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弟子规—做人的根本

弟子规—做人的根本
    第1集
    王贵清老师主讲 2009/12/12
    尊敬的各位长辈,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弟子规—做人的根本”,大家看了这个题目,《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我在二00五年,从二00五年五月份,被老师派往山东的庆云,去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弟子规》,在那一待,待了四年的时间。在这四年当中,跟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一起来学传统文化,还有新加坡的朋友、香港的朋友,还有德国的朋友、美国的朋友都有。在这四年的学习当中,验证了一点,《弟子规》确确实实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人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举几个例子,一起学习的有一位男士,他在社会上是一名浪子,带领一帮兄弟们在社会上混,还曾经坐过牢;学了《弟子规》三年多,变成一个孝子,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还有一位离婚的母亲,离婚十二年,学了传统文化之后,跟她的先生重新破镜重圆。还有像十五岁的学生,跟人家打架都动刀子,学了之后变成一名孝子,并且立志要弘扬传统文化。

    还有一位,跟我们一起学习的还有一位老师,她原先是家长,后来由于自己做得非常好,我们选出来当老师。她是怨她父亲,在心里面怨恨他父亲十多年的怨。因为她母亲走得早,她父亲娶了一个继母,继母非常虐待她们姐弟两人,虐待到什么程度?她弟弟甚至要把喝水的水缸里面放上毒,要全家同归于尽,就这种心。后来学了《弟子规》,姐弟把对继母、对父亲的怨,十多年的怨化掉,然后当面给父亲、继母跪下认错,还接过来能奉养。确实,《弟子规》能让人离苦得乐,能让人转祸为福,能让人趋吉避凶。昨天我们梁先生讲到,《弟子规》还能救这个世界,这是真的。七十年代,汤恩比教授就讲到,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有两种学说,第一种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儒家文化,第二就是大乘佛法。这两种学说都在哪里?今天我们怎么样?手里就攥着能解决整个世界问题的宝!

    我自己也是因为学了《弟子规》,学了传统文化之后,人生才从一种非常苦闷走向了幸福。我原先也是一名小学教师,一九九二年参加工作,到今年二00九年,一晃已经十七年了,不算长也不算短。我教学的经历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苦、乐两个阶段,前十一年教得很苦。圣人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我没得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孟老夫子的一大乐。然后我们经常说,“老师是人类的灵魂师”,这份工作很神圣,今天向大家坦白交代,当时我真的没有感受到这种心境。我苦到甚至想逃离教育界,想逃离,一上班就想着每周的两个休息日,盼着暑假、寒假,很累,身心俱疲。看到学生,自己虽然努力在教,但是看到学生的道德还在一届不如一届,往下堕落,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为什么,很苦。后来我是在二00三年的十月,把蔡老师盼到了海口,接触蔡老师之后,我的人生彻底发生转变,由苦变成了乐。

    为什么同样从事教育工作,前后却截然不同?现在我明白了,因为我学传统文化之前,人生很茫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心里经常活得不踏实,然后随着这种功利的教育,也在随波逐流,所以过得很迷茫。后来学了之后,人生才有了明确的志向,原来说“读书志在圣贤”,这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不是索取的多少,而是为后代、为这个社会付出多少,用我们短暂的一生,给这个社会、给后代留下了什么。后来才感到人生快乐,教学有了乐趣。天天早晨,由原先不愿意上班,我天天早晨第一个上班。一想到要上班了,走进宁静的校园,一想到见到我的学生,心里面就非常的兴奋,就是打个比喻,好像有一种初恋的感觉。所以每次我都是,从家里到我学校很远,天有的时候还黑,我就开始出门了,要走四十分钟,骑摩托车要走四十分钟。当我走到,每次上班路过一座高架桥的时候,走到高架桥的顶端,那个时候正好是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每次走到那里,我都会把我的腰直一直,深深的呼吸几口新鲜的空气,心里:“原来人生也会如此的美好!”有这样一种感觉。所以人生活得非常有劲,我们东北话说有劲,第一个到校。

    我记得那是在一次,有一次开元旦联欢的时候,每个班,学校都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联欢。联欢的前一天,元旦前一天,全校老师晚上七点半会餐,当时要走之前,我看我们班灯火通明,学生正在抓紧时间布置班级。我就跟我们校长告假,我说我回去看看我的学生,请校长批准,我不放心我的学生。其实也不是不放心,我觉得跟学生去一起布置班级是一种幸福。然后我就回到班,我一进班级,学生们光着脚,桌椅,班级布置得已经非常漂亮,我脱掉鞋跟学生一起干。布置完之后,已经是八点半钟左右了,走出校门,万家灯火。我们学校在大学的院内,我们要走一段路才能到校门,七、八个学生围着我,边走边说话,然后学生有的把我的手抓得很紧,有的把我胳膊跨得很紧,我说:“你们抓得这么紧干什么?”结果学生说了一句话,他说:“王老师,我怕以后就见不到您了。”因为我教的是从五年级带上来,教的是毕业班,当学生说出这句话之后,鸦雀无声,我内心既有一个为人师的幸福、感动,更有一种为人师的那种使命感。

    一名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太深远了,我就是因为遇到了一个明师,明白的明,不是有名的名,遇到了一位明师,蔡老师,我的人生彻底发生转变。所以我深刻体会到,我也要做一个我学生人生当中的贵人,引领他们要走向光明的坦途!在一次学生写的作文当中,一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叫“感谢恩师”,我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我全身一震。因为我前十一年教学生涯,没有一个学生跟我说感谢恩师,结果我把传统文化带进学生生命中的时候,孩子却写出了感谢恩师这样的话。他在文章当中提到,他为什么要感谢老师?他说我把中国文化带到了他的生命当中,他人生有了明确的志向,他这一生知道干什么了。另外他说,他懂得了怎样孝顺父母,孝顺父母原来是很快乐的,他要感谢恩师。所以我们体会到古代为什么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去世了,守丧三年;老师去世了,心丧三年。像孔老夫子的学生子贡,为孔老夫子守丧六年,那种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义。因为老师给了他,引领他走向光明,让他有了智慧,甚至让他的子孙、让他的家族绵延很长久。所以我们体会到,所谓“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孩子、下一代的命运掌握在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的手里。

    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当我人生有了志向,变得快乐、幸福,我发现学生也跟我一样变得快乐和幸福。什么是教育?这个就是教育。因为我没有学之前,没有学中国文化之前,我也会经常跟学生讲,你们要听父母的话,你们应该快快乐乐学习,你看今天你们这种生活环境多好。但是我发现,学生学得还是很苦,乐不起来。大家说为什么?因为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工作很苦、生活很苦,自己都没尝到乐的滋味,如何把孩子引向快乐、幸福的人生道路?这是不可能的。当我自己快乐,自己人生目标明确,孩子自然也就跟上来了。正己才能化人,这就是教育的本质。而今天我们接受的教育是什么?是功利的教育。蔡老师可能在前几天讲到了,美国一位教育部长向全世界宣布,他说我们美国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教育。为什么说失败?他说我们是把人当作工具培养的一种教育,当作一种工具,什么工具?“读书志在赚钱”。把人当作一种欲望的工具在培养,人怎么能不苦?他说我们要学习东方的人文文化。什么叫人文文化?真正把人当人培养的文化,叫人文文化,那就是我们老祖宗的圣贤教诲!真正是以人为本、以德为本,这是教育的实质,人才会有可能快乐、幸福。

    刚才我们谈到教育,中国有句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话把教育说得一清二楚。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成龙、成凤,愿望是好的,但是我们要“君子务本”,问一问自己是不是龙?是不是凤?所以要想孩子有成就,要求谁?求我们自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要求己。自己要有真实的德行,才能带出有成就的孩子,像范仲淹先生一样。所以教育的实质确实是正己化人。我们今天学的才艺,它跟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司马光先生讲得非常好,他说“德者,才之帅也”,是才华的统帅,是才华的灵魂;“才者,德之资也”,资助,才华是资助德行,造福人类的,这是德、才的关系。所以教育的实质一定是先教德,“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后教才。这就是我们今天教育,为什么培养出来的人,家长苦、老师苦、学生苦,因为把教育的“教”前半部分的那个德,那个孝忽略了,直接在枝末上教才。所以我们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不知道为什么学。

    “隐其学而疾其师”,隐其学就是厌学,疾其师就是还怨老师、怨家长;“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学习怎么这么难!到底有什么好处,不知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教学的状态。老师教得也是“师勤而功半”,很勤苦、很辛苦,但是收效甚微,没有教德!教了德之后,我的感受是什么?是“师逸而功倍”,老师教得很轻松,效果又非常明显。学生是什么?是学得“安其学”,学生安住在学业上,“而亲其师”。安其学必然“乐其友”,同学之间互相的学习、切磋,然后是“信其道”,亲其师必信其道。所以这个先后次第怎么教?今天我们为人师、为人父母者,一定是德为本。态度决定人的命运,不是高学历、不是高才华,那个不会决定人的命运。如果没有德行做根基,才华反而还会成了人生的障碍,老祖宗一句话就盖棺论定,“才者,身之灾也”,这是指没有德行做根基。

    下面我就具体的跟大家,在我教学当中,如何把这些《弟子规》上正确的人生态度,植根在孩子的心里面,做一点交流。首先我们谈“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首先,学习一定要立志。我们知道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先生,那是被称为宋代第一人、百世之师、一代贤相、一代大儒。他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成就?他八岁就立下宰相之志,他人生有目标。人生一有了目标,他就会按照这个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与目标无关的,一切他都会放下,所以才会有成就。他在读书的时候,他二十三岁知道自己的身世,在他两岁的时候,他父亲就走了,他跟他母亲,他母亲又改嫁到当时一位县官朱文翰的家里。二十三岁,他知道自己原来是范氏家族的后代,当时他非常感慨,他说范氏家族到我这一代,居然衰到这种程度。于是他跟母亲洒泪辞别,他说:“母亲,十年之后,儿来接您奉养。”然后径自到南京的南都学社去求学,他立的是十年。

