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军入关后封了四位藩王,为何只有“三藩之乱”?谁没参与?
userphoto

2023.01.17 河南

关注

1669年,这一年,康熙16岁。在历史上,有不少这个年纪的皇帝,还要大臣或母后辅政,但不同凡响的康熙,已经智擒了独揽朝政的鳌拜。

之后,他想再找个时机,解决掉三件困扰已久的事——三藩、河务和漕运。

其中,三藩,他最为关心。

准其撤藩,恼羞成怒

所谓“三藩”,是指在清朝扫平中原的征战中,对屡建军功的明朝降将尚可喜、耿继茂、吴三桂封的藩王

尚可喜镇守广东,为平南王;

耿继茂镇守广西,为靖南王(后移至福建,耿继茂卒后,其子耿精忠承袭爵位);

吴三桂镇守云、贵,为平西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王在当地的势力不断加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根基。

康熙作为一代英主,从小熟读史书,自然也读到了以前藩王祸国殃民的故事,所以下决心想找个机会,铲除三藩,将其纳入中央的控制。

时机不久便来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眼看自己年纪大了,儿子尚之信又到处惹事,尚可喜担心连累自己,便上疏朝廷,请求回辽东养老。

康熙接疏后,认为此乃撤藩之良机,便将“养老”夸张成了“撤藩”,批准了尚可喜的请求。

福建的耿精忠听后,坐不住了,他是个明白人,跟着上疏,主动请求撤藩,移驻辽东,康熙迅速同意。

而到了吴三桂这边,事情就没这么简单了。

三藩中,吴三桂虽封王最晚,却发展最快,不但后来进封为亲王,儿子吴应熊也成了清廷的驸马。吴三桂广结太后和朝廷权贵,是三位藩王中权势最大、最炙手可热的一位

见尚、耿之举,吴三桂受形势所迫,无奈也上书清廷,请求撤藩,归宁辽东,但实则是希望朝廷能够挽留

对于吴三桂的真实想法,康熙心里十分清楚,他让朝臣们商议该如何处理,尽管反对意见居多,但康熙意已决,在他看来,三藩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可也”。

康熙力排众议,断然下旨,“准其撤藩”,还派专使前往云南,“帮助”处理相关事宜。

吴三桂闻讯,恼羞成怒,决定铤而走险,发动叛乱。

“三藩之乱”正式爆发。

起兵江南,天下响应

吴三桂仗恃其军队能征善战,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四处出兵。

同时,令将士改穿明朝汉服,企图获得明朝旧臣和汉人的支持;又派使者到各省联络,拉拢当地官员;还写信给尚可喜、耿精忠,煽动二位藩王反叛。

战事一起,天平很快倒向吴三桂这一边

(1)部下马宝占领贵州,进入湖南,四川方面,王屏藩也顺利占领。襄阳、广西先后倒戈;

(2)在吴三桂的蛊惑动员下,耿精忠起兵反叛,与吴联合攻占江西三十余城。尚可喜那个爱惹事的儿子尚之信,也决定“投吴反清”,吴三桂因此又控制了广东;

(3)原吴三桂的心腹王辅臣,也起兵反清,一举占领甘肃、陕西的部分地区。

(4)盘踞在台湾岛的郑经(郑成功之子),从澎湖攻入福建南部,想要分一杯羹。

仅一年多时间,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竟都被吴三桂掌控,而清军则集中在长江以北,双方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对峙状态。

吴三桂并不打算进军北上,而是欲与清朝以长江为界,分而治之。

诸心不齐,各个击破

此时的大清风雨飘摇,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一半都给了吴三桂。一时间,朝野震动,清廷大臣又对“撤藩”是否得当,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如此复杂又严峻的时刻,康熙展示出超常的冷静,他先杀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以表削吴之决心,随后经过仔细分析,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

(1)暂缓闽、粤的撤藩,即分化尚之信、耿精忠,孤立吴三桂

(2)西线战场,王辅臣首先被策反(此人只是想捞钱);东南战场,来自康熙的“安排”,郑经和耿精忠抢起了地盘,使得后者腹背受敌,不得不投降

(3)耿精忠投降后,尚之信大惊,在广东也跟着投降

(4)广西的孙延龄,因为与吴三桂的孙子发生冲突,在桂林被杀,广西也投降。

(5)郑经此时在东部战线已孤掌难鸣,只能回台湾了。

康熙十七年3月,走投无路的吴三桂,匆匆在湖南称帝,定国号“周”,算是圆了自己的皇帝梦。五个月后,在清军压境、四面合围的境地下,吴三桂暴病而亡,其孙吴世璠即位,继续与康熙对抗。

