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杨仁恺:“文人画”刍议兼论“书画同源”说(之八)

文人画”刍议兼论“书画同源”说



 

(八)

我国的绘画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期,为巫师、奴隶所拉,尚不被统治者所重视。他们被勒令在各种器物上绘制图案纹样、统治者的泡服、为死者绘制彩幡,等等,都出自他们之手。正如《考工记》中所说的“设色之工,画缋、钟、筐”。长沙战国楚墓出土三件帛画,西汉初年软候妻棺上的彩绘幡,出自工匠手笔,可以肯定,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就是到西汉时,绘画的题材,仍以鬼怪、神兽为主。刘安说“今夫图工好画鬼魅而憎图狗马者何也?鬼魅不世出,而狗马日见也”。这时作画的人还被称为“图工”。至于为什么要画鬼魅而憎狗马,他的理论来源于战国韩非子,但仍只说到一半。并不是图工不善于画狗马,而是西汉以前,特别是原楚国地方,崇尚鬼神之风很炽。绘画也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正如东汉王充《论衡·天形篇》所说:“图仙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千岁不死,此虚图也。世有虚语,亦有虚国。”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的幡画,其内容大致与此说接近。

张衡在《上疏论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中,受到刘安的影响,与之持相同论点:“譬犹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诚以实事难形,而虚的不穷也。”仍然是说对一半。一句话,后汉之际,绘画依旧不被人看在眼里。有名的后汉初期学者王充,对当时的绘画有这样的论调:“人好观图画,夫所画者古之死人也。见死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古昔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灿然,岂徒墙壁之画哉!”看来,后汉的画工既画鬼魅,也画“古之死人”。此处所指的当是前代的知名人物的图像,画在宫廷、官厅的墙壁上面。也是他在《论衡·须颂篇》所指出的:“宣帝之时,图画汉列士,或不在画上者,子孙耻之,何则?父亲不贤,故不画图也。”这里前后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东汉时的绘画作者,仍属画工之辈;另一方面,说明封建统治者利用绘画艺术为他们的政治服务。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为什么王充反对画“古之死人”,却推重文献?有待明确指出:东汉统治者当时崇尚古风,吹捧周公、孔丘之辈,王氏独排斥众人所熟悉的形象,有他一定的见解,就是对画工的业绩有所忽略,由于历史的局限所致。这且不论,王充的论点反映了一个历史现实,即是到了后汉初期,绘画艺术尚处于这样一个地位。无怪唐人张彦远在《历史名画记》中为此义愤填膺。“余尝恨王充之不知言……余以此等之论,与夫大笑其道,诟病其儒,以食与耳,对牛鼓簧,又何异哉?”张彦远主观上要王充为他的论点立论,实在是犯了一个历史性的大错误!

到了后汉王延寿作《鲁灵光殿赋》时,绘画的对象仍是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義鳞身,女娲蛇躯”。哪一件不是神怪?

甘肃嘉峪关一带东汉墓和新疆高昌时代的墓葬中,正是这样。赋后提到“焕炳可观,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下及三后,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恶以诫世,善以示后”。也许是早些时候王充从墙壁上所见到的绘画题材。从前予以否定,到王延寿的后汉晚期,已经逐渐被统治阶级所重视,认为有“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政治作用。重视尽管重视,画工的社会地位未必随之得到改善。

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

历史演进到三国时期,曹植在《画赞序》里发挥了王延寿的论点,并有所发展。西晋陆机已经承认“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是绘画本身在历史地位上的提高,达到“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与统治阶级提倡“五经”治国的作用相等,诚然是划时代的一个大变化!从曹魏到西晋,可往前溯到东汉晚期,绘画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用它来为白己的政权服务,画工的处境可能随之而有所改善,中间必然会经过分化,也是事实。由于地位逐渐提高,他们当中的新贵就应运而生,于是不甘让工匠专美于前,凭借原有的权势,攫得历代画工们在绘事上辛勤积累下来的果实。这个秘密,一直被他们的历史家所掩盖。我们从东晋大士族王度的一段文宇中得到启发:(王義之)“就予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此文从《历代名画记》转引,不详出处,姑勿讲它的真实性如何,却可以从中看出东晋初年一位统治阶级的大人物,竟为子侄传授起书画来,应该是新出现的事物,值得注意。但是,他们这些人讲求绘画,是作为封建士大夫风雅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他们像画工那样去从事劳役,当然办不到。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里的一段记载,可以得到证明:“吴郡顾士端出身湘东王国侍郎,后为镇南府刑狱参军,有子曰庭,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常波元帝所使,每怀羞恨。彭城刘岳,口之子也,仕为骠騎府管记、平氏县令,才学快士,而画绝伦。后随武陵王蜀,下牢之败,遂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与诸工巧杂处。向使三贤部不院画,直运素业,岂见此耻乎?”与颜之推的记裁如出一辙的唐人阎立本也有顾氏父子同样的遭遇。这说明等级观念如此严格,旧的意识形态如此顽固。这种情況一直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工匠之被歧视,被压迫,兼之历来的社会與论,反映到他们头脑里,才会发生有羞辱的感觉。

