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淮安历史:古淮阴不是山阳(今淮安区),多本古书图文作证!|山阳|淮安|淮安区|淮阴|清河|清河县

从古到今,淮安市及县区地名的多次变化比较复杂,所以出现了一些争议。争议最大的,是:古淮阴就是山阳(今淮安区)。淮安区、淮阴区也都有枚皋、韩侯钓台、胯下桥等相关景点。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本文以正史、淮安府县志、封建朝廷志书、名人记录等为证据,并配截图注明出处,更直观也可信。为了形成证据链,引用的图文比较多。文章有些长,但看完后,您会对淮安有个全新的认识!

本文从一、胯下桥、淮阴市碑、韩侯钓台等古迹究竟在哪?二、各种史书及名人记载的古淮阴方位;三、古淮阴、山阳置县时间与淮阴四入山阳;四、山阳县自称淮阴是咋回事四个方面阐述。文末有惊喜!

一、胯下桥、淮阴市碑、韩侯钓台等古迹在哪?

乾隆《淮安府志》卷之二十八·古迹

乾隆《淮安府志》原文:

韩侯钓台:旧迹在故淮阴城下,《史记·正义》云:淮阴城北临淮水,信钓于此。今郡城朝宗门外、漂母祠旁钓台乃明万历间郡守刘公所建,以表遗迹,非果当日淮阴侯钓处也

古淮阴市:在淮阴故城,即淮阴侯微时遇少年处。今府市口有淮阴市碑,乃后人所立,非旧地也。

胯下桥:去淮阴故城半里许,即韩信未遇时为少年所辱处,今湮废。

三亭:韩亭,在淮阴故县南;枚亭,在淮阴故县北;步亭,在淮阴故县西桥南。

胯下桥、韩侯钓台、古淮阴市都在原淮阴故城。现在淮安区的淮阴市碑、韩侯钓台等都是明朝时候后建的。

乾隆《山阳县志》卷之十七·古迹

乾隆《山阳县志》原文:

古淮阴市:在淮阴故城,即韩侯微时遇少年处。唐刘禹锡《淮阴行》有云:“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好日起樯竿,鸟飞惊五两。”今府署西有淮阴市碑,非旧地

韩侯钓台:旧迹在淮阴故县,详见《辩讹》。《辩讹》见下图。

胯下桥:在淮阴故县。

三亭:俱在淮阴故县。韩亭,在淮阴故县南;枚亭,北临漕渠;步亭,在淮阴故县西桥南。

乾隆《山阳县志》也认为淮阴市碑、韩侯钓台、胯下桥等古迹在淮阴故城。

乾隆《山阳县志》卷之十七·辩讹

乾隆《山阳县志》原文:

韩侯钓台辩:《史记·淮阴侯传》载:“信尝钓于城下”。“城下”,古淮阴县城也,去今淮城五十余里,县废城亦圮。新旧游历处,如淮阴市、胯下桥及韩母、漂母诸冢,尽湮于水,久无遗迹可考。今淮城北门外漕河堤壖,有韩侯钓台,乃明万历中郡守追建,盖前贤芳躅不忍听其湮没,筑台立碑,以识景仰耳。唐、宋、元人皆无咏钓台诗,自邑人《潘中丞集》中始见,可知创造未久。

枚皋故里辩:城西北三里湖嘴,俗称枚皋故里。按《史记》,乘在梁娶皋母为小妻,及乘东归,皋母不肯随,分皋数千钱,留与母居。年十七,事梁孝王。及至长安,武帝善之,拜为郎。即是皋为乘子,未尝至淮阴。即有故里,亦属乘不属皋。而乘有故里,当在古淮阴,不在今山阳人以赵承祐有“家在枚皋旧宅边”之句,因取以名其里实诗人寄兴之词,不必实有所据也。

关于韩侯钓台,唐宋元都没有相关诗词,明朝人在淮安城外运河堤旁后建,此后才出现相关诗词。

关于枚皋故里,在今淮安区有古枚里,根据历史记载枚皋虽是淮阴籍,但没来过淮阴,即使有故里也是属于父亲枚乘,而枚乘故里在古淮阴,不在今山阳。“家在枚皋旧宅边”来自唐代楚州山阳诗人赵嘏的《忆山阳》,从古代到现在,这句诗被很多人引用来证明“古淮阴就是山阳”,但这只是诗人寄兴之词,没有必要有实打实的证据。

