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辨证论治小结



导读本文言简意赅,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涉及到的基础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


1927年,掀起全国中西医之论战.有人说:“中医一人而兼十三科,是不可理解的。”实际中医的精华在于“辨证施治”四个大字,对哪一科都可以使用。

1、首先辨别阴阳

阴阳是中国人一大发明,古代没有文字所谓“结绳而治”。伏羲氏发明了两个符号,即--和-,代表阴阳两个字,天地间一切万事万物,不论天时、地理、人事都离不开阴阳……。

1.1中医辨证

首先判别阴症阳症

有32个字概括阴阳两症。阴症16字:瞑目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

阳症16字: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这是舒驰远发明的。

1.2内伤外感19字

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喜,怒,优,思,悲,恐,惊(七情)。阳虚,阴虚,伤食(内伤)。是程锺龄发明的。

不论32字和19字,一言以毕之,不过内伤外感四个大字。正像大家都熟悉的《内经》所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1.3阴阳脏性学说

人有阳脏、阴脏、平脏之别。

阳脏:口干喜饮,尿少时黄,经常便秘,喜食凉菜及水果,饮水亦多(吃参、茸等热性补药即生口疮,甚则衄血)。

阴脏:口润不喜饮水,尿清长,畏寒,不欲吃凉物,大便稀溏,吃辛辣食品适口。

平脏:无所偏嗜,不畏寒热,二便如常,乃程芝田发明的。

1.4内伤外感辨

脉象:内伤气口大于人迎,外感人迎大于气口。

头痛:内伤有时而痛,外感时时作痛不休。

恶寒:内伤,得就温衣而解;外感虽近烈火不除。

发热:内伤,热在肌肉,以手扪之,热从内泛;外感热在皮肤,以手扪之,热在内轻。

自汗:内伤则兼气短乏声,怯弱。外感气壮促语,声高。

手热:内伤手心热,外感手背热.

鼻不和:内伤鼻息短而喘,外感气促而鸣。

不食:内伤口中无味,外感闻食则恶。

口渴:内伤初病即渴,其饮甚少;外感3日后始渴,其饮甚多。上述乃李东垣发明的。

2、立法

八法:汗、吐、下、消、和、温、清、补。“审病如审律,用药如用兵。”如大便不通乃用紫苑,其紫苑通肺气,肺与大肠为表里,在兵法叫做假途灭虢。

治脱肛,用艾灸百会,其效无比,乃督脉相通,叫围魏救赵。

伤寒论有三急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谓之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3、处方

古有7方10剂。7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10剂:补、重、轻、宣、通、涩、滑、泄、湿、燥。始于北齐徐之才。后人又加寒、热二剂。


本文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94年2月第21卷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唐步祺先生咳嗽辨证论治经验的研究(2011-01-18 08:17:40)
浅谈顾植山“三虚”致病说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发热经验
李蔚普:给初学中医者的十封信(下)
传统中医这样学
中医对付咳嗽有妙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