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届高三作文训练(二)
userphoto

2023.01.19 湖南

关注

一、 训练目标

1. 熟练运用层进方式或者并列式结构文章,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2. 联系社会现实,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分析“没有交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内涵,联系实际阐明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二、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现当代教育家陈鹤鸣有句名言:“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此话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很多教育管理者以此为据批评教师无能;很多家长也认为教师没有有针对性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致使孩子成绩不好;但很多教师觉得学生个体差异大,不能这样评价老师。

作为受教育多年的学生,你是怎样看待陈鹤琴先生这个观点的?请以学生的身份,给你的家长、老师或者校长写一封信,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作文题解读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给出了中国现当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的一个著名观点,也呈现了校领导、家长以及老师对此观点的不同看法。但无论是校领导,还是家长和老师,对此观点都有误解,他们把陈先生的观点误认为是考试分数的问题,因此各执一端,互相纠结。陈先生的观点并非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言,它直指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是为了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并引导他们成人成才。所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说的是任何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之所以教不会,是因为学校或者教师没有发现或者其教育行为压制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所谓“不会教的老师”指的是教育者忽视孩子天性,违背教育规律,导致孩子无法利用自己的兴趣或者特长健康成长。依次立意,是符合题意的。如果从教育必须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入手,论述不能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符合题意的。

四、示例文章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尊敬的校长:

您好!

前几天,学校开会,您在期中总结会上,引用了陈鹤琴先生的名言“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您愤怒地批评老师们无法大幅度提高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科的成绩,是一种缺乏责任心和教学能力的表现。

我感觉,您可能误解陈先生名言的深刻涵义了。诚然,我也承认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着缺乏责任心和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但是不是所有老师都是这样的人呢?换句话说,即使全国最优秀的老师,来教我们学校的任何一个班级,如果仅仅用考试成绩来衡量,是不是每位学生的考试成绩都是满分?作为从事教育多年的老师和学校负责人,您可能也不得不承认,教育者之间有差异,受教育者也是存在差异的。所以今天不揣浅陋,写这封信和您探讨一下这句名言的内涵。

想必您也听说过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的这段富有诗情画意的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段话切中肯綮,正好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唤醒。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树,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独特枝干和叶片;每一个孩子都一朵云,每一朵云都有自己的动人的姿态和仪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灵魂,每一个灵魂都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鲜明的特长和独特的兴趣。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受教育者的灵魂,让他们展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发掘自己的特长所在,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理解了教育的本质,才能理解陈鹤琴先生“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观点的深刻内涵。它告诉我们,学科分数固然能从某种意义上检测大家在某个学科上学习的部分成果,但如果仅仅以此作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的教育活动,则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属性,这就相当于非要把长短不一的十个指头拉成一般齐整,这可能吗?教育不是要把十个“手指头”拉成一般整齐,而是要看到每一个“手指头”的特长和功用,从而唤醒每一个“手指头”,让每一个“手指头”光荣而自豪地得其所哉!

总之,陈先生的名言,是针对教育目的这个大问题而言的,不是对学科教学的具体意见,更不是用考试分数衡量教师水平的铡刀。

以上意见,纯属个人一孔之见,不当之处,还望您批评指正。

专此 即颂

教安!

高三(七)班学生某某某

2021年9月28日

附录:学生优秀作文选读(两篇)

重申自由主义教育

高三(7)班 陈俊熹

尊敬的校长先生:

您好。

作为一名学生,我认为受教育者与教学机关之间的沟通是必要的。在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的教条理解成为阻碍全人类发展进步的核心因素,我想借此机会与您探讨这个问题。

陈鹤鸣先生之前说过一句相当知名的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若简单地理解,自然会被认为是肤浅的,因为这句话似乎过分“绝对”了,并且极有可能是理想主义者毫无根据的判断。但是,如果我们能抱着冷静的心态对其进行分析,我们会意识到这句话存在一个古老而坚定的哲学背景:自由主义。下面,我将解释这一点。

