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家驹:麻黄、桂枝类方的应用要点(中)

讲者介绍

   马家驹,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工作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北京中医医院首届十大青年名中医,本硕博均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经方名家冯世纶教授等。目前为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成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经方临床研究及应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著作《六经入门讲记》,主编《走近胡希恕》。

 山河无恙

花枝春满

    今天讲的麻黄、桂枝方证的鉴别要点,就要想方可以归经,那药可不可以?麻黄汤以麻黄命名,是不是说明这个方子当中的主药是麻黄。麻黄汤主要作用是解表发汗的,主要在于麻黄的作用,麻黄就是解表发汗的,针对的病位就是表证。而在经方医学体系下,表证的时候还得有病性,是表阳证还是表阴证?大家想麻黄桂枝针对的是表阳证还是表阴证?不用管,因为不管是阳证还是阴证,只要病位在表,就要解表,就要发汗,而发汗就离不开麻黄和桂枝。《伤寒论》整本书里边具备解表发汗的,张仲景常常用来解表发汗的药物有几个?就这5个:麻黄、桂枝、葛根、生姜、葱白。生姜和葱白是厨房的常备的食物,叫药食同源,性味比较平和。而且生姜和葱白的作用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比如小时候感冒发烧得伤寒了,没有药物的时候,家里的老人会煮一碗热热的生姜汤,趁热喝下去,被子一捂,一出汗,感冒是不是好了?没有生姜的时候,会切几段葱白,或者放上一点香菜,都有类似的解表发汗作用,所以生姜、葱白是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而麻黄、桂枝、葛根也是具有发汗作用的,所以这5个药就构成所有表证的代表药物。

    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从病性而言,世间的疾病不是阴就是阳两种。从病位而言,世界的疾病只有三种,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你看天底下三分之一的病是表证,而三分之一的表证就是解表发汗,那也就是说张仲景用这5个药就解决了天底下三分之一的疾病表证,在这5个药当中最核心的2个药就是麻黄和桂枝。甚至可以这么说,只要掌握了麻黄和桂枝的临床应用要点,就能解决天底下三分之一的疾病,就是表证。所以《伤寒论》没那么复杂,《伤寒论》就通过398条113方展现并且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今天讲的表证,麻黄、桂枝是应该解表发汗的,属于表证,无非是要我们鉴别阳证和阴证的问题。

    现在都在讲辨阳证、辨阴证,其实落实在辨寒热和虚实上面,就像我们经常举例一样,这是早6点太阳日出,晚上18点日落,那么太阳日出的白天和晚上什么区别,这其实就是自然界最大的区别。比如白天热晚上冷,这不就是寒和热的区别吗?白天热为阳,晚上冷为阴,来了一个患者说大夫我发热,热是阳证,患者说总是怕冷,这就是阴证。虚实怎么区别?在春夏的时候,自然界欣欣向荣,到了秋冬季节万物凋零肃杀。白天的时候能工作学习,到了晚上睡觉,就像手机的电池一样,白天电池足,手机就能用,到了晚上没电了,要关机要充电。人晚上睡觉就相当于通过睡觉的方式来充电,所以白天的时候正气是足的、是实的,到了晚上的时候,我们人体的正气能量是虚的,所以阴阳最终落实到辨寒热、辨虚实上,实际上就是白天热,白天正气足,所以是阳证,晚上寒正气虚,所以是阴证,阴阳是结论,怎么辨阴阳?假如说来了一个患者,确定患者是热证,正气足,那就能确定这是个阳证。见到另外一个患者,这个患者是寒证是虚证,正气虚,就是阴证。以张飞和林黛玉为例,张飞热,表现为热证,张飞正气足,所以张飞是阳证的代表,林黛玉平常就怕冷,林黛玉的正气虚,她是阴证的代表。所以可以这么说,如何辨阴阳是通过辨寒热辨虚实来达到辨阴阳的,那么寒热和虚实中谁更重要?虚实更重要。张飞为阳证,林黛玉为阴证,林黛玉怕冷,张飞怕热,为什么怕冷怕热?其实就这么想,林黛玉的正气虚就类似于林黛玉虚了,那么她的五脏六腑功能是不是都不足?产热能量不够,就怕冷了,所以林黛玉的正气虚决定了林黛玉平常就是个怕冷状态,她得病之后正气弱,脏腑功能不足,就是个阴证。张飞的正气足,如果得外感邪气之后,正邪交争剧烈,气体功能亢奋,产热多表现为热证,肌体功能亢奋就是阳证。

    所以胡希恕先生讲机体功能亢奋为阳,机体功能沉衰为阴,决定机体功能到底是亢奋还是沉衰,不在于外因的邪气,而在于内因的正气的虚实。所以辨阴阳要通过辨寒热虚实来达到,而辨寒热虚实,最重要的是看正气的虚实,正气足机体功能亢奋,就是热证、阳证,正气虚,机体功能沉衰,就是寒证和阴证。阳证就正气实,不需要扶正,所以我们用麻黄汤、桂枝汤发汗解表祛邪就行。那么阴证是落在正气虚,我们要扶正。在《伤寒论》的体系当中,是重阳思想,所以虚更多指的是阳虚,要温阳,而温阳的代表就是附子,所以就有了麻黄和附子配的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和附子配的桂枝加附子汤,这样就构成了表证的治疗体系。

