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下)第一节(历史介绍)
前言:对于《万章下》的写法,在概要中已经提及,故不再多说什么了。
说明(补):
孟子以四人的事迹来展现每个人身上的圣人情怀,并以钟磬和鸣来说明孔子是个集大成的人,且以“射”理来衬托孔子是为识时务的人——箭能射到靶子与自身有关,是否能够射中靶子则与自身无关——孔子是否能当官,品性在那里,而,是否能当上,就与孔子无关了。
赏析1:
①、伯夷:
孟子言:伯夷,圣之清者也。
笔记:
国学赏析立场:
伯夷:说到伯夷就不得不提到叔齐,也与史实相关,叔齐是伯夷的弟弟,然在他们父亲在世时想要让位给叔齐,而叔齐在父亲故去之后叔齐把位置让给了伯夷(叔齐认为只有这样才符合礼制),伯夷亦不肯接受(父亲生前的愿望是叔齐继承王位),遂并投奔西伯(周文王)。当周文王薨逝后,恰逢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叔齐与伯夷认为周武王此举欠妥,遂上前进谏,不料周武王的卫兵大发雷霆,想要除掉这两位义士,最终被姜子牙拦了下来,当周武王伐纣成功后,两人不愿意成为周民,最后在首阳山上饿死。
周武王对商纣王的讨伐,是站在百姓——人类的立场上,看待商纣王的一举一动,也就是在内涵上,认为鱼肉百姓的君王是必须要被终结的存在。周武王所带领的一切是真正为人民的切身利益着想的。
叔齐与伯夷是站在绝对的封建立场上,君(商纣王)臣(周武王)【夏商周】的绝对立场——就算纣王如何的残暴,都站在国家的制度立场上去看待周武王所做的一切——这样的立场,不管在何时何地,哪怕最终周武王代替商纣王成为了君主,且百姓安居乐业,叔齐与伯夷也都会认为周武王是谋逆的存在,是不仁不义的存在。换言之,也可以说叔齐与伯夷既不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也不站在君王的立场上,而是站在商朝(国家)的立场上。
然而,伯夷、叔齐这两位义士会完全意义上忠于商朝也不是没有来由的。原因在于孤竹建国非常早,历经夏商、西周三个朝代,而作为前商朝的君主、臣民在孤竹国发达的文化之下、繁荣的经济之下,国家的繁荣与昌盛对伯夷、叔齐的影响很大,且可以在这样的时代当中满足自己的道义,是为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虽然他们没能想到自己会从自己的国家逃走(因为王储即位的尴尬);没能想到去往自己认可的西岐(周文王)时,周文王已然薨逝,随之上台的周武王是一个在他们眼里不孝不忠之人;没能想到自己无法劝阻周武王伐纣,当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后,他们更是选择了死亡。
纵观伯夷、叔齐二人的人生历程,其实就系于“自由”二字之上:(孝义——伯夷、叔齐(不继承王位——自由(逃跑));仁义——伯夷、叔齐(劝阻周武王伐纣——自由(进谏(而不怕死));忠义——伯夷、叔齐(商朝国破后——自由(隐居并死亡))。
引申:一个人真正能获得自由的时候,是他的品格、德行已经在完全意义上登峰造极的时候。
总:可以说伯夷的这份清高更来自于他的真正的自由。
史实立场赏析(因某些原因,致使与之观点不同,即仅仅说明几个与原文有关的情状(提出三个问题)):
①、“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当初,伯夷、叔齐让国,使自己成为在野之人,且以隐居的身份在北海之滨生活,何谈其君与其民?
②、“治则进,乱则退”:放弃国家,成为在野之人,由进退何如?