    结果他在南都学舍求学的时候,是每一天都没有解衣就寝过,吃的是饘粥糊口,就把米熬出粥之后,凝固,分成四半,早晨两份,晚上两份。吃的菜是什么?韭菜花,韭菜切碎,拌点盐巴。五年!容不容易?五年吃饘粥糊口,我们吃同一种菜,我们吃上一个月看看。为什么他能?这个值得我们思考,因为他的心不在这些吃上、穿上,完全在他的志向上。心一有志向就定了,定了然后就安,安了就乐了。所以他五年当中大通六经之旨,尤其擅长《易经》,五年就通达了经的道理,不是背下来。我们想一想,他这种学习的动力是什么?是不是他立定那个大志?一提到范仲淹,我们就知道他的志向是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是学习的动力。他母亲在那盼着儿子早日功成名就,他读书还有一个动力就是这种孝。为天下是大孝,为母亲,那都是学习的动力。人有了孝心,“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所以古代这些读书人,我们去看历史,没有一个不是大孝子的,这些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大孝子,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范氏家族,他培养出的四个儿子都是国家的栋梁、重臣,一直绵延到清代,绵延一千多年不衰。这与范仲淹先生立的那个远大志向,他的风范,他的胸襟、气度,给他子孙做出了榜样。所以我想,范仲淹先生不一定跟他儿子天天讲那么多道理。你看我们一天,学中国文化之前,可能天天为人父母、为人老师,都会跟孩子讲很多大道理,但为什么效果不彰?因为我们讲是讲,我们没有怎么样?给孩子做出来,口是心非。根还在自己,正本清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流水清澈,哪的水要清澈?源头的水要清澈。谁是源头?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的就是源头。所以我们不要怪孩子,“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这是真正明白人,这是明白人。

    当初我分享完这个故事,我们下课了,有一个同学跑出来就说:“王老师,我要做范仲淹!”今天孩子不是不好学,是真的没有人给他做出榜样,他无路可走。今天说苦,其实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他们更苦,三座大山的压迫,老师、家长、社会,他没办法。压到最后怎么办?有没有自杀的?有!你看忧郁的、精神分裂的、自杀的,在今天社会不是什么稀奇事了。我们只注重他知识技能的成长,却没有重视他最根本,决定他一生命运的人生态度的成长,那是根本。今天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明白了,我们要给教育正名,教育是什么?是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一个德行的风范,把孩子教成一个善人、君子、贤人、圣人。读书志在圣贤,把他真正当人看,当人培养,这是教育。

    后来我跟我的学生就说:王老师今天跟大家立志,我的志向就是读书志在圣贤,向孔老夫子学习。我立定志向之后,然后我要求学生,你们跟家长回去商量,好好慎重的抉择,你这一生立什么志?商量之后,都写成书面材料,然后每个人当着全班同学读自己的志向,最后还张贴到后面的板报上,经常要看一看,“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不能忘了。有的学生立志当外交官,一个女同学,早晨四点半就起床,她父亲说:“妳起来这么早干什么?”撵她去睡觉。她说:“不行,爸爸,我立志当外交官。”她早晨做两件事,一个是学英语,一个是读经典。她说:“我要英语学好了,我把经典要翻译给外国人去学。”我们给孩子在前面引导,做出来,孩子他就跟上来了!还有的孩子立志要当什么?当一位好母亲。这个重不重要?“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亲的房间是圣贤人诞生的地方。“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因为我们分享范仲淹、孔老夫子、孟子,都是由圣母,他的母亲教出来的。所以她想做一个好母亲。还有个孩子说,我想将来就当一名教《弟子规》的老师。师志如己志,当初我就是因为受到老师这分感染,蔡老师早出晚归,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多次累病,从来没有埋怨,就为了让人,让下一代能够闻到圣贤教诲,过上幸福的生活,不疲不厌,一直做到今天。当时我们就看到老师这种,被老师这种精神感动,我们后来也是毅然辞职,专门从事传统文化的工作,所以今天才坐在这里跟大家结这个缘。

    所以首先要立志,范仲淹先生立的志向是大志,是有德之志,所以立志我们要立大志。志向有五种。第一种是“大志”,志与仁义合,志向与仁义合,济世救民,这是大志;第二种志向是“高志”,志与情合,爱国家、爱民族、爱文化、爱父母、爱妻子、儿女,这是高志;第三种是“壮志”,志与理合,与道理相合,则创造发明,建功立业,这是壮志;第四种是“卑志”,自卑的卑,志与欲合,与欲望相合;最后一种是“危志”,危险,锻炼身体,还有学一项技能是为了什么?报仇的,与仇合。我们看看,我们自己为人师、为人父母,我们今天的志向是什么?我们把我们孩子引领到哪个志向上?这个我们可以对照一下,是不是基本应该是这个志(卑志)?志与欲合,读书志在赚钱。你看我们给孩子选择学校,选择哪所好,然后什么科系,目的都是什么?比如说,让孩子要考什么医生,目的是什么?让孩子要当律师,目的是什么?如果一个律师,他要是为了赚钱、为了欲望,他会制造多少冤假错案?一个医生如果为了赚钱,他手中的手术刀就不是手术刀,那就是屠刀了!所以今天人上医院是不是都害怕?一个老师,如果也是志在赚钱,那个罪过就大了,为什么?他毁掉的是师道!承传传统文化,一个人有没有成就,根在孝亲尊师,孝道跟师道。我们学校有一次校长开会,校长就跟我们这些老师说:“我们的老师,你们不要收家长的礼!家长跟我说,你们一手拿着我们送的钱,一手教我们孩子知识,你们还有什么资格当孩子的老师?人格已经被人踩在脚下了!”我们毁掉的是师道,上无以对祖宗,下无以对子孙。孔老夫子是万世师表,是我们的榜样。人为什么古代如此敬师?因为他真正表演出了至高的德行,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确实要提醒自己,当老师说实在的,我今天非常庆幸,我没有离开教师这个行业,原先是想逃离,现在很庆幸。如果我们教出一个孔子,您功德无量!能当老师都是祖上积德的,这是真的。你看孔老夫子是不是老师?第一个创办私塾;孟子、佛家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伊斯兰教的先哲,都是从事教育,教育才能真正利益千秋万代。我们有幸居然也在里面了,好好干!立志要立大志,自己要立定志向。立定志向之后要立志有恒,恒心的恒,有恒为成功之本。我们看古人,他为什么成就如此之大?他一旦立定一个正确的志向之后,一生不变,他会用一生的精力去实现自己的志向。比如说李时珍,他立下济世救人的志向,用二十七年编撰一部《本草纲目》,今天这部著作还被人所青睐,二十七年做一件事。《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先生,他用十九年完成这一部历史名著。真正专注,立定志向去完成一件事,他所留给后人的都是千古道德的文章,才能警醒、利益后人。

    今天你看我们的下一代,他一生做多少件事?从这个公司,一会跑到那个公司,一生可能换了好多工作,最后的结果是时间浪费掉了,短暂的一生消磨掉了,一事无成,人已老。心不定,不知道干什么,就是眼前想挣点钱,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所以今天我们要想孩子有成就,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能看多远?我们能看一百步,孩子就能走到一百步。如果我们今天就局限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为小家庭挣点钱,自己享受享受,孩子的成就也就是在家庭那么大的范围,所以孩子的成就跟我们是一体的。你看孝道的“孝”,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上一代有德,上一代有智慧,下一代就好,这叫一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殃及子孙,这是教育。所以我们今天明了了,教育是要回过头来求我们自己,然后才能带出好的下一代。立志还要有根。立定大志了,怎么实现大志?我们看教育的“教”就明白了,从哪里开始下手去做?孝,孝是做一切事的动力,一个人只要他有了孝心,他会克服一切困难。这个等一下我们再具体分享。

    跟大家先谈的是立志,立志完我们谈到学习,要学,当然今天学的这个知识、技能也是学习。但是我们也要清楚一点,人要理智,当我们疏忽了德行的根基,我们今天用十年、二十年学来的东西,拿到一个文凭。我们想一想,我们用二十年时间学来的东西,我们走向社会,我们用到了多少?二十年就为了取一个文凭,有几个二十年?而且拿到那个文凭,我们面对人生这个真实的大舞台,待人处事接物,经营自己的人生,夫妻怎么相处,父子怎么相处,朋友、君臣怎么相处,仍然不懂!所以圣贤教诲谈到的学习是什么?是真正让我们有智慧,人生需要智慧去面对,让我们放下烦恼,让我们真正心灵,人性的光辉从欲望当中解脱出来,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教诲,跟今天所谓的教育不一样。今天的教育愈学,欲望怎么样?愈多,欲望的路是一条不归路,哪有幸福可言!我们一定要清楚。

    首先需要学要明理。所以我自从学了之后,因为我是半路出家,三十三岁才学到圣教,我觉得太晚了。所以我虽然当时在学校里,我带了六十名学生,当小学老师其实是很辛苦的,我就抓早晨。比如说,我有时候就是三点半就起床了,我一天早晨必然要听两个小时的圣贤,《弟子规》,或者读经,每天必保证两个小时,晚上回来我还保证两个小时,自己要学!因为自己不学,怎么利益自己的学生?不可能。自己早一天明白,早一天提升德行,才能让孩子早一天从水深火热当中解脱出来。有的为人父母、为人老师的可能在想,我没那么多时间。有志者事竟成,上班的路上可以听耳机,把四十集“幸福人生讲座”灌进去听;我们为人母亲做饭的时候,可以在那边放上,做家务的时候都可以放着听。只要有心,就能学到东西,随时自己抓时间。所以我是第一个到校,到校之后是七点钟左右,我往那一坐,我就开始读经。学生一进来,大家想一想,会怎么样?正己化人,学生很快就走到座位上拿出书。七点到七点半,我是必保读经时间,七点到七点半。然后每一节课的课前三、四分钟,是轮流每一个同学带一天,读什么?读《弟子规》。长时的熏修,才能把人的思想变过来。

    所以落实德行教育,大家要记住,不要急功近利,“落实一个月怎么还没变化?”这个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欲速则不达,长期努力提升。这是早晨,就是我起来,我学习的一种状况。比如说利用放假时间,就像大家一样,牺牲休息时间来学习。这很不简单,这是一种使命感。比如说利用放假时间,比如说读《论语》,我会每一天读《论语》,一天一天坐在那读,看李炳南老师的批注,没事我就听,一坐有时一、二个小时就过去。跟古人对话、读古书,其乐无穷。我们今天真的要跟对人,跟不对人,自己人生有可能就走偏颇了。要跟谁走?跟着我们老祖宗走,老祖宗是有五千年的教学智慧、经验,经过五千年时间的检验,我们还不要吗?我们要一、二百年的教育吗?我们要跟五千岁的老人走才是聪明,才是有智慧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是把孩子当成实验品,实验实验,一看不对,错了,再重来。学生能重来吗?一个人的心灵完全都污染了,你说能像产品一样说不要、扔掉吗?污染之后你再让他还原,我们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是孩子的保护神,是孩子生命当中的贵人、恩人,我们做不好,对不起孩子。

