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三十五讲:中华文明的伏流无名之辈
.

  第三板块、《史记》群星闪耀的华夏经典人格

  第三十五讲、中华文明的伏流无名之辈

  截至上一讲,我已经分析了《史记》中的26种人格原型,以及具有这些人格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要知道,《史记》中提到的人物数量非常多,较为著名的也有几百位。在这些人物里,除了前面我讲过的那些有名有姓的人物,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些人隐藏在大人物的光环里,是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之辈”。

  但是通过司马迁的刻,这些无名之辈的事迹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华夏历史早期庶民觉醒的重要见证。比如,当年那位救了伍子胥的渔夫(史记15|夫差、勾践)、那个要救项羽的乌江亭长(史记29|项羽)、张良的老师黄石公(史记33|张良),还有鲁城那两个指责叔孙通曲意逢迎的儒生(史记37|叔孙通)。

  除了在历史长河里涌现出来的辉煌人物之外,这些无名之辈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那么,在司马迁笔下,这些无名之辈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们在历史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今天这一讲,也是第三模块的最后一讲,我特意选取了《史记》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位无名之辈。我们一起回到《史记》,给你讲讲无名之辈的人格形象。

  侠义精神

  我们先从帮助伍子胥渡江的渔夫说起。

  春秋末期,楚国国君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害了大臣伍奢以及伍奢的大儿子伍尚。伍奢的小儿子伍员,也就是伍子胥,仓皇逃离了楚国。逃亡途中,伍子胥遇到了重重追杀。最凶险的一关,是伍子胥一路跑到江边,眼看就要被追上。在这个危急关头,一位无名渔夫向伍子胥伸出援手,带他渡过了长江,顺利进入吴国境内。

  临别之际,伍子胥为表示感激,取下佩剑相赠。这把佩剑价值百金,是当时伍子胥身上最值钱的物品。但是,渔夫却拒绝了这个馈赠。他给出的理由是,如果自己协助楚国捉拿伍子胥,从楚王那里得到的封赏要远远高过百金。那些重赏他都视为浮云,还会在意一把剑吗?

  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史记·伍子胥列传》)

  正是因为这位无名之辈的相助,伍子胥成功来到了吴国,实现了他的复仇计划,引发了吴、楚、越三国格局的巨大变化。

  说到这儿,你会发现,这个渔夫的做法,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之前课程里讲过的鲁仲连(史记25|鲁仲连)。鲁仲连是名震天下的大人物,并且以行侠仗义、不图回报闻名于世,而这个渔夫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渔民。但他不仅挺身而出,救助了伍子胥这个落难的贵族,最后又拒绝伍子胥的馈赠。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和鲁仲连一样的精神气质。而司马迁笔下,侠义精神的外延也在这个无名渔夫的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不再受出身的限制,也不受能力的局限,更不再局限在鲁仲连这样的非凡人物身上。

  无独有偶,在这件事情发生整整三百二十年后,西楚霸王项羽来到乌江渡口。

  此时项羽已是穷途末路,而且刘邦下令取得项羽首级的人可以获千金,封万户侯。这个时候的项羽,可以说是陷入了墙倒众人推的状况。他在突围途中问个路,也被指路人故意指错了方向。别说救项羽,这个时候能保持中立,不给项羽添麻烦,就算很不错了。

  但是在这个背景下却有一个乌江亭长,愿意顶住刘邦大军的压力,在自己职权范围内,给西楚霸王留了供他渡江逃脱的船只。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但是,西楚霸王还是选择了不过乌江。他不忍心让自己的战马和他一起战死,于是将战马托付给了乌江亭长。最终,乌江亭长一人一马渡过乌江,再也没有回到公众的视野中来。

  乌江亭长虽然职位低微,但他面对刘邦的封赏和大军的威吓,却能够恪守本心,不为所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体现出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气概。

  在《史记》中,尽管渔夫和乌江亭长都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都有着鲜明的精神面貌。而通过司马迁的刻画,我们看到,无论是不求回报的恻隐之心,还是藐视万马千军的勇气,都在这一刻打破了身份、名望的局限。让我们看到,华夏先祖们高贵的精神品质不仅仅来源于那些英雄和贵族,更存在于乡野民间。

  旁观之智

  当然,在这些无名之辈身上,司马迁不仅展现了不输给英雄和贵族们的精神品质,还记载了他们超群的智谋。

  你应该还记得,我们在讲到信陵君的时候(史记23|信陵君),说过他有很多门客。这些人中,虽然只有少数几个留下了姓名,但其他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门客,也对信陵君做出过无可替代的贡献。

