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新认识儒家
userphoto

2022.10.15 安徽

关注

· 重新认识儒家 ·


     儒家是中国最重要的思想流派,流变过程曲折,故事和悬案颇多。比如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者非常一致的观点:“儒家起源于巫。”几乎所有的大师级学者如李泽厚等均持此说,其实不然。儒家起源逻辑是这样的:有儒家思想的确立,才有儒家代表人物;如此推论,孔子就是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儒家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实践基础。主要是西周的社会实践,尤其是以周公姬旦为代表的开明政治实践,奠定了儒家人本思想基础;这个基础再上溯,就是孔子祖述尧舜的上古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实践。二是理论基础。这显然是孔子在整理古典文献,尤其是西周文献时候进行的提炼、建构、创造,其核心思想和价值体系等,均见于语录体散文《论语》。这是基本逻辑,是基本事实,是基本历史,何以那么多学者都看不清、看不准、看不透这个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学术界对于传统的批评精神、挑战勇气都有某种先天不足!

     关于儒家思想的核心,争议更大,说法更多。原始儒家,尤其是孔子儒家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人本”二字,也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民为本的政治观、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以及以人文精神建构为主导的社会教化思想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孔孟儒家属于为民之学、为人之学、修心之学、自强之学属于伦理哲学范畴,而不属于意识形态。到了汉代,经过阴阳学背景的董仲舒改造过的所谓“儒学”,由“阴阳五行”演绎出“三纲五常”的荒唐,已经背离了“人本”伦理哲学思想,成为建立在“神本”基础上的哲学体系,其理论假设是“君权神授”,于是原始儒家的伦理哲学突变为意识形态,蜕变成为神之学、为帝之学、为既得利益者之学这已经完全背离了孔孟儒学的根本。这还能叫做儒学吗?还能称之为儒家思想吗?汉代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是对原始儒学孔孟荀思想的颠覆,可以称之为“经学”,称之为“儒学”或者“汉代儒学”已经不妥了。

     宋代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核心是“理本”,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世间万物存在的根本在于“理”,“理”是万物存在的根据,“理”是人间法则,“理”是终极真理。这显然是对先秦儒家人本情怀的又一次全面背叛。虽说程朱理学,是在研究原始儒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朱熹只是理学集大成者,是儒学研究专家而不是儒学集大成者,理学也不是新儒学——儒学以人为本,理学以理为本。比如,先秦孔子编撰的《诗经》就充满了原始野性,充满了淳朴率性,充满了自由浪漫,这些显然与朱熹理学格格不入,所以,朱熹硬是将活生生的爱情之歌、生命之歌的《诗经·国风》解读得索然无味。

     开启于乾嘉学派的考据学,因为乾隆年间文字狱的重压,逼迫他们走向考据之路,最终走到了没有证据不说话的极端——科学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论都不要了,也导致清朝以后儒学的研究大多囿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如果忘却了儒家“人本”根基,其研究南辕北辙,偏离先秦儒家思想的轨道也越来越远。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必须寻根溯源,回到先秦,回到孔孟荀,甚至回到孔子,才能找到儒学的根本和精髓。如今,琳琅满目的儒学研究著作,或在沿袭汉代儒学的路径,或在沿袭宋明理学的路径,或在沿袭考据学的路径,忘却甚至背叛先秦儒家“人本”思想,其研究成果和相应著作难免误导后生,误尽苍生。

      十年深耕,只为把先秦“人本”伦理哲学带回当代,推动重建与现代文明相契合的人文精神。这是我重注儒家经典的初心和使命!

·  儒家 ·


     一是儒家开创人本哲学。儒家悲天悯人,以人为本,在“五张羊皮换一个奴隶,五个奴隶换一匹马”的价值体系中,孔子面对马厩失火,只关心马夫——奴隶,而不关心马。一向温良恭俭让的孔子听说有人用陶俑做陪葬品,居然以最毒的口吻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翻译成现代汉语:“首用陶俑做陪葬,他断子绝孙啊!”孔子如此敬畏生命,怎么可能有愚忠愚孝的思想出现呢?比如他极力赞扬管仲不像村妇村氓那样,陪葬公子纠,而是光明磊落地扶助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任齐国宰相40年,富国强兵,成就了一个强大的齐国;这才是大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解释本应当为:“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伪儒学家偏偏误导出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荒唐。孔子坚持认为君臣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二者有条件;孟子说得更明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宋代名将岳飞屈死风波亭,屈在读错书了,如果读懂了先秦儒家经典,尤其是读懂了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句,可以理直气壮直捣黄龙,或者做出其它更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选择!