    我们谈到“学”,我把学跟习分开,“习”是什么?学完明理了,习是要落实在生活当中,因为经典,《弟子规》就是生活,落实不到,还是没用。背多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反而增长傲慢。要力行,从我们老师去做。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弟子规》上有一句,“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这句话,这个人生态度重不重要?听到别人赞叹,战战兢兢,我没有你赞叹的那么好,但是我要向你赞叹的那个方向努力;听到别人给自己提出过错,闻过喜,闻过欣,高兴,因为我又可以改正错误了,我人生又可以提升了。这样做下去是什么?结果是益友来,损友却,愈来愈多的好朋友都过来了,人生会减少多少的障碍,有雅量接受别人的建议。反过来,如果不能够有这种雅量去接受别人的劝谏,自己人生会障碍重重。东北有一句谚语,叫“听人劝,吃饱饭”,这些谚语都非常有道理。但是人往往都是很容易迷惑,愿意听别人的好话,人一说不好,马上脸色就变了。很多有智慧的长者在身边,人家都帮不上我们,不敢说,说了我们马上就没那个雅量去接受。所以能不能遇到贵人,不在外,在自己有没有受教、恭敬的态度。

    这句话,当初我跟蔡老师学《弟子规》之后,老师后来把讲《弟子规》,在海南的时候,把讲《弟子规》这个任务有一天就推给了我。深圳机缘成熟了,老师要到深圳去,然后说:“王老师,你先替我讲一段,回来再给我。”,老师是怕我有压力。如果老师说:“你就讲了”,我可能就双手摇上了,我不行!老师说带一段,我还有可以依赖、依靠的,我说:行!结果一讲,讲到今天就没下来。老师想成就一个学生,今天还得非常小心,因为我们的心灵都很脆弱。今天是老师怕学生,一不小心把学生就伤了,太脆弱了。所以如保赤子,像呵护婴孩一样那样小心,不容易,当老师,为人老师者不容易。但是虽然不容易,愈不容易,我们愈要努力去做,说明这件工作太重要了。我这一路上讲来,我最忠实的听众、最忠实的守护者是我的太太仉老师,她下午将跟大家分享。修学的路上,要善友相依,没有善友经常提醒自己,说不犯过错,或者发现自己错误,太难了。老夫子在《论语》当中,发出千年的慨叹,什么慨叹?“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说我真的没有看到一个人,能够实实在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面对它,真正去改正的人。我们不要被老夫子慨中了,我们不要让老夫子失望,我们就是要真正面对自己的过错,怎么样?“如斩毒树,直断其根”,不能够不忍心,这叫自爱。

    仉老师她一路上,每次她听课,她就给我在下面记,然后我讲完课都已经都九点,晚间九点多了,骑上摩托车,我们俩一起回家。她一上摩托车就给我提,很急,太太是助夫成德,先生是领妻学道,夫妻之间是道义之交。结果她就跟我提,“你这句话说得不太恰当,把人都伤了。”如果我今天讲课有伤到大家的,大家原谅。然后提的时候,其实跟大家说实在话,不想听!嘴上说,“嗯,好,提得不错,要改。”心里想,别提了,我心都流血了!真的,刚开始是这样一种心态,愿意听好话,知道得让人提,但又不想让人提。她一上摩托车就开始提,一句接一句,我说:“妳能不能回家再提?能不能让我喘口气?老师不都说了吗?提缺点之前,妳先说我几句好的,给我点信心!”提人缺点之前,大家要注意,要先美其长,先要赞叹几句,人心不可忽!然后他一欢喜,好,我们再,真正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后面我们就开始提,才能达到效果,这是待人处事接物的圆融。

    一路上,一回到家,她把生死簿就打开了,一条一条的给我说上。然后我说:“好,我改。”她说:“你这句话说的,我觉得言为心之声,你是傲慢。”我说:“是,我改。”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那个改、忏悔都在造假。我心里在想,“我说这句话,人家家长听到了,会不会觉得我讲课讲得不好?”患得患失,你看脑子、心停在那,没有真正想改错。真正想改错,人家给提出来,是什么态度?像老夫子的学生子路,“闻过则喜”。人家给我提出来,我都没发现,我这回又可以改过、提升德行,高兴才对,这叫真忏悔。不能自欺,求学问的道路要打破自欺这一关。一点一点的,有点心量了,由不愿意接受到能接受,最后到欢喜接受,说:“好,来,给我提!”然后提完,向仉老师表示感谢。其实人能够正视自己错误,那个心里是踏踏实实、是舒服的;人有过不改,那个心里是不安的。而且我们一改过,对方怎么样?人家给提出来,我们能改,他也高兴。人还是要做得实在一点,有过就改。

    这句《弟子规》,我在刚带到学生,带到班级的时候,我有一次上课,那个时候我穿西服,我们班班长,我正讲得很起劲的时候,我们班长举手了。我说:“你有什么事吗?”我怕他上卫生间。他说:不是。我说:“不是,你就先等一下,等老师讲完课。”接着我讲着讲着,他又举起手来,我说:你先别急。结果我讲着讲着,他又举手了,我一看,实在有话要说了,我说:“你有什么急事?”他说:“王老师,您西服第三个扣没系,『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怎么办?很惭愧,当时我说:哦!心里面不太是滋味。然后下课了,无巧不成书,我在平行班,另外班也带了一门德育课,教《弟子规》,当天我也是讲到“冠必正,纽必结”这句话。然后邻班下课,有个女同学来找我,她说:“王老师,今天我找我们老师,到办公室报告”,进去了,“我进去之后,我跟我们班主任说,老师,《弟子规》上说,『冠必正,纽必结』,老师,您这个拉链要拉。”然后她们班主任说了一句:“拉什么拉?我们不要什么都听古人的。”当下这一个反应,老师想维护自己所谓虚荣的面子,但却恰恰又失了面子,而且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是很大的。学生会想,我们老师有过还掩盖,不能坦坦荡荡,孩子心灵受伤害。如果久而久之,孩子学到的就是老师有过掩盖,那我也掩盖,对不对?

    然后这个女同学很巧,中午放学,下到楼下,碰到我们学校的领导,跟我同岁,三十八岁一位领导。在海南天气热,早晨长袖穿过来,中午他脱下来系在腰上。结果我们这个女同学又看到了,跑过去一鞠躬,说:“某某领导,《弟子规》上说。”结果我们这位领导说了一句话:“谢谢你这位同学,如果你再看到我以后这样穿衣服,我校长不当了!”这一句话,这一个人生有过就改的态度,对这个孩子的心灵有相当大的震撼,所以这个孩子跟我说的时候,她表现出那种钦佩这位校长。不怕有过,就怕不改过。我一听,我说不得了,我赶快,下午上课我就回班,我当着全班同学开始忏悔,我说:“上午王老师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是『冠必正,纽必结』没有做到;第二,当班长给我提出来的时候,『倘掩饰』,我又增了一辜,王老师错了!”《论语》上子贡,老夫子学生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蚀和月蚀一样,全天下人都看到了,有过不怕,改了,人人尊敬。“小人之过也必文”,小人有过一定会掩饰。我说王老师又当了一次小人。真正的面对自己的过错,真诚的跟孩子忏悔,这就是教育,这个就是教育!学生学到的就是什么?老师有过就改,他学到的也是有过就改,“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面老师爱好什么,下面学得非常彻底,甚至还学得超过老师。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君王齐灵公,他非常喜好女扮男装,所以他宫廷里,女子都打扮成男的。结果后来是风行民间,下面女子都跟着学,他一看不得了,然后开始制定命令禁止,说看到民间哪个女子再这样穿,女扮男装,扯断她的腰带,撕碎她的衣服。即使这样去禁止,仍然屡禁不止,后来他就问辅佐他的贤相,宰相晏婴,是当时一位大贤人,他说:为什么屡禁不止?晏婴就说:“君王,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是您虽然让别人不做,但是您还在做,如果您能以身作则,从宫内不要再女扮男装,下面就变了。”结果齐灵公就在宫内,女扮男装从此这个爱好就取消了,下面自然而然就没有了。正己才能化人,这是教育;自己不正,然后要求下面,即使用法律,也达不到真正改变人心的态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老师,比如说跟专科老师,如果貌合神离,不和谐,学生能不能看出来?一定看出来,那个骗不了人,诚于中必形于外,装不了的。学生看到我们对专科老师不恭敬,学生一定不恭敬专科老师。我们老师的好恶,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你看所有的学生都会围绕那个学生转;我们老师内心当中讨厌哪个学生,全班都会讨厌他,这就是教育。讨厌,学生也讨厌,把那个学生害了;我们喜欢那个学生,学生都恭维他、赞叹他,他也变得傲慢,也把他害了,好恶会害死人。老夫子是“有教无类”,平等对待一切学生。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这个经句,如何我们落实、带动学生。

    然后我引导学生,把那个学生引导,因为这是机会教育,遇到事情,正是教孩子的时候。我跟全班同学讲,我说给别人提缺点的时候,要“规过于私室,扬善于公堂”。古代的标准是,提过错不能有第三个人在场,怕对方接受不了,怕得罪人,结了怨都不知道,这都是智慧。然后还有,提过错的时候,内心是真诚、恭敬的,是真正想帮助别人。如果看别人有过错很高兴,嫉妒心,“这下可犯过错了,我这回给你提出来”,我说你就先不要提,提出来不会有好效果。后来我跟学生忏悔完之后,在我的教案当中,第二天发现两张便条,几句话。一名同学写的,他说王老师,我昨天早晨刚来学校的时候,我在校外买了早餐、零食,偷偷吃了,我对不起您,我没敢说,当时给班级是扣了两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分、分,有的时候也是老师的命根。每周评优秀班级,流动红旗一扣分,可能老师心里也不舒服。你看,他主动承认了。另外一个同学写的是:王老师,我在英语课上看了其它的书,我不说出来,我就感觉到不安。《弟子规》上说,“过能改,归于无』,王老师,我向您认错。我们能够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学生就可以坦坦荡荡面对自己的错误。

    刚才跟大家提到《弟子规》上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个人生态度重不重要?长养人的恭敬心。教育就是“长善救失”,善是什么?恭敬、仁爱、宽恕、真诚,这是德行之本,孝心、礼貌,这叫善。善一长,失就怎么样?就救了失,君子道长,小人道就消,长善救失。而且一个人穿着很整洁,对自己恭敬,内心不会放逸,对别人也是恭敬。你看我们当老师的知道,经常会上操、站队,如果一个班学生穿着有的都很随意,一看就一盘散沙,都没精神。老祖宗这些教诲,看似都是小事,其实点点滴滴都在长养人生最重要的态度,这是对我们多大的恩德!百事之成,在于敬之,恭敬;其败也,在于慢之。人傲慢,人生肯定会败。

