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仪简介:策士之雄的秦国宰辅张仪的故事

  • 张仪

    第一节 受辱赴秦,扶秦助赵

      张仪(?—公元前309年),战国时魏国贵族的后裔。善游说,足智谋,力争连横亲秦,可谓策士 之雄。开始时张仪也曾四处碰壁,甚至在楚国还被诬为窃贼惨遭毒打。妻子为此曾责怨他不该游说,他问妻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舌头还 在呢。”他说:“这就足够了。”由此可见,他对自己的游说之术是多么自信和执著。后来,果然于公元前328年,也就是秦惠文王十年,他被委以重任,担当秦 国的相国。执政期间,他极力拥戴惠文王称霸,迫使魏国献出上郡,瓦解齐楚联盟,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秦武王继位后,他到魏国任相,公元前310年死于魏国。

      如果说张仪是连横派的一员主将,那么苏秦则是合纵派的一面旗帜。合纵与连横,抗秦与亲秦,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然而,有趣的是,张仪的出山,居然是苏秦一手策划、精心安排的。

      张仪和苏秦,曾一起侍奉过纵横家代表人物之一的鬼谷子,向其学习游说之术,彼此都深谙其道,不过,苏秦自愧不如张仪。然而,苏秦已在赵国当上了官高禄丰的相国,张仪则尚在家中穷困潦倒。

      苏秦要请张仪出山。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开始了——

      苏秦既不亲自前往,又不堂而皇之地遣使邀请,而是派人乔装打扮,暗中行事。派去的人寻机接近张仪,然后再三启发张仪应该投奔苏秦。张仪正苦于怀才不遇,便决定投奔苏秦,以求飞黄腾达。

      然而,张仪万没料到,一到赵国,就先吃了个闭门羹。苏秦叮嘱门下的人不给他通报,又要让他不能离去。张仪陷入了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尴尬境地,但张仪还是怀着一线希望耐心等待。

       度日如年地熬过了好几天,终于盼来了苏秦的接见。尽管先前的冷漠已使张仪料到,此番接见肯定不会怎么隆重和热情,但实际境况比他的预料还要糟糕百倍。苏 秦孤傲地坐在堂上,而让张仪像个卑微的下属似的坐在堂下,还用刻薄的话语羞辱他:“凭您的才能本不应该这样的,可您却让自己落魄不堪到这种地步。我完全可 以说句话使您得到富贵,只是您不值得录用啊!”说完,告辞而去。

      千里迢迢而来,未能如愿以偿,反倒遭受一番羞辱,张仪自然是悔恨交 加,怒火中烧。凭他的伶牙俐齿,他完全可以在唇枪舌剑中也污辱对方一番,让薄情寡义的老同窗无地自容。但他没有贪图一时的嘴上痛快,而是不动声色地忍受了 莫大的污辱,怕的是生出事端,毁掉自身前程。竭力忍耐的同时,更激起了他远大的抱负。张仪暗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洗刷掉此番耻辱!

      张仪决定弃赵而去,投奔他邦。去哪里呢?张仪不想再东奔西闯,盲目而行,他要去扶持一个能够困扰赵国的诸侯。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雪耻洗辱,更能一展宏图。分析了各个诸侯的情况,他认为惟有强大的秦国是可去之处。于是,他毅然决定:投奔秦惠文王!

       张仪当时那么穷困,想去秦国,想见秦王,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啊。然而,张仪居然时来运转,刚上征程就遇见了一位慧眼识英雄的好心人。看得出,这位 好心人是个家资万贯的豪富,可对张仪却像忠实的奴仆对待高贵的主人,伴他同行同宿,代为支付一切费用,使他一帆风顺地到了秦国。要见秦王,必得有人引荐。 可是,张仪根本没有可作敲门砖的资财。这位好心人慷慨解囊,拿出金银,帮他在朝廷内外频繁活动。终于,这位好心人的金银财宝为他铺就了走向秦王宫殿的辉煌 之路。

      秦惠文王召见了张仪,见其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立刻拜为客卿。

      终于如愿以偿,张仪不胜欣喜。他正琢磨着该怎样酬谢为他搭桥铺路的好心人,不料,好心人居然要告辞而去。张仪大惑不解:这位好心人费尽心机,耗尽资财,却丝毫不要酬报,他图的是什么呢?

