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壹收藏 人物专访】林门高足庄希祖:此生,一切皆缘

成贤街的巷子不是很宽,却历史悠久。明朝在此建立最高学府——国子监,这条街就成了即将准入仕途的学子们所走得必经之路,故名“成贤街”。几百年来,两旁绿树成荫,店铺林立,出了不少名人、贤人。“于喧嚣中择一僻静之隅”,这是庄希祖的处世之心。

清早,听着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一边临帖,一边咿呀,这是庄希祖最惬意的一刻。许是上海人的缘故,不光爱听苏州评话,交谈间偶尔冒出的几个发音,依然可知他“乡音未改”。“于尘世中循机缘为之”,这是庄希祖的善心之义。






心怀惠济寺的三株古银杏



这几年来,最让庄希祖念念不忘的是千年古刹“古惠济寺”门前的那三株古银杏树。相传是萧梁时期,昭明太子萧统在此读书时亲手所种。聚千年天地之灵气的三株银杏树“十人围干”,所皆白果为无心果,是银杏中的珍品。


1978年,“当代草圣”林散之“见之忘返”,曾挥毫写下500余字的长诗《古银杏行》加以赞颂。林老还为三株银杏树分别取名为“千年垂乳”、“撑天覆地”、“雷击复苏”。也许是受恩师林散之对这三株银杏树深爱有加的影响,也许是这三株古银杏树本身对庄希祖所产生的心灵震撼,他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捐出11幅作品,参加修复惠济寺的艺术慈善活动。其中一幅6尺整张的楷书《古银杏行》可谓是庄希祖的精品力作,他认为这是“机缘善事”,应该认真地去做,也是延续恩师林散之的善心。


在2015年12月28日,庄希祖与林散之之子林筱之共同举办了一场“散翁遗韵·儒林知希——林筱之、庄希祖书画联展”。展览上慈善拍卖所得部分款项也用来修缮恩师林老的故居。事后,庄希祖坦言:“恩师给我的是泉水之恩,而我做的仅是‘滴水之报’。”


晨露 38*38cm


回忆与恩师们的二三往事


庄希祖说,他一生的所得,最应该感谢的是他的三位恩师,林散之、萧娴、高二适。许是小时候父母离世过早,几乎没有感受到父母之爱的庄希祖,对恩师们的敬爱与孝顺油然心生,不用言表。说起恩师们的品德与艺术造诣,庄希祖如数家珍。


3岁时父亲去世,12岁时母亲离世,庄希祖的童年甚是可怜。1958年,18岁还不满的他就要自己出来工作。父母离世后,一直跟着舅舅一家生活,而舅舅家也有四个小孩,生活也很困难,懂事的庄希祖就想赶快出来工作,帮着舅舅养家。当时,大庆石油工厂在招人,庄希祖很想去,但小小年纪离家这么远,舅舅又舍不得,觉得太苦了。当即就写信给在南京新华印刷厂工作的亲戚,问是否可以让庄希祖去当学徒工。没想到厂长答应了,庄希祖这才从上海来了南京。到了南京以后,上海又大量招工。“我不当上海工人,来当南京工人哦。”至此,庄希祖还笑言,“这就是跟南京这座城市冥冥中注定的缘分呀。哪知道是跟三老结缘啊!”


从小酷爱书法的庄希祖到了新华印刷厂,空闲了也不忘在印刷纸上写写画画。有退役复员来印刷厂工作的同事看到了,就向庄希祖推荐说他隔壁住的是大书法家萧娴。愣头愣脑的庄希祖还不知道萧娴是谁,又听说是康有为的学生,觉得了不起,要去拜师!萧老的宿舍离庄希祖的宿舍才5分钟路程,就这样庄希祖正式登门向萧娴拜师,那一年1972年。在这之前,庄希祖是用毛笔蘸着黑墨水在印刷纸上写的楷书,又黑又浓,萧娴一看以为他喜欢魏碑,就让他开始学写《郑文公碑》,这才算是领入门吧。


1973年,林散之因为工作调动来了南京,而宿舍正好分到了庄希祖隔壁宿舍。于是,他又向林散之拜师,跟着“一墙之隔”的林散之学习。当时,林散之一看庄希祖的作品就说:“手要悬起来!写柳公权。”庄希祖立刻肃然起敬,心想林散之竟能看出他没有悬臂。于是,庄希祖的兴致来了,每天去林散之家读帖磨墨。“磨墨手臂悬起来,手要画圆。”林散之这简单的一句话让庄希祖终生受益,他后来悟出了“草书就是画圆,大圆套小圆。”至此,他对林散之的敬佩之情更深厚,还得了林老一幅对联:读书真事业,墨磨静功夫。这幅对联,庄希祖至今还珍藏着。