教育学起源于古希腊,在那里,自由主义萌芽于人类事务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为杰出的思想家即为苏格拉底。他首先提出了自由主义教育的核心观点:“无知即智慧”以及“观照自己的灵魂”。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自己是无知的,正是因此,他才能更好地指导别人发掘真理。我们都知道那段哲学的佳话:苏格拉底站在雅典的街头上,向人们询问正义与美德。他从不发表观点,只是追问,并认真地倾听,最终让被问者自己获得智识的增长;他启发别人认识自己、发掘自己,并最终明确属于自己的目标和幸福。从这里,我们已然能看出自由主义教育的精神。教育应当是无知的,它拥有的只是发掘幸福与智慧的技术;它不宣传观点,它只是引导别人提出观点并反思自我,并最终走向智慧。后来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对此进行了卓越发展,康德指出:“家长制是最大的奴役。”表达了教育不应具有家长与幼儿之间的那种观点灌输的过程;密尔雄辩地论证到个性是全人类最大的福祉,而教育应当只是发掘他们;罗素也严厉地痛斥那种将“公民塑造”用以取代“人的教育”的国家行为,他们都可以上溯到苏格拉底的精神。也正是因此,每个学生都被看作一个自由的、无可复制的个体;而真理与幸福的内涵则是多元的、不定的;教育的目的则是帮助个体自由地发掘自身并获取独一无二的真理,那是“人”的真理。

但是,几乎是与自由主义同时产生的,是以柏拉图为首的“塑造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理想国》中得到首次阐发。他们看到了人类在数学以及自然科学所取得的对于确定性知识的巨大成就,从而想当然地认为,对于人的教育,也存在一些“规范”与“定理”,而教育则应当将人塑造为“正确”的模样。就像生产牛奶瓶的工厂,用模具压出相同的形状,并根据一个统一的标准评判上中下等,并强制使中下等的瓶子改造为标准的样子。在这一点上,塑造主义几乎完全压倒了自由主义,受到了全世界的热烈欢迎。浪漫主义之父卢梭说:“我们要强迫所有人过理性的生活,因为这才是所有人渴望的。”费希特大声鼓吹集体意志,并宣称教育是让人由个人自我走向集体自我,在集体的统一中实现自我的解放。人们天真地认为科学与数学的“知识”与教育应当传播的东西应当具有相似的结构。他们认为既然一个数学公式只有一个结果,一个运动过程只有一个公式,那么人类事务的真理、道德的知识也应当如此。这种教条的思想时至今日仍限制着一切教育中所可能产生的自由,并几乎是无可挽回地混淆了教育与教学。由此,教育中竟然出现了优劣不同的的学习者的划分,可以想象,如果苏格拉底在与人谈话时说对方的认识是低劣的,该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

我认为陈鹤琴先生的那句话,是对自由主义教育的重申。我们决不能将自然科学与数学中的知识与教育中传播的那种“知识”混为一谈。自然科学与数学存在以实验为基础的或以形式验证为基础的标准,但教育中的知识并不存在这样一种标准,每个个体的自我实现是不同的,正如以赛亚.伯林所说,出于不同的因,这些自我是不可能公渡不可出于强力调和的。正是因此,也就不存在教不会的学生,因为教育并不传播某种正确的观点,而只是展示所有可能的观点并发掘自我。那种自我正是学习者早已拥有的东西,教育不是“塑造机”而是“助产术”,它教导的只是对自我的观照与发掘,而不是生产统一的自我与信念。而越是带有某种“标准”与先入“观点”的教育者,越是对教育一无所知。这也正是陈鹤鸣先生那句话全部内涵。

个性与自由是人类的福祉,但它们是脆弱的,易被压制与扼杀。伯里在《思想自由史》中说,孩童的生活几乎完全建立在长辈们的权威之中。而自由主义者坚信,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孩童、青年从一种权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独立地发掘个性、实现自我。如果出于一些技术的考虑而必然要引入一些权威,那么他们要被缩小到最小——但决不可有先入为主的观点的宣传与灌输,唯一要加以强调的是对于他人自由的同等尊重。在以上的基础上建立起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是颜色相异的宝石,都是珍贵的;存在的只是优劣不定的发现者,其中的劣等人士用有色的眼睛看待这些宝石而发现不了他们的色彩,或用颜料将他们生硬地涂成同一种颜色。这恰恰是那些塑造主义者们鼓吹的教育,强迫学生以一种所谓“正确”的方式行事与生活,反对个性,反对质疑与争辩,并设立一种标准要求人们服从。这是危险的也是暴力的,他们不由分说地忽视教学与教育的区别,粗鲁地践踏自由,出于一种所谓的“正确信仰”,而在教育中恢复一种可怖的奴隶制,并将一切他的失败归于学生的失败,殊不知真正的教育是不存在“失败”一词的,如果有,那是教育的耻辱,用密尔的话说,那种教育是对头脑的专制。他们不理解自由主义的核心信念:在人的领域,没有人或团体有特权为他人确立标准。

