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精神与小农经济
几年前在国内学术界和海外华人学者中,形成规模很大的文化热潮。在这股“文化热”中,曾出现过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是传统主义,主张承袭传统,复兴 古文化,特别是接续儒家圣圣相传的道统;二是反传统主义,主张背弃传统,与传统文化相决裂,尤其要斩断儒家精神陈陈相因的道统。对此二种文化观,我不敢苟 同。

  实际上,对儒家精神的研究,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它涉及到对中国当代文化如何建构的现实课题,有必要加以辨明。

   人类精神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客观历史根由,它是由民族深厚的物质生活土壤中孕育、生长出来的。换言之,文化的真实主体是生产方式,这是我们对精神文化 作出判断和取舍的基本依据。除此而外,社会组织和制度等政治因素,对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也有直接影响。然而,我感觉到,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为社会的 经济基础服务,这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精神文化的发展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这是说,经济的发展规律与精神文化的发展规律不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其独特性,机 械地看待精神文化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取的。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文化,其具体表现,主要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状态。社 会意识形态,一般而言是思想家理论思维活动的产物,表现为某些观点、概念所组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它比较直观,处在文化形态的较浅层面。社会心理状态与社会 意识形式相关,在某种思想理论长期熏染下,人们由不自觉地、被动地接受思想家的引导,经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自觉的、主动的社会心理状态,它表现为一 个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是人们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它处在文化形态的较深层面。

  中国古代文化,的确有很大的时代 差异和地区差异,因为中国毕竟有五千年文明史和50多个民族居住的辽阔疆域。从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看,儒家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导成分和重要内容,则已 基本成为定论,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儒家精神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带有一定的宗法血缘色彩,孕育儒家精神的历史土壤,无疑是农业型的自给自足式自然 经济,以及家与国二位一体的宗法制社会。

  距今大约六千年以前,中国古代先民们开始相继进入种植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社会。《论 语·宪问》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此后历代封建王朝以为“民以食为天”,而坚持“以农立国”、“农本商末”的基本国策,除少部分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 外,中华民族实际上是一个农业民族。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农业生产,是以简单劳动力与土地相结合的原始方式,铁犁自战国时代被发明后,至今仍在农民承包的 土地上使用。农民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常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的单调的日复一日的田园生活,他们依靠对土地的精耕细作,加上家庭小手工业 的补充,谋得自给与温饱。五千年的耕耘与收获,养育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繁衍生息,却并没有使土地肥力丧失,土质结构仍保护完好,维持了植被、生态环境的 基本平衡。世界粮农组织经调查后认定,这是人类历史的奇迹,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注目的农业文明。

  这种虽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已趋程式化的生产活动和稳固不变的经济结构,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以及文化教育的兴盛,提供了必要条件。所有这些,形成中国古代文化 的特有品质。在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期,文化的发展被宗教神学所桎梏,而中国却在相同的时期,创造出世界上最辉煌灿烂的文化。在明代中叶,即公元十五六世纪 以前的千余年间,中国文化始终处于世界文化发展大潮的前列。这种情形,不能不归因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成熟和发达,不能不归因于古代先哲们非宗教的经验理 性精神。

  在当代,西方工业文明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然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却日益变成支配人类自身的异己力 量,给人们的身心带来诸多新问题。于是,田园牧歌诗般清新恬淡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孕育出的儒家精神文化,重新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身居西方发达国家,备受西 方工业文明影响的西方学者,开始寻求解救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的出路。他们找到中国古代文化,找到孔孟、老庄,试图以此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

   中国传统儒家精神确有西方工业文明所不具备的优长,否则它就不能吸引西方文化学者。但是也应看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长期积淀,也给中华民族带来某些惰 性。例如,“父母在,不远游”、“安土重迁”的道德观和文化心理,使农民们固守在乡间土地上,形成严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重农轻商”、“农为国 本”成为治国之道、治家之道;“重义轻利”、“崇俭黜奢”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的深层文化原因之一。

