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淮安的历史(楚州的历史)
概况

  楚州现在是淮安市的一个区,位于苏北平原中部,里下河地区的西北部,西南距南京200公里。地跨东经118°59′—119°37′、北纬33°16′—33°45′之间。东以射阳湖和窑头河与建湖县、阜宁县交界,南以泾河与宝应县接壤,西与洪泽县相接,西北与清浦区、清河区毗连,北则以废黄河与涟水县相望。东西长64公里,南北阔43公里,总面积160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0.26平方公里。现辖淮城镇、车桥镇、平桥镇、钦工镇、朱桥镇、流均镇、林集镇、上河镇、溪河镇、苏嘴镇、范集乡、南闸乡、三堡乡、施河乡、马甸乡、建淮乡、泾口乡、博里乡、仇桥乡、复兴乡、顺河乡、季桥乡、茭陵乡、席桥乡、宋集乡、南马厂乡、城东乡等9个镇18个乡,总人口118.92万,城市人口15.2万。居民基本上为汉族,还有回、苗、彝、满等19个少数民族。境内陆形较平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略呈倾斜,平均高度在海拔8—3米之间。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苏北灌溉总渠横穿东西,全市由此分成三大自然区域,即运西片、运东的渠北片和渠南片。境内河流纵横,水面达27.67万亩,主要有市河、涧河、溪河等。多呈东西走向。西承淮河和大运河之水,东泄射阳湖汇入黄海。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区,气候深受海洋影响,具有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季风显著的特点。日照充足,全年达2281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4.1℃以上,极端最高温37.6℃,最低气温-20.4℃,年平均降雨量为945.3毫米。楚州虽然是一个区,但她的历史相当悠久,曾经拥有过灿烂的辉煌。因为她的位置在大运河与淮河的交界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又是南北分争的焦点,是一重要的军事重镇。因此,她曾经成为郡、州、路、府的治所;明清两代,主管天下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开府于此,使之相当于一个省级的城市。长期以来,楚州一直是苏北一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上古至战国

  楚州是一块古老而美好的地方。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热土上聚居繁衍。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淮河边有一地方叫青莲岗,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这里生息繁衍,取鱼、狩猎,制陶、农耕,古老的楚州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青莲岗文化①。青莲岗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一页。近年来,在淮河入江水道苏嘴一带的工地上,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具有仰韶文化的特点。
  我们的祖先一般总是习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来划分行政区域。淮河为四渎之一,自然成为划分地域的标志。五帝时代,天下开始划分为九州。淮河之北为徐州,淮河之南为扬州。楚州地处淮河南岸,成为扬州的属境,并一直沿袭到商周时期。
  楚州周代即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淮河在楚州境内,古代有上、中、下三个大的洲渚,统称三洲。(天启《淮安府志》②卷二“三洲”条云:“在山阳湾对岸。”所谓山阳湾,就是指淮河在山阳县即今楚州境内的绕行的一个大湾子。它的方位,北从淮河(今废黄河)南岸老坝向南,经钵池山直至河下,转弯向东北,至季桥大湾,再向北到涟水大桥。这一段大体呈U字形的湾子就叫山阳湾。这本是古淮河的主流。今废黄河从老坝向东北到涟水,本是古淮河的支流。明万历初堵塞老坝口,向南主流不通,支流即成为主流,直至今天。
  三洲从来就是旅游胜地。这里虽属东夷,但物产富庶,风景宜人。周幽王(前781—前771)曾率领他的臣仆来这里鼓锺游乐。《诗经.小雅.谷风》中,有一首叫《鼓锺》的诗,就是他们君臣在这儿活动时,地方诸侯为之演奏的歌曲。歌词分四章,内容为:“锺敲得锵锵地响,淮水浩浩荡荡地流淌,我们忧愁的心儿很伤痛。善良的君子啊,我们真情地将你念想。锺声敲得和谐,淮水流得通畅,我们忧愁的心儿很悲切。善良的君子啊,你的优良品德永远不会泯灭。敲动着铜锺,打击着大鼓,在淮河这三块大的洲渚上作乐,我们忧愁的心儿很悲悼。善良的君子啊,你的优良品德永远诚实无欺。锺被敲得钦钦地响,同奏的还有瑟、琴、笙、磬,声音很协和。此外还有雅、南和龠等乐器,一点儿也不杂乱。”③其寓意前人多有解释,大意是说,周幽王不务正事,骄奢淫逸,带着群臣来淮河三洲这偏僻的地方来旅游,将本来在庙堂才能演奏的庄严的乐曲,在这不合适的地方表演,真是不应该啊。此歌的作者是希望通过歌词表达对幽王的讽谏。这首诗是我们这块土地上见于记载的最古老的民歌。
  春秋时代,淮之北属齐国,淮之南属吴国;楚州则为吴国之地。鲁哀公九年(前486),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之后,积极北进伐齐,妄图称霸中原。为了运送粮草军需,自扬州向北缀连原有的一些湖泊洲渚,开凿了一条邗沟,直通淮安(今楚州),进入淮河。这条邗沟便是今大运河的前身。邗沟与淮河的连接处叫末口,后来这里叫北辰坊,唐宋时代在这里筑有北辰堰,以通南北的船只。明代新城筑了以后,它成了新城的北水关。现在这一段淮河故道成了两淮公路,它的遗址就在公路边上。末口是我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古末口”的牌坊。据唐代卢恕记载,这里过去还有个伍子胥的庙。大概是因为他曾经谋划开凿邗沟有功,所以人们在这儿为他立庙。
  夫差好梦没做几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经过十年卧薪尝胆之后,又东山再起,一举消灭了吴国。于是,楚州这块地方又属了越国。这时已经是战国时期了。
  又过去几十年,处于湖北一带的楚国强盛起来,向东扩张。公元前355年,楚国吞灭了越国,夺取了淮河南北的地盘,楚州又进人了楚国的版图。这大概是我们这儿后来称做楚州的主要原因之一。

  秦

  秦朝统一天下,废除州的建置,实行郡县制。开始时天下共分三十六郡,后随版图扩大,陆续增至四十余郡。淮之北为东海、泗水、琅琊等郡,淮之南则属九江郡。每个郡又辖县若干。古人取地名,往往以所在山水的阴阳来称呼,山之南曰阳,水之南曰阴。我们这里在淮河之南,所以这里新建的县叫做淮阴县,属于九江郡的一个县。
  秦汉时代的淮阴县的辖境,与后代的淮阴县有很大的不同。按照以淮水来分界的原则,应当包括淮河以南今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一部分、楚州区全部,甚至还包括更南、更东边的一些地方,其范围比现今的淮阴县要大得多。而今淮阴区在废黄河以北的部分,当不属于秦汉时代的淮阴县。
  这是历史上楚州第一次有县级建置的记载,所以历史上的楚州人,往往在诗文或书画上署名时,喜欢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淮阴”二字。这是古人“信而好古”的风气。

  两汉、三国

  汉因秦制,这儿仍为淮阴县。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将齐王韩信徙封为楚王,以淮北为封地,兼有淮南地方,这儿也在他的封地范围之内。高祖六年(前201),刘邦害怕韩信功高震主,用陈平之计,以游云梦为名,借故逮捕了韩信。不久因查无实据,打天下又离不开韩信,即降封韩信为淮阴侯。原楚王韩信的封地一分为二:淮河以南地方给了刘邦从兄刘贾,封为荆王。淮河以北地方给了刘邦同母少弟楚刘交(?—179),封为楚王。高祖十一年(前196)正月,吕氏诱杀韩信于未央宫,淮阴县便都为荆王所得。七月,淮南王造反,东击荆国,刘贾被杀死。刘邦将荆国改为吴国,封他哥哥的儿子刘濞为吴王。淮河以南地方,包括楚州在内原荆国的地方,都成为吴王的封地。
  楚元王的国都在彭城,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产生一种说法,楚元王曾在过楚州,至今上坂街还有个楚元王庙,是我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传说刘交死后就葬在楚州,他的墓叫做交陵,楚州人讹为茭陵,在今楚州区茭陵乡政府所在地④。
  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叛乱平定以后,吴、楚这两个王国被除,其地为普通郡县。
  汉武帝元狩6年(前117),将淮阴县的地方分割出一块,建立了一个新县——射阳县,它就是今楚州区的前身。所以取名射阳,大约是因为境内有一条射水,新建之县城在射水之北(阳)的缘故。例如《汉书》卷28上,应劭注解射阳时就说,“在射水之阳。”另外,境内有一射阳湖,大概也是定名射阳的原因之一。周总理有一篇回忆儿时在楚州见闻的文章,即名《射阳忆旧》;吴承恩自号“射阳居士”,廉布自号”射泽老农”,均与此有关。
  同年,这里新置临淮郡,淮河南北29个县全归它管辖,其中包括淮阴县和射阳县。临淮郡治所在盱眙。当年的盱眙城在今盱眙西约80里地方。
  秦汉时期,淮阴县出了文武两个名人。一是名将韩信(?—前196)、是兴汉三杰之一。今楚州有多处关于韩信的遗迹,如胯下桥、汉韩侯祠、漂母祠等,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个辞赋大家枚乘(前220—前140),今萧湖至河下,有个枚亭和枚里街就是纪念他的。枚亭也是楚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韩信的事迹宣传较广,知道的人比较多,枚乘枚皋父子事迹一般人不太清楚,这里特作简单介绍。枚乘,汉初文学家。字叔。从小酷爱文学,以善写汉赋而知名。先在广陵吴王刘濞宫中当文学侍从,得知吴王欲谋反,上书劝阻,不从,便离去。投奔梁孝王刘武,颇受尊重。吴亡,景帝知其名,任命他为弘农郡都尉。他只爱文学,不愿为官,“以病去官”。复至梁国,与梁孝王的门客庄忌、邹阳等交游,作赋论文。梁孝王死后,宾客星散,枚乘便回淮阴。武帝即位后,钦慕他的文名,立即请他赴京城长安。枚乘“安车蒲轮”上路,因年老体衰,死于道中。著有汉赋9篇,文2篇,《七发》是其代表作。全赋假说有一楚国太子有病,吴客往见,与之对话。一共七段,首段指出太子的病根是安逸懒惰、腐化享乐,非一般药物所能治愈,必须以“要言妙道”劝化方能奏效。接着叙说音乐、饮食、车马、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事以启发之。于是,太子病情渐轻,喜悦之情渐生。最后,吴客要为之引见方士,论天下之精微。太子据几而起,畅然地出了一身冷汗,病情霍然而愈。该赋主旨是“戒膏粱子弟',对沈缅酒食者作了讽刺劝戒,是治骄奢淫逸者的良方。在艺术手法上,上承楚辞铺陈会述的传统,下开一代文体汉赋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极有影响,仿作很多,如张衡的《七辨》,曹植的《七启》等,被后人称之为“七体”。枚乘有庶子枚皋,亦为有名的汉赋作家。他17岁被梁共王召为郎,后到长安,武帝知为枚乘之子,立即召见,拜为郎。他文思敏捷,能倚马成文。《汉书》记载,他作有汉赋120篇。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钱之望、吴莘修的《楚州图经》序中说:“枚乘之文,韩信之武,必有闻风而兴起者”。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39亦转引了此条记载。
  王莽时大改天下地名,淮阴县被改为嘉信,射阳县(今楚州)被改为监淮亭,涟水县(当时名淮浦)被改为淮敬,盱眙被改为武匡。这个时间不长,王莽灭亡后,立即又恢复了原名。
  东汉建立后,复置州级行政区划,州下再辖郡县。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壬申),撤销了临淮郡,原属下邳的淮阴县仍归下邳,后建的射阳县则属广陵郡(当时广陵郡西至六合,北至淮,共11城,83907户,410190人)。
  东汉后期,射阳县曾为广陵郡郡治,大名鼎鼎的陈登在这里做过太守。《资治通鉴》卷62记载:建安二年(197),涟水人陈登被曹操看中,命他为广陵太守,用以掣肘吕布。”临别操执登手曰:“东方之事,尽以相付”。《三国志》卷229记载,陈登在广陵,“明审赏罚,威信宣布”,“未及期年,功化以就,百姓畏而爱之。”建安四年(199),他协助曹操、刘备在下邳消灭了吕布,“功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间欢心”。后来东吴孙策率十倍兵力围攻广陵郡,也被他击败。改任东阳太守时,“广陵吏民佩其恩德,共拔郡随登,老弱襁负而追之”。他在这里造福后代的事情很多。比如治水,沿运一带不少地方名“陈公塘”,据说即是他当年开始兴修的塘埝。但陈登在历史上传名全不是因为这些,而是他那“湖海元龙豪气”⑤。
  三国时代,淮阴县、射阳县均属于魏。不久,射阳县被废,直到晋太康元年(280)才又恢复,中间约有半个世纪。见《宋书》卷35州郡一。
  《资治通鉴》卷70记载:黄初六年(225)十月,魏文帝曹丕兴师至扬州,欲渡江征吴。因天寒战船不得入江,便班师回都。到了山阳(今楚州)精湖,将战船都留给蒋济处置。因冬天水浅,战船无法通过,让蒋济“分半烧船于山阳湖中”。蒋济认为将船烧掉实在可惜,便另想办法。他凿地四五道为一水池,将船都放进去,再筑作土豚(塍),遏断湖水。然后再开通淮河堤,放水人先凿之池。于是水位提高了,数千艘战船,都陆续人淮,全部还都。此为今船闸之滥觞。《三国志》卷14蒋济传亦提及此事。精湖即津湖。有人认为,精湖不在这里,而在南边高邮。我以为此说不对。精湖靠淮河,而且前已冠以“山阳”二字,精湖在山阳境内是毋庸置疑的。
  公元二百年十月,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安置在河南山阳。楚州从晋代起亦称山阳,不知从何时起,竟认为刘协降封的山阳就是楚州。今楚州区粮食局处,过去是一座“都土地祠”,里面供奉的都土地就是山阳公,并有汉献帝和伏皇后的塑像。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39“楚州古迹”即记载“古山阳土地庙”,“像设冕服”,并云“旧志”就是如此记载的。同时记载的古迹还有刘伶、杜康的遗迹刘伶台、杜康墓,均在楚州山阳“县北边淮”。楚州汉晋古迹还有一个范张祠,在城内南市桥南。范张指汉范巨卿、张元伯。据正德《淮安府志》卷十一记载,旧有碑,碑载二人友谊,详见《汉书》所载。祠中原塑有范张二人像,有道士供事香火。日久,道士潜易其扁曰“南道堂”,毁二像,易以道像。正德十二年,知府薛(斌下金)责令道士复范张祠原额,仍塑二贤大像。明末祠废。