    有位大学生,是一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好不容易分配到政府工作,分配到深圳的一个区政府。有一天他接了一个电话,打来是找他们局长的,第一次打来,然后他说:“不在,您打错了,这不是局长办公室。”他就把电话放了。然后第二次又打来了,说:“能不能麻烦您给我找一下?”一名硕士研究生,他说:“我没有时间。”啪,把电话放了。结果你看,人读了二十几年的书,那个文凭给他的是什么?傲慢,“我一个堂堂硕士研究生,还给你去找人?”接电话,最起码人与人的尊重都不懂。结果打电话来的是谁?这个区政府、这个大楼最高长官,他们区长。这个区长就告诉秘书,把这个电话给我查出来,查出来看是谁。然后给他怎么样?让他回家。把工作都给弄丢了。一个接电话的态度都不会,二十几年来的书读到哪里去了?文凭给他的是什么?所以从这看什么?态度决定命运,不是文凭。没有正确人生态度,没有正确德行的根基,才华是什么?才者,身之灾也,给自己人生带来重重障碍还不知道。

    所以在唐朝,一位大将军叫裴行俭,礼部尚书。他非常精于人伦道德,而且深具知人的能力。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叫李敬玄,给他推荐四个人,这四个人是李敬玄非常赏识、器重的人。这四个人大家一定认识,唐初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大家认识吗?读过他的诗吧?以他们的才华,名扬于海内,李敬玄就向裴行俭推荐这四个人,希望能做个官。然后裴行俭私底下跟李敬玄就说,“士之致远”,一个读书人能不能有远大的前程,看什么?“先器识,后文艺”,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要有恢弘的胸襟,有真知灼见,这其实就是什么?德,然后才谈到才艺。他说,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性情浮躁,而且非常好显示自己的才华,他们不适合当官。而且他说,他们三个都不得善终,只有杨炯非常浑厚、沉静,他可以当个县令长,终老晚年。结果王勃过海的时候掉到水里面,惊吓而死;卢照邻恶疾缠身,痛不欲生,投水自杀;骆宾王当时是辅佐徐敬业的幕僚,出谋划策的,举兵讨伐武则天,兵败,同时受诛;只有杨炯得到善终,一一被说中了。培养下一代,我们自己也好,一定是“先器识,后文艺”,德为本也,才为末也,这才是真正明了什么是教育。

    恭敬对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太重要了,刚才我们讲到能不能遇到贵人,看恭敬老师的态度。一个有智慧的人,他选择学生,他不是看我们读了多少书,那个没用的,是看我们有没有受教的态度,那才是法器,可造之才。有一群孩子,他想拜少林寺的住持方丈为师,想学武功,就去了。出来接待他们的是一位法师,这位法师说,师父现在有事,你们先站在这等一下。这些孩子站在那等师父,结果一会这位法师又出来了,然后说,你们还需要继续等,师父事没忙完。因为孩子在外面站着,其中有几个孩子就站得不耐烦,蹲在下面去玩去了,玩石子,在地上。法师就对着那个玩的几个孩子说,你们几个可以回去了。其它几个孩子继续站着,站了一会,天下雨了,下大雨,怎么办?我们要是孩子的母亲或者父亲在身边,看到孩子在大雨中被浇着,我们怎么办?赶快,儿子,来,到屋檐下躲躲雨,别把身体浇坏了,别感冒。有没有这个举动?今天我们看的是孩子的身体,我们却没有真正看到孩子心灵的成长,那个是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你看我们为人父母的,选择一所学校,到那还要看什么?孩子住的环境,然后了解孩子吃什么,我们只是见到眼前;利益孩子一生幸福的,甚至利益他生生世世幸福的,利益这个家族的,我们都没看到,“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许一个孩子二十岁了,身体成长了,他心灵可能还在几岁。所以我们今天培养出的下一代,已经成为,一位学者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培养出的下一代,已经成为世界最短视的一代。我们老祖宗培养的人才是能看什么?能看到千秋万代,这个我们要反省。结果有几个孩子就跑到屋檐下去躲雨,法师出来之后告诉他,躲雨的那几个孩子可以回去了。最后剩下四个,说你们几个跟我来,我领你们去见师父。

    结果进到房间见到师父,让他们坐下,师父给他们每人端了一杯热茶,赶快暖暖身子。其中有三个孩子自己喝了,只有一个没有喝,他把茶双手恭恭敬敬端给师父,“师父,您先喝”。这位师父就问:“你这个态度是谁教给你的?”他说:“我外婆教给我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师父说:好,那三个孩子可以回去了,把这个孩子收为徒弟。为什么收他?因为他有真正的师道,有受教的态度。师道是什么?师道就是听话,就是恭敬的心,这叫师道。结果很多年之后,这个孩子学成了,拜谢师父,说:师父,谢谢您成就了我。他师父说:不是我成就了你,是你自己成就了你自己。是什么成就了他?他一个为人学生的态度成就了他。今天我们学什么?我们就学一个为人学生的态度而已,怎么样当好一名学生,做我们老祖宗、做圣贤人的好学生。有态度了,才能学好,它是德的根本。

    这个经句,“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当时我就让学生到前面表演,到底怎么穿才是美。因为今天是歪戴帽子、反穿鞋子、趿拉着鞋的,然后还有衣链都不系的。我让他们表演,到底怎么穿着是美。结果学生一看都笑,有的反戴帽子的,有的衣服系在腰上的,你看那不好看。然后我们就统一,什么样叫好看?要拉链拉好,要拉到什么程度,穿得什么样,一看给人就非常的舒服,我们班在穿着上非常整齐。那次学生提之后,从来衣扣各方面,我系得都非常谨慎。什么叫做落实德行教育?我们为人师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无时无刻不在引领学生,在落实德行教育。为什么说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不是在课堂上跟学生讲课叫落实德行教育,当然那是言教,更重要是点点滴滴生活当中的行为,身教,做出来!

    然后我跟学生讲穿,还有站队,《弟子规》上说“立端正”,我就跟学生讲,为什么要立端正?接天地,秉持天地之浩然正气,而且身体会好。要立端正,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能接受天地之正气。我说我们站队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常常都要练,站队可以练自己的意志,看谁能够站在那不动。结果训练下来,这些孩子站队站得非常好,衣服也非常整齐,走出去一看,精神面貌非常好。我们学校上早操和课间操的站队,体育老师很头痛,经常有班学生闹。然后体育老师把这一班说完,那一班又起来了,有时候嗓子喊得都疼。后来就是我们班自己不断的在落实《弟子规》,站在那,不管其它班怎么动,我们班就站那不动。孩子有的头站晕了,他也不动,练意志,练他的意志。结果一个月下来,带动全校的早操站队都非常整齐,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有羞耻心,都有好善、好德的心,只是他没看到好善好德的榜样而已,正己一定化人。

    然后我们校长到办公室来找我,“王老师,你们班要立得住,要像一根钢针一样不能倒!”后来我们班落实《弟子规》,我们班行为纪律、学生学习状态都非常好的时候,我们校长说要在全校推行《弟子规》,然后还请蔡老师到我们学校两次演讲。所以我们最重要,不要着急说想让全校都学,我们在我们自身、在我们自班先做出样子来,然后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去推广。我们光着急,用嘴说好,人家说好在哪?你看你们班学习,学生是什么状态?人家没有信心。先要做,默默的做,做出来了,人家一看,“你们班学生怎么这么听话?学习怎么这么乖?”自然而然,他就开始学习了,正己化人!到时间了吗?到了吗?好,今天跟大家就分享到这,谢谢大家。
 
    我们来继续分享,上节课我们分享到“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一句经句。而长养一个人待人处事接物恭敬的人生态度,我们想,当一个孩子、一个学生,他有了恭敬的心,他会不会不听老师的话、不听家长的话?会不会?一定不会。所以今天在教育界,我们听到从西方传来的,说孩子有叛逆的心,是吧?逆反,叛逆。在我们孩子为什么叛逆?在我们老祖宗的教诲当中,有没有叛逆这一词?有没有?也有,但是我们老祖宗不叫叛逆,叫“犯上作乱”。我们看《论语》在“学而”,第一篇的第二章就讲出了,学生,一个人犯上作乱,就是叛逆的根在哪里?我们来找一找。有子是老夫子的学生,他说,“其为人也孝弟”,一个人做人既孝又悌,《弟子规》上说的“首孝弟”,其实孝就是一个孝道,悌是师道,孝亲尊师,一个人做人是这样的话,“而好犯上者鲜矣”。我们看好犯上这是结果,原因是什么?不孝悌。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好作乱又是个结果,原因是什么?好犯上,对不对?所以我们这么推下去,不孝悌然后才犯上,犯上才怎么样?才作乱。我们说学生、下一代,不跟我们父母顶嘴或者说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的话,我们要抓住“君子务本”,本在哪里?教孩子孝、教孩子悌,就找到根本。所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教育到底在教什么?要是说得很简单的话,就是在教孝、教悌。尧舜之道无他,孝悌而已矣。古代圣贤明王,他们治理一个国家,都是教孝、教悌。教育其实很简单,难在哪里?难在是我们自己要做孝悌的榜样。我们要求孩子,希望孩子能听话,能成为一个孝子、尊敬老师的人,我们首先就要做一个孝子、一个敬师的人。所以我们说立志有根,根在哪?根从孝道教起。一个人真有了孝心,他自然生出仁爱之心,为仁之本与,那个仁应该是仁爱的仁,为仁爱的根本,是孝。