   前面讲了《伤寒论》中总共是5个基本发表药,这5个药里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麻黄和桂枝,而世间的疾病从病位而言,表证占了世间三分之一的疾病,世间三分之一的疾病是表证,而三分之一的表证重点掌握麻黄和桂枝两个药物,这两个药物如果学好了,就能解决天底下三分之一的疾病表证。六经是《伤寒论》中的命名,但如果换成八纲的术语,比如表阳、表阴、里阳、里阴和半表半里阳、半表半里阴,我们今天讲的是麻黄,桂枝,前面背景铺垫非常关键,理解了如何辨阴阳,再掌握如何辨表证,剩下的就非常简单。太阳病的实质是表阳证,我们可以认为是表证加阳证。表证说明得有表的这种表现,正邪交争反映四肢体表的症状。

    感冒的时候,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那不就是麻黄汤所表述的,发热恶风,身疼痛,头疼、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脉浮紧,发汗则愈,麻黄汤证典型的表证。为什么会出现喘呢?从脏腑来看,因为肺主皮毛,皮毛受邪,肺宣发肃降失常了,就表现为咳,表现喘的问题。如果有药我们可能会吃上两包感冒药,没有药的时候,可能会煮上一锅热热的生姜汤,喝完之后,再喝一碗热水躺在被窝里,被子一捂一出汗,豁然而解,体若燔烫,汗出而散,只不过我们把它换成了解表发汗力度更强的麻黄汤而已。所以太阳病为例,表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实头项强痛反映的就是正邪交争于体表,欲汗而不得汗的一个病理状态。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的时候,是因为没有汗导致的,所以要发汗。

    太阳病又分为两大类型,一个是中风,一个伤 寒。中风代表的桂枝汤证,伤寒代表麻黄汤证。麻黄汤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有人说伤寒麻黄汤证,麻黄汤应该是没有汗的,这里为什么没有提呢?麻黄汤的时候是因为没有汗,所以脉是浮和紧的,就像骑着自行车轮胎一样,自行车轮胎气是鼓的,如果自行车的轮胎扎破了,气跑了出来,轮胎就瘪下去了,是不是相当于紧脉变成缓脉了?所以脉缓的原因是因为有汗出,汗出一部分,把邪气带走了一部分,同时汗出是不是伤了一部分津液,脉是不是就有点弱了。所以,脉缓的原因是因为有汗出,而这里脉是紧的,脉紧就像自行车轮胎是鼓鼓的状态下,是没有汗出的,所以通过脉缓来反映出来,这人是有汗出的,表证相对虚,津液相对有所丢失;通过脉紧反映出来,这里实是没有汗的,没有汗所以表证重,没有汗所以津液不虚。因此,张仲景是用中风和伤寒来代表太阳病的两大类型,其实就是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的代表。 

    最后总结一下表证诊断标准,其实就是前面分析过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麻黄汤为代表的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第二鼻部症状,鼻塞流涕打喷嚏,包括遇风遇冷加重,呼吸科很多,一到秋冬季节,很多咳痰喘的患者加重了,就要入院了,一到冬天呼吸科床位一床难求,就像皮肤科一样,很多患者遇风遇冷就加重,也是需要考虑到表证的可能的。另外,四肢皮肤肌肉体表的疼重痒肿都要注意表证,比如说麻黄汤的疼;重比如说水饮,溢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所以重和肿这是水饮在表的问题。风水恶风一身悉肿。痒是皮肤科常见的,身痒从表证论治。

    急性外感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需要高度关注有无表证。急性的外感发热我们非常熟悉,呼吸系统疾病的咳痰喘,也要高度关注疾病和表证。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肺系疾病的发热首辨外感内伤,咳嗽首辨外感内伤。当然皮肤病也要高度关注有无表证。表证就是正邪交争于表,欲汗而不得汗的病理状态。因此,我们要发汗论治。经方说就是一个发汗,八法发汗,当然现在可以赋予更多的概念,比如说透表、给邪出路等等。

    最后总结一下麻黄汤、桂枝汤方证的鉴别要点,太阳病分为两大类型,伤寒和中风,伤寒其实指的就是麻黄汤的特点,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就是麻黄汤,就是表证比较重;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是桂枝汤证,就是中风证。伤寒和中风,麻黄汤、桂枝汤鉴别要点,第一最核心放在有汗和无汗上面,就像自行车轮胎一样,人没有汗出,表邪没有出路,而且没有汗出,津液也没有丢失,所以这时候身体非常疼的、脉是紧的。一旦有汗出之后,邪气要丢失一部分,津液也会通过汗出丢失一部分,所以这时候身上就不疼了。桂枝汤条文很多,只有一条12条提到了一个头疼,而麻黄的条文,基本上提到身疼痛的概率就很多,所以汗出不汗出决定了表证的轻重,表证轻重的一个表现,就是看身上有没有疼痛感,如果大家得一个外感感冒,身上越疼就说明表证越重,就同时说明没汗的概率可能更大一些。没有汗出脉是紧的,有了汗出脉由紧就变得缓或者弱了。所以麻黄汤和桂枝汤最大的鉴别点是落在有汗和无汗上面,其实从脉上也容易鉴别,因为没有汗,所以脉是紧的,有汗所以脉是缓的和弱的。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无汗脉紧,通过有汗脉缓,其实看到的是表的轻重和津液的虚实问题。因为没有汗脉紧,所以表证重,因为有汗脉浮缓,所以表证轻和津液虚。因此,表证重、津液足的时候,需要发大汗,用麻黄;表证轻、津液虚的时候,不能发大汗,所以不用麻黄,用桂枝。那么如何判断表的轻重和津液的虚实?看两个症状,有汗无汗和脉紧脉弱。