③、“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妄想在商纣王统治时期,因为商纣王的存在使得天下太平?何况在哪个时候伯夷、叔齐二人眼中是没有周文(武)王的存在的,伯夷、叔齐二人是在之后发现周文王贤德(且,此时周文王已经薨逝)。
亚凭即是在伯夷、叔齐逃亡之时,孤竹国的国君。也即,孤竹国是历经商纣王时期,而毁灭在西周初期的国家。
另:虽说对于历史而言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或者就事不对人,但,不管是何时,贤者的存在意义至少是以百姓存在的意义为意义,而并非以自身的存在意义为意义。
提:在原史当中,伯夷、叔齐是逃避到当时的东夷部族与东夷人一起生活的,而,较于另一史实来说,即“东夷”于西周时期的状况,词条中也有诠释:淮水地区诸夷,为西周东方的劲敌。可见当初伯夷、叔齐的地位或是立场应与西周是完全相抗的存在,也为伯夷、叔齐为何无法归并于西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西周时期东夷人的情况
伯夷、叔齐躲避的地点
②、伊尹:
孟子言:伊尹,圣之任者也。
笔记:
伊尹特点:
职业:厨师(傍身能力,在今时是为工作,赚取生活所需(金钱))。
学业:尧舜大道(内在修养、德行、情操)。
古之贤者以学业贯彻终生为重,以职业能力作为感悟学业大道的一种方式,也即用烹饪的角度来感悟尧舜大道的实际内涵(如此,可以让同为厨师的人们,也能更好的理解尧舜的大道并贯彻)。而,作为人世间,有三六五行,每一行都是由大道延伸出来的,成为众人赖以生存的职业,每一职业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方式感悟与深入尧舜的大道。换言之,在古时职业只是辅助学业的存在,而学业确是安身立命的存在。然而,时至今日,学业只在特定的阶段、时段开展,在开展完毕后,生命就与之毫无关系,接下来的一切都交给了所谓的职业,职业与安身立命直接挂钩,成为了生命的必须。换言之,如今的职业只为了赚取金钱而存在,已然无法在其中探究出与大道相关的问题,也即人在工作时只是变成了金钱的奴隶而已,没有更多的意义与收获。
对于伊尹而言,职业对学业的辅佐即是: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是为学业,烹小鲜是为职业。
笔记:
伊尹对商汤的劝谏:
若要使得天下重归尧舜时期的德治天下,就必须要先把暴乱的夏桀给清理门户,才可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此间借用伯夷、叔齐在周武王时期的选择——扣马与饿死,在他们眼里非常希望能够重回尧舜时期的大道,但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才能回到那个时候,却都只是认为周武王的做法是不忠不孝的。那么请问,当初商朝奠定者商汤不也照样是以臣的身份讨伐了作恶多端的夏桀的吗,那么,这是不是不忠的表现呢?如果不是,只能说伯夷、叔齐视为双标者——帮自己打下安乐江山的就是君子,把自己国家破亡的就是不忠不孝。然而,伯夷、叔齐处于商末周初的时期,伊尹劝谏商汤伐夏在于其前,理应知道商汤讨伐夏桀之后的世道是如何的,而当时的周武王众望所归是为正义之师,按理也能够还天下以安乐,然却作为所谓的贤人却要阻碍与自我绝食,可谓好不在理(换句话说,周武王对商纣的讨伐在完全意义上等同于商汤对夏桀的讨伐)。伯夷、叔齐这样的对周武王的不认可,可以说是在驳斥其先辈与先辈的辅佐者商汤与伊尹的做法——讨伐夏桀,如若伯夷、叔齐生活在商汤与伊尹的时期也许也会阻止商汤与伊尹,就像阻止周武王与姜子牙一样,他们不仅没有为百姓着想(在商纣王主宰时期,隐居于海滨,而不为百姓的民不聊生做一些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在周武王准备讨伐暴君准备还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又去阻碍),而且还要阻碍天下重归清明,可以说他们是自取灭亡的存在。
伊尹:给商汤出谋划策第一步:假装取消进贡来测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王的态度,同时做好充足的准备攻夏。第二步,再次取消进贡来测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王的态度,此时九夷之师不起,是为讨伐夏桀的大好时机。好比如今的美国以及美国的小弟,美国就是夏桀或是商纣,而其他小弟国家就是九夷之师,而中国就好比当时的商汤或是周武。当夏桀的残暴无度到了周围的小国都忍无可忍的时候,不再以宗主国作为自己马首是瞻的国家的时候,宗主国的孤立无援立竿见影,好比现在瘟疫一直在降低美国对于其小弟国家的信誉,而当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完全失去小弟国家的响应的时候,中国也就在如今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带领世界走向人类繁荣的第一国度,况且中国还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为底蕴,来使得人类社会充满人性的光辉和前途。