      好心人向张仪揭开了谜底:所有这一切,都是苏秦精心安排的。

       苏秦料到,赵国作为合纵抗秦的盟主,势必要被秦国视为眼中钉,列为首要进攻的目标。为了不致如此,苏秦便想派遣一个人去秦国,不但能够得到秦王的重用, 而且还能劝阻秦国进攻赵国。谁能担此重任?赵国尽管也颇具文臣武将,策士游客,但苏秦筛来选去,觉得没有一人中意。在苏秦看来,能担此任者,非张仪莫属。 但苏秦深知,如与张仪开诚布公地明谈,恐怕会事倍功半。于是,采用了羞辱张仪的激将法,尔后派人暗中保护,资助张仪,使其畅通无阻。

      这位好心人便是苏秦的家臣。

      张仪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但对苏秦的怨气全然烟消云散,而且还对苏秦感激倍至,暗想,没有这位老同窗的策划,恐怕也不会有我今日的平步青云。于是,他让苏秦的家臣回去禀报苏秦:“请替我拜谢苏先生。让苏先生放心,在他当权的时候,我决不会做出有损赵国利益的事。”

      张仪决计要帮助苏秦,照顾赵国,但他又丝毫不能损害秦国的利益。这也真够让张仪为难的。但张仪毕竟是张仪,他自信会有办法的,他也确实真有办法。

      对于六国诸侯联盟抗秦所造成的威胁,秦惠文王愈来愈深感不安,梦寐以求地想拆散联盟。

      一天,秦惠文王向众臣询问拆散联盟之计。一位大臣马上进谏:“联盟是赵国开头的,大王应该发兵先打赵国。谁去救赵国,咱们就打谁。六国诸侯无一不惧怕我们秦国,恐怕谁也不会为了赵国而自找挨打。这样一来,联盟就拆散了。”

      众臣全部赞同。只要秦惠文王一点头,赵国马上就会战火连天。

      “我看不能这么做。”张仪急忙站出反对。他早就提防着秦国众臣提出此议,也做好力排众议的准备。“六国刚订立联盟不久。彼此无隙,硬拆焉能拆散?!如若我们发兵进攻赵国,韩、楚、魏、齐、燕一起联合起来攻打我们,敌众我寡,后果不堪想像。”

      秦惠文王也担心会出现这种局面,问:“依你的意见呢?”

       张仪胸有成竹地说:“硬拆不如软拆。依我看,无须大动干戈,只要设法让他们互相猜疑,拆散他们的联盟就指日可待了。离咱们最近的是魏国,最远的是燕国, 咱们不妨先从这一远一近入手。咱们把从魏国拿来的城邑退还他几个,魏国准会感激大王。另外,只要大王把女儿许配给燕国太子,就和燕国成了亲戚。这样,我们 秦国就不再孤立了,而且六国也会彼此暗存戒心,联盟就会瓦解。”

      秦惠文王觉得言之有理,便依张仪计策去做。果然奏效,魏国和燕国贪图眼前利益,和秦国交好了。

      魏国脱离了联盟,有些事就由不得魏国了。张仪怎能让秦国得到的城池白白地送给魏国呢?那不过是他吃小亏占大便宜而已。

      张仪暗含机关地劝告魏王:“秦国对魏国如此宽厚,魏国可不能失礼呀!”

      魏王听出张仪的弦外之音,但魏国此时已孤立无援,无计可施,只好忍痛割爱,献出了上郡和少梁,以感谢秦王。

      魏国因小失大,秦国获利颇丰。

      张仪此举,既帮助了赵国,使其免遭战火;又拆散了联盟,使秦国从中渔利。这全凭张仪的足智多谋。不然,恐怕只能是非此即彼,要么损于秦利于赵,要么利于秦损于赵。如此两全其美,显示了张仪非凡的谋略。

    第二节 登上相位,用计弱楚

      秦惠文王十年,张仪相继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终于坐上了秦国相国的宝座,成了秦王手下最有实权的人物。于是,他更加孝忠秦王,竭力拥戴秦王在诸侯中称王,雄心勃勃地欲帮秦王一统天下。