  两晋、南北朝

  西晋时,射阳、淮阴二县同属于徐州广陵郡。(此时广陵郡只统8县,共8800户)永嘉之乱以后,淮河以北大抵沦于石勒,属于北朝。公元317年,晋元帝南渡,进人东晋时代,淮河一带开始成为南北战争的前沿阵地,时得时失,相互拉锯。
  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分广陵郡增设山阳郡,同时置山阳县。山阳郡的治所就设在山阳县,就是在我们现在楚州区这个地方。此为楚州称山阳县之始。山阳郡的建立,使楚州在历史上真正以一个府郡州一级的城市,第一次成为苏北的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至今已将近1600年。
  郡县名所以称山阳,有几种不同说法。一说其境内有一大的集镇,地名就叫山阳,新建的郡也就叫山阳,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寰宇记》云:“以境内有地名山阳,因以名郡县。”《宋书.州郡志》:“山阳令:射阳境,地名山阳,与郡俱立。”清范以煦《淮壖小记》亦主此说,当与史实相符。另一说法是因内有一钵池山。县在此山之山阳故名山阳。此说亦有道理,但无书证。还有一说,见《元和郡县志》引《通典》,说“吴王濞反于广陵,山阳率众于此拒之,因以山阳为名”。好像山阳是一人名,但无其他佐证,很难采信。如这个山阳是地名的话,则山阳一名更早了,竟有2158年以上!
  郦道元(466—527)《水经注》卷30云:中渎水(即今运河)“自广陵出山阳白马湖,迳山阳城西,即射阳县之故城也。”根据这条记载,新建之山阳县城当与原射阳城很近,在射阳县城稍东。
  正如前文所说,山阳县虽然始建于411年,但山阳这一地名却是很早就有了的,并且作为军事重镇载入史册,它的名字甚至比射阳二字还响。前面所引《资治通鉴》卷70记载蒋济作“土豚”,将山阳池中的战船全部引入淮河一事,就说明山阳这一地名,三国末期(黄初6年[221]10月)就存在,此时离建立山阳郡、山阳县之前至少有186年了。此后山阳一名史不绝书:
  《晋书》卷91:孔衍为广陵太守,“虽郡邻西贼,犹教诱后进,不以戎务废业。石勒尝骑至山阳,敕其党,以衍儒雅之士,不得妄入郡境。视职期月,以太兴三年(320)卒于官,年五十三。”《十六国春秋》:隆和元年(362),北中郎将庾希协助陈佑守洛阳。后希自下邳退屯山阳。
  《晋书》卷73庾亮传:太和中(366—371),庾希“为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初,郭璞筮冰云:子孙必有大祸,唯三阳可以有后。故希求镇山阳。”
  《晋书》卷8:太和四年(369)十月,桓温与燕人作战失败,“收散卒,屯于山阳。”11月辛丑,“桓温自山阳及会稽王昱会于途中,将谋后举。”
  《资治通鉴》卷113: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四月,“刘裕以新淦县公诸葛长民都督淮北诸军事,镇山阳”。《晋书》卷85诸葛长民传亦载此事,并云:“义熙初,慕容超寇下邳,长民(自山阳)遣部将徐琰击走之”。
  《宋书》卷51刘道怜传:义熙四年(408),“时鲜卑侵逼,自彭城以南,民皆保聚山阳,淮阴诸戌并不复立。道怜请据彭城以渐修创。朝议以彭城县远,使镇山阳。”
  《宋书》卷1,义熙六年(410),刘裕“至下邳,以船载辎重,自帅精锐步归。至山阳,闻何元忌败死,虑误京邑失守,卷甲兼行,与数十人至淮(江)上。”
  历史文献记载,山阳在建郡县之前,不但是军事重镇,而且早已成为兖州、青州等州的治所。例如《南齐书》卷14记载:“晋明帝太宁三年(325),郗鉴为兖州,镇广陵,后还京口。是后兖州或治盱眙,或治山阳。”事实上此时山阳已成为州郡一级的城池,只是尚没有正式明文固定下来而已。山阳未建县建郡之前近200年中,由一个大集镇,屡次成为重兵镇守之地和州郡治所。这为后来同时在这里正式设立山阳郡、山阳县奠定了基础。义熙间建立郡县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
  当时山阳虽未立县,但山阳大镇却早已有了城池。《南齐书》卷14续云:义熙二年(406),诸葛长民为青州刺史,把他的治所迁到山阳。这时山阳与北朝鲜卑接境,诸葛长民上表云:“此蕃十载,衅故相袭,城池崩毁,荒旧散伏,边疆诸戍,不闻鸡犬。且犬羊侵暴,抄掠滋甚。”于是便又回到京口去了。既然尚未建县时已”城池崩毁”,可见筑城时间当然就更要早了。
  有一种说法,山阳的城池是晋穆帝永和5年(349),由荀羡(321—358)开始营建的,至今已有1600多年了。《晋书》卷75有荀羡的传,传云:“羡字令则。……除北中郎将、徐州刺史、监徐兖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假节。殷浩以羡在事有能名,故居以重任。时年二十八,中兴方伯,未有如羡之少者。羡至镇,发二州兵,使参军郑袭戍淮阴。羡寻北镇淮阴,屯田于东阳之石鳖。寻加监青州诸军事,又领兖州剌史,镇下邳。”传中未提及筑山阳城之事,说他筑城的是唐杜佑的《通典》。该书卷181“州郡十一”云:“楚州,……穆帝时中郎将荀羡《北征诗》云:“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赏,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地屯兵,乃营立城池焉。”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也有类似的记载⑥。然当时淮阴与山阳并存,荀羡所镇乃淮阴而非山阳,故荀所筑之城当非山阳之城。不过,山阳城也应是这段时间内建成。荀羡在这里的头衔是“建威将军、吴国内史。除北中郎将、徐州刺史、监徐兖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假节。”(《晋书》卷75本传)、“以建武将军”、吴国内史荀羡为使持节、监徐兖二州诸军事、北中郎将、徐州刺史。”(《晋书》卷8)据此“监徐兖二州”头衔,他管的事当不止淮阴一处,安知山阳城不在营立之内?《通典》、《舆地胜纪》如此记载,亦当有一定的依据。
  南北朝时代,楚州仍然属于南北交战之地。《宋书》记载,南朝刘宋时(420—479),射阳、淮阴二县属南徐州临淮太守(临淮太守辖7县,户3711,人22886),山阳郡则属南兖州,下辖4个县:山阳、盐城、东城、左乡。东城在今复兴乡境内,左乡在今博里乡三元 村。名为4县,实际只有2814户,人口只有22470人。
  《南齐书》记载,南朝萧齐时(479—502),射阳、淮阴仍属南徐州临淮郡,但已无实土了。山阳郡仍属南兖州,仍领原来四县。当时北兖州设有阳平郡,下辖泰清、永阳、安宜、丰国4县,而郡治寄于山阳。则山阳同时为二郡之治所。不过当时阳平郡是侨置郡,郡小人少,并无另外实土,只是一个安置流民的名目而已。所谓侨治郡县,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现象,因为战乱,北方士族南逃,他们大多是豪门大族领头,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带着他们的亲属、乡党、宾客和奴仆、佃户一起逃难。他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同来的人自然就成了士族的依附人口,不可能入当地的籍。为了保持他们的名誉地位,显示他们的存在,便要求在新落脚的地方打起原来郡县的旗号,仍称为某某郡某某县,实际上没有一寸土地,与新所在地亦毫无关系。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流人集中的地方,设立了若干侨置州、郡、县⑦。在侨置的县中曾有一个叫“阳平郡石鳖县”的,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阳平郡治石鳖,在山阳境内。”“石鳖”后属宝应,今在金湖境内。还有一个叫“淮安县”的,它可是在淮安境内第一次出现“淮安”一名,但它是山南来的侨置县,与后来的地名“淮安”毫不相关。当时除山阳郡所属的县以外,均无实际意义的郡县存在,有的只是一些流民集团和他们的虚有旗号而已。
  侨置郡县现象给治理国家带来很多麻烦,后来便被废止了,实行“土断”政策,即人到了哪里,不准再立原来郡县名目,统一归所在地郡县管理。于是山阳境内不再有那些复杂的地名了。
  梁初因之,但不久这里即进入了后魏的版图。《魏书》卷106记载,“淮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淮阴城。领郡四县九。”其中“山阳郡治山阳城,领县二:山阳、左乡。”
  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斗争激烈,政权不断更迭,战争频仍。人间充满灾祸、死亡、恐怖,人们都在寻求解脱。士人崇尚清谈和玄学,而佛教的教义更适合人的心理,从皇帝到庶民都在信奉,因而佛教极为盛行。西晋泰始元年(265),印度和尚竺法护来华,永嘉二年(308),随处译经,挂锡广陵,辗转山阳。山阳人夏宽施地400余亩,由当时镇守山阳的将军庾希建一个寺庙,留他在楚州翻译《法华经》,因此,该庙即取名为正法华院,这是楚州龙兴寺的起始。龙兴寺毁于民国年间,遗址在现在淮中校园中。建寺不久,又修建了一座宝塔,这就是现在的文通塔。天启《淮安府志》说,此塔建于晋大兴二年(319),(另有一说建于唐代中宗二年),初名尊胜塔,是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几年,我市楚州区法院工地出土一尊石刻造像,正面是佛像,背后是铭文,文中有云:“敬白十方诸佛,一切圣贤,窃惟人生无常,财非已有,咸共割舍,仰为皇帝陛下、州牧守令、已身眷属,敬造佛像一躯。”铭文字里行间正反映了这时期的人的心态。此碑制作于东魏武定五年(547),距今已有1400多年。发现后即被专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楚州区博物馆。

