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C头条:1988年,一广东老人看杂志才知:30年未见的儿子黄旭华是国家功臣

1988年,中国核潜艇水下火箭发射实验成功。

同年,上海《文汇月刊》报道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相关事迹。

出于保密的需要,总设计师黄旭华的名字没能出现,全文以“黄总工程师”代称。

黄旭华看到杂志后,联想到这三十年对家人的亏欠,特别是90多高龄的母亲曾慎其。

思虑再三,决定给家人一个交代,于是将《文汇月刊》上对自己报道的那一页折起来,把杂志邮寄回广东汕尾老家。

曾慎其老人疑惑地打开没有署名的信封,看到折页的杂志,才明白这总工程师竟是自己中断联系30年的三儿子黄旭华。

自己的三儿子从不是什么“不孝子”,这些年他是为国家研究核潜艇了,他是国家的大功臣。

想到其他儿女这些年对黄旭华的误解和怨恨,老人把其他儿女都召集起来,告知了原委,并郑重地说:你们要理解、体谅老三。

妹妹将老人的话告诉了黄旭华,黄旭华被母亲的深明大义感动,怀着对家人的感激和愧疚之情,他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汕尾老家。

就是这样一位民族的脊梁、国家的功臣,却与家人断绝来往三十年,就连他的老父亲去世都没回家奔丧,家人无法谅解他,兄弟姐妹们个个都大骂他是不孝子。

这位共和国功勋的身上都发生了什么?

点击加载图片

黄旭华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位无名英雄不平凡的一生。

年少立志国防事业

黄旭华原名黄绍强,1924年出生于广东汕尾,共有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第三,家族世代都是受人尊敬的医生。

他的父母在汕尾福音医院工作,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热心公益事业,在当地有良好的口碑。

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少年时期的黄旭华,也立志要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

旧中国积贫积弱,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列强欺凌,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

孙中山、鲁迅先生,年轻的时候都是学医的,希望通过先进的西方医学治病救人。

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要振兴国家,光靠医治国人的身体是行不通的,所以一个走上了革命,一个以笔为手术刀拯救国人的灵魂。

国家的现状,很快让年少的黄旭华像孙中山、鲁迅一样改变了志向。

点击加载图片

黄旭华14岁,小学毕业的时候,正值全面抗战爆发。

那个时候许多工厂、学校为了躲避战乱,纷纷搬迁到深山中,为了继续学业,他独自一人经过数日的长途跋涉,入读名校聿怀中学。

他本以为学校搬到山里,学生们就能安安稳稳学习。

可是在日本鬼子的侵略下,诺大的中国放不下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即使在深山老林中,仍然时刻面临日本侵略者飞机的狂轰乱炸,经常上课上到一半就听到防空警报,好的放下书本,跟随慌乱的人群躲进防空洞里面。

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残暴,那年少的黄旭华感受到了深深的屈辱,也激起了他的愤怒。

他越发感受到学习医学并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日本侵略者之所以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劫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国军工业落后,导致中国军队的装备与日军存在巨大差距,战场上节节败退。

点击加载图片

这时候的黄旭华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研制最先进最强大的武器装备,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尊严。

正是因为心中这一伟大的理想,支撑着黄旭华在战乱不休的年代专心读书。

他在这一时期给自己改名“旭华”,取“旭日荣华”之寓意。

希望中国可以像旭日东升一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绽放耀眼的光芒。

求学之路是艰辛的,聿怀中学初中毕业后,他和二哥辗转来到广西桂林中学。

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家里能够提供他们兄弟俩的生活费也很有限。

正处在长身体阶段的哥俩,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有时候饿得只能躺在出租屋的床上。

皇天不负苦心人,1944年黄旭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当时他还收到了中央航空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点击加载图片

因为这些年亲眼目睹日寇在中国土地上的罪恶,他立志从事国防事业,选择了交通大学的航空系与造船系。

在大学期间,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我党的地下活动,与反动势力机智周旋,冒着巨大的危险,掩护同志逃脱国民党特务的追捕。