     二是儒家开创民本政治。民本政治是儒家最重要的政治价值观念。《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的断句,因为学者的立场不同,断句不同,解读自然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攻击孔子推行愚民政策的学者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稍微中庸一点的学者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要懂得儒家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和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就明白断句只有一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确的理解也只有一种:“老百姓过得很好,就顺其自然,让他们在自然生态中快乐生活;如果过得不好或者做的不好,就应该以教育让他们增长知识和智慧!”这句话的断句和解读,可以就近在《论语》中取材,进行互证。孔子到了卫国,冉有陪同。孔子感叹:“卫国人口真多啊!”冉有问:“人口多了该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接着问:“富裕了,又该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让他们接受教育!”富民教民,其实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两手抓两手硬;当代文明依然还是这个范畴。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则强调:“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先秦儒家三位大师,政治观点和政治倾向何等一致!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今天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为中国人民谋福祉”的初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源泉。

     三是儒家开创生本教育。近年来,我曾多次拒绝祭孔活动,我觉得这些繁文缛节不是现代人应该传承的;我多次批评学生对老师行跪拜之大礼,我相信,如果孔子今天复活,他也会坚决反对。读《论语》就知道,孔子与学生亦师亦友亦兄弟,孔子之于学生有时像慈父,有时像朋友,有时像兄长,师生那么平等,教学那么民主,思想那么自由,全然没有汉代“设帷讲学”那种冷冰冰的师生关系。孔子急于有作为,屈尊见了卫国夫人南子,因为南子生性淫荡,孔子与南子“同车招摇过市”,学生子路愤然质问老师:“夫子是否与南子有苟且之事?”孔子对学生发誓:“如果我做了那种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若非如师如父如兄如友一样亲密的师生关系,学生何敢质疑老师的绯闻,老师又何须对学生发出“誓言”呢?孔子对颜回慈父般的呵护,对宰我严父般的要求,对子路兄弟般的深情,何等令人动容和钦佩!

     四是儒家主张自由恋爱。后世人攻击孔子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证据是孔子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中的“小人”是相对道德完美的“君子”而言,小孩子和人格尚未达到完美或完全独立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小人”,也就是普通人。这句话只是讲人性的弱点,女性和大多数尚未达到君子人格的普通男人都有这样的毛病:“亲近则恃宠而骄,疏远即生怨恨。”女人如此,男人何尝不是如此?除非你的定力非常强,人格非常独立,本领非常高强,不需要依附于任何个体和团体,否则有可能表现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人性弱点。我倒是有更多的证据证明,孔子的情感世界,伦理体系中,他提倡男女平等。

     证据就在儒家六大经典之一的《诗经》。一部《诗经》国风是主体,而国风则十之八九都是爱情诗篇。在《诗经》中君子和淑女完全平等,平等地追求爱情,平等地思恋爱人,平等地等待爱人,平等地对待爱情;《诗经》中男女相爱,充满了田园牧歌的色彩,相爱在城墙边——“俟我于城隅”,相爱在桑间濮上——“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相爱在小巷——“俟我乎巷兮”;《诗经》中的男女相思在床笫——“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相思在风雨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相思在在远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500多年后的我,在品读《诗经》的时候,依然被初民那淳朴、纯粹、热烈、奔放、唯美的爱情所倾倒、折服、陶醉。不知后世伪儒学家如朱熹等等,活生生地将如此唯美的爱情解读为“咏后妃之德”,伪儒学之虚伪竟至于此,如果推行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维持这些腐朽、歪曲的解读,年青一代能接受吗?能喜欢吗?当然,我要强调的是《诗经》还鲜明折射出孔子女权主义的伦理趋向,孔子三岁丧父,母子相依为命,他能不爱自己的母亲吗?他能不敬自己的母亲吗?孔子 “私生子”的出生背景——“野合而生”,也注定了他在选编《诗经》会选择那么多自由、自主的爱情诗篇,有没有证明父母爱情光明磊落的旨趣,有待考证!