      当时,除秦国以外,齐、楚两国亦是大国。为了防患于秦国的吞并,齐楚两国缔结了共同抗秦的盟约。显而易见,拆散这个同盟是秦国的当务之急。秦国众臣纷纷向秦王献计献策,秦王一概不甚满意。张仪深思熟虑后,献上一计。秦王听后,顿时喜笑颜开,急令张仪按计行事。

      于是,张仪出使楚国。

      楚国朝内谁人受宠,张仪早已了如指掌。靳尚成了张仪的首攻目标。重财厚礼,靳尚自然代为效劳,极尽溢美之词向楚王推荐张仪。

      楚怀王听说张仪声名赫赫,颇有韬略,也拿出礼贤下士之风,命令空出上等宾馆,并且亲自将张仪送到下榻之处;然后,颇为谦恭地向其请教治国安邦之策。

      张仪先是对楚王的盛情深表谢意,继而对楚王的虚怀若谷恭维一番,然后不胜惋惜地说:“秦王派我前来,意在和贵国交好。很可惜呀,我来迟了。”

      楚怀王对秦国本来望而生畏,万没想到秦王竟然主动派使交好,不胜惊讶,忙问:“怎么迟了呢?”

      张仪长叹道:“大王不是和齐王结成同盟了吗?”

      楚怀王一怔,沉吟半晌,说:“楚国之所以和齐国结成同盟,无非是为了防范被人攻打而已。难道你不认为这种危险存在吗?这显然是对秦国态度的进一步试探。”

      张仪软中带硬地说:“这种危险当然存在,而且由于楚国和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危险就更大了。很明显,齐楚联盟是想两国共同对付秦国。秦王本想与天下诸侯交好,可一旦有人故意要与秦王为敌,秦王恐怕不会等闲视之。”

      楚怀王听出张仪的话中暗含杀机,颇为愤懑,本想针锋相对地回敬几句,转念一想,不妥!如果惹恼秦国,秦国发兵先打我楚国,齐国真的能发兵救援吗?一旦齐国背信弃约,楚国岂不是自讨苦吃。

       张仪看出楚怀王的疑虑,说:“齐王一向野心勃勃,欲与秦王争高下,他与大王联盟,无非是想利用大王而已。试想,如果秦、楚两国真的交战,齐国会不惜损兵 折将前来救援吗?肯定不会。齐王巴不得秦、楚两败俱伤,他好坐收渔利,以图霸业。请大王想想,到那个时候,楚国的处境会怎样呢?”

      楚怀王一时拿不定主意,试探着问:“依你之见呢?”

       张仪说:“大王如能听取我的意见,应该跟齐国废除盟约,断绝往来,而和秦国交好。那我就请求秦王把商于一带的六百里土地献给贵国,让秦国女子成为大王的 姬妾,秦、楚两国嫁女娶妇,互通婚姻,世代结为兄弟盟邦。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从秦国得到了好处,岂不是两全其美?”

      楚怀王一听,不禁欣喜万分。废除齐楚盟约,既可以和秦国友善相处而不动干戈,又可以得到600里土地,这实在是事半功倍的事。楚怀王迫不及待地又叮问一句:“真的给我商于一带的600里土地?”

      张仪斩钉截铁:“决非戏言!”

      楚怀王惟恐夜长梦多,当即拍案而定:“好,就照你的意见办!”

      大臣们众口一词,争相恭贺楚王。惟有策士陈轸满面愁容,忧心忡忡。陈轸曾和张仪一道侍奉过秦惠文王,都被重用,互相争宠,但他最终还是败给了张仪,只得离开秦惠文王。他非常了解张仪,看出其中有诈,便建议楚王万万不可草率行事。

      楚怀王正陶醉于群臣的歌功颂德之中,并为即将扩大疆土而得意洋洋,见陈轸竟然当众大泼冷水,颇为扫兴,满面怨气地说:“我不兴师动众就能得到600里土地,群臣们都兴高采烈地向我祝贺,你为什么要阻拦这件事呢?”