1949年,上海解放了,黄旭华也大学毕业了,他原本想参军入伍,跟随南下的部队解放自己的家乡广东。

但是组织上另有安排,先是让他到市委党校系统的学习的中国共产的理论知识和规章制度,之后近十年时间,先后在港务局、海运局、船舶建造处等单位工作。

在这期间,他与同事李世英朝夕相处、渐生情愫,1956年情投意合的二人喜结连理,一年后他们的爱情结晶黄燕妮就出生了。

甜蜜温馨的新婚生活没有持续太久,国家就安排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

点击加载图片

隐姓埋名30年,研究国之重器

1958年黄旭华被调到北京,从事一项绝密工作,当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项目的副总工程师。

组织上对黄旭和提出了如下要求:一辈子隐姓埋名,当个无名英雄,不得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进入这个部门,一辈子都不能离开。

黄旭华吃住都在研究部所在的小岛上,父女、妻女、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从事的具体工作。

30年间没回过一次汕尾老家,只偶尔通过信件联系,就连父亲去世他都没回家奔丧,这导致兄弟姐妹们对黄旭华怨气很大,都觉得他是个不孝子。

他的妻子李世英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伟大女性,独自抚养两个年幼女儿,一家人聚少离多,黄旭华每次回家,两个孩子都高兴得不得了。

李世英明白丈夫在为国家进行重大的研究工作,自己要照顾好家庭,让他没有后顾之忧,有什么苦什么累,都独自默默沉受。

点击加载图片

有一次她不小心被人撞倒了,因为后脑着地,脑部受到了重创,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医生都下达了病危通知。

这种情况下,她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安全,而是怕影响丈夫的工作,反复嘱咐家人不要把自己情况告诉黄旭华,万幸的是医生最后把她从鬼门关拉回来了。

黄旭华两个女儿从小就自立自强,放学后会帮李世英做家务。

一年冬天,大女儿黄燕妮不小小掉进了冰窟窿里,幸运的是被及时救了上来,但是因为年纪小身子弱,发高烧人事不省,李世英没日没夜照顾了九天才苏醒过来。

为了丈夫能安心工作,李世英用瘦弱的肩膀独自抗下这些苦难,黄旭华是国家的功臣,他的成就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是一个从零开始的艰巨过程,项目的研究人员只有一些仿制苏联常规潜艇的经验。

但是项目立项的时候,苏联中断了对中国大部分重要项目的援助,撤回专家、销毁资料。

点击加载图片

核潜艇

核潜艇是战略武器,没有核潜艇,国家就没有二次核打击能力,当时正是冷战时期,面对美国和苏联的核威慑,毛主席发出誓言:核潜艇一万年都要搞出来。

毛主席的话,深深鼓舞广大科研工作者。

核潜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在常规潜艇上安装核反应堆那么简单,需要安装数以万计的仪器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黄旭华需要联系协调全国20多个省的几千家单位。

当时中国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古老的算盘反复演算数万个数据,往往一个小小的失误就要从头再来一次,每一次的调整都需要组织一大批人夜以继日的埋头苦干。

研究人员缺少经验,也没有参照物,只能从国外期刊上寻找有限的信息。

一次国外期刊上报道称:美国核潜艇为了维持发射核弹时潜艇的稳定性,在内部安装了一个60多吨的大陀螺。

点击加载图片

一些同事认为我国也要研究怎么安转个大陀螺,黄旭华力排众议,认为没有必要,中国科研工作者要学习他国的经验,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事后证明所谓的“大陀螺”是子虚乌有的事。

经过团队的不断努力,1964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正式编入海军序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3年,黄旭华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工程师。

五年后,中国核潜艇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64岁高龄的黄旭华,和潜艇官兵一同下潜海底300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位亲自进行海底深潜试验的总工程师。