    今天我们教孩子说爱国,我在中国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现象,中国我们教育,每个周一早上有个升旗仪式,我们这有吗?也有是吧?然后我发现学生,你跟他讲怎么爱国家,他好像感受不深,很空洞。结果后来学了《弟子规》之后,他孝心开了,你再跟他讲国家的恩德,再升旗,我做老师的也一样,我们看着我们中国那个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深刻感受到一个国家对我们那种护持的恩德,我们站在那落泪,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孝心开了一些。一个人懂得爱父母,他一定是一个忠臣,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门。所以原点一定是先爱父母,把人的爱心唤醒。《弟子规》首先就是“首孝弟”,首是本,然后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接下来到“泛爱众”,原点是孝。所以在我的教学当中,我始终没有离开孝道。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她学了《弟子规》之后,孝心打开了。打开之后,她是从下面县城送到海口市读书的,一个女孩子,她每个月回家一次,第一个月回家,一进门就把她母亲抱住了。她母亲说:“一个月没有回来,就懂得撒娇了。”她说:“妈妈,我不是撒娇,我觉得对不起您。”她妈妈说:“为什么?”她说:“您当初把我送到海口读书的时候,我恨您。”为什么恨?她说:“您把弟弟留在身边,把我送出去。”海南有一个,就是有一点重男轻女的习惯。她说:“我觉得您偏心,我怨您。但是我学了传统文化、学了《弟子规》、学了孝道,妈妈,我理解您了,您把我送到海口市,是让我接受最好的教育,是为我的人生前途着想,我误会您了,妈妈,我向您道歉。”她妈妈一听非常欢喜,并且告诉孩子,让孩子转达,向王老师表达,要感谢王老师把中国文化带进了我们孩子的生命当中。

    其实不是感谢我,要感谢我们的老祖宗代代把这种智慧,五千年的智慧代代传给了我们。可见老祖宗这颗念念为子孙着想的心,我们要能够感受。我们手捧每一本经书的时候,那里面凝聚了我们祖宗多少的那种爱心、那种恩德,没法计算。所以我们必然要以感恩的心,以至诚恭敬的心,真正去力行,才能对得起祖宗这分恩德。这个孩子每个月回家一次,她都会教她弟弟一句《弟子规》,而且跟她的母亲讲:“妈妈,你一定要对姥姥、爷爷、奶奶要孝顺。”你看,当一个孩子孝心开了,他也会养父母之智,智慧的智,他也会去劝父母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伊斯兰教当中有一句话说,“天堂就在母亲的脚下”,这句话很有味道,人要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一定要孝顺父母,当下就活在天堂。假如有天堂的话,将来升天堂,一定也要从孝道做起。这句话很好。

    所以当这个孩子孝心一开,这个孩子送到我们海口市是因为学习不好,数学不及格,语文六十分左右。送去三个月之后成绩,数学、语文都达到九十分左右,当我离开这个学校的时候,从来没有退过。而且这个孩子学习,我给她留作业,她觉得不够,她说王老师,你要多给我留。所以当一个孩子孝心开的时候,学习不用我们在那老看着,那多累!我们班学习的整体状态,学得确实体会到夫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真的。态度端正,孝心开了,“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他自己就发愤了。我们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没有发现说哪个读书人“厌学”,有这个字吗?为什么五千年的教育都没有提到厌学,今天我们才教了多少年,学生就厌学了?我们要深思。教对东西,不会厌学的。人愈学愈有智慧,烦恼愈来愈少,怎么可能厌学?我学中国文化是学得欲罢不能,不是厌学。读起古书来,跟古人对话,真的是,有的时候读得兴奋的时候,站起来走几圈,太好了!一拍桌子,太好了!其实我们学对了东西。

    有的老师可能担心,抓德育,成绩都没时间抓了,有没有这分担心?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从德行根本入手,孩子的成绩会愈来愈好。我们班学习最后达到什么状态?我上课叫资源共享,我是教语文的,每篇课文,学生自己回家他自己查资料预习,预习的数据查得都非常精辟,还知道筛选。然后来了之后,我属于一个主持人的角色,在课堂上,学生谈他自己预学的感悟心得,对课文进行分析,谈得非常深刻。今天孩子写作文,我们看到非常苍白无力,哪景色美,“啊!这景色真美”,就光啊,都没有真情实感;一写做好事,就“扶老大娘过街”,对人生毫无感悟。为什么古人的文章,千古道德文章,行云流水,读起来是气势磅礡?那是“真感情,好文章”,不是坐在那憋着脑子疼,爬格子写出来的,他是真有那种德行、有那种感悟,下笔如神。所以当孩子学了这些孝道,有了人生感悟的时候,他写出的文章,我们看了会吃惊,对人生有很深的感悟。

    所以我们从孝道上入手。刚才谈到学习,班级上课每个同学发言,很快就下课了,一节课。结果同学学快乐的时候,你看,时间是假的,当人很快乐去做一件事,觉得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美好的时光永远是短暂的。只有人觉得活着痛苦,才会觉得度日如年,一种感觉而已。一节课一晃过去了,学生说:“老师,下课了吗?再等,我还有一个问题。”我说:“不行,不能延课。”下课之后,一些学生就把我围上了,我一直是寸步难行,往办公室移动。“老师,你看我这样分析对不对?”“老师,你看我这样想对不对?”有的学生跟我还说:“王老师,我都这么用心准备,您要再不叫我,我可生气了。”到办公室门口,我说:停!我进到办公室,他们算回去了,才止步。学习乐,不是苦。所以这种学习状态,我们班的成绩始终在平行班当中是第一名的。

    所以给大家保证,从德行抓起来,我们看到最起码是立足于孩子一生的幸福,这是为人师的一分使命、为人师的一分良知,成绩一定会好。后来总结出来一点,有孝心的孩子,他的成绩跟他自己不断的比起来,一定会愈来愈好,这是肯定的。范仲淹先生为什么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他父母在身边看着他了吗?没有,志向和孝心推动着他,他读书的动力不是金钱。我听一个老师跟我讲到,有个中学生,这个中学生不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感到束手无策,最后没办法,想出一招,把他找来说:“你要不好好学,将来你就不能像你父亲一样赚大钱。”结果这个孩子一听,说:“那我就不用读书了。”老师说:为什么?“我父亲把我一生的钱都给我赚出来了,我还读什么书?”读书不是在赚钱,那人生价值观完全偏颇掉了。苦为什么苦?就在这,读书是为了欲望,欲望是深渊。

    所以我们一定要很清楚,我们把我们的下一代在引向何方?我们自己又在走向何方?人生要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一步踏出去都踏踏实实,不能举棋不定。老祖宗的教诲是“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不是像今天的教育,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自己都不知道这样走下去,将来是什么样结果,都不知道。老祖宗的教诲不是,三岁,七年,三年、七年之间把人一生的根基就扎稳了。其实在胎教都扎下去了,老祖宗太有智慧了,从胎教就开始了。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者,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绝对不是钱。用钱培养出来的,我们去看,几乎都是不孝子孙,败家子。老祖宗五千年,没有用钱去培养孩子的,用什么?用德,留给孩子最好的德行风范,我们要深思。

    我在山东庆云,有位母亲从东北黑龙江,领着她十五岁的儿子到我们山东。一进门,给我们就跪下去,说王老师,您救救我的孩子。她这个孩子是个网吧少年,当他一进我房门的时候,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就是机器人那种感觉。我们坐下来聊的时候,我们聊做一个人要行孝什么的,他都毫无感觉,目光呆滞,他的思惟全停在那种游戏当中,那叫精神鸦片。后来在这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一点一点的好一些了,有一天,这个孩子跟他母亲说,“妈妈,我想找王老师,我有话要跟王老师说。”他母亲很高兴,领着他到我们家来,坐下来之后,孩子沉默不语。我说:“你既然找我有话说,没有关系,有啥心里话,你跟王老师说。”结果孩子说出的第一句话,让我们在场的人震惊,他说:“王老师,我不想孝顺我妈。”为人父母者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是什么心情?当孩子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没有看到他哭过,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眼泪夺眶而出。我说:“为什么你不要孝顺你妈?”他说:“因为在我三岁的印象当中,我母亲对我奶奶就不孝,从来没有叫我奶奶一声妈。”

    不要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孩子的眼睛就是摄像机,孩子的耳朵就是录音机,孩子的眼睛就是摄像机。我们从他小,在他面前表现的言谈举止,我们的每个举动、每个眼神、每句话、每分心境,都已经深深的刻在了孩子的心里,那就是人生的根基,那就是教育。然后他母亲说:“儿子,我可以改!”他母亲也很不简单,“我可以改,你相信妈。”她孩子又说了一句:“我不相信你。”他现在妈妈不叫了,他说我不相信你,为什么?“因为你对你妈妈都不孝。”为人父母对于公公婆婆、对父母不孝的时候,把孩子的心伤透了,把孩子人性本善都给伤了。因为孩子跟爷爷奶奶之间是天然的亲情,为人父母不孝,那是我们亲手扼杀了孩子的幸福。还有一个人也痛苦,先生也痛苦。所以今天我们说忙忙碌碌,为了孩子在赚钱,其实我们真正为了孩子,真正给孩子的,不需要多少钱,是什么?就是这分孝道、这分德行,家庭当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当我们忙碌在赚钱当中,忽略了孩子、下一代的培养的时候,得不偿失。我们要看得长远,因为人一到中年,儿孙都贤孝,这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我们要会算这笔账,要顺道而教孩子,所以我们要抓到一个根本。

    所以有孝心的孩子,他就有笑,哭笑的笑;有孝心的孩子,他就有效果,学习一定有好效果,一定听话。我们有孝心,经营家庭、经营事业,一定都有效果,会经营很成功,一个孝道,全家安。所以今天我们不要在枝末上累得半死,回到根本,好好以身作则,我们会事半而功倍。所以我在班级引导孩子,教孝,首先我要告诉孩子,我们为人师者一定要告诉孩子,你们的父母有多伟大,让孩子要知道父母和他们亲人的恩德。因为人是需要提醒的,不提醒,恩德就忘了,对父母的付出都是视而不见,觉得理所应当。做人的态度,《弟子规》上说是什么?“恩欲报,怨欲忘”,这是做人的态度,恩义、道义的态度。父母不能说,“你要孝顺我”,说不出口,老师要跟孩子引导。有个孩子跟母亲闹了矛盾,跑出去了,在外面绕了一天,很饿,然后在一个馄饨摊,一位老奶奶坐在馄饨摊旁边看。老奶奶说:“你是不是饿了?”她说是。她说:“我给你做一碗馄饨。”她说:“我没钱。”她说:“没关系,奶奶送给你,不要钱。”

    结果做好端到她面前,她就开始吃,刚一吃,眼泪就落下来了。老奶奶说:“你为什么哭?”她说:“你对我比我妈对我都好。”你看,我们往往对别人给我们一顿饭的救济,我们觉得别人是如此的好,甚至在车上,别人给我们让个座,我们都觉得很感恩人家。这位老奶奶说:“你有没有想到,你母亲在这十五、六年当中,给你做了多少顿饭?”这个孩子一听,马上放下馄饨,说:“奶奶,我要回家。”回家到门口,她的母亲在巷子口已经在盼着她,一看女儿回来了,说:“来,妈妈把晚饭已经给你做好了,走,咱们去吃饭。”女儿趴在母亲的怀里哭。父母从小到大,我们来的时候不带一个布条丝,来是一身光,我们拥有了工作,长这么大,父母付出多少!怀抱三年,哺乳之恩,这种恩德,我们都忘了吗?但是父母从来没给我们讲过条件,父母对我们是一片至诚,我们回报给父母的是什么?有父母对我们的那分心吗?