(太甲):
笔记:
当一个人开始或已经脱离做人的轨迹,若要重新再次回到正常的轨迹当中去,需要有一个与人之常情息息相关的环境,以及在这环境中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然而,当下确实有两个问题,其一、没有人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开始或已经脱离做人的轨迹了;其二、就算真正意识到,且想要重新回到正轨,也没有太多的合适的环境以及在这环境中切实可行的教育(于此间,就算自己回到古典中、圣贤教育中其帮助意义并不大)。人们唯一能够做的只是找到来时的路(环境),并在这来时的路上找到教育过自己的真正的老师(师教)或是家长(家教),再与他们促膝谈心,讨教人性,只有此间的教育实质,是为使得自己重新步入人生正轨的教育。因为,这些教育在原先都是强制执行的存在,且这些教育是真正对人类日后在社会上生存有着完全意义的东西,人类会脱离正轨,也是因为这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且并没有每日的督促,使得这些本该贯彻终生的东西,被社会所腐蚀(这些被腐蚀的东西,就是人类赖以成全人类身份的东西,当这些东西被腐蚀的时候,就脱离了正轨;当这些东西被殆尽的时候,人也就不再是人类了),从而脱轨。
(咸有一德):
笔记:是福是祸,在于民是人是物:有德之人是为人,无德之人是为物。然,物的存在朝不保夕,人的存在延绵续传。民的朝不保夕与延绵续传,都是民众自己对德的选择,而,圣王的存在,即是教化民众以仁德,劝民众归善成德,如此,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延续,得以传承(若是只为自己的仁德考虑,不以教化民众为己任,最终上天降祸于无德之人,恐人类数量会骤减,最终导致没有足够的人类来建设世界,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无法得以真正的舒展与扩充,毕竟世间有德之人少——圣贤;无德之人多——凡民)。
笔记:为何说始终如一而不间断就能日日更新?心中所秉持的东西不变,而外事、外物在变,不变的东西加上变化的东西,对于心性、品德来说,只会在磨砺之下更加坚毅——外事、外物是积极、正面、正义的,则就像一流清溪浸润自己的心性;外事、外物是消极、负面、邪恶的,则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打磨自己的品质——人类的品德即在浸润与打磨中日日更新,向着最为纯粹的方向迈进。换句话说,拥有纯一品德的人,是外事、外物的标准,这些外事、外物的发展与创新完完全全跟着这个纯一品德的人而行,也即纯一的人是善的准则,善是德的准则。所以,人类依旧还是得要修心,而修心的实质并不来自于外事、外物,而在于本心(古之圣贤拥有本心,圣贤的著作拥有本心,要使得自身拥有纯一的德行,就去认识他们吧)。
笔记:即使是没有明确的君主专制体制下的今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旧存在,或是说在君主专制的垮塌下,人们的着眼点应该更多的放在内心以及自然之上,甚至是星球——地球之上,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经过上千年文明、文化积淀的华夏民族后代要做的事情(文中伊尹所处时代,是在于商朝初期,可谓整个历史长河的初期,在那个时候人类社会才刚刚开始,无法想到人类的最终目标也情有可原)——升华人格,若人类的人格都能够经历一番升华,那么,世界乃至星球都会有升华的可能,然而,现在的人们依旧还在纠结外物的得失与成败,人类降世的真正意义何时才能真正实现。
③、柳下惠:
孟子言: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笔记:(成语坐怀不乱的典故出处:说明包括成语、俗语、歇后语、词语等在内都与某些史实相关。换言之,学习史学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词语的各方面传承意义,且作为国粹之一的成语来说,更能体现出其深刻的内涵)
笔记:此间只能说在某个狭义角度是有道家的影子,但不完全与道家思想匹配,也即,若是道家所谓真正的与世无争,则肯定不会一直入世为官,且侍奉各种各样的君主,只能说依旧是儒家的道德模范,只是在对待事物的心态方面有柳下惠自己的见解——就是想为君王、百姓提供服务,就算是再小,再微不足道的职位,凭借自身的德行,照样可以为百姓谋福,换句话说,柳下惠的与世无争,指代的是在世俗中所得所失的无争,而道家的与世无争,则是身不入俗而出世。然而,对于现实来说,儒家的一味贯彻和道家的一味脱俗,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如今,其现实意义较低,只有柳下惠那样的儒(在朝为官【给予自身与家庭粮食与俸禄,供给生命所需】)道(清新脱俗,不与恶世相争,不使得自身的存在只为职业、谋生而活)双修者更适合在每个时代安身立命。柳下惠之选择与伊尹的作为有非常相似之处,回归伊尹之篇,伊尹以厨师为职业,以尧舜大道为学业,职业佐助于学业,完成治国大业;柳下惠以小吏为职业,贯彻正确的品行为学业,依旧是以职业佐助于学业,完成安身立命。
