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87年,广东一老人收到信,才知消失30年的儿子黄旭华是国家功臣
userphoto

2022.12.29 湖北

关注

1987年的一天,一位叫曾慎其的老人收到了一封信,她发现这封信比平时的要大,她打开信封,发现里面没有任何信纸,只有一本写着文汇月刊的杂志。

老人立即戴上了花镜,在儿女的陪同下打开了这本陌生的期刊,发现有一页被折起了页脚。顺着这个被折起来的页脚翻开一看,是一篇文章,标题是“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这篇文章详尽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工的人生经历,没有具体名字,不过这篇文章中提及了黄总工的母亲曾慎其的名字。

看完之后,曾慎其老人顿时泪流满面,她知道这个黄总工就是她的三儿子黄旭华。

曾慎其没有想到,被家里的兄弟姐妹们埋怨为“不顾家、忘记父母的不孝子”的三儿子黄旭华,原来是在为国家干大事情。

之后曾慎其将一大家子人召集在一起,只说了一句话:“你们三哥的事情,你们要理解,要谅解。”

这个国家的功臣黄旭华,从1957年到1986年,30年的时间里,他的父母、兄弟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也没有见过他,唯一的联系方式是一个信箱号码。

父亲去世,他没有回家。二哥去世,他没有回家,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终于等到自己的“三儿”的消息。

他到底在做什么大事呢?

1926年,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父母都是医生,受他们的影响,黄旭华也立志将来做一个悬壶济世,受人尊重的医生。

可是突如其来的战乱,让他的梦想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七七事变爆发,沿海城市的学校大多被迫停办了。日本军队轰炸愈发频繁,每次警报一响,黄旭华和同学都被逃难的人潮裹挟着往城外的山洞跑。

看到日本人在中国的地盘上想轰炸就轰炸,胖老百姓在自己的国家四处逃难。

对此,黄旭华愤恨不已,他说:“我不学医了,我要造飞机、造大炮、造军舰,中国之所以弱,就是因为国防科技太落后了。”

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

最终21岁的黄旭华以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

1954年,黄旭华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艘扫雷艇和第一艘猎潜艇。四年后,我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黄旭华被秘密地召至北京。

和黄旭华一样被通知到北京“开会”的共有29人,都是舰船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成立了一个代号为“19”的研究所。

直到几天后,聂荣臻元帅亲自给大家开会,黄旭华才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而且他们再也回不到原单位了。

在这次会上,年轻的黄旭华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就这样,他甚至都没有来得及跟父母家人告别,就孤身一人来到了北京。

研究核潜艇得去海上,因为机密和危险,必须远离人烟。

他们在黄海和东海的中国海域分别选择了一个荒凉的小岛,小岛都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在地图上也查不到。

为了保密,不通邮,不通电话,偶尔只有经过伪装的民船靠岸送给养和信件。

因为保密需要,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被调到了北京。

从此,黄旭华一家就在父母兄弟姐妹面前“消失”了,唯一的联系方法就是一个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

1957年,黄旭华回老家过春节。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和你爸也老了,你们要经常回来看看……”黄旭华点头答应。可他却食言了。

由于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黄旭华逢年过节都会给老人寄去十元钱,他只能以此表达孝心。

可父亲生气地把黄旭华寄的钱退了回去,姐姐也写信骂他“越大越不懂事”。

面对那张退回来的汇款单,黄旭华心中很不是滋味,但是最让他难受的是还不能向家人解释。

后来,父亲因为脑梗到北京看病,父母和兄弟姐妹除了145号信箱外,没有其他任何联系方式。等半年后他收到信时,父亲已经去世多日……

父亲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儿子在做什么,老人家是带着埋怨和不解走的。在父母兄妹眼中,这样的黄旭华,就是个忘恩负义的不孝子。

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上曾说:“中国要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苏联觉得我国不具备研制核潜艇的条件,并拒绝给我们提供资料。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毛泽东下达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指示。

黄旭华曾说“研制核潜艇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搞不出来,我死不瞑目。”

然而,黄旭华面对的是一块从未接触过的领域。

黄旭华自称:“就等于说是你能够造一个房子,但是摩天大楼,你摸都没摸过,完全变了。”

直到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团队才总算有了实物参数。

通过计算、对比,玩具模型与他们搜集到的媒体资料数据吻合,这让所有人都信心大增。正是靠着拆解这两个核潜艇模型,科研队伍才坐实了资料内容。

研制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是一次挑战。当时没有电脑,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他们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争分夺秒、日夜不停地计算。

当时从住处到研制核潜艇工厂需要爬五十多分钟路程的小山坡,太阳一出他就去工厂,太阳落了才回去,晚上如果有任务也是毫无怨言地掀开被窝去工作。

为了工作,黄旭华6年没有回家。

他离开家后,妻子用瘦弱的肩膀默默支撑起整个家。

家里地震,他没有回家;女儿重病,他没有回家;扛煤渣、扛煤气罐……一般男人做的事情,妻子李世英通通一人扛下。

黄旭华将妻子称为“三品夫人”,品德高尚、品质优秀、品味雅致。

妻子则将他称作“客家人”,每次黄旭华回家小住,李世英就打趣说:“又回家做客了?”连孩子们也跟着起哄:“爸爸又回家出差了?”

在黄旭华不在家的时候,他的大女儿不仅得帮着母亲操持家务,每天还要翻一座山才能去上学。

有一次下大雪,她在山路上一脚踩进了冰窟窿,整个人冻僵了,是被来寻找的人抬回家的。她在床上躺了九天九夜,母亲衣不解带地伺候了九天九夜。即便如此,李世英也没把这事告诉丈夫。

终于,在黄旭华和所有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

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梦、强军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

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中国人仅用10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3年,黄旭华被任命为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1986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再次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直到1987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看到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的几个兄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深度在南海做深浅试验,世界上有十多艘潜艇在试验中沉没了,可想而知这是极具危险的一次试验。

为了给此次试验人员增加信心,原本应在岸上指挥的黄旭华坚持亲自下潜,当时的黄旭华已步入花甲之年。

核潜艇试验成功了,黄旭华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的一生是成功的,但是他的伟大不仅仅于此,据报道,目前黄旭华已将个人所获得的奖金逾2000万元,几乎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国家的教育、科研及科普事业。

95岁高龄的黄旭华没有想着用自己所得的奖金来安享晚年,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来为社会做出贡献。黄旭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核潜艇事业,他的研究让我们的国家在核潜艇方面迈进一大步。

如今的黄旭华,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他每周仍会戴上眼镜,拿着放大镜在719研究所工作5个半天。

黄旭华说:“很高兴自己90多岁还能工作,生活也能完全自理!”

有人问他,祖国是什么?他这样回答:“列宁说过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

一次流光是很伟大的举动,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这样。更关键的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你能承受下去吗?国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那么好,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

不追名逐利、不以位谋私、不居功索禄,是黄旭华的人生信念。黄旭华真诚地对媒体说过,他无怨无悔,即使再来一次,他依然会这么选择。

黄旭华用自己的一生,为祖国鞠躬尽瘁,从未后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UC头条:1988年,一广东老人看杂志才知:30年未见的儿子黄旭华是国家功臣
1987年,9旬老人收到特殊信件,才知30年未见面的儿子已是国家功臣
1987年,9旬老人看到一本杂志,才知30年未见的儿子已是国家功臣
愿你十八所爱,是你八十所伴
“游必有方”的奋斗者理当受到礼赞
感受黄旭华院士一家的朴实家风:自力更生,困难再大也想法克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