清军渡过长江,发起全面进攻,夺回了大片失地,此时的吴军大势已去,吴世璠被迫逃回昆明。

康熙二十年,清军全力围攻昆明,吴世璠自杀,至此,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落下了帷幕。

“三藩之乱”之所以失败,可归结为人心不齐、互相拆台。几股“各怀鬼胎”的反清势力,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才让清军有了各个击破的机会,最终造成“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三藩之外的另一位藩王

其实,早年间,除了三藩之外,清廷还封了另一位藩王,此人不仅颇具影响力,还能说是诸藩王中功劳最大的一位,他就是“定南王”孔有德。

那么,在三藩之乱爆发时,孔有德及其子嗣,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孔有德生于1602年,从小就不爱读书,字都不识几个,也非出身大户人家,于是只能去铁岭当矿工。

不过,在“武”方面,孔有德倒有过人之处——尤其擅长骑马和射箭。

在孔有德长大成人,差不多17、18岁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这场战役中,仅用五天时间,20万明军,就被努尔哈赤所率领的6万后金军打败。

国库被打空,主力被打尽,国土大面积丢失,明朝的士气被打灭,后金迅速扩张,从此,天下局势大变。

两年后,沈阳又被后金占领,孔有德选择投奔明朝将领毛文龙,同年,他参加了攻破后金镇江的战役,之后跟随毛文龙去了朝鲜皮岛。

此时的毛文龙,叫一个春风得意,接连升官,仿佛一位“海外天子”。孔有德在镇江大捷中表现出色,毛文龙很欣赏他,将其升至参将,还收他做了自己的养孙。

当时,毛文龙还收了另外一位“干孙子”——耿仲明,也就是“三藩之乱”中耿精忠的祖父。

耿仲明和孔有德都是同乡人,关系很好,还结拜为了义兄,整日形影不离。

孔有德来说,从铁岭矿工,到大明参将,他对毛文龙感激至深。

然而,世事难料,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们三人的命运——袁崇焕把毛文龙给杀了!

袁崇焕乃抗清(后金)第一名将,至于他为何杀毛文龙,后世说法不一。官方说法是毛文龙一人专制、不听指挥、假冒战功、克扣军饷等,但也有人说,毛文龙的权势太大,袁崇焕是想借此树立权威。

毛文龙死后,孔有德、耿仲明对大明的心寒了一大半,他们不愿继续待在这儿了,去山东登莱投奔了孙元化。孙元化师从徐光启,是西洋火炮方面的专家,在登州、莱州训练了一支强大的火器兵。

后金军对明朝大炮特别忌惮。想当年,宁远城头的一声炮响,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将努尔哈赤轰成了重伤,致其伤重不治,死在了回盛京的路上。

不过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只是与一只鸡有关,却加速了大明的覆灭。

一只鸡引发的“吴桥兵变”

崇祯四年8月,皇太极兵围大凌河城,远在山东的孙元化,接到了派兵支援的命令。

思来想去,孙元化决定,派孔有德去支援,因为他生在辽东,长在辽东,故而是最合适的人选。

孙元化给了孔有德2000兵、300门大炮,从陆路增援大凌河,并下令——两个月内必须到达前线。

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路途遥远不说,还得经过很多关道,更艰难的是,还要拖着300门大炮走,所以,结果就是——两个月后,孔有德的部队连山东还没出,但军粮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明代晚期,不光辽东打仗,全国各地也是义军四起,在民间该征的粮食早已被地方督府征完,百姓手中也只是保命的口粮。

在这样的情况下,孔有德他们即使有钱也买不着粮食,再加上山东人民并不欢迎他们,整个县城都是闭门罢市,孔有德见状,只能三顿改两顿,两顿改一顿。

然而,行至吴桥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有一名小兵实在是饿得不行了,跑到一户人家,偷了一只鸡吃。

没想到,被偷的人家来头不小,乃当地望族王象春。王象春在朝中还有关系,他哥是兵部尚书,所以这件事当时闹得很大

孔有德无奈只好斩了这名小兵,结果他的手下都不想干了,纷纷哗变——“我们天天挨饿,怕是还没到那大凌河,就全饿死在路上了!”

