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导读】知德者鲜矣
《论语》卫灵公十五篇第四章非常简短,原文为,子曰:“由!知德者鲜矣。”意思就是孔子说:“仲由啊!知道德的人很少啊!”。本章理解的关键是怎么去理解文中这个“德”字,如果是一般人理解的道德,那不就是很多了吗?显然孔子这里所说的德与大部分说的德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孔子理解的德与一般人理解的德是不一样的,而一般人又不能理解孔子心里的德,所以孔子也常叹知道他的人太少了!这到底是怎么一个德呢?因为这段话没有语境,导致后人对这话理解有不同的看法。
南宋大儒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德,谓义理之得于己者。非己有之,不能知其意味之实也。自第一章至此,疑皆一时之言。此章盖为愠见发也。”他理解这一章同这一篇的第一章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一时的话语,是对子路愠见而发。不少学者也认同朱熹的理解。但如果是这样,编书者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一章放在第一章之后,岂不是更顺理成章,何必隔了两章再提。如果这样费周折,编者不就是自作乱象吗?让人觉得《论语》杂乱无章,没有头绪了。
其实不然,《论语》中各章先后顺序是有其道理的,编撰者是用心的,甚至是费尽心机的,绝不是胡乱编排的,各章次而是有其内在逻辑联系的。所以理解这一章,可以联系上一章第三章,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子贡答道:“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道来贯串它。”然而就是这个“道”,即使象子贡这样跟随孔子多年的高材生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得到的,更何况一般人。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可就是这个道,他却没有详细去阐述,弟子不问,他也没主动去提。这个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道,《论语》中无明确记载。我的理解,孔子所要大力倡导的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就是仁道与中庸之道,这个道就是他一以贯之的道。德是道的表现形式,所以这里的“德”,就是“仁德”“中庸之德”。孔子对于中庸,就发出无限感喟: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显然,这里的“德”理解为中庸之德,是准确的,而如还果能理解为建立在中庸之上的仁德,就更为准确。中庸之德之所以难行,就在于知道中庸之德的人太少了!当然即使知道了,而能坚持不断践行中庸之德也还是相当困难的,自古以来也是很少人能做到啊!能一辈子做到中庸的大概只有圣人了。
所以,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知道中庸之仁德的人太少了!
白云山人2018100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0条孔子经典语录(附译文)
《论语诗化150首》(58
孔子语录百句及译文
中国古籍中100句最经典语录(文字版)
孔子精华语录100句(附释文)
安德义德行卷7——仁爱篇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