恰逢当时,高二适经常去林散之家,常看到年纪轻轻的庄希祖在那学写字。几乎每天下班了就跑去林散之家,因林散之推荐,他也就拜高二适为师。回忆高二适时,庄希祖竖起了大拇指!原来,高二适每天练完字,不满意的都叫小孙女拿去对面的老虎灶烧了。应酬之作从来不留,这也是高二适对自己要求极高,作品存世量少的原因。而且,高二适性格秉直,不屈服于权贵,有官员要求他写字,他坚决不写,甚至还吵起架来。


从拜师、学艺到后来的人生阅历,庄希祖一直在感慨:“我这辈子的一切所得,都是恩师们给我的。”所以,他一直想着知恩念报。



积翠重苍图 137*69cm


奔走十八年陆续建成四老馆


“金陵四老——林散之、萧娴、高二适、胡小石”在庄希祖眼里,他们是民国书法的最高成就代表。然而,对于目前“四老馆”还是江浦区区一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庄希祖深感惋惜。


采访期间,庄希祖起身去取了一本破旧的笔记本。摊开,发黄的纸张,处处斑驳的痕迹,庄希祖一下子就翻到了那页:上面清楚地记着“四老馆”分别建成的时间,以及捐赠作品数量。


198 8年,林散之还在世的时候,一共捐赠书作170件,画作40件,算是林散之纪念馆成立。第二年,林散之去世了,他的纪念馆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无人问津,一直等到1992年才得以扩建。“这得感谢两个人,江浦县(现南京市浦口区)当时在任时的县委书记戴宗宝和副书记张继平,真可谓功德无量。”庄希祖一一细数,感念万分。


1997年1月,萧娴去世。去世前,萧娴住在玄武湖公园里面。庄希祖联合其他几个萧娴的弟子就商量,想给萧娴在玄武湖公园找一个合适的墓地,立个像。因政府有规定,不能在公园建墓,这事也就作罢。但“事有机缘”,就在那时候,有来访单位领导想要参观林散之纪念馆,在互相交流中,庄希祖才把“正给萧老找墓地”的想法和盘托出。戴宗宝书记和张继平副书记当时决定,如果捐赠馆藏作品,就答应给萧娴建馆。庄希祖惊喜万分,立刻驱车去萧娴家,把这个消息告诉萧老儿子、女儿。萧老家人商量后,于1997年2月14日签订建馆协议,捐120件作品。第二年10月,萧娴纪念馆就顺利开馆。


因自己的恩师林散之和萧娴的馆都已经陆续成立,庄希祖就很想让恩师高二适的墓地也迁过去,就亲自找到高二适家。很巧的是,当时正好高二适在菊花台的墓地要迁,于是乎,高二适儿女立刻答应迁墓,建成高二适纪念馆,共捐赠80件作品,还包括线装书上撕下来的题跋。因高老作品存世量较少,庄希祖一人力捐了8件作品。至此,萧馆建成的当天,高馆破土。1999年,高二适纪念馆算是正式成立。


四老中的另一个胡小石,1962年去世,庄希祖本人并未谋面。也是机缘巧合,1984年,庄希祖上黄山游,恰巧碰到了胡小石的孙女婿。因有缘认识,胡小石的孙女婿就介绍庄希祖去拜访了胡小石的大女儿,说出了建四老馆的来意。胡小石的女儿欣然同意,却苦于手上没有胡老的作品。而此时,更凑巧的是,听说胡小石的大儿子在美国保存了一批胡小石的作品,并未在文革时被炒,完好无损。胡小石儿子也答应无条件地捐赠200件作品,然而,本来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江浦县换任,遇上江浦和浦口合并,胡小石纪念馆直到2006年才落成。


从198 8年,林散之纪念馆的建立到2006年胡小石纪念馆的落成,这18年间,庄希祖各处奔波。“我只是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有其他人的努力与帮助在里面,但这也是我对三位恩师最大的报恩。”庄希祖谦虚地表示。



水调歌头 170*134cm


挥毫只是为了文化传承


除了恩师们的教导,自然少不了天分与努力。庄希祖几十年来潜心研究隶、楷、行、草诸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庄希祖秉承老师们的宁静淡泊,笃实温厚的品行,其作品,无不给人以端庄、静穆、沉稳、纯正之感。著名书法家黄惇先生曾评价,“在南京,书坛无不知希祖兄是三老弟子。三老者,林散之、高二适、萧娴也。他的书法从三老那里获得了丰厚的滋养。希祖向来尊师重义,诚实不虚,亦不标榜自诩,但他于书法的见识和实践最恰当地继承了三位先生的艺术品格——独立。唯其独立,故有舍得。”


从书艺四十多年,其书画价值与其低微的润格是及其不相称的,而庄先生淡然笑言:“只要老百姓喜欢,我就愿意挥毫,归根结底这也是为了文化的传承。” 



 


《壹收藏》订报/广告/咨询

电话:025-8468703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社活动--雨发生态园
2021名家真迹报道——著名书法家桑作楷
金陵四老,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适、萧娴。...
访高二适、胡小石、萧娴纪念馆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
他是书坛“大器晚成”的典型 ,其 作品原则上不准出境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