  隋朝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数百年的天下分裂和离乱,建了隋朝。开皇元年(581),改山阳郡为淮阴郡,不久,废淮阴郡,山阳县属江都郡。开皇十二年(592),在山阳置楚州,这是楚州第一次称为楚州。大业初(605),废楚州,山阳县仍属江都郡。
  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为了向南方进军,消灭南朝的陈,统一天下,便从山阳到江都大体循邗沟西道开凿了一条运河,用以运兵运饷。因为是以山阳为起点的,故取名为山阳渎。(邗沟则以邗为起点,吴王夫差是南方人,他习惯从南向北看,故名之曰邗沟,隋代皇帝是北方人,所以称山阳渎,他是以北方人的视点来命名这条河的。)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40余所,又发动淮南民工1O余万人,将山阳渎拓宽,为大运河的演变作出了贡献。
  隋末臧君相占据山阳,号称东楚州。唐武德四年(621),臧君相归附唐朝,这里仍称楚州,领山阳、安宜(今宝应)、盐城三县。当时西边还同时置有个西楚州,在盱眙⑧。武德八年(625),废西楚州,以盱眙县来属东楚州,并去掉东楚州之“东”字,径称楚州。

  唐朝

  唐初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个道,开元二十一年分成十五道,均以淮之北属河南道,淮之南为淮南道。楚州属淮南道,淮南道辖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很大一块地方,大都督府节度使驻扬州。
  乾封二年(667),分山阳县增置淮阴县,属楚州。至此,楚州共领五县。
  天宝元年(742),改楚州为淮阴郡,16年之后,即乾元元年(758)复名为楚州。
  据唐代统计,天宝年间楚州有26062户,153000人;乾元年间为3357户,16262人。安史之乱,人口失去百分之八十。建中二年(781),盱眙县改属泗州,故欧阳修《新唐书》卷41只讲楚州领四县,无盱眙。
  唐肃宗上元三年(762),楚州属县安宜尼姑真如,得到天帝所赐八件定国宝贝。真如原河南巩县人,先已得过五件宝物。后因战乱,流落楚州安宜。她得到八宝以后,立即送到楚州,要求按照天帝的意旨,立即转送朝廷。4月,楚州刺史崔先当即派一队人马,专程将此十三件定国宝护至京。当时肃宗死,楚王李豫即位,是为代祥瑞,改元宝应。因为有八件是在楚州所属安宜新发现的,所以即将安宜县改名为宝应县。而人们又习惯以“八宝”为宝应的代称⑨。宝应县过去有个八宝亭,传说就是发现宝物的地方。八宝亭在县南街周总理亲戚陈家的附近,总理少年时代曾去游玩过,多少年后总理还曾提及此事。
  楚州地处运河交通要道,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珍贵的篇章。宝历二年(826),白居易与刘禹锡一同应诏回洛阳,途经楚州,刺史郭行余盛情挽留,游览楚州名胜。他们宾主在开元寺歌咏枸杞井等地方,留下了一组诗篇,其中白居易的名句“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水当楼”千古流传,很有影响。明代姚广孝《淮安览古》中的“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诗句,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开元寺是唐开元年间所建,在今城内西南万柳池中。万柳池为唐代名胜,吴承恩散曲《南吕一枝花》中,首句即为“唐时万柳池”。民国初年拟于此建月湖公园,故今人往往以月湖称之。当年内有万柳亭。正德《淮安府志》云:“万柳亭在府城观风门内,桃柳无数。”万柳池八景:月映仙桥、雪封鹤井、柳堤烟雨、茆茨灯光、野寺晚钟、芦汀雁集、远浦归渔、疏林霁雪。这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应当很好地修复开发,供游人参观游览。
  刘禹锡《楚州开元寺枸杞井》诗前有小序:“楚州开元寺北院,枸杞临井,繁茂可观。群贤赋诗,因以继和。”诗云:“僧房药树依寒井,翠黛叶生笼石愁,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刘禹锡诗序中既有“群贤赋诗,因以继和”,大约是郭使君先作一诗,刘、白二人随和。可惜这位东道主郭使君的诗,今却不传。白居易的和诗今在,题为《和郭使君题枸杞》,诗云:“山阳太守政严明,吏静人安无犬惊。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刘同时另有诗《山阳辞郭中丞使君》,其中有两句云:“银汉雪晴褰翠幕,清淮月影落金卮。”
  唐代是诗歌盛行的时代,楚州出了不少诗人,其有吉中孚、赵嘏等。吉中孚(730—788),字子猷。他生于开元盛世,少年出家为道士。天宝末年曾寓居鄱阳,与卢纶为林泉之友。后还俗攻读,至长安,日与王侯高会,一时名满京都。与司空图、钱起、李端等被并称为“大历十才子”。其诗神骨清虚,吟咏高雅。建中元年(780)进士及第,授予万年尉。召入为秘书省校书郎,继登博学鸿词,为翰林学士。兴元元年(784),由司封郎中、知制诰擢为谏议大夫。贞元四年(788)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其妻张氏,亦工诗,夫妻同时以诗名。张氏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拜新月》、《咏柳絮》各一首。
  晚唐时期,楚州又出了另一位著名诗人,他的名字叫赵嘏(815—859),字承佑。20岁前后从军游历,曾北至塞上。大和初,元稹移镇浙东,往游其门,与其幕僚卢简求结识。元稹移镇武昌,乃客宣城为幕宾,与诗人杜枚友善。大和六年为乡贡进士,次年省试落第,留寓长安8年。豪迈爽达,多陪接卿相,出入馆阁如亲属。作《长安秋望》诗,有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时人传诵之,杜枚击节称赏,呼之为“赵倚楼”。会昌三年回江东,寓于润州。再入长安,次年成进士,“一日名动京师,三日名满天下。”唐德宗闻名要读他的诗,左右送上,读到“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德宗不悦,因而未能及时授官重用。大中初,复来长安,仕为渭南尉。不得志,年方40卒于任上。著《渭南诗集》3卷(清末楚州段朝端搜集编辑),收诗260余首。其诗清园熟练,时有警句,不假雕饰,了无斧凿痕迹。
  唐代对外政策很开放,外国人来华既方便又有许多优惠条件。楚州地处淮河边上,当时淮河向东不远就入海,因此,楚州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楚州新城北边有个新罗坊,是新罗(今韩国)侨民的聚居区。新罗人在这里从事造船业和航海业,人数很多,不会少于数千人。他们有免税十年的优惠,而且还有自治权。管理机构为勾当新罗所,负责人称押衙或总管,还有专职翻译,这些均由新罗人自己来充当。他们的经营使楚州港与苏州、明州、泉州、广州齐名。楚州新罗坊是苏北一带涟水、海州等地各中小新罗坊的中心机构,有点类似领事馆的样子。他们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术更是名扬四海,日本人由唐回国特地来楚州订船,甚至连泉州、广州的客商有时还到楚州来订船或租船。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日本高僧园仁法师来大唐求法,三次经过楚州。初来时先住开元寺,后移龙兴寺,以后均在楚州新罗坊停留,由新罗人出面为他办理交涉。新罗坊在新城北辰坊,即末口遗址处。前几年,韩国朋友曾特地来寻访过。

  五代

  唐末,楚州为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所据,杨后被封为吴王。进入五代时期,北方传五代,南方立有十国。杨氏割据一方,建立吴国,但仍奉唐朝的正朔。公元937年,徐知诰取代杨氏,恢复原姓李,在南京称帝,改吴国为齐国,后又改为唐,史称南唐。
  五代期间,楚州先属吴国,后属南唐。据说,南唐时山阳县曾一度称为顺化军。五代末,公元957年,北周欲统一天下,大将赵匡胤率领北周大军进攻南唐的楚州。12月辛酉至楚州西北,俘南唐大将陈义昭,陆续攻下海州、扬州,围住楚州。
  这实际上是一次改朝换代的战争,打得非常残酷。赵匡胤在淮河以北,造百尺高楼亲自督战。因为所用齐云舰过大,不能通过北神埝,乃发楚州民众开凿老鹳河以通行。围楚州40日不破,乃“梯冲临城,凿城为窟宅,实薪而焚之,城皆摧圮”。
  陆游《南唐书》记载,在楚州城破以后,张彦卿犹列阵城内巷战,转至州衙,长兵短兵皆尽,就拿绳床(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如折叠椅一类)。进行搏战,舆兵马都监郑照业皆死之。赵鼎臣《竹隐畸士集》记载:方城中之危也,彦卿舆诸将立城上,诸将泣谏劝降,彦卿颔之,乘诸将回头,则抽剑将其子头砍下,泣谓诸将日:“此城吾之死所,劝我者如此子矣。”诸将见了,无不痛哭,莫敢言降。
  城破,城内军民死者万余人,庐舍焚之殆尽。周兵亦死伤甚众。《曲洧旧闻》记载。北周大军进城,因付出的伤亡代价太大,心中气愤,杀红了眼,见人就杀。据说有一妇女头已被砍掉,怀中的婴儿却仍然在吸乳。赵匡胤见之不忍,方下令禁止屠城。这条巷子里的居民因此得以幸免被杀者不少,故而取名为“因子巷”,后讹为“金子巷”。今莫知所在。