  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赵国君主为了感谢信陵君的仗义相救,准备送他五座城池。信陵君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产生了居功自满的心态。就在此时,信陵君的一个门客及时提醒他,不能太过得意。

  这个门客认为,信陵君作为魏国的贵族却盗窃本国国君的兵符,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取魏国大将晋鄙手下军队来救援赵国。这对赵国来说是功劳,对魏王来说却不是忠臣。如果因为这件事而感到骄傲,是不应当的。

  听完这番话,信陵君马上醒悟。面对赵王馈赠,信陵君一直岔开话题,不断说自己犯了过错。他说自己不仅辜负了魏国,对赵国也没有功劳。直到天黑,赵王也没有机会把五座城池给送出去。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门客的及时提醒,让信陵君避免了因居功自傲而带来的灾祸,也让他获得了更高的声望。

  而提出这个宝贵意见的人,就是一个无比普通的门客,甚至都没有留下姓名。这里,司马迁再次提醒我们,不仅仅是张良、陈平这样的超级谋士能在关键时刻逆转乾坤。哪怕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能在某个具体问题上,展现旁观者清的智慧。这些隐藏在人群之中的无名之辈,同样具有不容小觑的见识和能力。

  隐士风骨

  除了以上这些出身平凡、地位不高的小人物之外,《史记》中还存在另一类无名之辈。他们本不是寻常人物,但却主动选择了退隐。

  比如,教给张良帝王师之术的那位神秘莫测的“黄石公”。

  对于此人,历史上没有多少记载。我们对他的来历、身份、姓名都不能确定。而所谓“黄石公”,也只是因为这位老师和弟子张良告别时说,十三年后你到济水北岸的谷城山下,看到的黄石头就是我。于是,他才有了“黄石公”这个称号。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史记·留侯世家》)

  这位无名之辈,可以说是身负绝学,是典型的世外高人。可是他却选择隐藏身份,把自己的所学传给学生张良之后,便隐居民间,再没有现身。

  除了黄石公之外的另一个案例,就是鲁两生。

  鲁是鲁城,也就是今天的曲阜,那里自古以来就是儒家的大本营。生是先生、学者的意思。在《史记》中,学术地位比较高的人才能称为“生”。鲁两生就是鲁城的两位儒学先生。

  在叔孙通的课程里(史记37|叔孙通),我讲过,当时叔孙通凭借圆滑世故的作风,得到了刘邦的认可,也让儒学得到了汉王朝的认可。这个时候,叔孙通要选一批儒家学者去首都做学术官员。于是,叔孙通来到鲁城,想选一些优秀的儒家学者和他一起去首都任职。面对这个出人头地的机会,有两个学者,不仅不领叔孙通的情,还当面痛骂他曲学阿世。

  这两个人就是鲁两生。他们最后也没有去长安,一辈子在鲁城做自己的学术研究。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这两个人,很容易让人想到斥骂周武王的伯夷叔齐(史记08|伯夷)。表面上看,这两个人很迂腐,叔孙通也嘲笑他们不通时变。但换一个角度,他们其实和伯夷叔齐一样,是在守卫自己心中的底线。他们主动放弃了高官厚禄,甘心一辈子在远离中心的基层,做自己的学术研究,不想为了争权夺利而改变自己内心的信念和追求,甚至宁愿放弃名垂青史的机会,也不违背自己的本心。

  当然,《史记》中的无名之辈还有很多,比如救助过韩信的漂母、跟随张良一起在博浪沙刺秦的勇士…… 对于这些无名之辈,司马迁虽然并没有给他们单独立传,写一篇“无名氏列传”,但司马迁将他们的事迹分散在了《史记》的众多篇目中。这不仅仅使这些无名之辈在《史记》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传统。

  总结

  今天这一讲,我给你讲了《史记》中几个无名之辈的故事。救助伍子胥的渔夫、乌江亭长、信陵君的门客、黄石公、鲁两生……虽然这些人没有留下姓名,但是他们也在历史中留下了意味深远的事迹,甚至在很多重大历史时刻,起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司马迁第一次将这些人的事迹记录进正史之中,让“无名之辈”成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化隐喻。所以,我才用文化的伏流来形容他们,并把他们单独列为一种人格类型。

  最后,再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历史上,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无名之辈”?他们身上的哪些品质打动了你?欢迎你跟大家一起分享。

关键词: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名之辈:救了伍子胥的渔夫、要救项羽的乌江亭长、张良的老师
聊一聊《史记》中的故事
【帝王将相】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
《信陵君窃符救赵》赏析
《芈月传》话历史:芈月初恋竟是春申君?评点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