咸丰《清河县志》卷之二十二·古迹

咸丰《清河县志》原文:

韩侯钓台,在淮阴故城。

胯下桥,去淮阴故城半里许。

同治《山阳县志》卷之十九·古迹

同治《山阳县志》原文:

韩侯钓台,城西北运河东岸。旧迹在淮阴,此后人移建。按《旧志·古迹》如淮阴市、胯下桥、洪泽馆及《邱墓》内之漂母、韩母墓其地,皆在淮阴已入《清河县志》篇内,概从删削,庶几徵实(可以具体实在地表达)。

城西北运河东岸的韩侯钓台,是后人移建的,原在古淮阴。清朝乾隆年间,清河县移到清江浦,清江浦及古淮阴等地都划入清河,所以后来的同治《山阳县志》不再记载淮阴市、胯下桥等古迹,并作了说明。

《江南通志》卷之第三十五·古迹

《江南通志》原文:

胯下桥:在淮阴旧县二百步,即韩信为少年所辱处。

《大明一统志》卷十三·淮安府

《大明一统志》原文:

胯下桥:在府城西四十里,即韩信为少年所辱处。

漂母墓:在府城西四十里旧淮阴县北。

枚皋墓:在旧淮阴县治南。

综上:古淮阴市碑、韩侯钓台、枚皋故里、胯下桥等历史古迹都在古淮阴城,今淮安区境内的相关古迹是明朝时建的,虽然不是原址,但毕竟也是明清建筑,对与现代人来说也是历史遗迹。

中国伟大的文学史家张煦侯在《淮阴风土记》写到:“独怪明清郡城大吏,意取耀俗,遂漫不深考,自湖嘴(属河下)以讫旧城,所标古迹同与吾县(淮阴)者三数处。信如所标,则是韩侯非钓于淮水,而钓于运河;非受侮于里中年少,而受侮于境外之夫。”

二、古淮阴城究竟在哪里?

首先科普下长度单位“里”:现代的一里是500米,古代的一里自隋唐起都是500多米。有了这个参考,根据古籍记载古淮阴城的位置,大家可以在地图上估算大概位置。

回归正题。古籍中的古淮阴城方位有三种记录:以楚州、淮安府、山阳县为起点;以旧清河县为起点;北宋沙河相关记载。

1、以楚州、淮安府、山阳县为起点的古淮阴方位。

《元丰九域志》卷五·淮南路·楚州

北宋·王存主编的的历史地理名著《元丰九域志》记载:

(楚州)县五。望山阳:五乡,北神一镇。有石鼈山、淮水、运河。

中淮阴州西四十里。五乡,十八里河、洪泽、渎头三镇。有淮水、沙河、盐渎。

得知:淮阴,在楚州西边四十里,有三镇五乡;和山阳县(有一镇五乡)都属于楚州。

《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二十四·楚州

《太平寰宇记》北宋太宗年间乐史编撰的一部中国地理志史,它记载:

淮阴县:(楚州城)西五十里,旧七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临淮郡。

淮阴在楚州城西边五十里,以前有七个乡,现在有四个乡。

《舆地纪胜》卷三十九·淮南东路·楚州

《舆地纪胜》,是南宋中期王象之编纂的一部地理总志,书中记载:

淮阴县,中,在(楚)州西四十里。

《大明一统志》卷十三·淮安府

《大明一统志》记载:淮阴城:在府城西四十里,秦置县。

淮阴城在淮安府城西边四十里。

乾隆《山阳县志》卷之十七·古迹

乾隆《山阳县志》原文:

淮阴故城治西北五十里,秦时置。《水经注》云:淮水东北经淮阴故城,韩信钓此。《史记·正义》曰:淮阴城北临淮水。按秦置九江郡,淮阴县隶焉,城宜在此时筑。晋永和间祖逖、刘隗、郗鉴、荀羡辈皆握重兵屯此。始废为淮阴镇,地在今河口天妃闸东南