  宋代

  宋统一中国以后,这儿仍称楚州。当时分天下为十五路,后增至二十三路。楚州一直属于淮南东路。宋代楚州辖山阳、盐城、淮阴、宝应4县。涟水、盱眙也曾一度属于楚州。
  当时楚州是漕运要道,岁漕江东米四百万斛以给京师。主持天下漕务的叫发运司,发运使地位很高,仅低于宰相和枢密使。在地方设转运使和副使,淮南转运使的办公地点就设在楚州。初设副使两员,后一员移置庐州(今合肥)。到了南宋,因为战争,楚州不再通漕,治楚州者移真州(今仪征),治庐州者移舒州(今安徽潜山)。
  楚州以北山阳湾水流迅急,多有沈溺之患。太平兴国初,转运使刘蟠就曾提议开凿一条新河——沙河,用以避开淮水之险。事未成而改任别官。乔维岳继任淮南转运副使,不久迁右补阙,升任转运使。太平兴国八年(984)二月,实施前议,开河自楚州至淮阴,凡60里,舟行便之。事见《宋史.河渠六》和《续资治通鉴》卷12。
  宋初,计量重量的权衡轻重量失准,“吏因为奸”,“校计争讼,动涉数载”。淳化三年(992),朝廷命刘承规“推究本末,改造旧制,详定秤法”。刘承规(950—1013),楚州山阳人,是宋初太监,字大方。其父本北周太监,因而从小即在宋宫中为黄门小底(即小太监)。宋真宗时升北作坊副使,曾出使福州、定州、滑州、陕西等地,参与处理许多国家事务,类似唐代高力士那样,很有权力和地位。淳化三年任监内藏库、崇仪使,当时太府所藏自1钱至10斤51个铜式,没有一个准确,权衡失去统一标准。守藏吏接收送进的金帛无法准确计量,前后任交接也常为轻重争讼;社会上常利用这一点进行欺诈。景德中,刘承规推究本末,按《汉书.律历志》的做法,以矩黍为则,详定秤法,铸定铜式33,铜牌20,授于太府收藏。又置副本11套于内府、外府、四方大都,从而改变了度量衡混乱局面,使天下权衡统一,方便了计量与贸易,有利于经济发展。他还参与过《册府元龟》等大型书籍编修工作。本名承圭,因常有病,宋真宗依道书为易名承规。死后赠节度使,谥忠肃。
  熙宁五年(1072),历法严重不准,决定重修历法。当时沈括提举司天监,推荐卫朴来主持这一工作。卫朴,楚州山阳人,北宋天文数学家。平民出身,双目失明,栖身楚州北神镇一个神庙里,以卖卜为生。记忆力特强,过耳不忘。精通算法,筹算口算都极神速。在案上布筹运算很复杂的数字,运筹如飞,观者眼睛都跟不上他的手动速度。有时人挪动一筹,他会立即发觉,用手拨正。能用心算准确推知古今日月蚀。史载春秋日食36次,过去的历算家们计算,只能推出25、26次,一行也只能算出27次,而卫朴竟推出35次,唯庄公18年一次,古今科学家推算皆不当蚀,怀疑记载有误。沈括曾任沭阳知县,知其名,所以推荐他。当时朝廷给了卫朴五十千钱,便令他立即进京,主持工作。当时司天监并无天象观测记录,卫朴只好新制浑仪、景表、玉壶浮漏,于翰林天文院安置,并培训人员,重新进行观测。在取得一定的资料以后,于熙宁八年(1075)制订了《奉元历》。由于天文观测资料缺乏,此历只是对旧历气朔等方面作了一些修正,其它方面无法着手。因此沈括说,卫朴的才能未能得到发挥,但其准确度已超过了一行。卫朴还著有《奉元历经》、《七曜细行》等天文著作。历成以后,朝廷只“赐”“钱百千”而已。
  元丰八年(1085),朝廷赐楚州孝子徐积绢米。徐积,宋代文学家,(1023—1103)字仲车,进士。历官楚州教授、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监中岳庙。事母至孝,以节孝独行名世。谥节孝处士。积三岁父殁,每旦,哭甚哀。母使读《孝经》,辄流涕。事母尽孝,朝夕冠带定省。年四十,不婚不仕。不婚者,恐异姓不能尽心于母也;不仕者,恐一日去其亲也。乡人勉之就举,遂偕母之京师。既登第,未调官而母亡,遂不复仕。监司上其行,以为郡教授。久之,致仕,归山阳。与苏轼、张耒等友善,积尝语苏轼曰:“自古皆有功,独称大禹之功,自古皆有才,独称周公之才,以其有德以将之故尔。”轼然其言。有徐节孝祠在镇淮楼东县东街,是我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后期,楚州出了一位画家,名叫廉布。廉布,字宣仲,宋代楚州山阳县(今楚州区)人。生卒年不详,他入仕于北宋末,老于南宋。年纪很轻的时候考中进士,进入太学任武学博士。少年得志,成为后来僭皇帝的张邦昌女婿,因此,张氏灭后,廉布一直不得入仕,以作画名世,与陆游等游。廉布的绘画是学苏东坡的,擅长画山水,尤工枯木丛竹,奇石松柏,种种飘逸,清致不俗。另有小说集《清尊录》传世,后世小说戏剧如“三言”、“两拍”等多从中取材。廉布有一个儿子叫廉孚,也善于绘画,“颇得家法”,“亦有父风”。
  南宋初年,北军长驱南下,千里长淮成了天然屏障,挡住了南侵的金兵。随之,楚州成为南北交兵之地。建炎四年(1130)正月,金人完颜昌率大军攻楚州,驻城北孙村寨。知州赵立仅以万人固守,敌不能下。金兵绕道南下攻取高邮、扬州。5月,金兀术自六合归,屯于楚州南之九里径,断了赵立粮道,并南北夹击楚州,亦不能下。8月复攻,形势紧急,宋朝廷令张浚支援,张不肯行;又令刘光世、岳飞来援,刘兵亦未动。惟岳飞由泰州北进,攻高邮,至到城陷,激战一百余天,楚州元气因而大损。
  赵立徐州人,家属先死于徐,以单骑入楚州。后得到一个知书有文化的女子,使侍左右,读军中书记,城破而没。立为人木强,不知书,其忠义盖出天性;善骑射,容貌甚壮;不喜声色财货,月俸给皆取其半,与士卒同甘苦;每战,擐甲胄先登,有退却者,必大呼疾驰至其侧,卒而斩之,众畏服,亦乐为用。楚州城中有兵不足万人,且主客两地人矛盾激烈,能坚持100余天,实属不易。阵亡后,赠资政殿学士,谥壮节,立庙楚州,号忠烈。
  绍兴元年(1131),楚州即被收复。
  绍兴五年(1135)三月,韩世忠为淮东宣抚使,率大军从镇江出发,始屯军山阳。当时“军行整肃,秋毫无犯”。六年三月,韩世忠以少保、淮东宣抚处置使、兼节制镇江府,徙武宁、安化军节度使,正式置司楚州。《宋史.韩世忠传》云,“世忠披草莱,立军府,与士同力役。夫人梁亲织薄为屋。将士有怯战者,世忠遗以巾帼,设乐大宴,俾妇人妆以耻之,故人人奋厉。抚集流散,通商惠工,山阳遂为重镇。刘豫兵数入寇,辄为世忠所败。”七年,朝廷有人想让韩世忠移司镇江,遭到韩的拒绝。
  吴玉搢《山阳志遗》卷二云:“宋绍兴五年,都督张浚劳师镇江,召韩世忠亲谕上意,使移兵屯楚州,以撼山东。时楚州屡经兵革,地方榛芜。世忠披草莱,立军府,屯兵于郡城之西北,去城三里,名曰北辰。夫人梁氏亲织薄为屋,(即芦席,至今此地人以织席为业。)抚集流散,山阳遂成重镇。在淮十余年,兵仅三万金人不敢南下。后秦桧俗收三大将权,拜世忠为枢密使。世忠遂以所积军储钱百万贯、米九十万石、酒库十五归之于朝。”
  梁夫人名红玉(?—1135),宋代著名抗金女英雄。楚州北辰坊人(即今新城人),因家贫战乱流离润州为妓。遇韩世忠于军中,嫁之,屡助韩建立功勋⑩。建炎三年(1129)3月,韩世忠守秀州,叛臣苗傅取梁红玉及其子韩亮至军中为人质。梁诡称同意劝韩与之同谋,取诏去秀州召韩入都,平定了苗刘之乱。因此,朝廷封梁为安国夫人,给内俸以宠之,功臣妻给俸自此始。建炎四年,助韩世忠守镇江,与金人大战黄天荡,梁红玉亲执桴鼓指挥作战48天。以8000宋兵打败10万金兵,创造了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由于世忠疏忽,致金人逃走,梁上书劾韩“失机纵敌,乞加罪责,举朝为之动色”。韩世忠守楚州,梁亦在军中。她回到故里,亲自织薄为屋,帮助韩练兵作战。后被封为杨国夫人。死后,与韩同葬苏州灵岩山。今新城北边有梁红玉祠,为我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不久,即在当年,在楚州置楚泗承州镇抚使、淮东安抚置制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仍由韩世忠来这里开府镇守。
  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以淮河中流为界,楚州新城以北即为金国所有,楚州即成了边塞。北边是金兀术,南边是韩世忠和梁红玉,长期互相对峙。金人多次南侵,就是不得越过淮河,说韩世忠在此“如老罴当道”。杨万里来楚州时,做了一首诗《望楚州新城》,其中有云:“全盛向来元孔道,杂耕今是一雄藩。”另有一首《登楚州城望淮河》,有句云:“此去中原三里许,一条玉带界天横。”
  楚州城离边界仅三里许远,一眼就能望到。这条“玉带”就是结了冰的淮河。这两首诗就当年的实况写照。
  据说当年金人还曾在今河北镇修筑过城池。这个城俗称三角城。《续纂山阳县志》卷14“三角故城”条引《淮雨丛谈》云,河北曾有一破城址,他小时候还曾见过此城的南门与东门。道光间修楚州旧城取砖石料,此二门才被拆除。他认为这是明正德年间建以护盐的小城垣。然而,邑人窦筠生在此条后附注说:他在道光癸巳(1833),曾于河北见到地上有一残碑,上有“镇南节度正使完颜王(右半缺)、镇南节度副使李献□,奉昌圣明通正神□敕旨,领□千八百名建造淮楚河北三角砖城。今造成二门,西章成门,有基脚,未成奉调”等字样。他还说,最后一行是“明昌八年立案”。残碑上明明写着金明昌年造,故决非明正德间所筑。“明昌”,金章宗明昌年号只有6年,明昌六年相当于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次年即改元为承安元年。碑文中“八年”的“八”字当作“六”字,可能因漫漶不清,被误认为“八”⑾。遥想当年,金兵在此长期驻扎,作为一个据点,筑一个小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议和成功以后,秦桧煽动高宗夺三大将兵权。十三年,韩世忠由扬武翊运功臣、太傅、横海、武宁、安化军节度使、醴泉观使、潭国公进封为咸安郡王,完全失去兵权。二十一年,进为太师,退休。此前,张浚与岳飞来楚州,处置边防,带韩世忠回去,张浚欲分韩的背嵬军,被岳飞拒绝。因此,张浚心怀不满,诬陷岳飞主张放弃楚州,成为秦桧害死岳飞的借口。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十一月,金兵徒单克宁出军淮泗间,进攻楚州。与宋将魏胜相拒于楚州之十八里口。魏胜取弊舟凿其底,贯以大木,列植水中,别以船载巨石贯以铁锁,沉之水底,以塞十八里口及淮渡舟路。以步兵四万人屯于淮渡南岸、运河之间。克宁麾兵前战,自旦至午,宋兵败,逾运河为阵,余众数千皆走入营中。宋兵大败。追至楚州,射杀楚州知州魏胜,遂取楚州及淮阴县。南宋小朝廷吓坏了,连忙向金人乞和,金兵才停止南侵。魏胜死后,朝廷赠保宁军节度使,谥忠壮,为之立庙,号褒忠。据县志记载,褒忠祠在楚州东门内,今不存。此年冬天,沿淮流民避乱江南达三十万,结草舍遍山谷,大半冻饿和得病而死。
  次年,与金人议和成,恢复楚州。
  乾道六年(1170)正月乙卯,陈敏修楚州城,有“银铸城”之美称。
  《宋史.陈敏传》当时有人提议加强清河口的守戍。陈敏说:“金兵每出清河,必遣人马先自上流潜渡,今欲必守其地,宜先修楚州城池,盖楚州为南北襟喉,彼此必争之地。长淮二千余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清、汴、涡、颍、蔡是也;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运河耳。北人舟舰自五河而下,将谋渡江,非得楚州运河,无缘自达。昔周世宗自楚州北神堰凿老鹳河,通战舰以入大江,南唐遂失两淮之地。由此言之,楚州实为南朝司命,愿朝廷留意。”于是,让陈敏再次出守高邮,并与楚州守臣左佑一同修筑楚州城,左佑死后,陈敏直接到楚州来任知州。北方金国使臣过淮者,观其雉堞坚新,号“银铸城”。
  绍熙元年(1190)五月丙寅,修楚州城。此见《宋史.光宗本纪》及《续资治通鉴》卷152。具体情况,语焉不详。
