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卷七第一节 平定三藩(1)
康熙铲除鳌拜之后,陆续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让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为了实现真正的统一,康熙着手平定三藩、收复台湾。

   康熙铲除了鳌拜之后,陆续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使得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但是此时康熙并没有高枕无忧,因为国家还存在着一个很深的隐 患就是三藩,只有削平了三藩,才能真正实现大清的巩固统一。当时,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和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三 个人,因为曾为清朝建立战功而被封王,史称“三藩”。

  三藩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这几个人手中也拥有兵权,是清初拥有武装力量最 强大的地方势力。在这三股势力中,吴三桂的实力最强。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继茂都是来自辽东的汉人,为了清朝的开国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清王朝为了表彰他们 的功劳,安抚军心,赐给他们高贵的爵位,并且给了他们很多封地。

  从顺治朝开始,军费开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顺治十七年(1660年)为例,国家征赋收入银875万两,而云南一省就要支出银900多万两。竭全国之财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三藩拥兵自重,还在暗中相互勾结,在南方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独立王国。

   到了康熙初年,财政困难局面仍旧未见好转,国家的钱粮大半耗于三藩。三藩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平西王吴三桂还 自行选派官员,称为“西选”。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是在保卫着清朝的疆土,但他们只不过是装作臣服于清朝的统治,其实都在心里暗藏着野心。他们暗地里也制造 了兵器等,等待着机会成熟,就会起兵造反。在吴三桂镇守的土地上,人们甚至只知道平西王,而不知道有朝廷。

  康熙帝除鳌拜后,三藩成为他最大的心病。他要削平三藩,强化皇权。当时,朝臣主张不可撤藩的占绝大多数,支持撤藩的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等少数官员。

  这一年康熙已经二十岁了,但是他的很多行动还是要先告诉他的祖母,然后再施行。其实早在撤藩之前,孝庄已经对驻扎在南方的几个藩王怀有戒备之心。当年孝庄曾感念孔有德夫妇的忠烈,收留了他们唯一逃出的女儿孔四贞,并带回到宫中收养。

   孝庄和顺治曾经对她关爱有加,后来被封为和硕格格,成为了孝庄的义女。她是唯一一位汉族的公主,孔四贞成年后,孝庄把她许配给了孙延龄。在三藩叛乱中, 孙延龄归顺在吴三桂的门下,但是正是由于孔四贞的规劝,孙延龄归顺了朝廷,所以孔四贞对孝庄是很感恩戴德的,在平藩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十岁的康熙帝努力劝导众臣,排除大家的非议,他认为:“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yong)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

   三藩各自为王,康熙深觉不妥,吴三桂骄恣妄为更令康熙耿耿于怀。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尚可喜又一次(这是第十一次)疏请回辽东养老,并提出由 其长子安达公尚之信镇守广东。康熙批准尚可喜归老辽东,却以“尚之信跋扈难制”为由,不允许他袭平南王爵,并下令撤藩。康熙这一举动立刻刺激到了吴三桂和 耿精忠,这两个早就想取康熙而代之的藩王开始坐卧不安了,于是他们同时上疏提出撤藩,用以试探康熙。

  康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许多大臣认定这是吴三桂和耿精忠的投石问路之计,如果同意撤藩,他们必然会举旗造反,战争就会由此拉开序幕。

   康熙早已知道削藩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事情,打仗是唯一的办法,于是他对众臣说:吴三桂蓄谋已久,造反做皇帝是他多年来的心愿,如果现在不撤藩,只能给他 更多的时间筹备;如果现在撤藩,他可能会马上举旗,但是他并没有准备好。朝廷怎能姑息养奸,让他万事俱备之后再造反?于是康熙下诏吴三桂和耿精忠北归,同 意撤藩。

  吴三桂接到圣旨后,知道这个小皇帝绝对不能容忍他在西南肆意妄为,撤藩已经是必然的结果。如果自己北归肯定不会有好结果,唯有造反这一条路,也许可以让自己成就一番天大的事业。于是,经过半年的筹备,吴三桂终于竖起了反旗。

   中国古人做事讲究师出有名,吴三桂也不会违反这个规则。当时反清复明的人士甚多,于是他脱掉清朝官服,换上明朝将军的盔甲,在永历帝墓前痛哭忏悔,发誓 驱除鞑虏,恢复汉人江山。然而,吴三桂是清军入关的大功臣,当年他把满人领进山海关,逼死永历帝,帮满人夺取明朝天下,这是当朝平民都知道的史实,这时他 又反戈,要反清复明,谁也不会相信。

  吴三桂起兵之初,曾一路凯歌,占领了不少城市,一直攻到湖南。然而他深知凭自己现在的实力无法对 抗朝廷,于是他派人跟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造反。这两个藩王知道,造反也许是唯一的一条生存之路,否则永无抬头之日。现在正好有吴 三桂共事,正是最好的时机,于是共同响应吴三桂举事,这便是清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时,南方彻底被藩王的军队占领,朝廷 大多官员惊慌失措。然而,康熙深知这三个人互相猜疑,不过是乌合之众,绝不会长久。于是,他调动兵力抵挡吴三桂,同时对其他两个藩王施展缓兵之计,给尚之 信和耿精忠下诏,决定不撤他们的藩王爵位。尚之信和耿精忠见吴三桂军事进展不大,便又准备投降朝廷。

  南方本就是吴三桂多年经营的势力范围,所以开始极其顺利。然而向北方进军之后,便越来越不容易了,直到后来两军相对,谁也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进展。

  八年之后,吴三桂眼见兵源和物资无法随时补充,忧心积虑,大病之后一命呜呼。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三路南下,挺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瑶被迫自杀。清军终于剿灭了所有叛乱的军队,粉碎了他们的势力,彻底平定了南方。

   在三藩叛乱的八年中,孝庄祖孙两人经历了很多的考验,而且此时,康熙的个人生活也遭遇了种种的不幸。康熙十三年(1674年),皇后赫舍里氏不幸因为难 产去世了,四年后,第二位皇后钮钴禄氏也生病身亡。两位爱妻的先后去世给康熙带来很大的伤害和打击,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北京又发生了大地震, 京城内的房屋大片倒塌,人畜伤亡严重,康熙觉得非常伤心沮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康熙年仅20岁裁撤三藩,吴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谓不高明
吴三桂拥有几十万大军,为何最后还是败给了康熙?有三个关键点
三番那么强大,吴三桂为什么会输给康熙?
清朝初期“三藩”的前世、今生、结局
吴三桂如果接受削藩而不是起兵反清,康熙会让他平安终老吗?
清军入关后封了四位藩王,为何只有“三藩之乱”?谁没参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