以上的历史情况,我已有所涉及,不拟赘述。这里,我们要探讨文人画与书画同源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它们之间存在何种阶级关系?这是本章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所涉及到的一些材料,为了说得比较清楚点,有时还需有所征引。

文人画有广狭二义,我在上面追溯中,只是从狭义而言,认为是始于北宋,盛于元代,是把它当作一个画种来看的。如从广义上讲,可以上推到魏晋。请翻开这以后的历代文献,他们所记的人物,有谁是画师?更不用说什么“卑卑”的画工了。所以说,文人画的涵义从广义方面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可说是历代文献有关这方面的所有材料,都是对文人画的讴歌,事实正是文人画的历史。至于历代画工们所辛勤创造的不朽业绩,由于阶级偏见,被他们一概抹杀了!别的且不用提,单就战国、两汉、晋、唐以来的帛画、壁画、线描诸作看,数量之大,技巧之精,功夫之深,有目共睹,是谁也歪曲不了的客观事实。楚国帛画的造型和运笔,不加雕饰,信手而成人物和夔凤的描绘,从简率中看出形象的完整,特别是它们的神情动态,为作者所把握。士大夫不是强调“气韵生动”吗?究竟是谁的作品生动呢?这样的作品,如果出自他们,处处讲求笔墨趣味,经营位置,来一个“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通过雕琢,它的艺术效果究竟如何,未必高过工匠一头。再如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彩绘帛幡,技巧是相当纯熟的,造型尤为生动,想象丰富,色调明快,构图别具匠心,这样一一幅杰出的古典浪漫主义的作品,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民间画工之手,能说不是一件奇迹!随后发掘的三号墓,又出现不少珍贵帛书、古地图,特别是棺内附着的绢画,描写墓主生前出行仪仗图,人马车骑和旗鼓的生动描绘,场面非常有气魄,想见当时绘成时色泽的鲜丽夺目,又非望都、武威、辽阳汉墓壁画所能比拟的。

战国时的彩绘石磬、陶壶、漆器上留下的画笔,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是画人物、走兽和云气,都着重动态描绘,形象飞动,说气韵真够气韵。西汉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器物上的彩绘,进一步向精微方面发展。敦煌佛教壁画和唐墓葬壁画,它们的艺术水平,已昭然在人耳目,画面的人物描写,内心活动的刻画和动作举止等,又何尝不能与传世的卷轴名家画幅媲美,且在规模上更有过之无不及。可以说,画工的成就是辉煌的。如唐代前后佛教经变之类的画面,据说原有粉本,出自士大夫画家,故有“长安样”这样地域的总称,具体分为“吴样”即吴道玄所出,“周样”为周昉所创,这个历史事实当然是有的,肯定大多数画稿仍然出自画工。因此,不好把所有的业绩都归功于士大夫画家。否则,岂不是颠倒了历史。何以故?应当说先有画工的稿本,然后才有文人画家之加工,所谓提高,此中有个本末问题。敦煌的《张议潮出行图》大幅壁画不可能有粉本,因为描绘的是现实题材,与经变千遍一律有别。这幅巨制,与传世卷轴画《虢国夫人游春图》相较,论气韵和气魄,壁画超出卷轴画;论描绘精:卷轴高于壁画,不等于说所有画工的技法不及文人画家。唐章怀太子和懿德太子两墓壁画内容,包括了传世唐人卷轴画或后人摹写的《职贡图》、《牧放图》、《仕女图》诸作的主题,其技巧真有独到之处。他们一直默默无闻,既未载之《实录》,又未出现在美术史家的笔下。谁能说这一历史事实出于偶然?

节选自:《沐雨楼文集》之“文人画”刍议兼论“书画同源”说


-------杨仁恺------

  

  杨仁恺(1915年10月1日——2008年1月31日),号遗民,笔名易木,斋名沐雨楼,四川岳池人。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曾任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成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鲁迅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因其杰出贡献,授予了“人民鉴赏家”荣誉称号,被誉为“国眼”。杨仁恺先生是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考鉴、拯救及中国文化世界的传播作出的卓越贡献,海内外影响深远。



相关章节:

云庐·文化‖杨仁恺——魏晋南北朝的书画艺术(一)

云庐·文化‖杨仁恺——关于《唐宋元集绘》几个问题的探讨

云庐·九友‖张继刚:诗韵九首

云庐·研究‖避难与行踪(石涛的心性与笔墨研究)

云庐·文化‖杨仁恺——对董其昌在我国绘画史上的评价

云庐·九友‖张继刚——乐府诗三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绘画分类常识
怎么看待"书画同源"这一观点,书法和绘画是相通的吗?
山水字画欣赏 (五幅)
苏轼的凤翔初印象,他为何要说王维的画胜过吴道子?
第10幅 苏轼说画  贡献巨大
敦煌壁画的风格特征与色彩语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