      陈轸直言相劝:“依我看,我们如果废除齐楚联盟,不仅得不到商于一带的600里土地,而且还会导致齐国和秦国的联合。如果齐秦两国一联合,那么楚国的祸患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楚怀王越听越不顺耳,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说说你的理由吧。”

       陈轸竭力规劝楚王说:“秦国之所以看重楚国,关键在于楚国和齐国结成了同盟。齐楚联盟,才能与秦国抗衡。如果大王与齐国废约断交,楚国就孤立无援了。到 了那时,秦国怎么还会稀罕一个无法同它势均力敌的楚国,而给它600里土地呢?张仪一回到秦国,就会背弃他的诺言。我们所面临的局面将是:北面与齐国断 交,西面从秦国招来横祸,齐秦两国会同时发兵进攻楚国。为稳妥起见,照我看,不如跟齐国暗地合作而假装断交,同时立即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如果秦国真的交给 我们土地,我们再与齐国彻底断交也不迟,一旦是个骗局,我们也有备无患。”

      楚怀王早就听得不耐烦了,断然道:“请你不要再说了,你就等着看我得到商于一带的600里土地吧。”

      陈轸无奈,只有默默长叹。

      楚怀王惟恐张仪产生疑虑,从而失去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他给了张仪丰厚的馈赠,还把楚国的相印授给了张仪。并且当即宣布,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往来。然后,派使臣跟随张仪去秦国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以后,假装登车时没有拉住绳索摔伤了腿,居家养伤,不能上朝。楚国接管土地一事,自然也就无法付诸实施。开始,楚国使者并未介意,以为张仪很快就会康复。谁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张仪始终伤不见好。楚国使者不能不惶惶然了,担心情况有变,急忙回报楚王。

       楚怀王闻听后,心急如焚,坐卧不宁。他也曾不止一次地想过:张仪会不会背弃前言呢?但他都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在他看来,如果张仪想要翻脸不认账,完全没 有必要这么一拖再拖。左思右想,楚怀王认为:张仪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对楚国心存疑虑,担心楚国和齐国断交并不坚决,一旦交出土地,说不定楚国还会和齐国重 归于好。楚怀王以为找到了症结所在,不禁如释重负,暗想:让张仪解除后顾之忧,那还不易如反掌?

      楚怀王挑选了一位强悍的勇士,手持楚国符节,匆匆赶赴齐国。这位勇士的惟一任务就是一个字:骂!面对面地大骂齐王。骂得越凶越好,造成的影响越大越好。

       齐宣王见楚怀王如此背信弃义,而且派人骂上门来,不禁愤怒至极,决心报复楚国。不过,齐宣王清楚,光凭齐国的实力,不足以战胜楚国。尽管齐宣王极不情愿 与秦国联盟,但在目前的形势下也只能走这条路了。不然,让楚国抢先与秦国交好,齐国岂不是坐以待毙?齐宣王当机立断,马上派出使臣求见秦王,表示齐国愿与 秦国交好,并约秦国一同进攻楚国。

      如此结果,早在张仪预料之中。张仪装病居家,就是等着齐国登门请求与秦交好。这样,秦国既可摆布齐国,亦可要挟楚国。一夜之间,张仪突然康复,上朝了。

      楚国使者急忙求见,说他已久等三月有余,希望张仪能给他尽速办理接管商于一带600里土地事宜,他好回奏楚王。

      不料,张仪故作莫名其妙:“什么?您说什么?商于一带600里土地?”

      楚国使者情知不妙,据理力争:“这是您对我楚王的亲口许诺,言犹在耳,您不会忘却。我奉楚王的命令,前来接管商于一带600里土地,希望您能履行诺言。”

      张仪坦然地微微一笑,说:“那肯定是楚王听错了。我说的是我的封地六里。秦王的土地,别说600里,就是60里,我也没有权力馈赠于他人呀!”

      楚国使臣还想争辩,张仪下了逐客令:“请您回去禀报楚王吧。”

      楚怀王正迷醉于扩大疆土600里的美梦中,使臣回来一报,才知原是一枕黄粱。他恨,恨张仪,恨秦国,恨不能将张仪碎尸万段,恨不能将秦国踏为平地。于是,他派出精兵十万,选出良将屈旬,向秦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进攻。

       秦国早已严阵以待。齐国更是虎视眈眈。楚国与秦国刚一正面交锋,齐国便从侧翼向楚国发动猛攻。秦齐两面夹击,楚国腹背受敌,结果是主将屈旬被杀,十万大 军只剩下两三万。秦国还趁机夺取了丹阳、汉中等地。如此惨败,已无力再战,楚国只好以割让两个城邑为妥协条件,忍气吞声地与秦国讲和。

