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傲慢始终连着愚蠢——舒生读《论语》第94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下谥”之“恶谥”,比如周厉王的“厉”,隋炀帝的“炀”。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是卫国大夫,死后被谥号为“文”。“文”是极高的荣誉。子贡觉得孔文子配不上,就问老师,孔文子凭什么谥号为“文”呢?“文”作为谥号,根据谥法: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全是很好的评价,属于美谥。
子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因为他认为孔文子道德上有问题。孔文子,名圉,是卫国的大夫,今天称他为孔文子,是就是因为他死后国君赠他谥号“文”。孔圉是个能臣也是个干臣,还是强悍之臣。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娶了宋国公子子朝的女儿。后来子朝家又出了问题,子朝的女儿跑了。孔圉就让太叔疾休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没想到太叔疾又去勾引前妻的妹妹,另外修了一个宫殿来安置她,就等于养了个小三。孔圉大怒,要发兵攻打太叔疾,被孔子劝住了。孔圉一气之下把女儿要回来,又把她嫁给了太叔疾的弟弟遗。
作为“女儿奴”,对孔圉的这个做法发自内心的拍手称快,但按照当时的礼仪,这当然是不好的。所以子贡才觉得孔圉比较彪悍,谥号为文不合适,才有这样一问。孔子觉得,孔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以谓之文也。就是说孔圉他很聪明,也很好学,地位很高,但能做到向比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请教,所以,谥号为“文”是恰当的。从孔子能劝住孔圉不去攻打太叔疾来看,他们俩的交情是不错的,孔子曾经讲到卫灵公无道,季康子就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的理由里面就有“仲叔圉治宾客”,孔圉接待宾客做的很好,类似于今天的外交工作做的不错,可见孔圉其实也是安邦定国之臣。
这句话进入了小学课本,意思大家都知道。但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子贡和孔子在看待孔圉的角度上是不一样的。子贡看到的是孔圉的缺点,而孔子看到的是孔圉的优点。而且,这恐怕是孔老师一贯的看人视角,在讲到管仲的时候,虽然有很多逾越礼制的地方,甚至有些僭越,但孔老师看到的是管氏的成就和功绩,依然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谓之仁”。这也是值得学习思考的地方,多看别人的优长,以优长来主导对别人的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三人行必有我师”,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向别人学习,也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都喜欢听到赞美之词,所谓逆耳忠言,非到万不得已,一般不说,说了有可能影响人际关系。这样是不是就是奉承虚伪呢?不是这样的,孔老师有过这方面的论述,赞美什么是提倡,不说什么至少是不提倡,态度本身就暗含在里面,不断发现并表扬一个人的优长,是因材施教的好办法。“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鼓励别人进步,不鼓励他退步。
而子贡所说的往往是我们常人的眼光,总是盯着别人的短处说事,甚至以找到别人的短处为乐,沾沾自喜、道听途说、乐此不疲。反思自己,这样的问题也存在。这是凡人的视角、孔乙己式的心态,因为我们习惯性的以批判和不满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在自己生活很如意的时候,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对别人指手画脚;而当自己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会在别人身上找安慰,“我脸上有麻子,别人脸上也有雀斑”,大家都是五十步笑百步,心里会坦然很多、舒服很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如果愿意从优长的一面去看待一个人,会有不同的收获。
回到这句话本身,“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个非常好的优点,这个优点足以穿越千年,值得我辈发扬光大。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学习,因为世界的发展从来没有这样的加速度。今天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谦卑,因为知识和信息的扁平化,让每个人都不敢说自己比别人懂得多,所谓高手在民间,人人都有过人之处。自己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尤其是那些以为官大学问长的人,真得学学宋代名臣赵抃的那首诗:
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寻常;
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
正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结尾,送给大学生们的一句话:保持饥饿,保持愚蠢。保持饥饿就是保持一种清贫和进取状态,清贫会让你更加纯净,饥饿会让你有好奇心、好学。保持愚蠢是勇于问那些别人认为的傻问题。人都有想看清世界的愿望,但人也喜欢认死理,本质上是懒惰和愚蠢的,这个现实不接受就谈不上好学。很多人每天拿着书本,但脑袋已经硬化。没看到一个新知识新事物,首先想到的是往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里面去套,“这个我听说过,不就是那个什么什么吗?”“这没什么稀奇的,和以前那个什么什么是一样的。”等等。这样的话语十分熟悉,经常听到。其实这是大脑硬化的表现,因为进步总是基于以往,今天所有新的东西都是从以往的知识里面长出来的,当然会似曾相识,关键的不是那个老根,要关注的是那个不起眼的嫩芽。
“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这是《孔子家语》里的话,人只有多看到自己的不足,以谦虚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指教,才能学有所成。尤其是今天,要跟上时代、看清趋势,就必须放下身段,以无知的心态去保持学习的热情,拥抱每一个看似不那么新的新事物。聪明或者自认为聪明的人,更应该以此为鉴,这是修养,也是能力。
傲慢只能保持愚蠢——我把这句话写在电脑桌面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5-15)
【儒】《论语·公冶长》(15)当官的没学问应是耻辱
什么是“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天天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详解论语: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新解5;1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