   支撑和维持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大前提,就是家与国二位一体的社会经济结构。在欧洲中世纪,自然经济也曾占支配地位,但是它与中国古代有所不同,欧洲自然 经济主要是以农奴制的封建庄园为基本单位构成,庄园内部,不同的农奴之间有着较为明确的分工,特别是农业劳动与手工业劳动的分工很明显,农奴制及其机械的 分工,使欧洲中世纪生产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停滞不前状态。然而,这种内在的二元化倾向,又使自然经济结构很不稳固。在这种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工商业 就有可能从中孕育出来,进而成长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与此显著不同,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特色,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家与家、户与户 之间很少有分工合作,每个家庭都是把生产资料、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结合在一起,显示出较强的自身稳定性和凝固力。在这种小农业与家庭 小手工业密切结合的小生产方式中,生产技术主要凭长辈的口传身授,生产经验丰富的家长,便由此成为一家的权威,在生产过程中,家庭既然是基本的经济单位, 那么,父与子的关系,便成为家庭结构的基本内容。它是社会结构的原型,由家庭、家族到宗族,再集合为国家,形成一个巨大的宗法制社会网络。“国”与“家” 彼此相通,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
  反映这种“家”与“国”二位一体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就是渗透着家庭脉脉亲情的 “仁政”、“礼治”、“中庸”、“贵和”以及忠孝节义、温良恭俭让。从政治上讲,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大都是以仁政德治相标榜。实际上都是儒法结合,王 霸杂用。由此,形成一整套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纲常名教、礼教名分,其核心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源自于农业文明的“中庸”之道,也被作为 减少社会矛盾冲突,达到人们之间关系和谐、心态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制度的方法和手段。

  “家”与“国”二位一体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在此基 础上形成的尚中庸、讲仁道、崇礼义的儒家传统精神,起着维系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繁衍壮大的精神纽带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长期停滞在农业文明的封建社 会的重要原因。一直到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才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而此时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拉开序幕,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也 获得巨大成功,迅速膨胀的生产力,促使西方资产阶级迫不及待地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廉价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于是,他们看到了中国这块地大物博的地 方,并用坚船利炮冲开了中国的大门。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带来了西方近代文化,包括商品价值观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追求利润 成了最直接、最根本的目的,唯利是图,获取利润的欲望,摧毁了一切旧的道德观念,它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 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也就所剩无几了。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进程,第一次向 中国人提出“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向何处去”的问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田园般诗情画意的自然经济开始了解体过程,传统 文化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近代,民族的苦难、时代的使命,驱使许许多多仁人志士挣脱封建陈腐观念的束缚,向西方寻求真理、弃旧图新、奋发救国。然 而,封建文化依存的基础,是宗法式小农经济,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没有能够形成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因而也不可能形成系统的资本主义文 化。

  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其生长点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精华;这其中以儒家精神为代 表。回顾历史,我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一个历史性关头,中华民族经济复兴的又一个机遇出现在人们面前。当历史进入18世纪中期,产业革命在欧洲兴 起时,中国正处在“乾隆盛世”,社会封闭、信息阻塞,对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革命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因而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拉大了。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 主义者入侵,洋枪洋炮与大刀长矛进行较量。日本抓住这个时机,搞明治维新,收效很大,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和维新志士却倒在菜市口的血泊之中,丧失了 这个机遇。于是,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就拉得更大了。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的意义,涉及到经济结构、生产组织、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世界前进了,中国 仍在因循守旧。

  在这新旧世纪之交的时刻,历史又给中华民族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民族经济与文化复兴的浪潮已经滚滚而来。当然,中国 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肯定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这些困难和阻力可能来自国内,也可能来自国外;可能来自现实,也可能来自传统。但无论如何,经济和文化的 现代化都在进行之中,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否则,中国就没有出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析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传统管理智慧的特点
每日一解:小农经济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自然经济.农耕经济.农耕经济的区别
空中课堂‖臧泽锋: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解题指导(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