    《伤寒论》第14条和31条,同样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为什么一个加葛根,桂枝加葛根就是没有麻黄,一个有麻黄呢?所以,这两个条文其实就是看出张仲景用麻黄和不用麻黄,有汗出所以不用麻黄,因为有汗出,表证轻,津液虚,不能用麻黄;没有汗需要加麻黄,所以桂枝加葛根和葛根汤强调的就是麻黄的使用要点,表面来看是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实际上反映的是表的轻重和津液的虚实。再深层次分析,体现了麻黄、桂枝的什么特点?我们就用最原始的思想,在古代假如说还没有医学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感冒发热了,会用生姜煮上一碗汤,这人发发汗,汗一出就好了;但如果说这人表证特别重,用生姜不好出汗,甚至用很多生姜才能出汗,而且效果又不好的时候,大家又发现自然界还有两个药物,一个桂枝,一个麻黄发汗力度比生姜效果更好一点,那么古人就会发现桂枝和麻黄两个药在临床应用的过程当中,同样的剂量下,谁更容易让人体发汗?那肯定是麻黄。古人就认识到麻黄和桂枝两个药物比较起来,麻黄发大汗,桂枝相对于麻黄而言发小汗,因为麻黄发大汗,古人就说杀鸡焉用牛刀,如果一个患者表证不重,用桂枝就能发汗解表的话,就没必要用麻黄。假如说要用了,是不是可能会发大汗?发大汗有什么后果呢?第一,发大汗伤阳气、伤津液。第二还有可能导致表证不解。中医讲永远用一个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力度,既达到微微汗出又不伤正气、不伤津液的,是最好的办法。就像我穿一件衣服不冷了,就没必要去穿两件衣服;我吃一个馒头吃饱了,也没有必要吃第二个馒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麻黄和桂枝鉴别要点其实很简单,麻黄发汗力度大,桂枝发汗力度小。所以在表证重的时候,用麻黄来发汗,在表证轻的时候,不用麻黄用桂枝。其次,发汗大就会伤津液,所以津液足的可以用麻黄,津液虚的就不能用麻黄,因为用麻黄发汗大,损伤津液。就像林黛玉一样,这个患者是阳气虚、津液虚的患者,她得外感了,我们希望林黛玉发小汗,所以林黛玉不用这个方案。如果张飞得了一个重感冒,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你可以这样发汗。

    再提个小问题,桂枝汤需要药后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令一时许的目的是以助药力,达到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不汗者,更服依前法。总之,问题是为什么桂枝汤强调要趁热吃,要啜热稀粥,要温覆令一时许,如果无汗更服。而麻黄汤这样的方后注,是不是这样的提示意义就要少一点?道理很简单,因为桂枝汤发汗力度弱,如果不加啜热粥,不加温覆令一时许,汗大概率出不来,汗出不来,表不解热不退,所以桂枝汤格外强调辅汗法,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麻黄汤需不需要加辅汗法?有人说麻黄的发汗力大不需要辅汗法。其实麻黄汤虽然发汗力度大,麻黄汤也需要辅汗法。比如在麻黄汤方后注中说,覆取微似汗。如果一个麻黄汤证患者吃完麻黄汤之后,他外出遛弯去了,去吹空调了,去喝了一杯冰镇啤酒,请问能出得了汗吗?也出不来。所以麻黄汤当中也是需要加辅汗法的,只不过它的发汗力度相对大,辅汗法应用的相对少一点而已。总之,只要表证需要解表发汗的时候,我们都要妥当的、合适的、适当的加上辅汗法,以增强疗效。当然辅汗法这个词,河北省已故的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论述的比较精详,老先生还有一本书《汗法临床发微》。


文字整理:

0-19分:王小艳-青岛市立皮科   

19-38分:王靖-大庆油田总医院 

38-57分:卢良君-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57-结束:王桂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汇总:吴立军-威海市文登区皮肤病医院 

本期责任编辑:

韩雪-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

声明:本文根据马家驹在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聚友会微信群的讲课录音,由志愿者整理而成,在北京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微信订阅号首发。转载请注明讲者,整理者,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邪相争话伤寒(一个实习医生的作品)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三)--麻黄汤证2
各家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白话伤寒论16)大汗亡阴—服桂枝汤的变症
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15 17
马家驹:麻黄、桂枝类方的应用要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