      令秦王忧心忡忡的齐楚联盟,秦王未动一兵一卒,只是张仪出使楚国一趟,就使其土崩瓦解,互相残杀,秦国还趁机夺取了楚国土地。难怪有人说:张仪的智谋胜似千军万马。

    第三节 利用宠妃,虎口脱险

      齐楚反目为仇,楚国元气大伤,更助长了秦国征服天下的勃勃雄心。尽管楚国卑躬屈膝地献出了两个城池,但并未使欲壑难填的秦王感到多大的满足。秦王对楚国的黔中地区,早已朝思暮想,垂涎三尺。

      张仪对秦王的欲念心领神会,一再怂恿应该趁机拿来黔中。因为黔中既是富庶之地,亦具战略意义。不过,张仪认为,无须点兵择将,黔中就能唾手可得。

      秦惠文王不胜惊喜:“说说你的良策。”

      张仪说:“大王还记得楚国曾经想要咱们商于600里土地吧?咱们何不旧话重提,就说,秦楚既已和好,秦国想要满足楚王的要求,将商于600里土地划给楚国,但楚国必须将黔中地区奉献给秦国。”

      秦惠文王觉得不尽如人意,摇摇头说:“用商于换黔中,当然是用芝麻换西瓜。不过,毕竟是有得有失,总不如既有得而又无所失呀!”

      张仪微微一笑:“大王,不必担心会失去商于。即便您真的想给,楚国也未必真的敢要呀。为了商于,楚国已损兵折将还赔上了两座城池,现在一提商于,楚国上下恐怕就心有余悸,怎敢再要?”

      秦惠文王说:“如果楚王说不想交换土地呢?”

      张仪说:“楚王暂时还不会有那个胆量。”

      秦惠文王沉思片刻,会意地一笑,马上派出使臣前往楚国,商谈换地一事。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楚王听罢秦王的意图,知道秦王以地易地是假,逼其献出黔中是真。假装糊涂,真的要以地易地,肯定要遭暗算。公开拒绝,秦王定然 寻找借口发兵,楚国难免又遭战败之苦。楚王左右为难,不知所措。备受煎熬之际,楚王忍不住仰天怒骂张仪:张仪呀,张仪,该千刀万剐的张仪,这准又是你的奸 计!……怒骂之余,灵机一动,楚王有了主意。

      楚怀王再次接见秦国使臣,非常客气地说:“请您转告秦王,楚国诚心实意地要与秦国永久交好,决不会再生贪图商于之念。如果秦王非要黔中不可,也不必以地易地。只要秦王能派张仪来楚国助我一臂之力,我就把黔中地区奉献给秦王。”

       这步棋,确实将住了秦王。只要一人,就献出一个偌大的黔中,这条件足够妥协退让的了。如果要的不是张仪而是别的属臣,秦王大概会毫不犹豫地应允。而楚王 偏偏要的是张仪,居心叵测是昭然若揭的。张仪曾使楚王中计而致狼狈不堪,他去楚国岂不是自投罗网?然而,黔中地区毕竟让人梦寐以求呀!派遣张仪前去,秦王 觉得于心不忍,舍弃黔中之地,秦王更是难于割爱。秦王犹犹豫豫,举棋不定

      张仪闻听此事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拜见秦王,要求前往楚国。

      秦王自然不胜感慨,说出了他的忧虑所在。

      张仪则毫无惧色:“大王不必替我担心。世人皆知:秦国强,楚国弱,楚国害怕秦国,楚王畏惧大王。我奉大王之命前往,谅他楚王也不敢杀我。即使楚王不计后果地杀了我,我能为大王换取黔中,也值得!”

      张仪的慷慨陈词,既是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又是为自己出使楚国增添了安全砝码。话里话外,无非两层意思:凭着秦国之强,秦王之威,楚国不敢伤害我这个秦国使臣;一旦我遭到伤害,决非仅仅是伤害了我个人,乃是对秦国的蔑视,对秦王的污辱!