淮阴故城,在淮安城西北五十里,地址在河口天妃闸东南。河口即清口,清口枢纽遗址和天妃闸遗址都在今淮阴区马头镇。

清·伊龄阿纂修《淮关统志》

乾隆四十三年刻本《淮关统志》原文:

淮阴故城:山阳县治西北五十里......今考其地在河口天妃闸东南。

和上面乾隆《山阳县志》的记载一样。

2、以旧清河县为起点的古淮阴方位。

《大清一统志》卷四十七·淮安府

《大清一统志》记载:

淮阴故城:在清河县东南,秦县也。

当时的清河县在哪呢,往下看,有古图。

乾隆《淮安府志》记载:

淮阴故城在(清河)县治东南五里,秦时置九江郡,淮阴县隶焉,城宜此时所筑。晋永和间荀羡辈屯兵其地,今废为淮阴镇。《水经注》云:淮水东北径淮阴故城,即此。

乾隆年间《大运河地图:从北京至长江》局部

清河县城,1762年(乾隆27年)移到清江浦,原址在今淮阴区马头镇旧县村附近,请看上图。

淮阴故城在旧清河县城东南五里,那么古淮阴城在哪,很明了了吧。

咸丰《清河县志》卷之二十二·古籍

咸丰《清河县志》卷之二·疆域

咸丰《清河县志》记载:

淮阴故城:在旧清河县治东南五里。

咸丰《清河县志》卷之一·图说·新县四境图

元末淮阴并到山阳。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河县城从旧县移到清江浦时,割了清江浦周边十余乡并入清河。乾隆《淮安府志》卷之五·城池:“清江浦镇。城西北三十里,汉淮阴县地。”古淮阴城以及周边的古淮阴县之地入清江浦划入了清河县。

清·伊龄阿纂修《淮关统志》卷四

乾隆四十三年刻本《淮关统志》记载:

清河县境。马头镇:距大关三十里,地近淮阴故城

大关就是淮安榷关,在板闸,现在的枚皋路里运河桥南边,在2014年发现了古板闸遗址。当时的马头镇距板闸三十里,接近淮阴故城。

3、北宋沙河相关记载古淮阴的方位。

《宋史·河渠六》记载:“雍熙中,转运使刘蟠议开沙河,以避淮水之险,未克而受代。乔维岳继之,开河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舟行便之。”

沙河,从楚州城到淮阴,沿着淮河走向,长六十里。后来明朝陈瑄在这个沙河故道基础上开挖了清江浦河,也就是现在的淮安的里运河淮安区至闸口段。北宋,还开挖了洪泽新河,从淮阴到古洪泽镇(当时属淮阴县),长四十九里;开挖了龟山运河,从古洪泽镇到龟山,长五十七里。

《新校参天台五台山记》(日)成寻著;王丽萍校点

成寻,日本僧人,在宋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来中国,他往返开封都经过了淮安。《参天台五台山记》则是成寻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书中记载:

十七日从楚州出发“过十里,至闸头,依潮干,不开水闸。”“十八日壬戌天晴,颇翳。终日在闸头市前。戌时,开水闸,出船,即得顺风,上帆并牵网手。寅一点,过六十里,至楚州淮阴县新开驻船。”(第一张图)

“廿二日乙未天晴。辰一点,出船。入淮河了。见浮船大桥,皆如前,不记。得顺风,上帆,过九十里,至鸿泽。申时,入小河,楚州内,即曳船,过六十里,至淮阴县。丑时,止船宿。七时法了。经七。廿三日丙申天晴。辰一点,出船。申时,过六十里,着楚州府。”(第二张图)

翻译解释下:宋熙宁五年(1072年)九月十七日,成寻乘船从楚州出发,走了十里到水闸,第二天开闸,过了六十里到楚州淮阴县。熙宁六年(1073)四月二十二日,返程的成寻从泗州城入淮河,走了九十里到鸿泽(洪泽),再走六十里到淮阴县住宿。第二天从淮阴县出发,走了六十里到楚州府。

篇幅原因,很多证据不列了。已列的,每个证据都可以证明,古淮阴根本不是山阳。古淮阴在楚州城(淮安城、山阳县城)西(北)四五十里,在旧清河县(今马头镇旧县村附近)东南五里,从楚州城出发走古沙河到淮阴城有六十里路。那么古淮阴是不是在今马头镇呢?我也不能确定,需要相关考古发掘作为证据。

