫一扫当代艺术展(济南,嘉简美术馆)

参加“关注的力量”艺术家群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参加“天下·往来”当代水墨文献展(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

参加扫一扫当代艺术展(苏州,亚明美术馆)

参加 “私信力”——艺术家群展(上海,玉衡艺术中心)

参加 勿以类聚——艺术家群展(北京,亦安画廊)

参加扫一扫当代艺术展(深圳,述古堂)

2015年

参加“我信/艺术家呈现的信仰清单”(郑州,逸轩美术馆)

参加扫一扫当代艺术展2015—2016跨年展(北京,山水美术馆)

参加“学院·传承”高等美术院校名师邀请展(南京,养墨堂美术馆)

参加“六城纪·中国新水墨联展”(济南,山东美术馆)

参加“水墨SHUIMO”(北京,民生美术馆)

参加“图像研究室”(北京,正观美术馆)

2014年

参加“变异”中国当代水墨大展II(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参加“四方水墨”——杜小同、党震、秦修平、郝世明作品展(沧州美术馆)

参加“城怀味象——2014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深圳美术馆)

参加“双重视界——2014中国新水墨邀请展”(意大利美第奇宫)

学院新方阵——2014年度展(北京,巅峰艺术中心)

参加关注的力量——青年水墨作品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参加心与物游-当代水墨展(三亚,半岛藏家艺术中心)

2013年

参加2013美术报艺术节——中国水墨现场(浙江美术馆)

参加学院新方阵——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家提名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参加十艺节“综合材料绘画特展”(济南市美术馆)

参加第四届中国画学术论坛(台北)

获奖:

2011年,作品《雨季的黎明》获“回望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画大展”优秀奖;

2010年,作品获山东艺术学院“金秋艺术节”一等奖;

2009年,作品《灰色寓言》入选第11届全国美展山东展区并获二等奖;

2009年,作品《雨后阳光》入选第11届全国美展并获综合材料组优秀奖;

2007年,作品《假日系列》获中央美术学院07 届研究生毕业展一等奖;

2004年,作品《金属时代》入选第10届全国美展并获山东展区一等奖;

1996年,作品《坚实的依托》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书画大赛获银奖;

1994年,作品《生生不息—生·息》获中央美院命题创作奖。

出版:

作品发表于《东方艺术》《艺术界》《画廊》《中国书画》《江苏画刊》等。出版画集《今日中国美术丛书·党震》《中国当代青年画家——党震》《申杨崖的月光》《阳光下的申杨崖》《晦涩寓言——党震绘画作品》《画室探访——党震的艺术世界》《名家课堂——田黎明和他的学生》《国墨风范——当代中国美术家领军人物·党震》。

(案边点滴专题)

本公号均为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现代人物画珍藏精选
梳理中国画现代人物画发展历程:“现实的光芒”仍是未来指向
观照历史的现场:1970
​徐悲鸿已让我们“审美疲劳”? | 《艺术市场》聚焦
【砚边谈艺】伍启中:别具一格的岭南画派人物画
丝路印象——王西京的中国水墨复兴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