    我跟学生讲,我父母对我的恩德,我之所以学习,我没有让我父母操过心,为什么?我在我印象当中,我父亲是名老中医,我父亲只要没有病人的时候,在我印象当中,就是坐在那一张用红松木做的椅子上,那张椅子坐了几十年都没有动,一直坐到发黑、发亮,没事坐在那就是读中医书。而这种身教,我想我父亲绝对没有刻意做给我看,而是自然而然。但是往往自然而然的这种身教,对孩子教育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我们很自然的就去读书,不用父母操心。我们老王家是个大家族,我们一家是三代同堂,我父母、爷爷奶奶,下面是我们兄弟四人,八口人。每次吃饭,一定先请爷爷奶奶上座,然后我父亲、我母亲,我们再上座。每一次我看到我父亲都是把用热水烫好的酒,给我爷爷倒上一盅。咸鸭蛋,小的时候那不是随便吃的,有一个咸鸭蛋,切成两半,这一半吃了,下一半还给爷爷留着,“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来客人了,爷爷和父亲陪着客人,母亲和我们在厨房里吃饭。现在我明白了,那就是做人的根基,孝道。我父母对我爷爷奶奶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埋怨的话,父母之间也没有打过仗、吵过嘴。我小的时候童年是非常幸福的,我就是在我父母这种爱的呵护当中成长,我的心是安的,我放学第一件事就想回家,因为有父母慈爱的呵护。今天我们都忙碌上班挣钱,孩子为什么有的不愿意回家?为什么迷上网吧、迷上电视?他人生的根没了,那个根就是父母的慈爱。我记得我母亲,当我二姨妈生病得肺结核,那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她女儿都不敢去照顾,我母亲去照顾一个月,很自然那种兄友弟恭,那种天然的手足之情。这些事我没有刻意去记,但是经常会浮现在我的脑海当中。所以我觉得兄弟姐妹之间,为了一点财产还能去争,我觉得太不可以想象,兄弟姐妹就是应该和乐的。

    有一次我下午放学,我小学的时候,我蹦蹦跳跳回家,一到家,因为每次都有母亲做的好吃的东西。那个时候我们读书不像现在孩子压力这么大,语文、数学学好就好。结果我回家是三、四点钟,到家,东北坐的是那种火炕,桌子放在火炕上,我们东北吃饭都盘腿。我刚坐在炕上,我母亲从锅里面,端出来一碗热乎乎的荷包蛋面。刚要吃,然后外面来了一位乞讨的叔叔,冬天。我母亲赶快把这位叔叔就让到家里,坐在我的对面,当时我的小名叫小子,说小子,你先等一下,这碗面先给叔叔吃,妈等一下再给你做一碗。我亲眼看到我母亲做的这一幕,然后看着叔叔在我对面把这碗面吃下去,叔叔那种感激、那种感恩,和母亲那种自然的去帮助人的心境,我内心感到有一种非常的幸福和喜悦。所以老祖宗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这是真的,这些都深深的种在我的内心。今天我能听闻圣教,我想与我父母的为人都有关系,这就是教育。

    无论我们给孩子种下去是好的和不好的种子,它都会生根发芽,教育没有丝毫侥幸,绝对没有,我们做出什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在中国大陆有一首歌叫什么?“长大我就成了你”,真的,我们看我们带出的孩子,他的音容笑貌、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语调,都会非常像我们,大家有没有注意观察?就像模子似的,刻字的模子,我们在克隆下一代,刻得很像,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谈举止,全部种在孩子的心里,所以我们今天要非常的谨慎。讲到我们给孩子要留下的是这种孝道、这种德行的风范,讲到我父母对我的这一分恩德,点点滴滴的恩德,这是最大的一个财富。我父亲是名老中医,半夜来人敲窗户,正睡得很香,来人敲窗户,我父亲冒着大雪,膝盖深的雪,背起药箱就去。年三十刚要吃饺子,马上来病人,我父亲放下,赶快就去,给人针灸不收钱。这些一讲起来,全浮现在我的脑海当中,自然而然为之教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然而然。所以我们今天学了《弟子规》,要深深的把它落在自己的身上,才能造就出好的子孙。

    我们孩子,我们引导孩子认识他父母的好处,一提,其实孩子全知道,我们不要觉得孩子不知道。有的孩子说,我的母亲如果要评“十佳孝子”的话,我母亲可以当选,他说为什么?照顾我奶奶,照顾得非常孝顺,非常孝顺我奶奶。一看奶奶下地,马上就给拿鞋,然后把鞋轻轻给提好,扶着奶奶。奶奶牙口不好,做奶奶喜欢吃的东西,吃苹果,有些硬,煮软了给奶奶吃。奶奶的内衣裤,因为奶奶有点大小便失禁,奶奶不好意思让儿媳妇洗,藏起来,他母亲一定给找出来洗,并且说,为人父母的有没有嫌我们?养我们子女的时候,有没有嫌我们脏?我相信,为人父母从来没有嫌自己孩子脏过。正吃饭,孩子在旁边大便,你看那为人母亲者,很快就放下去照顾孩子,照顾完回来洗洗手,照样吃饭,一点脏的意思都没有。这就是为人父母的心境,所以我们对老人也要用同样的心境。

    甚至我父亲要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自己给自己把脉,因为我父亲是一名老中医,一把脉是绝脉,我老父亲跟我母亲就说,给我准备吧,就这几天的事。然后临走之前,我父亲自己刮了胡子,自己洗的澡,第二天就走了,大年正月十六的半夜十二点。走之前跟我母亲说了几句话,我的大名叫贵清,说贵清结婚的钱也不用担心,也够了。你看为人父母,他连自己要走了,他不是想到自己的生或死,他还想着他的儿子,这分恩德如何回报?我们一家八口人点点滴滴一年四季的衣服,全是母亲一个人一针一线做出来的,那个时候没有钱买。我们穿的鞋,甚至我的书包,全是母亲做出来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法报答。所以我们引导孩子想到自己父母的恩德,因为人感恩的心一提起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自然而然他就能做到,他就会知恩报恩,他学习不用人催。所以这个孩子,你看,都知道他母亲,只要做出来,孩子全知道。

    有个孩子提到,这是孩子共同的心声,他们对母亲的一个希望,都是希望一个好母亲的标准,一定要孝顺爷爷和奶奶,这是孩子的心声。有个孩子提到,他说我母亲对我爷爷奶奶都很孝顺,家里料理得也井井有条,他说:“我可不可以给我母亲提个建议?”我说:“什么建议?”他说:“我母亲对我爸爸说话声音大一点。”我说:“说话声音大一点怎么样?”他说:“不太恭敬,让人感觉。”结果他母亲听到了,我把这个话传给他母亲,他母亲当着孩子的面,给他先生跪下去,向他先生道歉,说:“我以前说话声音大,对您不敬,以后我改。”家长真落实《弟子规》,真干!我们想,当这一幕下去,会给孩子什么样的触动?所以教育孩子,确实是父母跟老师共同要为孩子做榜样。孩子,我们引导这些,包括他十几年的成长,父母做了哪些,孩子全能讲得很清楚。孩子知道了,他就开始去回报,怎么回报?有的孩子说,我要把学业学好,不让父母操心;有的回家自己事自己做,房间自己料理,然后有时帮母亲洗点菜,做点饭,我们这个都教。有些能力绝对不是在课堂上读书能读出来的,仁爱、恭敬、责任、谨慎,读不出来,是在生活当中历练出来的。

    为什么我们为人父母的那一代人,他们做事能力那样强?他们那种使命感我们远远不及,一辈子为这个家付出,去任劳任怨,是一分为父母、为爷爷奶奶、为这个家的那种爱,那种使命感的推动。我们这里很多为人父母者,有些长者,我想会有同感。今天孩子有什么能力?今天孩子不是幸福的一代,他们是痛苦的一代,从小欲望的心,从小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没有能力去抵挡风雨、搏击蓝天,没有能力,注定他们会苦一辈子。当我们明白,我们看清楚了,我们赶快从自身给孩子做榜样,给孩子种下正确的人生态度。同时历练他、磨炼他,“自古英雄多磨难”,“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德行无法彰显。一定要让他们磨炼,该做家务做家务,不要怕心疼孩子。古人五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学洒扫、应对、进退,如何孝养父母、如何奉事师长,在这个做事过程当中,他的心志不断在成长。今天的社会,我们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岂不知是爱之足以害之!

    所以我们那些孩子,都领着他去干什么?种地,栽棉花,冒着烈日去栽棉花,翻地、除草。结果这些孩子干完之后,再读起那首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他就不是读了,他真正感受到每碗白米饭端到桌子上,是多么的不容易,经历多少的程序、多少人的付出。所以他掉到地下一颗饭粒,有的孩子马上就捡起来吃掉,他知道粒粒皆辛苦,这不是坐在教室读出来的。有的孩子做完之后说,原来粮食到收成之后要经历这么多,又除土、又翻地的,太不容易了,我要珍惜粮食。从而他会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习劳就知感恩,这些教育我们今天都缺失了。从小多磨炼,那才是叫“吃苦就是吃补”,积福;长大了有能力,有能力又为社会服务,继续积福,到老了才能享福,这个我们都要很清楚。我们有的孩子他孝心一开,比如说有的孩子,有一天我们有位妈妈,早晨被一种声音吵醒了,什么声音?切菜的声音。她以为是她先生起来做饭,一看不是先生,是她的儿子,把早餐都给做好了。晚上下班,孩子亲自到院子里去接他父母,把晚餐给做好。

    我们想想我们的孩子如果是这样,我们高不高兴?这样的孩子学习还用催吗?有个母亲有一次去接孩子,你看,那孩子孝心一开,他就能看到父母的需要,他一看,“妈妈,您的脸色怎么这么不好?”母亲说:“我肚子疼。”然后母亲说:“走,咱们回家。”结果母亲骑着车子在前面走,突然觉得孩子好像没在车上,她回头一看,看孩子在车下跑。她说:“你为什么跑?”孩子说:“我怕坐上去增加分量,让你肚子更疼。”然后母亲说:“你这样跑,我骑得更慢,回家不时间长吗?你坐上来,我早点到家,妈妈好休息。”孩子听妈妈这样一说,坐上车子。到家之后,给母亲扶在床上,盖上被,然后自己到厨房给母亲做饭。实实在在讲,不是孩子不好教,是我们没有教他正确的人生态度,是我们自己为人父母、为人老师者不好教,这倒是真的。孩子很单纯,他只要见到真正对的榜样,他就去学。