乾隆《淮安府志》记载:

按,山阳、淮阴本为二县,今之清江浦至清河县河口及洪泽湖皆古淮阴县境,虽与山阳紧相接壤,其地相去有数十里。苏轼诗曰“淮阴暮发朝山阳”是其证也。乃古迹之在淮阴故城者,旧志山阳、清河互见,《江南通志》俱载入清河,今从之。

这段话讲的够清楚了吧!清江浦甚至洪泽湖都是古淮阴县境,山阳、古淮阴本来就是两个地方,虽然两地接壤,但两个县城相隔数十里,怎么可能古淮阴就是山阳县呢?

那么,后来淮阴县怎么消失了呢?接着往下看。

三、古淮阴、山阳置县时间与淮阴四入山阳

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推行郡县制,始置淮阴县,当时淮安境内同时设置了盱眙县、东阳县(今马坝镇有东阳城遗址)。距今2200多年。

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一·疆域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同时置山阳郡、山阳县,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山阳县名首次出现。距今1600余年,比淮阴置县晚600多年。

在此之前,当时的淮安区境分属古淮阴、古射阳县。

来源:方志江苏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后,处于通济渠与淮水交界处的泗州城、淮水与邗沟交界处的楚州山阳县开始崛起,而位于两城之间的淮阴城开始没落。

591年(隋文帝开皇十二年)首置楚州。

605年(隋炀帝大业初年),废除楚州,并将淮阴县并入山阳县,这是淮阴第一次并入山阳

618年(唐武德初年),恢复淮阴县。624年(武德七年),淮阴第二次并入山阳县;乾封二年(667年),淮阴又从山阳划出恢复县建置。

《旧唐书》卷四十、《新唐书》卷四十一都记载了楚州有四个县:山阳、盐城、淮阴、宝应。

来源:方志江苏

《宋史》卷八十八记载,楚州有四个县:山阳、盐城、淮阴、宝应。

南宋时期,宋金以淮水为界,楚州属南宋,而古淮阴县淮水以北属金,淮水以南属南宋,古淮阴的地位更加衰退,此后一蹶不振。而宋金对峙时期,楚州城成为了军事重镇。

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废淮阴县为镇并入山阳县;第二年又恢复淮阴县,仍属于楚州。这是淮阴第三次并入山阳

1228年(南宋绍定元年),废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

1273年(南宋咸淳九年),置清河县,属清河军。宋咸淳年间,在淮安城西三十五里、原古淮阴县地设置新城县

乾隆《淮安府志》卷之二·建置

《元史》卷五十九:(淮安路,至元)“十四年,改立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设录事司。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

元初,淮安、淮阴、山阳、新城四县同时存在。1283年(至元二十年),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这是淮阴第四次并入山阳

这就是淮阴四入山阳

古淮阴+山阳=(新)山阳,古淮阴虽然并入山阳,但并不等于古淮阴就是山阳,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同样的道理,明清,淮安府(相当于今天的地市级)=山阳县+涟水县+清河县+其他县,不等于当时淮安府就是山阳县,只不过当时淮安府驻山阳县。类似于今天的淮安市(原淮阴市)=淮安区+清江浦区+开发区+生态文旅区+涟水县+盱眙县+洪泽区+淮阴区。

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淮安区以山阳县之名,自411年山阳县成立起,基本都是郡、州、路、府的治所,但是淮安作为县名的历史并不悠久。不过,争议归争议,淮安区确实一个历史文化古城,这点谁都不可否认。

另外,在东晋山阳县成立之前,史书中还有一个山阳县,即河内山阳,在今河南焦作市。汉献帝曾被封为山阳公。现在淮安的一些文章认为这个(河内)山阳就是今淮安区,实在是没道理,在乾隆《山阳县志》中也有相关的否认。

四、山阳县经常自称为淮阴是咋回事

明清淮安府、山阳县常自称为淮阴,山阳文人也常自称淮阴人,这是为什么呢?还有乾隆的那句“汉淮阴是晋山阳”又是咋回事?