当下,从地中海到东亚,从北美到澳洲,出于某些对抗、斗争、团结或管理的需要,自由主义教育从未成为信条,这是极其可悲的。但是,我们看到了那些极少数的人由于受到自由主义教育而作出的对人类知识的巨大贡献。个性与思想的自由是进步的唯一出路。如今,陈先生的那句话对世界而言仍具有重大价值,那是对自由的辩护,对个人的辩护,对个性不容调和,道德不容公渡的辩护。如果在现在,还有人连对自由主义教育都予以忽视,并仍基于一些治理或教条的理由鼓吹“塑造的教育”、“公民的教育”,我只能用波普尔的话回应他:“他是开放社会的敌人。”任何不完全的现状都不能为错误合理化,如果这种错误是对自由的侵害与对个性的不宽容。

在目前的形势下,人类从未如此地热烈地呼唤自由的教育,而又从未如此强烈地对自由感到陌生,我们要逐步地发展自由主义教育,去让我们学会表达自我而又容忍彼此,学会宽容与协商。我相信,只有这样一种教育发展起来,个体自由的空间才能被坚固地加以确立,并让我们走向共生共有而非彼此奴役或毁灭。

仅以此,作为我对教育的看法。

生敬上

教育——解放与立德

高三(7)班 杨坤萌

亲爱的校长:

您好!“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名言曾引起许多争议,家长,老师教育管理者各执一词。我也想与您讨论这个观点。在我看来,这句话是想说明:学生各有优势,要充分解放学生思想,灿烂其个性,自由其精神,再加以道德品质的引导,而形成独立而优秀的人格。

首先,陈先生所说的“教不会”的本质是什么?许多人将其误解为成绩之高低,排名之先后,我认为是片面的。学生没有“教不会”的是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自己的个性,而这些个性是与生俱来且无比珍贵的财富。个性无好坏之分,只要善于利用,都能造福社会、奉献国家。诚然,成绩是学生个性的一种表现,但未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恰恰相反,追求成绩的应试教育将学生放进了“优秀”的模子,压抑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学生家长不应该将“教不会”简单等同于“考不好”,考试成绩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是表象,而非本质。

中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思想大解放时期:百家争鸣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不约而同都是思想解放、个性发展。两千年前中原大地百家争鸣,相互诘辩;两千年后中国掀起新的文学精神自由之高潮,没有人比较其中名人的成绩多少,分数多少,学历多少,只看重思想的精华,在学派之争中表达思想,在新旧之辩中彰显个性。这就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学生”自由发展,弘扬个性,同样能到达精神的高峰。这样的成就是成绩所无法反映与衡量的。

其次,“不会教”的含义又是什么呢?一本率、高分率低就意味着老师“教不好”吗?那孔子一定是最失败的老师,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老师教育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升学、高分,我认为老师的作用更像是引路人。每个人都有个性,老师要激发其个性的发展,引导其正确发挥其个性。孔子在周游列国中言传身教,指导学生树立优秀的品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这些关于仁义礼智信的品德是孔子引导学生树立的。国家危难,民族危机之时,蔡元培先生告诉学生:“爱国,热爱自己的国家是每一个北大人所应具有的基本品质。”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是蔡元培校长所播种在学生心中的种子,这些品质贯穿了学生的一生,也贯穿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学生,首先应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人,应该有优秀的品格为支撑。比教授知识更重要的,也是教好品质与品德。“不会教”我认为强调的是能否有包容学生个性鼓励个性发展的广博与树立良好品德的努力。

最后,我认为陈鹤鸣先生名言最精彩之处就是找到了教育的本质:解放个性与立德人格,教育之较是教养能力与个性,教育之育是培养品德与人格。学生无法缺席,老师也无法缺席。

学生敬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有感 - 高密教育社区
好的语文课长啥样
【尊重,教育的第一课】
师生之间爱的传递是教育
人的兴趣培养是有一个关键期的
学生的个性哪里去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