当时,军中有个叫李九成的参将,他借机怂恿孔有德说:“孙元化让我们两个月到辽东,现在两个月期限已过,我们都还没出山东呢!就算我们拼死拼活到了大凌河,按军法,我们算延误军机!到时大家一个个都得人头落地!我们有这么好的大炮,不如干脆反了!”

于是,孔有德和这2000兵,扭头一转,原路返回,没费多大劲,就拿下了登州、莱州,为什么这么轻松呢——他的“干哥哥”耿仲明在城里做着内应呢!

这么一来,孙元化巡抚练的兵、铸的炮,全归孔有德了

蝴蝶效应

其实,早在孔有德反叛的前一年,大明就已经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袁崇焕被斩了!

崇祯三年(1630年)8月,魏忠贤余党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施以反间计。皇太极不像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他重用汉将,善待汉人,推崇满汉一体。

这么一来一去,搞得崇祯帝信以为真,以为袁崇焕与后金私通,且有密约,最后,袁崇焕在京师被凌迟处死。

袁的罪状之一,就是“擅杀岛帅(毛文龙)”,这也没说错,袁杀毛确实属于“矫诏”,因为崇祯事先根本不知道此事。

皇太极此时笑开了花,以前在皮岛的毛文龙,就常使他如芒在背、辗转反侧。但现在,不仅毛文龙死了,袁崇焕也死了,这岂能不乐开花?

这还没完,很快,又一个好消息要来了。

正是来自孔有德。明廷从天津调遣孙应龙,来平叛孔有德。孙应龙走水陆,领2000水兵和一批巨舰。

孔有德和耿仲明想了个计谋,将孙应龙俘获。这孙应龙倒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他手里的东西可了不得。

一时间,水与火,皆在孔有德之手——不仅拥有大炮、火器营,还配备了水师兵、艨艟巨舰。

不过,孔、耿也算识时务,二人并不打算自立为王,他们自知,叛军总有兵败城破的一天,归顺最强的势力方为上策。最后,他们领着残部,还有手里的那些超强武器,投奔了后金。

皇太极高兴坏了,出城十里迎接二人,见面后还用满族最大的礼节——抱见礼。据说,抱见礼需要单膝跪地,至于皇太极当时是否真的激动得跪下来了,咱也不知道。

来了个能打的

1636年,崇祯九年,这一年,亦是崇德元年,因为皇太极称帝了,正式定国号“大清”,并加封孔有德、耿仲明,二人也不负所望,为大清屡建战功。

皇太极去世后,来到顺治三年,孔有德被顺治皇帝封为定南王,授平南大将军印,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藩王了,而他的任务,就是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南明政权)。

四年后,孔有德攻破桂林,驻守广西。

正当顺风顺水时,南明来了个能打的——西宁王李定国

两年后,李定国从清军手中,拿下了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并趁势南下,攻进广东后,直扑广西桂林。

孔有德率军与李定国交战几回合,根本不是其对手。

同年(顺治九年),七月初四,明军登云梯攻城,孔有德亲自登上城楼,指挥守城,万万没想到,被一箭射中了额头,士兵们赶紧将他扶回大营。

然而,孔有德的情况越来越糟,他自感时日无多,便遣散了家人,让家仆带着一儿一女出城逃命,并让妻妾上吊自尽。

桂林城中,孔有德见自己气数已尽,儿子、闺女已出城,身后之事都已办完,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捅翻了烛台,书房顷刻燃起大火——“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殉国了。

顺治帝听闻后,赐其谥号“武壮”,并为其修建了一座衣冠冢,取名“孔王坟”。

那么,逃出来的一儿一女后来命运如何呢?

女儿孔四贞,单人独骑,跋山涉水,进京面圣,后来被孝庄文皇后收为义女,成了顺治皇帝的“干妹妹”

儿子孔廷训没这么好运了,出城没多久就被明军擒获,六年之后,李定国下令将其斩首

由于孔家没有儿子承袭王爵,所以,定南王这一藩,相当于在顺治年间就被裁撤了。

其实,在诸藩王中,虽然孔有德的年纪没耿仲明大,但他绝对能算带头大哥,也最受清廷信任。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至于他若活着会对“三藩之乱”起到什么影响,只有各位自行想象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而是老实接受削藩,会得以善终吗?
耿精忠和尚可喜为何能被清朝封王?
清朝时期, 五个汉人被封王, 但结局都很悲惨!
清朝初年册封的五个异姓王爷都是怎样的结局
清军入关后分封的四位藩王
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和大臣们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