点击加载图片

多年来,黄旭华获得了中国科技进步特等奖、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六届中国敬业道德模范等等诸多荣誉,为我国的国防工业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盾。

三、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获得了重大科研成果的时候,都迫不及待地在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而中国的国防科研工作者,出于保密的需要,很多人只能当一辈子的无名英雄。

1988年,黄旭华团队进行的中国核潜艇水下火箭发射实验成功,同年上海《文汇月刊》报道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相关事迹。

但是出于保密的需要,黄旭华的名字不能出现,全文以“黄总工程师”代称。

黄旭华看到了杂志,联想到这三十年对家人的亏欠,想到分别三十年的老家的亲人,特别是90多高龄的母亲曾慎其。

思虑再三,他决定给家人一个交代,将《文汇月刊》上对自己报道的那一页折起来,把杂志邮寄回汕尾老家。

点击加载图片

黄旭华

曾慎其老人疑惑地打开没有署名的信封,看到了折起来的那页,直到看到“妻子李世英”,她才明白这总工程师竟是自己中断联系30年的三儿子黄旭华。

原来三儿子不是什么“不孝子”,这些年他是为国家研究核潜艇了,他是国家的大功臣。

想到其他儿女这些年对黄旭华的误解和怨恨,老人把其他儿女都召集起来,告知了原委,并郑重地说:你们要理解、体谅老三。

妹妹将老人的话告诉了黄旭华,黄旭华被母亲的深明大义感动,怀着对家人的感激和愧疚之情,他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汕尾老家。

上一次回家还是1957年,当时父亲黄义林还建在,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分别时母亲的嘱托言犹在耳:老三啊,爸妈年纪都大了,希望你能常回家看看。

点击加载图片

黄旭华回汕尾老家

黄旭华跪在父亲的墓碑前,痛哭不已,他食言了,没有见父亲最后一面,只是自古忠孝难两全,他恳求父亲能像母亲一样谅解他。

社会上仍然有些人认为他是个不孝子,对于这种质疑,黄旭华认为: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先有国再有家,他的“不孝”是出于保守国家机密的需要,相信以后大家会理解他。

四、仍在“服役”的总工程师

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长征一号”,经过四十多年的服役已经退出现役,如今静静地停泊在青岛海军博物馆,但是他的总工程师黄旭华仍在服役。

他目前是中船重工某研究所的名誉所长,每天8点多就准时坐到办公桌上,整理多年来的科研文件。

还经常到各大院校科、嗯研机构开讲座,传授经验,指导后辈。

作为中国核潜艇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多年来,他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

他送给青年科研工作者三面镜子:放大镜,打开视野,搜寻有效信息。

显微镜,放大信息的内容,了解事物本质。

照妖镜,辨别真科学和伪科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后辈:尖端的武器和技术是买不来的。

别人更不会送给你,中国的国防科研工作应该立足国情,走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年轻人应该勇于承担历史护理的使命,勇于创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点击加载图片

黄旭华回乡省亲

九十多岁高龄的黄旭华,生活简朴,仍然住在单位分的宿舍楼里面,历年来国家发放的奖金,大部分都用来回馈社会。

他心系桑梓,热心公益事业,给自己家乡的母校捐赠了10万元,拿出20万改善原单位退休职工的生活。

黄旭华的一生,就像在水底的核潜艇一样,寂静无声,默默地为国家的安全保驾护航、奉献一生,激励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砥砺前行,再创佳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87年,9旬老人看到一本杂志,才知30年未见的儿子已是国家功臣
他曾是别人口中的不孝子,隐姓埋名30年,刚刚,做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情!
【我的卧虎湾】马达:诋毁辱骂共和国功臣,天理难容! ●知行斋时评
1987年,广东一老人收到信,才知消失30年的儿子黄旭华是国家功臣
1987年,一广东老妇看杂志,才知已有30年未见的儿子竟是国家功臣
清华70%状元去哪了?施一公:最想培养的学生,都想去金融公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