     五是儒家真的也很爱钱财。后世伪儒者拖着嘶哑的嗓子呼喊:“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他们十分迂腐地强调:儒家重义轻利。殊不知,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既重视道德学问,也重视营生民生。孔子曾经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批评德行第一的颜回:“道德虽然接近完美,可惜家徒四壁,口袋空空;可惜啊!” 高调赞扬在后世伪儒看来似乎不务正业的子贡端木赐:“端本赐不屈服于命运,从事贸易,预测市场行情非常准确啊!”后世伪儒学者面对孔子率性地宣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可则从吾所好。”不知道作何感想?这句话直白翻译居然是:“如果财富可以合理得到,就算让我当保安,我也愿意干。如果获取不符合道义,我宁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由此可见,孔子和儒家绝不是后世伪儒学所描绘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脚踏实地、吃五谷杂粮的哲人。儒家也绝不是不懂经济,不懂营生,不懂技术的书呆子;樊迟问稼一章,只能说明农业技术科技含量低,不需要学校教育传承,像驾车这样的高技术活——类比相当于现在开飞机或飞船,孔门教育高度重视。

    五是儒家主张学术自由。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居然是被所有人误读、误解的名句,孔子的原意是:“主张不同,不谋求同一。”根据何在?其一:整部《论语》多次列举道家、墨家、农家、杂家批判儒门祖师孔子,但是却不见孔子和追随者有任何人站出来反驳他们的观点。这是什么呢?这是学术包容,这是儒家“和”文化。其二:《论语》中另外一句话可以互证:“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是孔子告诫自己弟子的一句话,攻击其余学派,害处很大。其三: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鲜明主张,“和”是儒家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尤其是孔子儒家。其四:孔子曾经问道于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也曾经向各个领域的先贤、大师虚心求教。后世伪儒学者与统治者合流,独尊“儒术”,排斥其他学派,制约科学技术发展,却把罪恶推给儒学,把恶名归给孔子。匪夷所思!

     六是儒家并非统治阶级代言人。五四运动以来,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孔子是统治阶级的代言人,顽固维护统治者和既得利益者。认为其证据是孔子说过: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很多学者将这句话解读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地位是不能颠倒的。这句话翻译错了,这个证据用错了:“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是教育学结论,先天禀赋很好的人和先天不足的人,二者之间的差距很难缩小。这是真理,先天不足者现代称之为智障学生,智障学生当然很难达到正常人的水平,更不要说与先天禀赋很高的人比肩。孔子终其一生的教育实践,就是将“小人”培养成“君子”,将“君子”培养成“士”,将“士”培养成“大夫”,诚如《礼记·大学》所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么能说孔子儒学维护既得利益者,为统治阶级说话呢?事实正好相反,孔子儒学是“为己之学”,是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能用以修身养心的学问,是引导鼓励人民走向优秀、追求卓越的学问。

     七是儒家积极入世且能担当。孔子为了谋得英雄用武之地,不惜与名声颇差的卫国夫人南子“招摇过市”,为的就是以自己的才智服务社会;他甚至犹豫,要不要跟臭名昭著的季氏家臣公山弗扰合作,并非为自己一己之私利,而是为苍生计;即便是周游列国,最终没有被重用,孔子依然选择以教育改变社会,儒家“以教为政”的传统,就是用教育培养有伦理情怀、有价值坚守、有理想信仰的人才,通过这些人才最终改变社会。由于宋儒“无事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恩”的悲哀,加上吴敬梓《儒林外史》的影响,儒家知识分子被嘲笑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书呆子,时至今日,很多上位者,依然经常嘲笑读书人为“书呆子”,这是逆流也是恶流。曾子对儒家知识分子的期待是这样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可以托付幼小的君主,可以托付整个国家,在大节上宁死不屈。比如周公姬旦托孤之重,辅佐成王,制礼作乐,成就数百年周朝盛世——世界历史上截至今天为止最长的王朝;司马迁因李陵之祸,为了传承天命,愿受极刑,成就史家绝唱——《史记》实际上是充满人本情怀的儒家经典作品,至少可以当儒家历史文学作品来读;韩愈为苍生而获罪,被贬潮州,积极教化,形成潮州文化,韩文公虽然离开人世千年,但是其影响至今依然存在;范仲淹为一介书生,镇守西边,西夏闻之而色变,二十年无战事;王阳明手无搏鸡之力,胸中自有百万兵甲,以数万地方杂牌部队,剿灭宁王朱宸濠数十万叛军。儒家不仅愿意担当,也善于担当。