乾隆《山阳县志》卷之一·沿革

乾隆《山阳县志》:山阳与淮阴本为二县,在秦汉有淮阴,在晋宋有山阳,其地相去数十里,不得混为一地。《杜氏通典》(唐·杜佑纂《通典》)曰:山阳,今淮阴。盖因山阳在昔其地,半属淮阴,所以云尔。自东晋分立山阳、淮阴,南北朝亦然。《唐书》称楚州统山阳、淮阴,《宋史》亦然。苏轼诗曰“淮阴夜发朝山阳”,其为两县明矣。

山阳和淮阴本来就是两个县,不得混为一地。书中观点很明确,为什么现代人还一直认为古淮阴就是山阳呢?

在东晋山阳县成立之前,古淮阴已非常出名了。古淮阴,武有韩信,文有枚乘,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三国时,孙权的无冕之后步练师、吴国丞相步骘也是淮阴人。

来源:方志江苏

在三国魏及西晋年间,古淮阴是广陵郡的治所。

在东晋及南北朝时期,古淮阴城是南北必争之地、军事重镇。镇守淮阴的大多是名将、重臣、名人,如闻鸡起舞的主人公祖逖;南朝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建北府兵、淝水之战大破前秦的谢玄等等。

在山阳县成立之前,关于淮安山阳的古书记载很少很零星(山阳池、邗沟等),所以山阳的历史有很长的空白期,而当时淮阴已经很辉煌。唐朝的时候,楚州一度称为淮阴郡,治所在山阳。

元朝淮阴并入山阳,在明清无淮阴县,所以当时淮安府、山阳县又经常自称为淮阴。一些文人、官员也因怀古等原因将淮安府、山阳县别称为淮阴。作为元明清的文人,你说你是山阳人,外地人可能不知道;但你说是淮阴人,估计读书人都知道,韩信、枚乘的家乡人啊。

在淮阴并入山阳后,在一些书籍中,淮阴的历史也就记录在山阳县名下。

明·潘埙《淮郡文献志》

《淮郡文献志》:山阳县。汉置淮阴县。

明朝古淮阴县已并入了山阳,所以郡县沿革,将古淮阴的历史纳入山阳县词条下,也没有错。

类似的记载,也成为一些人证明古淮阴就是山阳的证据。

《中国史稿地图集》明朝淮安府

明清淮安有个淮阴驿,在淮安城西门外、运河西岸,按道理淮阴驿是山阳县、淮安府的驿站,应该叫山阳驿或者淮安驿才对。为什么叫淮阴驿呢?应是因为淮阴名气更响亮。

明代官员陈琏在淮阴驿住宿,写有《淮阴驿》:“晚泊淮阴驿,瀼瀼白露零。连城闻夜柝,隔岸见秋星。月落林光黑,风来水气腥。追思旧游地,当日有三亭。” 他虽然住在山阳县城外的淮阴驿,但想到的仍是古淮阴,当时还有三亭:韩亭、枚亭、步亭。(三亭位置在古淮阴城,见本文前两张图)

乾隆南巡至淮安曾作诗有“汉淮阴是晋山阳”之句,被一些人作为证据证明古淮阴就是山阳。这也是乾隆的寄兴之词。上面我们引用的,无论是乾隆早期的《淮安府志》《山阳县志》,还是中后期的《淮关统志》,以及乾隆宠臣和珅等编纂的《大清一统志》的记载都证明古淮阴≠山阳。要是汉淮阴真的是晋山阳,喜欢篡改历史、大兴文字狱的乾隆皇帝,为什么没有处罚记录淮阴≠山阳的作者呢?

淮安区淮安府署

结语:

综上所述,古淮阴和山阳根本不是一个县,古代淮阴的历史更悠久、名气更大。

现在一些人写“古淮阴就是山阳”的文章,本文提到的这么多证据他们用了吗?没有!他们知道吗?肯定知道!那为什么断章取义、甚至虚构呢?不知道!

作为淮安人,对于类似话题其实没必要争论太多,史书里面记载的清清楚楚,大家应该把重心放入到宣传淮安、挖掘淮安文化上面去!

作者:千秋淮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淮扬菜的淮扬之争
淮阴·山阳·清河
不能忘记流逝的老地名
卷六十四
说说淮安区的来历
你可知楚州它不是我真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