  绍熙五年(1194,金明昌五年)八月,河南阳武黄河决堤,淹封丘,直向东流,分为二支,北支由北清河人海(即今黄河人海之处),南则由南清河入淮。此为黄河夺淮之始。从此,淮河一河承两河之水,经常决堤,淤塞河道,淹庐舍农田,楚州一带深受其害。
  开禧二年(1206,金泰和六年)十月,金兵大举南侵。纥石烈执中率兵二万出清口,宋以步骑万余列南岸,战舰百艘拒上流,相持累日。执中以舟兵二千搏战,遏宋舟兵,遣副统移刺古与涅率精骑四千自下流径渡。宋兵望骑兵登南岸,水陆俱溃。追斩及溺死者甚众,尽获其战舰及战马三百,十一月丁亥,遂克淮阴,进兵围住楚州。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镇江副都统毕再遇谋知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举火,敌惊扰奔窜,生擒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金围楚州已三月,列屯六十余里。再遇遣将分道挠击,军声大振。再遇乃更造轻甲,长不过膝,披不过肘,兜鍪亦杀重为轻,马甲以皮,车牌易以木,而设转轴其下,使一人之力可推可擎,军中甚以为便。金人常以水柜取胜,再遇夜缚藁人数千,衣以甲胄,持旗帜戈矛,俨立成行,昧爽,鸣鼓;金人惊视,亟放水柜。后知其非,意甚沮。乃出攻之,金人大败,楚州城围以解。升毕再遇为镇江都统,权山东、京东招抚司公事,兼知扬州、淮东安抚使。
  淳熙十年(1183),楚州知州王詷,在原来地基上重建淮安府儒学。嘉定初年,郡守赵师迪、王孟祥修葺府学,并建正殿。八年(1215),应纯之知楚州,兼京东经略安抚使。他文武兼顾,一方面修葺学宫,大新学制,在州学内建小学斋、在州泮池上建献功堂。另一方面还在楚州复修陂塘,他认为城西管家湖是个战略要地,他向上申文中说,淮城东、南、北皆不足守,惟迤西水势深广,可练兵用武,管家湖是天然水柜。于是他在西门外建水教亭,在西湖教习水师,由城西门小舟可入城。就连泮池上的献功堂,也是兼作教习水师之用,取在泮献功之义。盖因嘉定十年(1217),在楚州置淮东制置安抚公事司。应纯之置忠义军,接纳、安置山东来民间武装散兵游勇。当时忠义军李全等方纵横涟楚间,怕有不测,故筑城浚濠,修文练武,预作防备。
  当宋宝庆、绍定间,楚州发生李全之乱,焚杀最惨。此事见《宋史.李全传》,有两卷之多。《齐东野语》亦较长篇幅记载。这里从略简述一下。
  李全本山东农家子,在那天下大乱的时代,群雄并起,便拉起竿子成了草头王。善使一杆铁枪,人称”李铁枪”。又娶女头目杨安儿(又名妙真),杨的武艺也很高,善使“梨花枪”,人称“杨姑姑”。李全得此,势力更加张狂。掠夺宝物无限,就是缺粮,饥不得食。当时楚州守臣收容北来的散兵游勇,编为“忠义军”,发给粮食,令其抗击金人。嘉定十年,李全夫妇带着他的人马来到了楚州,楚州应纯之接纳了他。李全北讨山东,取得很大胜利,朝廷封了左武卫大将军、广州观察使、京东忠义军都统制、马步兵副总管。李全得了很大的官,军功又显赫,于是逐渐傲慢起来,从地方到朝廷都害怕他存有异志。
  许国任楚州知州时,一心要杀杀李全的威风,要李全以大礼相见。经人调停,李全已答应了,但要求许国回之以礼。在正式见面时,李确以朝参礼拜于庭下,而许国傲然坐而受之。李全一气之下,带兵回青州而去。从此即种下了祸根。李全暗地派部下刘庆福回楚州捣乱,许国得到下属的报告,却不以为然。宝庆元年二月,庆福设宴于万柳亭,楚州的官员多数参与。突然间,北军从南门入城,直趋楚州衙府。许国面中一箭,流血被面而走,乱兵悉害其家。大纵火焚官寺,两司蓄积,尽为贼有。许国由亲兵数十人护着躲到三茅道堂,被北军搜获,已吓得不能说话。北军将他囚于楚台,派兵环守,第二天,许国遂死于楚台。另有一说,许国缒城逃出,自缢于途中。此是李全乱淮的开始。三茅道堂、楚台皆城中旧地名,今不详所在。万柳亭在万柳池中,当时还有一个万柳堂。南宋末,诗人戴复古来楚州,曾宴于万柳池,凭吊古战场,并作有一首满庭芳《上巳宴万柳池》⑿。
  事后,朝廷无可奈何,即选了一个与李关系不错的徐稷为楚州知州,例兼淮东制置使。徐曲意阿奉李全,称李为“恩府”,称李妻杨氏为“恩堂”。朝廷以徐太软弱无能,又重派刘卓来代替他。刘至楚州,心知不能制服李全,惟以镇江兵三万自随。宝庆三年(1227)2月,忠义军另一头目夏全与李妻杨氏合谋,围困楚州官衙,焚官民舍,杀守藏吏,取货物。当时刘卓精兵尚有万人,窘束不能发一令,夜半缒城,仅以身免。镇江军与贼战,死者大半,将校多死。
  此后又派姚忡为淮东制置使。姚忡就更惨了,他到了楚州城东,不敢入城,就在官船上办公。有事必须入城,就用徐曦稷故事见杨氏,而礼犹过之。后来杨氏准许姚忡入城,姚乃入城。因为官衙焚毁,一时难以修复,只好寄治僧寺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混日子而已。
  不久,忠义军内讧,李福杀了刘庆福。当时楚州几经变乱,储粮不多,上面的军粮又迟迟不到,满足不了忠义军的需求,便引起军众骚动。李福乘众怒,与李全妻杨氏阴谋策划威逼姚忡。他们请姚忡宴饮,姚忡到了以后,而杨氏也不出来接待。李福又以姚忡名义,召姚的幕客参加,又以杨氏名义,召姚忡二妾一同赴宴。诸幕客知有变,不得已而往。杜耒穿上朝服,走至八字桥,李福兵要杀他,他向南再拜后被腰斩。姚忡被人救出,去掉胡须鬓发,连夜缒西城逃走,徒步归明州,未几即死去。贼党立即将南门堵塞,只开北门。将当地民田压价拍卖,并自收赋税,供给军需。他们的行动引起张林等不满,张便杀了李全次子及杨氏(实李全次妻),传首临安。朝廷立即派彭、张惠、范成进、时青等领兵来楚州,趁势杀掉李全余党。他们进入楚州城,分兵五路,各领一千人,一屯南渡门,一屯平河桥,一屯北神镇,城中城西各一。后来时青变了卦,密报于李三墩被阻,其他援兵亦不能近。楚州孤城,久已绝粮。初食野豆野麦,后食草根榆皮。赵立天天登城作战,城屡破屡堵。乙卯,上城东门未半,飞炮碎其首。左右驰救之,立犹日:“吾终不能与国破敌矣!可举至三圣庙中。”并要军中不要把此消息传出去,不让敌人知道。言终而绝,年仅37岁。然人闻其死,知城必破,失声巷哭不可止。又过了13天,楚州城破。从重围到城陷,激战一百余天,楚州元气因而大损。
  赵立徐州人,家属先死于徐,以单骑入楚州。后得到一个知书有文化的女子,使侍左右,读军中书记,城破而没。立为人木强,不知书,其忠义盖出天性;善骑射,容貌甚壮;不喜声色财货,月俸给皆取其半,与士卒同甘苦;每战,擐甲胄先登,有退却者,必大呼疾驰至其侧,卒而斩之,众畏服,亦乐为用。楚州城中有兵不足万人,且主客两地人矛盾激烈,能坚持100余天,实属不易。阵亡后,赠资政殿学士,谥壮节,立庙楚州,号忠烈。
  绍兴元年(1131),楚州即被收复。
  绍兴五年(1135)三月,韩世忠为淮东宣抚使,率大军从镇江出发,始屯军山阳。当时“军行整肃,秋毫无犯”。六年三月,韩世忠以少保、淮东宣抚处置使、兼节制镇江府,徙武宁、安化军节度使,正式置司楚州。《宋史.韩世忠传》云,“世忠披草莱,立军府,与士同力役。夫人梁亲织薄为屋。将士有怯战者,世忠遗以巾帼,设乐大宴,俾妇人妆以耻之,故人人奋厉。抚集流散,通商惠工,山阳遂为重镇。刘豫兵数入寇,辄为世忠所败。”七年,朝廷有人想让韩世忠移司镇江,遭到韩的拒绝。
  吴玉搢《山阳志遗》卷二云:“宋绍兴五年,都督张浚劳师镇江,召韩世忠亲谕上意,使移兵屯楚州,以撼山东。时楚州屡经兵革,地方榛芜。世忠披草莱,立军府,屯兵于郡城之西北,去城三里,名曰北辰。夫人梁氏亲织薄为屋,(即芦席,至今此地人以织席为业。)抚集流散,山阳遂成重镇。在淮十余年,兵仅三万金人不敢南下。后秦桧俗收三大将权,拜世忠为枢密使。世忠遂以所积军储钱百万贯、米九十万石、酒库十五归之于朝。”
  梁夫人名红玉(?—1135),宋代著名抗金女英雄。楚州北辰坊人(即今新城人),因家贫战乱流离润州为妓。遇韩世忠于军中,嫁之,屡助韩建立功勋⑩。建炎三年(1129)3月,韩世忠守秀州,叛臣苗傅取梁红玉及其子韩亮至军中为人质。梁诡称同意劝韩与之同谋,取诏去秀州召韩入都,平定了苗刘之乱。因此,朝廷封梁为安国夫人,给内俸以宠之,功臣妻给俸自此始。建炎四年,助韩世忠守镇江,与金人大战黄天荡,梁红玉亲执桴鼓指挥作战48天。以8000宋兵打败10万金兵,创造了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由于世忠疏忽,致金人逃走,梁上书劾韩“失机纵敌,乞加罪责,举朝为之动色”。韩世忠守楚州,梁亦在军中。她回到故里,亲自织薄为屋,帮助韩练兵作战。后被封为杨国夫人。死后,与韩同葬苏州灵岩山。今新城北边有梁红玉祠,为我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不久,即在当年,在楚州置楚泗承州镇抚使、淮东安抚置制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仍由韩世忠来这里开府镇守。
  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以淮河中流为界,楚州新城以北即为金国所有,楚州即成了边塞。北边是金兀术,南边是韩世忠和梁红玉,长期互相对峙。金人多次南侵,就是不得越过淮河,说韩世忠在此“如老罴当道”。杨万里来楚州时,做了一首诗《望楚州新城》,其中有云:“全盛向来元孔道,杂耕今是一雄藩。”另有一首《登楚州城望淮河》,有句云:“此去中原三里许,一条玉带界天横。”
  楚州城离边界仅三里许远,一眼就能望到。这条“玉带”就是结了冰的淮河。这两首诗就当年的实况写照。
  据说当年金人还曾在今河北镇修筑过城池。这个城俗称三角城。《续纂山阳县志》卷14“三角故城”条引《淮雨丛谈》云,河北曾有一破城址,他小时候还曾见过此城的南门与东门。道光间修楚州旧城取砖石料,此二门才被拆除。他认为这是明正德年间建以护盐的小城垣。然而,邑人窦筠生在此条后附注说:他在道光癸巳(1833),曾于河北见到地上有一残碑,上有“镇南节度正使完颜王(右半缺)、镇南节度副使李献□,奉昌圣明通正神□敕旨,领□千八百名建造淮楚河北三角砖城。今造成二门,西章成门,有基脚,未成奉调”等字样。他还说,最后一行是“明昌八年立案”。残碑上明明写着金明昌年造,故决非明正德间所筑。“明昌”,金章宗明昌年号只有6年,明昌六年相当于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次年即改元为承安元年。碑文中“八年”的“八”字当作“六”字,可能因漫漶不清,被误认为“八”⑾。遥想当年,金兵在此长期驻扎,作为一个据点,筑一个小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议和成功以后,秦桧煽动高宗夺三大将兵权。十三年,韩世忠由扬武翊运功臣、太傅、横海、武宁、安化军节度使、醴泉观使、潭国公进封为咸安郡王,完全失去兵权。二十一年,进为太师,退休。此前,张浚与岳飞来楚州,处置边防,带韩世忠回去,张浚欲分韩的背嵬军,被岳飞拒绝。因此,张浚心怀不满,诬陷岳飞主张放弃楚州,成为秦桧害死岳飞的借口。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十一月,金兵徒单克宁出军淮泗间,进攻楚州。与宋将魏胜相拒于楚州之十八里口。魏胜取弊舟凿其底,贯以大木,列植水中,别以船载巨石贯以铁锁,沉之水底,以塞十八里口及淮渡舟路。以步兵四万人屯于淮渡南岸、运河之间。克宁麾兵前战,自旦至午,宋兵败,逾运河为阵,余众数千皆走入营中。宋兵大败。追至楚州,射杀楚州知州魏胜,遂取楚州及淮阴县。南宋小朝廷吓坏了,连忙向金人乞和,金兵才停止南侵。魏胜死后,朝廷赠保宁军节度使,谥忠壮,为之立庙,号褒忠。据县志记载,褒忠祠在楚州东门内,今不存。此年冬天,沿淮流民避乱江南达三十万,结草舍遍山谷,大半冻饿和得病而死。