    所以古代我们看到,家家都有祠堂、有家谱。这一次我来吉隆坡,到一个“万姓宗祠纪念堂”去看,当我们看到老祖宗这些姓氏、这些牌位,我们生起一种感恩、恭敬,同时更重要的,一种使命感,我们要把文化传承下去,要传承下去。所以祠堂是什么?那是孝道的根,古人每顿饭一定先要拿出来,没吃之前,拿出来要奉养自己的祖宗和父母,那就是教育,让人不忘本。“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老祖宗太明了教育、太明了人性了。我们要有信心,要跟着老祖宗走,这是一条康庄大路,要非常坚定的走下去。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家谱,自己祖宗历代的名字,你看,装在心中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一个没有孝心的人,一个不孝的人,他绝对不敢跪在祖宗面前,像秦桧一样,他敢跪在祖宗面前说,我是一个奸臣,我残害忠良,祸乱国家,向祖宗汇报,他敢吗?不敢。古人都是子孙发达,建功立业了,然后跪在祖宗灵牌面前向祖宗汇报,以慰祖宗在天之灵,所以那是对孩子最好的护身符。今天我们都怕孩子出这个事、出那个事,那个担心保护不了孩子,而这个孝道是最好的护身符。孝心一开,“事虽小,勿擅为”,对不对?他不需要我们提醒。

    所以我在教学当中,处处抓住“以孝为根本”。《孝经》上有一句话,昨天梁先生,还是丹斯里先生,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之根本,教育的原点、起点。我利用,比如说,我们这有没有开家长会的习惯?有没有开家长会?我们每次开家长会,我不会跟家长说太多什么分数怎么样,我不会说这个;我开家长会会给家长讲什么?如何落实德行教育,我会给家长分析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因为教育是一个合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非常希望家长能配合。因为我们跟家长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成就孩子,目标一样,自然能达成一致,用我们真诚的爱去唤醒家长。今天有的朋友说,家长不配合怎么办?“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我们好好干,孩子真的有变化了,以孩子带动家长。先自己做,能做多少,尽力而为,会做得很欢喜。

    还有,我有时候利用,比如说在德育课上,我的德育教材就是《弟子规》,我每一句跟学生细讲,但是必须要自己努力去做,讲出来的才有感受,才能让孩子有那种心灵的撞击。如果没有做,光讲,说出来的话没有力量的,自己都没体会到那种幸福。毛主席说过一句话,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要怎么样?亲口尝一尝,然后我们才能告诉孩子,这个梨是酸的、是甜的。还有,譬如说利用我们的课文,在中国我在教语文,我发现我们每一篇课文都没有离开八德,有的是写爱自然的、爱父母的、爱朋友的,然后做事的态度要讲信用,全围绕一个“爱”字。课文,我们备教案的时候,第一个目标是德育目标,放在第一位。教课文,课文的实质是什么?文以载道,教课文是把文章当中表达的一个道理教给孩子,然后以德载文,德文并进,这是根本。所以每篇课文,比如说讲到李时珍,我会跟孩子讲李时珍如何立志,成为一代济世利人的医生,我不用讲太多,一个态度,深入给他讲明白,去做。其实每篇课文也都是我们非常好的德育教材。

    因果教育,因果教育也很重要。我们有一次,消防员到我们学校做消防教育这种安全工作,结果他就讲到,一个六层高的楼失火,他们去救。结果在最高第六层,有一家是四口人,奶奶,然后父母和一个孩子,奶奶六十多岁,瘫痪在床,手可以动,脚不方便。结果在大火烧上来的时候,夫妻两个人放弃老奶奶,带着自己孩子往楼下冲,能不能冲出去?结果他们三口人活活呛死在楼梯上,老奶奶爬着,居然爬出去了。我们孩子一听这个故事,你看,孩子他有是非善恶的观念,他很清楚,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想,当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他的父母做出这种决择,那一念放弃自己的母亲,那是偶然决择的吗?那一念的决择,就是他父母平时对待他老母亲的那种态度,他平时对他母亲一定不孝,关键时刻来了,所以他才放弃他的老母亲。当这个父母做出放弃老母亲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将来他孩子学到的是什么?人生遇到危急存亡的时候,一定也放弃他的父母,人算不如天算!如果当下他真正给孩子表演的是,“宁可我死掉,我都要让老母亲救出去”,我们想一想,也许他们真的不会死,一念有时候就决定了人的生死存亡。而且他孩子看到自己父母宁可自己死,都要救自己的奶奶,学到的是仁爱和孝道,他也会用同样的心孝敬他的父母。我孝亲,子才能孝我,孝是一体的,来不得半点侥幸。这是一个因果,这些教育也很重要。

    还要利用一些德育故事,请圣贤人来帮助我们教孩子。我们讲到春秋战国时期,“黔娄尝粪”,他刚当官十天左右,突然身冒冷汗,他就知道肯定父亲得病了。“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孝心真诚了,跟父母是通的。结果他要回家,黔娄上面写“辞官而归”。古人他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无论当多大官,当宰相也好,父母需要了,毫无犹疑,都没有一点思考,一定是辞官回到父母身边照顾父母。“事孰为大?事亲为大”,都把孝顺父母放在第一位,这是一定的,没有丝毫考虑,“我去照顾父母,我前途怎么办?”没有这个想法,根深蒂固是这样。回到家看父亲得病了,医生说需要尝父亲的粪便,甜,父亲病就重;如果苦,父亲还有救。四个字,“黔娄尝之”,没有想,连一个说脏不脏的念头都没动。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心,今天孩子知道父母的恩德,反过来用父母对孩子的心去对父母,那个就是孝。
    结果讲完这个故事,我们有个学生,有一天他父亲得病了,他父亲上完卫生间,他马上过去拿起一大块,放到嘴里就尝。他母亲说:“你尝个小块就行了。”他:“说不行,我要尝个大块。”他一点那个说脏的念头都没有,那种至诚的孝心,老实!孩子确实不是不好教,我们教学相长,孩子这个做法让我们汗颜,我们可能还会犹疑,那脏、臭。动这个念,那分孝心就不纯了。父母会不会?如果当我们孩子有生命危险,需要比如说换肾,我们父母毫不犹豫会把自己的肾给孩子,天下父母之心!今天我们就要把这一分父母对孩子的心,孝道,都要传承下去,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互相关爱,这个世界每个家庭才会真正走向和谐。老夫子的理念,“大同世界”,根在孝道。

    还有,比如说我们利用音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个力量都很强。我有一次在唱“儿行千里”,我们有个学生没有回家,他给我按摩。我在那唱那首歌,我想起我母亲,每次我放假回家,要离开家的几天,我母亲就开始为我打点行装,准备。离家的那个时候,我母亲送我,从巷子里一直送我出来,然后,背有点儿弯。什么时候弯的,我不知道;母亲头发什么时候花白的,我也不知道,人不学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母亲步履蹒跚的,不知道。母亲在后面送我,然后还伴着咳嗽,冬天,手插在棉袄里。结果送完,我说:“母亲,您回去吧!”然后母亲说:“不用担心我,我没事。”当我走了一段路,回头一看,母亲还在那望着我,儿子走了,母亲的心随着儿子走了。但是为人父母者,宁可自己忍受,一切都可以忍在心里,不要耽误自己孩子的前程,就是这样的心。

    所以我唱着唱着,当时就哭了。结果给我按摩的这个孩子,在后面也哭了,他说:“老师,我是一个坏孩子,我十三年来太伤我母亲的心了。我母亲想进我房间,没有敲门进去,我会指着我母亲说,你给我出去,凭什么进我的房间?”母亲筷子掉在地上,母亲说:“儿子你给妈妈捡一下筷子。”他会说:“我凭什么给你捡筷子?”他说:“我把我母亲伤透了。”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二百多人在一个礼堂里开联欢,这个儿子当着二百多人的面,给他母亲跪下去,送他母亲一枝,那叫什么花?百合花,然后跟他母亲说:“妈妈,您真是我的好妈!”这首歌,等一下如果有时间,我可以跟大家唱一下。

    孝亲必尊师,这是一定的,所以我们班有一次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我都忘了,我们班长提醒我,他说老师,明天是三八妇女节,我们每个同学带一枝花,全校挨各班给女老师送。我一听,这太好了,我就在后面,我鼓掌,我鼓励他,我说这个事就交给你负责。第二天,我们班学生带来像小山一样的花,摆在我的讲桌上。早自习的时候,我们学生挨各班给老师送,结果每位老师收到我们学生送的花都很感动。然后送给我们的校长,每人一束鲜花。回来,我们班长跟我说:“王老师,我有个感受。”我说:“什么感受?”他说:“王老师,施比受更快乐。”这种感受,不去做是无法体会的。我们校长从一楼爬到四楼来,到我们班感谢我们的孩子,校长说着说着哭了,我们孩子热烈鼓掌。唤醒人性的本善,人才会真正有幸福可言;活在欲望当中,不可能幸福。人性本善的原点一定是从孝道唤醒,“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说不孝顺父母,孩子没有扎下孝道的根,说我能活得幸福,那叫自欺,不可能。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做出孝亲尊师的榜样。

    我们有一位,后来我在山东教学,我们有一个月的“幸福人生讲座”,有一位七十八岁的老人家参加,一个月,自始至终,每天上午都三个小时,老人家坐在那听得非常欢喜,给我们在场的人做出了好学的榜样。这位老人家原先是学基督教的,我听说学基督教的朋友,好像一般很少能给祖宗鞠躬,而且不轻易会学其它的东西。当他孙女儿把他接过来的时候,外孙女儿跟他说,我们现在学什么什么,学老祖宗的教诲。她这个姥爷就说:“不要跟我提,我是学基督教的。”然后跟我们一起学的这位朋友,她就不说了,天天做,晨昏定省。她们家四代同堂,姥爷,还有这位姥爷的儿子,然后就是这位外孙女儿,接着外孙女儿的女儿。舅舅每天领着他们三代人干什么?早晨给姥爷请安,跪下磕头,晚上也是给请安,也跪下磕头。她姥爷说:“你们就学这个?这个我要学”,结果第二天就跟着去听课。听课去之前,斋戒沐浴,他说:“我的身上不能带着味去,我要穿好新衣服,我对老师要恭敬。”到底谁有学问?这才是真实的学问,敬师。