      秦王对张仪本来就十分宠爱,又见张仪如此不惜个人安危,禁不住也大动真情,凛然道:“如果楚王胆敢对您非礼,那我不惜千军万马也要保您平安回国!”

      张仪谢过秦王,便出使楚国。

      张仪清楚,无论秦国多么强大,但对于孤身入虎穴的他来说,只能是一个仗以威慑对方的后盾,一个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保障;一旦楚王盛怒之下杀了他,秦王即便率举国之众攻打楚国,他也是无法起死回生的。张仪既不想有负使命,亦不想人头落地。他有他的万全之策。

      一到楚国,张仪先秘密拜访了靳尚。靳尚抱怨张仪不该前来送死。张仪笑道,“有您靳尚在,我张仪的脑袋是不会掉下来的。”

      靳尚一筹莫展地说:“不是我不想相帮,而是楚王杀你主意已决,我无能为力呀。”

      张仪依然满面微笑:“我看您是有办法的。”

      靳尚凄然一笑:“我若冒险在楚王面前为您求情,不但救不了您,反倒会把我的脑袋也搭上。”

      张仪摇摇头,问:“我听说,楚王的宠妃郑夫人对您十分爱惜,对您的话一向信赖无疑,对吧?”

      靳尚莫名其妙地说:“对呀。”

      张仪继续问道:“我又听说,楚王对郑夫人一向言听计从,对吧?”

      靳尚愈加疑惑不解:“对呀。可这与您的生死有什么关系呢?”

      张仪笑道:“关系大着呢!您想呀,如果让郑夫人在楚王面前替我求情,楚王还会伤害我吗?”

      靳尚连连摇头:“您这简直是异想天开。郑夫人与您素不相识不说,况且她不会不知道您欺骗过楚王,她怎会为您求情呢?”

      张仪满有把握地说:“让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宠妃地位而为我求情,她就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了。”

      靳尚如入雾中,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张仪的生死与郑夫人的宠妃地位有什么关系?直到张仪说出他的锦囊妙计,靳尚方如大梦初醒,连声叫绝!

      楚怀王一见张仪,就令人将其囚禁起来,决心杀掉,以解心头之恨。

      靳尚按张仪所嘱,急忙拜见宠妃郑夫人,请她规劝楚王不该如此轻视张仪。郑夫人也对张仪早就恨之入骨,愤愤道:“像张仪这样背信弃义的骗子,早就该杀。现在再不杀他,难道还继续养虎为患吗?”

      靳尚说:“夫人,现在杀了张仪,恐怕您早晚也会受到大王的轻视呀!”

      郑夫人一怔:“此话怎讲?”

       靳尚说:“夫人,您知道,秦王极为宠爱张仪,决不会弃之不顾。据说,秦王为救张仪,打算把上庸六个县的土地送给楚国,把秦国最出色的美女嫁给我们楚王, 还要将秦国宫中能歌善舞的女子作为陪嫁。我们大王重视土地,尊重秦国,秦国的美女在大王的眼里一定尊贵,那帮秦国美女也会整天缠得大王神魂颠倒,日久天 长,难免要备受大王的宠爱。到那时,夫人您恐怕……”

      “别说了。”郑夫人不想再听下去。靳尚一番话,确实刺到了她的痛处。作为一国之君的夫人,最担心的莫过于失去大王的宠爱。既然已经预感到潜在的威胁,那她就要千方百计地防微杜渐。她一向信任靳尚,便让他给出主意:“你看该怎么办?”

      靳尚说:“您不如在大王面前替张仪说说好话,放他出来。这样就断了秦女赴楚之路,夫人您也可高枕无忧了。”

      郑夫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自此,不分白天黑夜,一有机会就劝楚王:“咱们还没把土地送给秦国,秦国就把张仪派了来,这是秦王尊重大王的表示。大王对张仪没有以礼相待,反要杀了他,秦王肯定会大动肝火,若是发兵来打我们,我们岂不是得不偿失?!”