  次年,与金人议和成,恢复楚州。
  乾道六年(1170)正月乙卯,陈敏修楚州城,有“银铸城”之美称。
  《宋史.陈敏传》当时有人提议加强清河口的守戍。陈敏说:“金兵每出清河,必遣人马先自上流潜渡,今欲必守其地,宜先修楚州城池,盖楚州为南北襟喉,彼此必争之地。长淮二千余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清、汴、涡、颍、蔡是也;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运河耳。北人舟舰自五河而下,将谋渡江,非得楚州运河,无缘自达。昔周世宗自楚州北神堰凿老鹳河,通战舰以入大江,南唐遂失两淮之地。由此言之,楚州实为南朝司命,愿朝廷留意。”于是,让陈敏再次出守高邮,并与楚州守臣左佑一同修筑楚州城,左佑死后,陈敏直接到楚州来任知州。北方金国使臣过淮者,观其雉堞坚新,号“银铸城”。
  绍熙元年(1190)五月丙寅,修楚州城。此见《宋史.光宗本纪》及《续资治通鉴》卷152。具体情况,语焉不详。
  绍熙五年(1194,金明昌五年)八月,河南阳武黄河决堤,淹封丘,直向东流,分为二支,北支由北清河人海(即今黄河人海之处),南则由南清河入淮。此为黄河夺淮之始。从此,淮河一河承两河之水,经常决堤,淤塞河道,淹庐舍农田,楚州一带深受其害。
  开禧二年(1206,金泰和六年)十月,金兵大举南侵。纥石烈执中率兵二万出清口,宋以步骑万余列南岸,战舰百艘拒上流,相持累日。执中以舟兵二千搏战,遏宋舟兵,遣副统移刺古与涅率精骑四千自下流径渡。宋兵望骑兵登南岸,水陆俱溃。追斩及溺死者甚众,尽获其战舰及战马三百,十一月丁亥,遂克淮阴,进兵围住楚州。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镇江副都统毕再遇谋知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举火,敌惊扰奔窜,生擒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金围楚州已三月,列屯六十余里。再遇遣将分道挠击,军声大振。再遇乃更造轻甲,长不过膝,披不过肘,兜鍪亦杀重为轻,马甲以皮,车牌易以木,而设转轴其下,使一人之力可推可擎,军中甚以为便。金人常以水柜取胜,再遇夜缚藁人数千,衣以甲胄,持旗帜戈矛,俨立成行,昧爽,鸣鼓;金人惊视,亟放水柜。后知其非,意甚沮。乃出攻之,金人大败,楚州城围以解。升毕再遇为镇江都统,权山东、京东招抚司公事,兼知扬州、淮东安抚使。
  淳熙十年(1183),楚州知州王詷,在原来地基上重建淮安府儒学。嘉定初年,郡守赵师迪、王孟祥修葺府学,并建正殿。八年(1215),应纯之知楚州,兼京东经略安抚使。他文武兼顾,一方面修葺学宫,大新学制,在州学内建小学斋、在州泮池上建献功堂。另一方面还在楚州复修陂塘,他认为城西管家湖是个战略要地,他向上申文中说,淮城东、南、北皆不足守,惟迤西水势深广,可练兵用武,管家湖是天然水柜。于是他在西门外建水教亭,在西湖教习水师,由城西门小舟可入城。就连泮池上的献功堂,也是兼作教习水师之用,取在泮献功之义。盖因嘉定十年(1217),在楚州置淮东制置安抚公事司。应纯之置忠义军,接纳、安置山东来民间武装散兵游勇。当时忠义军李全等方纵横涟楚间,怕有不测,故筑城浚濠,修文练武,预作防备。
  当宋宝庆、绍定间,楚州发生李全之乱,焚杀最惨。此事见《宋史.李全传》,有两卷之多。《齐东野语》亦较长篇幅记载。这里从略简述一下。
  李全本山东农家子,在那天下大乱的时代,群雄并起,便拉起竿子成了草头王。善使一杆铁枪,人称”李铁枪”。又娶女头目杨安儿(又名妙真),杨的武艺也很高,善使“梨花枪”,人称“杨姑姑”。李全得此,势力更加张狂。掠夺宝物无限,就是缺粮,饥不得食。当时楚州守臣收容北来的散兵游勇,编为“忠义军”,发给粮食,令其抗击金人。嘉定十年,李全夫妇带着他的人马来到了楚州,楚州应纯之接纳了他。李全北讨山东,取得很大胜利,朝廷封了左武卫大将军、广州观察使、京东忠义军都统制、马步兵副总管。李全得了很大的官,军功又显赫,于是逐渐傲慢起来,从地方到朝廷都害怕他存有异志。
  许国任楚州知州时,一心要杀杀李全的威风,要李全以大礼相见。经人调停,李全已答应了,但要求许国回之以礼。在正式见面时,李确以朝参礼拜于庭下,而许国傲然坐而受之。李全一气之下,带兵回青州而去。从此即种下了祸根。李全暗地派部下刘庆福回楚州捣乱,许国得到下属的报告,却不以为然。宝庆元年二月,庆福设宴于万柳亭,楚州的官员多数参与。突然间,北军从南门入城,直趋楚州衙府。许国面中一箭,流血被面而走,乱兵悉害其家。大纵火焚官寺,两司蓄积,尽为贼有。许国由亲兵数十人护着躲到三茅道堂,被北军搜获,已吓得不能说话。北军将他囚于楚台,派兵环守,第二天,许国遂死于楚台。另有一说,许国缒城逃出,自缢于途中。此是李全乱淮的开始。三茅道堂、楚台皆城中旧地名,今不详所在。万柳亭在万柳池中,当时还有一个万柳堂。南宋末,诗人戴复古来楚州,曾宴于万柳池,凭吊古战场,并作有一首满庭芳《上巳宴万柳池》⑿。
  事后,朝廷无可奈何,即选了一个与李关系不错的徐稷为楚州知州,例兼淮东制置使。徐曲意阿奉李全,称李为“恩府”,称李妻杨氏为“恩堂”。朝廷以徐太软弱无能,又重派刘卓来代替他。刘至楚州,心知不能制服李全,惟以镇江兵三万自随。宝庆三年(1227)2月,忠义军另一头目夏全与李妻杨氏合谋,围困楚州官衙,焚官民舍,杀守藏吏,取货物。当时刘卓精兵尚有万人,窘束不能发一令,夜半缒城,仅以身免。镇江军与贼战,死者大半,将校多死。
  此后又派姚忡为淮东制置使。姚忡就更惨了,他到了楚州城东,不敢入城,就在官船上办公。有事必须入城,就用徐曦稷故事见杨氏,而礼犹过之。后来杨氏准许姚忡入城,姚乃入城。因为官衙焚毁,一时难以修复,只好寄治僧寺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混日子而已。
  不久,忠义军内讧,李福杀了刘庆福。当时楚州几经变乱,储粮不多,上面的军粮又迟迟不到,满足不了忠义军的需求,便引起军众骚动。李福乘众怒,与李全妻杨氏阴谋策划威逼姚忡。他们请姚忡宴饮,姚忡到了以后,而杨氏也不出来接待。李福又以姚忡名义,召姚的幕客参加,又以杨氏名义,召姚忡二妾一同赴宴。诸幕客知有变,不得已而往。杜耒穿上朝服,走至八字桥,李福兵要杀他,他向南再拜后被腰斩。姚忡被人救出,去掉胡须鬓发,连夜缒西城逃走,徒步归明州,未几即死去。贼党立即将南门堵塞,只开北门。将当地民田压价拍卖,并自收赋税,供给军需。他们的行动引起张林等不满,张便杀了李全次子及杨氏(实李全次妻),传首临安。朝廷立即派彭、张惠、范成进、时青等领兵来楚州,趁势杀掉李全余党。他们进入楚州城,分兵五路,各领一千人,一屯南渡门,一屯平河桥,一屯北神镇,城中城西各一。后来时青变了卦,密报于李全。其余的人即取消行动,不久都投降了金兵,并引金兵入城。
  此前,李全在北方青州被蒙古大兵围困,屡打败仗,遂降了蒙古。得到时青的密报以后,与元兵将领杀回楚州,杀了许多人,因为时青反复无常,连时青及妻子也杀了。绍定元年(1228)春,李青到处募人为兵,并伐冢取棺材板,铁钱为钉,熬囚脂抬油灰,打造战船。招沿海亡命之徒为水手,练水兵于射阳湖。此时尚未公开反宋,索取宋的钱粮如故。为了便于水军活动,开通了马罗港、寿河,引淮船人湖,积极做反宋准备。绍定三年(1230),李全取得泰州,进攻扬州,公开反宋,受到赵范、赵葵的有力抵抗。李全大败,四年正月,李全被擒杀。二赵大兵向北追杀余敌至平河桥,又破李全余兵于寿河。再败贼于十里亭,直至淮安城下。余贼龟缩人城,焚二千余家,城中哭声振天。五月丙戌,官兵攻上城,互相踏肩为梯,自丑至未,五城俱破,斩首数千,生擒数百。杨氏见势不妙,渡淮北逃。楚州被收复。
  自嘉定十年李全率众来归,至宝庆元年肇乱,及绍定四年李全诛,杨氏去,前后在淮凡15年,乱者7年,淮人遭其荼毒,几无孑遗。二赵兄弟虽收复楚州,而城郭隳坏,人民凋敝,不足以称重镇矣。
  宝庆三年(1227)六月,因李全之乱,江淮人民无以为生。朝廷以淮乱相仍,遣帅(朝廷派来军政长官)必毙,视楚州为凶地。决定弃淮守江,不复在楚州建阃(即不再设置淮东制置安抚公事司)。以后这里就以其帅杨绍云兼制置使。命通判张国明权守视之,仅羁糜而已。
  此年七月,取消楚州这机构,升宝应为州,而原有宝应县如故,以原楚州所属的盐城、淮阴、山阳及宝应县隶属于宝应州。
  今镇淮楼清乾隆以前都称谯楼,即鼓楼。正德《淮安府志》卷六记载,为宋宝庆二年(1226)所建,当时叫做谯楼。三间,台高二丈五尺,阔五丈,深二丈。北侧四十步即当时楚州衙。谯楼一般都是在官府之前。但谯楼是中国传统建筑,是官府报时之所,是封建政权的象征,一般城市都有。楚州是老城,至宋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老早就应该有谯楼了,不当至宋始建。志书上所谓的“建”,含意不一定像今人那么严格,也可能是原物在战争中毁了,当时仅是复建、重建。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庆二年(1226,金哀宗正大3年)11月,楚州忠义军王义深等以城降金,金即改为平淮府。旋复为宋有。次年8月,李全及其妻杨氏复入楚州据之。
  绍定元年(1228)3月,升宝应州山阳县为淮安军,改山阳县为淮安县。“淮安”一名由此开始。取名之义,大概是受战争祸乱过甚,祈求今后淮地永安。一说是淮水老是泛滥,祈求淮水永安。事实上当时淮河水患并不是很突出的,此说恐怕与当时的背景不大相合。
  端平元年(1234),升淮安军为淮安州,只辖淮安、涟水二县。涟水县不久升为涟水军。
  名剧《牡丹亭》部分内容即以此为背景写的。特别是第38出《淮警》、第42出《移镇》、第43出《御淮》、第49出《淮泊》,即以楚州为故事的发生地点。剧中的安抚使杜宝,就是徐稷等人化身。
  据史书记载,楚州历来是兵家交战拉锯地带,兵火灾难深重,而宋代尤为酷烈,因此人烟稀少。《山阳志遗》卷4云:理宗时(1225—1264)文本心任楚州太守,无事可做。他上宰相贾似道启中云:“人家如破寺,十室九空;太守若头陀,两粥一饭。”这是当时楚州的实况写照。
  宋咸淳十年(1275,元至元十二年),金人相兀速袭父(怯怯里)职,从御史大夫博罗罕平涟水、海州。秋九月,从丞相伯颜渡淮,率兵一千骑攻淮安南门,破之。但由于宋兵李庭芝等坚守,城未下。十二年(1276),元兵攻取安东州,以马罗军寨作山阳县。不久即取得山阳,遂移山阳县治入城。九月戊寅,会师淮安城下,遣新附官孙嗣武叩城大呼,又射书城中,谕守将使降,皆不应。庚辰,招讨别吉里迷失拒北城西门,伯颜与淮东都元帅孛鲁欢、副元帅阿里伯亲临南城堡,挥诸将长驱而登,拔之,溃兵欲奔大城,追袭至城门,斩首数百级,遂平其南堡。伯颜因攻取淮安功劳,死后被追封为淮安王,后又进封淮王。淮安自此便进人了元朝的版图了(见《金史》伯颜等传)。
  南宋末,楚州出了一位画家龚开。龚开(1222—约1304),字圣予,号翠岩、龟城叟。年轻时负才气,与陆秀夫同为广陵幕府。理宗时为两淮制置司监官,入元不仕,隐退苏州,以卖画为生,80余岁卒。生活极为清苦,“立则沮洳,坐无几席”。长髯及足,为人博文耿介,工诗善画,作古隶,得汉魏笔意;画山水,师承二米;画人马,师曹霸。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创立简练的笔触和纵放的描法,开后代写意画之先河。尤善作墨鬼、钟馗及瘦马,怪怪奇奇,自成一家。名作有《钟馗移居》、《钟馗嫁妹》、《中山出游图》、宋江三十六人赞及图等。当时人称“得其片纸如得拱璧”,“不可以清玩目之”。方回赠诗云:“草字隶字各神妙,古诗律诗俱豪雄”。著有《文、陆二丞相传》等,辑为《龟城叟集》。在宋代楚州有龟城一名⒀。