     八是儒家主张政事从简。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翻译: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认真处理政事且取信于民,勤俭节约且以人为本,差遣百姓而不误农时。儒家认为治国必须做减法,抓关键和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历久弥新的治国理念。一是全心政务,取信于民。政务必须有心,必须用心,必须真心,一心为百姓。关键是建立政府的公信力,政府与人民不能够相互信任,政权就面临着信任危机,政权就不稳定。政府与民众的相互信任,来自于人与人的相互信任,这种诚信社会的建立依赖于教育,依赖于修养。二是以人为本,政事从简。现代社会穷奢极欲,铺张浪费,疯狂消费(全球经济发展动力都是人类的消费),资源日益枯竭,地球不堪重负;长此以往,国将不堪重负,地球将不堪承受;所以,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三是根据节令来安排百姓的劳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基本功是有序管理,有序发展。以儒家的政治智慧解决社会治理问题:政府不与民争利,不铺张浪费,不劳民伤财,不穷奢极欲;政府够用就行,民众够用就行。如是,则盲目追求GDP的问题可以缓解,生态文明会持续进步,贫富悬殊问题亦可缓解,诸多社会矛盾可以缓解。

· 结语 ·

     当然,先秦儒家与现代文明高度契合的思想和主张,远远不止这些!对个人、对家庭、对家族、对社会、对国家、对天下很多的主张都是人类应该珍惜的共同财富。时至今日,仍需要深度发掘。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各有分工:欧洲哲学侧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哲学侧重人与神的关系,中国儒家哲学侧重人与人的关系。自然人与自然人的关系:忠实与诚信;与血缘长辈、长者关系:孝顺与尊敬;对于后生、后辈的关系慈爱与包容;对年幼平辈的关系:关心与帮助;也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不一而足。儒家哲学的社会基础是农耕文明,聚族而居,充满人本情怀、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在战争中儒家文明表现出“兴灭国、继绝世”的担当和包容——比如武王灭殷商,却封纣王的两个儿子为王,并且把殷商后裔相对集中在宋国以保存其血脉——这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截然不同,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在族群战争中,往往一方对另一方采取斩尽杀绝的血腥政策。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读到《论语》,惊叹中国文精神发轫之早、成熟之早,把《论语》介绍到欧洲,对欧洲哲学家们完成了人本哲学启蒙,从而为欧洲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准备。

     儒家核心范畴是三个:其一是仁是内心的修为,是人格的完善,仁在《论语》语境中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一切关于心性修养的内容,都可以纳入“仁”的范畴;先秦儒家三圣,孔子最强调“仁”。其二是义是社会的责任,历史的责任,族群的责任,当然包括对家庭的责任,对个人的责任。像孟子“平治天下,舍我其谁”那当然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和担当。先秦儒家三圣,孟子更重视“义”。其三是礼是人与人关系,是秩序、法则、方法、形式。先秦儒家三圣,荀子的思想侧重在“礼”。

      先秦儒家思想属于伦理哲学,具有坚实的社会实践基础和厚实的理论基础,是一种独立于当时政治体制的哲学体系、价值体系、思想体系,是儒家思想的源头和正宗,与现代文明高度契合,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矿藏!传承和发展其精神是中国人的天赋使命!

● ●

● ●

诗经心读

柳恩铭《诗经心读》

广州出版社2022出版

当当、京东等平台热销

论语心读

柳恩铭《论语心读》典藏版

广州出版社2020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外延烧孔子热【转帖】
付长珍:此心“安”处——论儒家情感伦理学的奠基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儒学的根本价值
传统与科技
诗人 丨 埃兹拉.庞德: 为西方世打造一座 “ 儒家乐园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