      然而,楚王始终无动于衷。

      郑夫人见屡屡劝说毫不见效,最后只好以离君而去相要挟,说:“大王如此一意孤行,秦王一定会派大军入境。我请求让我们母子迁到江南去,以免惨遭祸害。”

      楚怀王一见自己的夫人居然如此,料到臣民们定然反对杀害张仪;再说,要杀张仪也只不过是想解恨而已,如因贪图一时痛快而导致秦楚大战,确实得不偿失。权衡利弊,楚怀王赦免了张仪,尔后又像上次一样优厚地款待了他。

      张仪铤而走险,既未负秦王使命,又使自己化险为夷。是秦王救了他,还是郑夫人救了他?既是他们,又不是他们。在张仪下的这盘棋中,他们都不过是按张仪的计谋而行事的一个“棋子”。难道不是这样吗?

    第四节 离秦赴魏,巧退齐兵

      张仪获释,尚未离去,传来了苏秦遇刺后身亡的消息。张仪无比悲痛,哀伤。但是,他与苏秦的政治 主张毕竟是针锋相对的。合纵抗秦的一面大旗的突然离去,给他这位连横亲秦的主将造成了可乘之机,他不能不充分利用。于是,张仪毫无顾忌地诋毁苏秦的合纵之 说,游说各国信奉他的连横之策。楚王见张仪说得头头是道,答应张仪,跟秦国亲善。韩王认为张仪所言颇具远见卓识,便脱离合纵,实行连横,与秦国交好。张仪 载誉而归,秦惠文王非常欣慰,赏赐他五个城邑,封号叫武信君。

      不久,张仪受秦惠文王的派遣,游说其他诸侯。先是齐国,继而赵国,后至燕国,张仪所到之处,无不表示听从他的意见。至此,六国合纵联盟彻底瓦解,出现了诸侯连横亲秦的大好局面。张仪见大功告成,欣喜若狂地赶回秦国汇报。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张仪尚未到达秦都咸阳,就传来了惠文王去世、武王继位的消息。登时如冷水浇头,张仪不能不沮丧万分,惆怅满腹了。张仪深知,武王做太子时就不喜欢他,朝中的很多大臣见他倍受宠爱也都忌妒万分,惠文王在世时谁也拿他无可奈何,如今恐怕要凶多吉少了。

      果然,张仪成了众矢之的。很多大臣都向武王屡进谗言,说他奸诈狡猾,反复无常;说他只图谋求个人出路,不惜出卖国家利益;甚至还有人说:“如果再任用张仪,恐怕秦国就要被天下人所耻笑了。”

      各国诸侯听说张仪跟秦武王有隙,都感到连横亲秦之举前途黯淡,又都纷纷实行合纵外交。

      秦国众臣借机更加诋毁张仪,把诸侯疏秦之举全归罪于张仪。齐国此时又落井下石,专门派出使臣前来责备张仪。内攻外扰,步步紧逼,大有不杀张仪誓不罢休之势。张仪的处境岌岌可危,只差秦武王一声令下了。

      然而,秦武王对张仪的态度却很暧昧,既疏远冷淡,亦未动杀机。大概是秦武王看出张仪还大有利用价值吧?

       张仪审时度势,看出秦国已不宜久留,如不知难而退,迟早要惹杀身之祸。递交辞呈,请求离秦?不成。那会引起秦武王的疑心,以为我对不受重用而怨气冲天, 岂不是死罪难逃!不辞而别,溜之乎也?更不成。秦武王会认为我是想改换门庭,要去侍奉其他诸侯以害秦,难免要人头落地。左思右想,陡生一计,不禁暗自欣 慰,惟此才是万全之策:既要离秦投奔他邦,还要当个冠冕堂皇的秦国使臣。

      翌日拜见秦武王,张仪说:“大王,最近一段时间,东方各国均无战事,都友善相处。依我看,这对我们秦国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只有东方各国兵戎相见,战火不断,我们秦国才可以割得更多的土地。”

      秦武王继位以来,一心想扩大土地,以显示其大有作为,只是苦于没有可行的良策。今见张仪提及,知其已有打算,忙问:“依你的意见呢?”

       张仪说:“我听说,齐王现在非常恨我,只是畏于秦国的强大,更惧于大王对我的厚爱,才不敢前来取我人头。如果大王派我到魏国去,齐王肯定会发兵进攻魏 国。当魏、齐两国拼死厮杀之时,大王就趁机进攻韩国,进入三川,出兵函谷而不进攻,以逼进周京,周朝的祭器就会交给大王。到那时,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以令 诸侯,成其帝王之业!”