  元朝

  蒙古人建立元朝,于至元十年(1273)在淮安设淮东安抚司,次年,改为淮安总管府,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淮东道宣慰使司,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下辖山阳、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淮东道肃政廉访司开始时设在淮安,至元二十九年后移治扬州。
  至元十七年(1280)六月,将泗州划属淮安总管府。泗州辖有淮平县、虹、盱眙、天长、五河县5县。(泗州原领的县还有睢宁县、灵壁县,睢宁县十六年割属邳州,灵壁县十七年割灵壁入宿州。盱眙、天长、五河县是二十七年由临淮府来属。)
  二十年(1283),再升淮安总管府为淮安路,将原有的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并人山阳县,直辖县减为四个。增辖临淮府(领虹、五河、盱眙、天长)、海宁州(即海州,领朐山、沭阳、赣榆)、安东州(不领县)。这个范围为今天苏北一半和安徽一部分地方,是历史上淮安辖境最大的时代。
  至元二十三年,于本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处立洪泽屯田万户村。这个地方大约就是今洪泽县地,洪家疃很可能就是黄家集。当时屯军多时达20000余人。
  至元二十七年(1290)正月,革除淮安路下属的临淮府,将其所属的盱眙、天长二县改隶泗州。
  据《元史》记载,元代楚州共有91002户,547377人。以前的国都都设在陕西或河南,所以漕运都是由南方先到楚州,再由淮河向西北而去到达京城。元代都城在北方,如果漕运再循故道,复由河南再向北京运去,实在是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费时费力。其实元初确实就是这样的。而且还开辟了广济渠,修复金代的中都汩漕河,以保证这条路线的畅通。当时的漕运路线是这样的:从杭州开始到镇江,过长江经扬州到淮安,北入黄河(即淮河),逆流北上,到达中泺,改用陆运,180里后到河南新乡,再入御河,复用水运达北京。统一全国以后,为了取直,分段来开通或疏凿由北京直接向南的通惠河(北京到通州)、通州运粮河(由通州达御河)、御河(即卫河,南接会通河)、会通河(南接济州河)、济州河(南接泗水,入黄河到楚州),然后与南方运河相连。这一工程从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始,到至元三十年(1293)结束,全长3000多里,奠定了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从古到今,不管运河如何修浚或改变走向,楚州一直雄距于大运河的中心点上,始终是大运河的重要枢纽。
  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立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治扬州,辖扬州等十个路府,淮安也在其中。
  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据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佑。元政府镇压,一时不能下。十四年九月,由元朝太师、中书右丞相脱脱督军出征。十二月,以脱脱“老师费财,已逾三月,坐视寇盗,恬不为意”,削其官爵,安置于淮安路。
  至元十六年(1356)十月,元镇南王退驻淮安,赵君用自泗州来进攻淮安城;乙丑,城陷,淮东廉访使褚布哈(褚不华)死之,镇南王被执,逾月不屈,与其妻皆赴水死。初,褚布哈为副使,与判官刘甲捍御淮安,刘甲守韩信城,势相犄角。褚布哈寻上章劾总兵者逗挠之罪,朝廷录其功,升廉访使。刘甲有智勇,号曰刘铁头,与贼战辄胜,褚布哈颇赖之。总兵者怒其劾己,乃将刘甲调走,以别将击贼,欲以困褚布哈,刘甲去,韩信城陷。贼因掘堑围淮安,刍饷路绝,元帅吴德诱运米万斛入河,为贼所掠。攻围日急,总兵者屯下邳,按兵不出,遣使十九辈告急,皆不应,城中饿死者仆道上,即取啖之,草木、鱼鸟、靴皮、弓筋皆尽,撤屋为薪,人多露处,坊陌生荆棘。力既尽,城陷,褚布哈犹据西门力斗,中伤见执,为贼所脔,次子伴格冒刃护之,亦见杀。褚布哈,隰州石楼人,守淮安五年,殆数十百战,精忠大节,人比之张巡。赠翰林学士承旨,追封卫国公,谥忠肃。
  先是同佥淮南行枢密院事董抟霄建议于朝曰:“淮安为南北襟喉,江、淮要冲,其地一失,两淮皆未易保,援救淮安,诚为急务。今日之计,莫若于黄河上下濒淮海之地,及南自沭阳,北抵沂、莒、赣榆诸州县,布连珠营,每三十里设一总寨,就二十里中又设一小寨,使烽堠相望而巡逻往来,遇贼则并力野战,无事则屯种而食,然后进有援,退有守,此善战者所以常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又言:“海宁一境,不通舟楫,军粮惟可陆运;而凡濒淮海之地,人民屡经盗贼,宜加存抚,权令军人搬运。”又言:“江、淮多流移之人,并安东、海宁、沭阳、赣榆等州县俱废,其壮者已尽为兵,老幼无所依归者,宜置军民防御司,择军官才堪牧守者,使居其职,而籍其民以屯故地,练兵积谷,且耕且战,内全山东完固之邦,外捍淮海出没之寇,而后恢复可图也。”建议很好,但未被采纳,淮安终于被赵君用等攻下。
  元至正十七年(1357)十二月,赵君用称永义王、彭早住称鲁淮王。未几,淮安复为元军夺回,他们便北去山东。十九年七月,赵君用在益都被刘福通部将毛贵杀死,彭早住不知所终。
  至正二十二年(1362)八月,张士诚杀元淮南行省左丞汪同。遂发兵攻淮安,旋即占据淮安。这期间,其守将史文炳在淮安修筑了新城。
  至正二十六年(1366)夏四月,朱元璋的大将徐达率兵攻至淮安。闻张士诚将徐义兵在马骡港,夜,率兵在袭之,破其水寨,徐义泛海遁去。舟师进薄淮安城下,张士诚的中书右丞梅思祖等将淮安的军马府库簿籍献出出降。徐达宿兵城上,民皆安堵。后即命指挥蔡先、华云龙守其城。华后封淮安侯,为淮安卫指挥使,长期驻守淮安。这一次战争虽是改朝换代的战争,但却是和平解决的。梅思祖的侄儿梅殷,后来成为朱元璋的驸马。朱元璋预知其四子朱棣凶狠,临终遗命梅殷要确保其孙朱允汶为帝。所以后来在“靖难”中,和平解决的。梅思祖的侄儿梅殷以总兵驻守淮安,对抗永乐皇帝兵马南下。
  元代修通了大运河的北段,水路可由楚州经山东直达大都北京。文人学士多会于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戏剧家关汉卿过淮,采集了山阳窦娥的故事,创作了名剧《窦娥冤》。剧中所设场景,楚州都有遗迹可寻。这里确有一个张庄,在城南门外,是剧中张驴儿家所在处;城内确有个窦娥巷,在北门内,是窦娥婆家住的地方。
  大文学家施耐庵因元末兵乱迁居楚州,住在都土地祠旁。他在楚州与其门人罗贯中等创作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施耐庵就老死在楚州,葬在楚州。后来他的孙子将他的墓迁到兴化施家桥去,他的子孙就在那儿定居。施氏宗祠就在施家桥东面的白驹,白驹今属大丰县,所以大丰、兴化都争着说施耐庵是他们那里人。咸丰年间,施氏子孙修家谱,还曾到楚州城内寻访施耐庵当年住的地方,就在西门内都土地神祠旁找到了。他们还将这次寻访经过写成一篇文章,写到一块木板上,称做'木榜文”,悬在施氏宗祠内。现在白驹施氏宗祠仍有“木榜文”的复制件挂在那里。这也是楚州开发旅游的好项目,好资源,切莫等闲视之。