笔记:一个人真正能够做到随遇而安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很平静,而内心的平静是来源于对己身的充分自信与正义——修德,修善以一个真正的人类的身份活在世间,则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激起他心中的波澜,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使得他感到害怕、惊恐或是其他极端的情绪(包括能够让他暴躁、猖狂的情绪),久而久之,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就会散发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他自身不管行到何处,都不会受到来自于善恶(好人、坏人)的影响,这样也就是真正的在世间正人,行住坐卧都会受到他人真正的敬重,换言之,求者对他无所求;善者对他无所善;恶者对他无所恶。简而言之,柳下惠就是一个无属性的人,而无属性的人却然是最无敌的人。另言之,善者与恶者的呈现(行善、作恶其实就是对他人有所求的表象(此间的所求不是供求关系,而是本意关系——行善、作恶需要起心动念,而起心动念的过程其实就是所求的过程——对自己内心的所求)),然,柳下惠自身对凡事无所求,无所欲,且在现实中真正做到了无欲无求,并随遇而安,那么,当一个人自己无所求的时候,周围的人也会对他无所求,从而使得自身达到无属性状态(人的所欲所求是在人自身上面激活某种特定属性状态的先决条件:最简单的例子(可能不恰当),想要吃饭,那么欲求就是食物,而食物在人身体中到达一定状态后,人类就获得了来自于食物供给的属性状态——酒足饭饱,饱腹即是一种人类会在饮食过后拥有的一种属性状态)。
笔记:柳下惠心里明白一个现象,即是当时的朝政(掌权者)是为凋敝的存在,位高权重者完全不把贤士大夫放在自己的眼里,更不会给予他们以高位,来让他们真正的为百姓服务——官场的腐败无能,然而,正使柳下惠知道当时是这样的世道风气,他也依旧以自己的方式处事,以自己的方式供职,换句话说,就是在天地间完全意义上的提供自己生命的意义给予君王与百姓,而君王治下的高官会否给予柳下惠相应的职能让他的才能能够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展现于贡献,这已然不是柳下惠能够决定的事情了,这也正是所谓的顺其自然,与世无争,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表现。换言之,柳下惠把自己托身于天地、君王、百姓,而到底会有怎样的受命,仅凭天意(天命)使然,这与《万章上·第八节》孔子所谓的天命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可以说柳下惠比孔子还要做的更好)。
笔记:真正正直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直言不讳,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忌讳,他们心中所想,意中所念的,以及他们口中所说的话,都是光明正大的存在,是经得起考验的存在。而且,只有这些人,才能真正的说出百姓眼中的“大实话”,然而,一个人要说出所谓的“大实话”的时候,必须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或是“人格魅力”否则触怒了所谓的高官大权,则只会引火烧身,也正只有柳下惠如此贤能、高德之人才能真正的直言不讳,哪怕被别人知道是在诟病他,但也不敢怎么还击。
笔记:要让现在的人搞清对于自身而言真正的珍宝是什么,其实很困难,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自己的珍宝是自己的钱、权、名、利、色,而忘却了作为人的情、恩、礼、智、善才是真正的不能舍弃的一生的珍宝。
④、孔子(古之圣人,所牵涉词条过多,且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
孟子言:孔子,圣之时者也。
每个圣人,是否合乎与其自身的特点,可从其人物生平看出(直观)。
引申:综上所述,提及一个道理,哪怕是“圣者”都有清、任、和、时四种不同的类型,更何况是凡人,只要是合乎某种人类意义上的个性,都是可以成全的,这样前者才能充实“圣”的内涵,后者才能使得人类社会丰富多彩。
赏析2:在孟子眼里是最崇敬孔子的,在节末用了较大篇幅证明孔子不仅是识时务(可以速而速~可以仕而仕),而且还是集大成的人(金声玉振之也)。