    结果每天坐在那,听完上午的课,一下课,向老师感谢,他就是一句朴素的话,“祝老师长命百岁!”他就是这一句话。老人家多么希望有更多学圣贤教诲的老师,把传统文化承传下来,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日子。他从小不识字,七十八岁了才学到圣贤文化,他哭,下课跪在老夫子面前磕头。他有一天,他把我拉在身边说:“王老师,我今天兜里揣满了金子。”我说:“揣满了金子?”他说:“中国文化我揣满了,我不仅自己要学,我还要带给与我有缘的人去学。”这是一个七十八岁老人的肺腑之言,我们听了感动。后来在结束的时候,家长送花,我们把这束花献给了老人家,在场,都被这位老人家所感动。其中有一次,早晨早餐做完了,他们家包饺子,离听课时间来不及了,结果老人家饭都没吃,自己从六楼走下来去听课。他说:“我不能够迟到于老师去,这样对老师是不敬。”当我们为人父母这样做出恭敬的态度,我们的孩子哪能不敬师?这叫师道。亲师的配合,给孩子一个是扎孝道,一个是扎师道,这两条根扎下去,我们的孩子才会有成就。

    我们给孩子什么?就是给他一生成就的根,孝亲尊师的根。我们不能陪他一辈子,我们终究一天要离开他,但是我们把他人生的根基扎好了,那个才能抵御今天社会强烈的污染和诱惑。我们要清楚,明白人吃苦一阵子,我们把他正确的态度给孩子,我们一辈子会轻松;不明白人会苦一辈子,老是担心孩子会出什么事,老在枝末上打转,甚至闭上眼睛那一天,他还担心自己的孩子,我们这笔帐都要会算。还有,比如说我们有举行祭祖、拜师的仪式,这就不是我们要求,当时是家长要求,家长领着孩子三跪九叩跪拜孔老夫子,然后请老师们上座,教他孩子的老师,给老师又三跪九叩。当家长给我们三跪九叩的时候,我们是什么心情?我们坐在那真的如坐针毡,我们在场老师落泪、家长落泪,孩子也哭。才体会到老祖宗为什么有这些礼,制礼作乐,那个会把人的本善唤醒,会把老师那种使命感唤醒,就一个态度,要对得起人家家长,要对得起孩子,要教好他。我们不能要求家长说恭敬我们,我们不可能,我们要做出来,我们真正做出德行的风范,真正是一分成就孩子的心,家长自然就恭敬了。这样亲师配合,来成就我们的下一代,才能培养出真正国家的栋梁。

    在这个其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夫妻,亲师之间,不能给孩子种毒,什么叫种毒?老师可能有时候埋怨家长怎么样,家长当着孩子面埋怨老师,这叫给孩子心里种毒。教育就是把孩子的孝心保持一辈子不变,这就是教育的功能。保持一辈子不变的孝心再扩大,就是泛爱众,这是什么?这个孩子才会幸福。其实我们有很多时候,都把孩子心给污染了,带孩子出去,遇到乞讨的,孩子要给一块钱,我们可能马上会说:“他是骗子”,我们往往就见到这点小利。其实我们这个动作一做下去,我们教给孩子一个什么态度?把社会的阴暗面,人与人之间那种真诚相信全给破坏掉了。孩子甚至看到我们为人夫妻的都不和睦,孩子一看,这么亲近的人都彼此的不和谐,还有什么人可以相信?把孩子本善的心全给毁掉了。当他这样念念去觉得社会都没有值得可信的人,他对人一辈子都是怀疑、都是猜忌、都是怨恨的心,他还会有幸福吗?每个动作都是教育。

    所以当我们让孩子给这位乞讨的人一块钱的时候,恭恭敬敬送过去,我们给孩子长养一种仁爱。我们老祖宗有一句话叫“吃亏是福”,好像吃亏了,送点钱,吃亏了吗?长养的是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还有一句话,贪小便宜会怎么样?吃大亏。有的时候我们会告诉孩子,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不能吃亏。吃大亏了,孩子这样的打回去,最后他的拳头一定先打谁?打父母,一定是这样的。他不可能对别人是这样争斗的态度,反过来对父母就不争,不可能的。人算不如天算,一定要顺道而教,不要自作聪明。当我们老年的时候,我遇到一些朋友,老年了,埋怨儿子不孝,甚至得病了,冲儿子要钱,躺在病床,儿子都不给,最后写借条才能给。我们一听,可能觉得这个儿子禽兽不如,对不对?但是我们有没有想到,我们回到几十年前,孩子之所以这样的跟父亲都谈利,去争,我们有没有想到,那也许就是小的时候,我们告诉孩子,人家打你,你就打过去;你吃苹果,吃水果餐的时候,你就要找大的吃,别吃亏。也许就是那个时候,我们给他种下去的人生态度,最后它开花结果,然后它在我们身上起作用了。所以我们要很清楚,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教育不要存在丝毫侥幸。

    还有,就像有的父母之间也不能给孩子种毒。有的母亲说,你就像你那个懒爸,成天就知道睡觉。这样下去,孩子慢慢对父亲就不尊敬了,而且父亲慢慢也觉得,这么亲近的人,孩子对我都不尊敬了,他会愈来愈堕落。所以有个孩子,他老师跟他讲:“你要把你写作业慢的这个习惯改一改。”他说:“我改不了,老师。”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妈妈说,我就像我那个懒爸。”教育一定要非常谨慎,处处要有智慧。没智慧,不懂得怎么教,他心是好的,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已经把孩子引向背道而驰。所以最根本的,我们要先学,要先落实。

    《弟子规》上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正所谓家和才能万事兴。所以我带班的时候,我跟我们专科老师,我们数学老师是龙老师,我姓王,学生说两位老师正好是龙王。每次我都在我们同学面前,我非常尊敬这个龙老师,他长我十五岁。我跟我的学生说,龙老师有这深厚的教学经验,我都要向龙老师学习,你们一定要像老师一样听龙老师的话。我们想一想,孩子最崇拜的是谁?班主任,对不对?他觉得班主任都向专科老师学习,那他能不向老师学习吗?而且每次,比如说龙老师站在前面讲话,我会很快的端过一杯水给龙老师,我会搬张椅子请龙老师坐。我们专科老师之间这种和谐,其实就在潜移默化,在教孩子“兄道友,弟道恭”,这个不需要说的。我们跟专科老师貌合神离,那也教孩子貌合神离,兄弟姐妹之间不和谐。

    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一分心境,教育就是提升自己的心境,从而提升孩子的心境。其它教英语、数学,还有音乐这些老师,我跟他们讲,我说只要发现我们班有什么问题,你就跟我提出来,我非常感谢您。而且我每次从家里到办公室,我们家冰箱里经常准备一些水果,我一开冰箱,如果没有了,那肯定被仉老师带到她学校去了;她开冰箱,没有,就被我带走了。我带到学校让大家,有的时候在一个办公室里,同仁,有时候吃点东西,要和谐。如果这个单位都不和谐,那到单位还有什么意思?打电话,往往公用电话有时候都不愿意接,每次我就去接,办公室卫生我也经常搞,结果跟大家处得非常和谐。那都在教孩子,教育可不是单单自己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体的和谐。

    然后我们班,学生给自己起了一个班级的名字,叫“爱心班级”,而且还自己自发组成爱心小组,去帮助一些学习成绩,或者是思想上有困难的孩子。我们班有个孩子,考期末试的时候要串班,考期末试的时候分班,把班级都打乱。结果考完试回来,我们班学生说了一句话,他说:“老师,咱们班这个磁场太好了,我一到其它班,感觉到心里面都乱,咱们班这个磁场好”,这是真的。而且我们班那种境教,前面是老夫子的像,左右墙上,前面的墙是班训,“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最后“做好人”,谢谢;然后左右墙,“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后面墙上是“知耻近乎勇”,让孩子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全是提升正念的东西。图书角上摆的全是我挑选的非常好的书,《感悟母爱》、《感悟父爱》,一些历史上这些故事。不好的书不能读,“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然后我们班,当我们有这个孝心的时候,我们老师跟孩子应对,不用刻意去找方法,很自然的,我们那分爱过去了,然后方法就有了,我们要君子务本。我们班有一个孩子,他是他婶娘收养的,他父亲在他二、三岁就走了,然后他母亲又改嫁了,把她孩子丢弃。他婶娘看他可怜,收养了他。收养之后,婶娘觉得这孩子可怜,对他的爱超过对自己孩子的爱,当然这种爱,溺爱了。结果这个孩子后来被宠坏了,但是他婶娘却感到很委曲。这个孩子,我有一次引导他,我跟他讲,做人要“恩欲报,怨欲忘”,我跟他讲他婶娘点点滴滴收养他、照顾他的恩德,讲着讲着,把我讲得哭了。当我在那哭的时候,这个孩子给我鞠躬,然后跟我说:“王老师,您不要哭,我改。”其实我们这种真诚的爱心,才能去唤醒孩子的爱,从而让孩子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向在走,因为他觉得,我不能对不起爱我的老师,让他从内心里生出一种惭愧,“知耻近乎勇”。教育就是保护孩子这种好善好德的心、惭愧的心,还有对人生的信心,而不是打击、指责,那只能适得其反。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孩子的回头,扶持他、提升他人生正确的态度,从而冲破他自己习气的惯性,让他自己上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好,这个还有很多,时间关系,今天跟大家就分享到此。这样,占用大家几分钟,给大家唱一首“儿行千里”,好,谢谢大家!我们会唱的,可以咱们大家一起唱。谢谢大家!“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想起的话儿,塞进儿的兜。如今呀,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千里路的啊!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妈妈眼里流,妈妈眼里流。替儿再擦擦鞋,为儿再缝缝口,儿行千里,揪着妈妈的心头肉。一会儿忙忙前,一会儿忙忙后,一会儿又把想起的事,塞进儿的兜。如今呀,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千里路的啊!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妈妈眼里流,妈妈眼里流。”好,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汉一母亲教子师法弟子规 儿子犯错自罚雨中长跪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内容与方法
论《弟子规》对农村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魏书生 陶继新|孝敬感恩:孝敬感恩是幸福之源
聪明家长“三心二意”爱孩子
邓联欢:孩子你怎么了,竟以怨报德伤害自己最亲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