  明朝

  朱元璋在元至正二十六年夺取淮安路以后,虽然还没有建立明朝,便于此年四月,立即改淮安路为淮安府,下辖山阳、清河、安东(即今涟水。原为州,洪武二年正月降为县)、桃源(今泗阳)、盐城、沭阳六个县。另外还辖有海州(元代叫海宁州,洪武初改海州)
  及其所属赣榆县。洪武十五年(1382),增辖邳州及其所属宿迁、睢宁二县。一共二州九县,一直到明末不变。当时徐州未设府,只为一州,故淮安所辖几为半个苏北,比元代略小一些。明平定天下以后,分全国为十三个省,外加南北两个直隶,共十五个省级单位,淮安属于南京,即南直隶。据《明史.地理一》记载,洪武二十六年时,全府编户80689,口632541。弘治四年时,全府户27978,口237527。万历六年时,全府户109250,口906033。
  洪武年间,都城在南京,江南财富就在身边,漕运不是什么大问题。明成祖迁都北京,财富由东南供给,漕运成了生命线。永乐元年(1403)七月,命平江伯陈瑄充总兵,兼管海陆粮食运输。永乐九年,修浚了元代的大运河,使南北直接转输。仍命陈瑄主管此事。
  当时江南漕舟抵达淮安后,都要陆运过坝,越过淮河到达清河,劳费甚钜。永乐十三年,陈瑄用故老言,自楚州城西管家湖,循宋乔维岳沙河故道,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引导湖水入淮,并在新河上筑了四闸,(后又增筑一闸,即板闸)以时渲泄。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清河,避开了淮河的风险,又节省了时间和费用。明宣宗即位,命陈瑄直接镇守淮安,督漕运如故。因为漕运的关键在淮安,命他镇守淮安,就是让他在淮安扎下去,专心致志办好这一差事。陈在淮安的官邸在今楚州宾馆内,东边是他的总兵府,西边是他的私宅,私宅后来成了漕运总督府。
  因为漕运涉及到催粮、督运、河道整治等多方面,与各省部军政官员打交道,要协调许多关系,不是一员武官所能做到的。景泰二年(1451),在楚州设立了省部级机构漕运总督府,委派一名文臣总督驻此(第一任总督是王竑),专管天下各省漕运事务。总督外加都察院都御史和巡抚衔,兼巡抚淮、扬、凤、庐四府,还提督军务,可以弹劾处置有关官员,权力很重。为了保证漕运畅通,同时又配备了漕储道、漕运理刑等一系列官属。原有的漕运总兵、参将等武官不变。他们分工,文督催,武督运,还兼管河道。这是一个大的机构。当时本地驻军也比较多,有淮安、大河等卫所,每个卫均有几千人。自城西运河开通以后,又在板闸设立一个钞关。这个钞关类似现在的公路收费站,专门在水上收税费,每年可收白银数百万两。一时楚州城内小至七品县令,大至二三品总督大员,到处是官衙,有“官如传舍(旅舍)”之称。
  漕运总督衙门几经变迁,最后定在城正中央。遗址现已发掘清理,供游人参观游览,北部原是大观楼位置,将建立漕运博物馆。督府衙门的存在,证明楚州古城曾是准省级的城市,并非只有七品芝麻官的一般小县城,也不是仅四品黄堂的一般府城。有条件的话,应当修复一些督府的建筑,作为旅游景点来开发。淮安府府衙为宋元时代的旧官衙,明清两代多次修建,现为淮安机械配件厂占用,在电影公司西北边。这是我省仅存府衙之一。以上两处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正德十四年(1519)十一月乙巳,明武宗挟着妓女刘美人“南征”朱宸濠,至淮安时,南京及山东、河南、淮扬等处,文武百官,皆以迎送车驾,汇集春夏戎装,徒行道路间,无复贵贱。佞臣江彬不时传旨号召,有所征索,旗牌官考缚郡县长吏,不异奴隶。通判胡琮惧而自尽,南京守备成国公朱辅见彬即长跪,漕运总兵远候仕隆稍不为为屈,彬怒,数窘之。江彬又遣官校四出至民家,假传圣旨向官民索取鹰犬、古器,民惴惴不敢致诺,或稍不如意,就被抓走。近淮三四百里间,无得免者。甲寅,武宗至淮安府,屏去侍卫,徒步入城,驾幸总兵顾仕隆私第。十五年九月北还,初七,驻跸淮安,漕运都御史从兰、漕运总兵官顾仕隆等呈进贺功金牌、并花红彩帐。明武宗戎服簪花,鼓骑入城。经过山阳县儒学时,入进学校,视廊庑肖像。移时,复入教官舍,取《资治通鉴》等书以出。先是,有司治故尚书金濂第,以俟临幸。是夜止濂第。癸亥,重阳节。武宗住在淮安,刘美人住金濂后楼,左右兢进菊花,旗牌官遂缘此责取于民,城中大扰。武宗后来在清江浦自泛小舟,渔于积水池,舟覆落水,左右入水掖之而出。自是身体有病,回去以后不久就死了。
  明代东南沿海一直闹倭患,嘉靖三十八年(1559),楚州一带倭寇闹得最凶。为了御倭,朝廷停止漕运总督的巡抚兼职,让其单管漕运,另单独增设一巡抚,专门负责抗倭军事。此时状元沈坤因丁母忧在家,亦散家资组织民兵千余人抗倭,屯兵城外,倭纵火焚烧,官兵且却,坤率众力战,身犯矢石,射中其酋,倭始退。因屡打胜仗,人称“状元兵”。一次,倭乘顺风自庙子湾海口登岸,由马逻、建义,直至郡城东之樱桃园,惨杀军民男女无算,内一酋,身长九尺,头大如瓮,手挥双刀,铳箭不入。大河卫萧指挥、苏千户皆亡于阵。漕抚李遂先设伏于柳浦湾,又掘坑堑数百于姚家荡,然后出兵御之,火炮具举。贼退至柳浦湾,伏起,长趋至姚家荡,遇坑辄仆。促足不甚捷,既仆不能即起,因尽歼其众。即坑内埋之。为了便于防卫,漕运总督修建联城,将老城与新城联结起来。联城建成以后,为楚州三城特殊格局奠定了基础。沈坤后来被诬瘐死狱中。当年抗倭的古迹有状元楼(在河下)、埋倭墩(在季桥、复兴等乡镇境内)等。
  沈坤抗倭时,据说吴承恩曾参与其事。吴承恩(1506—1582),明代大文学家,小说《西游记》作者。字汝忠,号射阳。出生于河下一个小商人家,先世三代为学官,至其父为小商人。早慧,才华横溢,童稚即为生员。髫龄以文鸣于淮,投剌造庐,乞言问字者恒相属。然屡困场屋,嘉靖二十九年始为岁贡生。四十四年选长兴县丞,因不谐于长官拂袖归。未几,补荆府纪善。性诙谐,童年时即好奇闻,成年后即以当时流传的西游故事,广泛采集历代志怪小说和楚州地方民间传说,撰写出世界名著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工书法,取法虞世南、欧阳询,并掺以黄山谷笔意,一时金石之文多出其手。爱绘画,少年时代即被称为“通神佳手”。精鉴赏,收藏甚富。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其诗出自胸臆,清而不薄,淡而能隽。著诗文集《射阳先生存稿》4卷、《续稿》1卷、短篇文言小说集《禹鼎志》,编有选词集《花草新编》和长篇小说《西游记》。
  当时淮安还出了军事理论家王鸣鹤。王系淮安卫海州千户所人,世居楚州城内。武进士。由卫指挥升守备、参将,终都督佥事。著有兵书《登坛必究》40卷。前些年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本《中国兵书集成》,收入了此书。全集40余本,此书占五厚本。
  万历四年(1576),黄河泛滥,水灌楚州三城。邑人胡效谟《淮安大水记》略云:水高五六尺,由通闸建瓴入。高于街四五尺,悬注以入。水且沙半,凡所经河渠,中心皆沙为洲,所过街市,房廊两旁堆沙三四尺,门户闭,晓即沙壅,挖始得开。院落中,蚊可斗量,昏明之交,声若风雨;平地水已七八尺。乡聚屋低者,水压其檐。人皆穴屋栖梁上。高者门未没尺许,人皆桴偃卧出入,稍不戒随浪旋没。时两城水关皆闭,城门皆筑土坝。外水固不得入,城中雨水积已五尺余。城外水高于城内屋脊,夜静水声汹汹在梁栋间,坐卧令人魂摇心荡。八月十八日,大震电一夜,城中水深七尺,烟火尽绝。
  因为大水直冲楚州三城,漕运总督吴桂芳、兵备副使舒应龙、知府邵元哲等,于徐杨筑老坝堵住淮河主道,迫使河水由新开支道草湾河(即今道)向东北,经涟水再东行。南行的淮河故道,后渐淤塞,成为运盐河,今河下河段已成为两淮公路了。
  崇祯八年二月,朱大典来淮任漕运总督,兼江北巡抚。十一年,农民起义军再入江北,大典与安庆巡抚史可法提兵遏之。大典先坐失州县,贬秩视事。是年四月以平贼逾期,再贬三秩。寻叙援剿及转漕功,尽复其秩。十三年,河南贼大入湖广,大典遣将救援,屡有功,进左侍郎。明年六月命大典总督江北及河南、湖广军务,仍镇凤阳,专办流贼,而以可法代督漕运。楚州南门外护城冈上踞最高之地,形家谓巽地高峰,为一郡风水所系。故明漕抚朱大典在其上建造龙光阁以壮文峰。自建阁后,科甲鼎盛,民物殷富。其门西向,与西北文峰塔相应。大典字未孩,金华人,振厉风纪,扶植士气。时中原扰乱,岁复大。发仓平粜,群赖以生。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朝灭亡。河南兵乱,福、周、潞、崇四王,各弃藩南奔到楚州,官船都停泊河下湖嘴。十一日,周藩王薨于舟中,路抚为买赵启申民舍治丧。十八日,福王命司房陶进喜向路抚借船,以潞王原借船与之。既又借寓湖嘴生员杜光绍花园。至四月初,诸藩均南去。福王后来在南京即位,建元弘光,是为南明。不久,南明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也灭亡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城池史——江苏 淮安篇
你可知楚州它不是我真姓!
关于淮扬菜的淮扬之争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 南直四
江苏省一个区,市、区同名,总人口超120万!
淮安历史:古淮阴不是山阳(今淮安区),多本古书图文作证!|山阳|淮安|淮安区|淮阴|清河|清河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