①、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与玉振是为古时祭祀、乐典的全过程,而他们在古时是为高于或较于天子的存在,其所集大成的风范呼之欲出。
笔记:钟磬是一场完整的祭奠与古乐演奏时的主角,而古人对祭奠与古乐演奏的看重甚至比自己的生活、日常更为重要。而,如若人们有幸去过历史博物馆看到过这钟磬和乐的表演,那么,更能够知道所谓的金声(编钟、排钟、特钟)与玉振(特磬、排磬)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了,在此,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祭奠或古乐演奏之时的宏大场面,若没有感受过的人们可以选择在合适的时期去往一处古乐演奏的大排场中,享受古乐带来的震撼心灵的庞大气场,而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振奋人心,鼓舞上进。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周记,因为周六去看了一场关于古乐演奏的展览(表演),回到家后想根据这个事情写一篇周记,一直觉得很难写,因为涉及的东西很多,再加上周围有很多人,有很多的表情与评论,没有一个或两个突破点,若乱突破则会使得文章会有撕裂的感觉,降低美感,最后则是选择了把当初参展过程中拍下来的文物说明与当时的观展图片以打印的方式粘粘上了周记本,在那时,也许是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让老师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否则也即别无他法了(所以,若要感受,还得自身去浸润一番,浸润属于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会让你失望,只会让你更好的面对)。
②、可以速而速~可以仕而仕:速而速、久而久、处而处、仕而仕,是完全意义上的行随心动,且孔子之心是为圣人之心,故心为圣心,行为圣行(孔子的起心动念完全合乎仁义礼智信等,也就无论成败、无论得失了),而,所谓的其至,尓力也;其中,非尔力也,亦是一种问心随行的表现。
笔记:
射:五射。
白矢、参连、剡(yǎn)注、襄(xiāng)尺、井仪。
白矢:是为表明力量(表明说话要有分量,不能轻易的被忽视,若是被他人忽视,只能说明自己的话题、话茬没有分量,时常会出现尴尬的情况。然而,事实是,在交谈过程中不是每分每秒的有分量的话题都是从自己这里出发的,也许在一次交流过程当中,每个人只有一次拥有分量话题的机会,其他时间都在倾听他人的话语。换言之,在某种情况之下,倾听会比自己占着话茬要好许多,不仅能够向他人学习(成为自己的东西),还能使得自己养成倾听的习惯,久而久之,自己也会知道该怎么说话,该说什么)。
参连:中第一箭是为后三箭的标准。犹如五音中宫商角徵羽中,宫是对于其他四音来说的标准音,即在宫确定之后,其他四音都能随之确定(表明说话需要有标准可循,若胡乱的找寻话茬,则会让他人的话语很难接上,即,若没有第一箭作为标准,其他三箭很难跟从)。
剡注:是为表明速度(表明说话有条理,速度较快,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说的话较多,且精确,亦是人需要锻炼的说话技巧之一——说话又精确又快,所涉及的内容又多,能够使得在单位效率中,不因己身的说话欠缺而耽误什么)。
襄尺:是为射礼当中的一门。原意是指在射箭中让君一尺而退(表明说话不能咄咄逼人,特别是对于比自身修为高或是高上许多的人,更要礼让身位(心位——谦虚,谦逊))。
井仪:原意表明射箭准(表明谈论过程中,尽可能的使得两人的交谈内容都能达到点上,则能更好的使得对方理解与判断,不要言过其实或是词不达意)。
文中所给出的“说话”/“谈论”只是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其中一个论例罢了,还有类似于“思想”/“行为”等范畴亦可用六艺中的五射来做出类比,简言之,文中所举交谈的例子,只是一种范例——如何把古代的六艺中的五射与当下的生活相结合。
综:此节内容虽然比较松散,有国学赏析步骤(前言→说明→赏析→引申)又有新穿插的史学写作手法(笔记手法),但大家可以选择一分为二来啊看,也可以连接来看,就当做笔记手法实在扩充人物与文化的内涵即可,且,人物值得我们效仿,文化值得我们传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都是一个模子
《论语·微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微子第十八-論語
孟子认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位圣贤,孔子其中的集大成者
圣人眼中的圣人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五十:孔子集三圣之大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