      秦武王不胜欢喜,立即表示赞同,并且出动了三十辆兵车,隆重地送张仪去魏国。张仪手持秦王的符节,一扫近来的沮丧而颇有些春风得意了。张仪并非得意忘形之人,他只不过是故作姿态以掩饰内心的落魄而已。

      魏国不敢得罪秦国,自然也就不敢慢待张仪。因为张仪是秦王亲派的使臣呀!

      至此,张仪按照他的万全之策,一帆风顺地完成了离秦赴魏的安全转移,而且还在魏国担任了相国。

      正如张仪预料的那样,齐王听说张仪到了魏国,果然出兵攻打魏国。

      魏王知道自己的兵力不及齐国,未免有所畏惧。同时又觉得,因为张仪而魏国无端受害,实在不值得。在他看来,张仪如能离魏归秦,齐国就会与魏国重归于好。不过,他觉得此话不好开口,意欲请来张仪,以商讨战事为名,暗语点拨张仪。

      不料,张仪主动拜见,说:“大王,您恐怕正在为齐国动兵之事担忧吧?”

      魏王点点头,问:“凭我魏国兵力,您看,能击退齐军吗?”

      张仪说:“何需大王兴师动众?我能让齐国停止用兵。”

      魏王按照他的思路作出了反应,忙问:“莫非您想回秦国搬兵?”

      张仪淡然一笑:“亦无须秦王动用一兵一卒。”

      魏王不禁茫然至极,既不用我兴师动众,亦无须秦国的一兵一卒,就可退却齐兵,简直是白日做梦!但魏王深知张仪做事神秘莫测,又见张仪如此坦然自若,料定张仪必有退兵之策,可心里又不大有底,便试探着问:“您一人焉能阻挡住齐国的千军万马?”

      张仪微微一笑:“大王,您就放心吧,齐国肯定会退兵的。”

      魏王见其如此胸有成竹,又对退兵之计如此讳莫如深,尽管心里惴惴不安,但知不宜深问,便道:“退却齐军之事,全仗您去办了。”

      张仪道:“大王,您就静候喜讯吧!”

      张仪之所以胸有成竹,认为胜券在握,因为他已有安排,而且安排得极为周密稳妥。

      张仪早已派出了家臣冯喜。让冯喜先赴楚国,待齐国对魏国开战之时,冯喜以楚国使臣的身份出现在了齐王的面前。

      冯喜对齐王说:“大王憎恨张仪,杀了他恐怕不解恨,但是,大王因为他在魏国就攻打魏国,这恐怕反倒救了张仪呀。”

      齐王不解,问其缘故。

      冯喜说:“大王,恐怕您只知道张仪是在秦国待不下去了,才到魏国来的吧?”

      齐王说:“当然如此,岂有它由?”

      冯喜说:“内外交困,张仪当然在秦国待不下去了。不过,张仪却是以秦王亲派使臣的身份离秦赴魏的,秦王的符节可是他的护身符啊!”

      齐王呵呵一笑:“其实,秦王拿他是弃之如敝履了。”

      冯喜微微一笑,摇摇头:“大王,未必呀!谁不知,张仪离秦出使魏国,秦王派30辆兵车护送,这作何解释?”

      齐王沉思不语。

      冯喜说:“据我们所知,张仪离开秦国前,曾和秦王有密约。”

      齐王急问:“什么秘约?”

       冯喜说:“张仪离开秦国前,对秦王说:‘现在各国无战事,平平安安,这是不利于秦国的。只有各国战事纷起,才有利于大王割取土地。齐王最恨我,我到哪个 国家,它定然发兵攻之。我希望大王遣我赴魏,齐王必定攻魏。齐、魏一交战,大王就可乘乱先攻韩国,入三川,进函谷,近逼周京,迫使周天子交出祭器,大王就 可挟持天子以令诸侯,帝业必定。’秦王见计大有可图,才遣张仪赴魏。如果大王攻打魏国,既内耗国力外攻盟邦,又使张仪得到了秦王的信任,这岂不是伤了自己 而又救了张仪?”

      齐王心里叹道:张仪呀,张仪,我又险些中了你的奸计!于是,齐王急令:撤兵!

      魏王忽闻齐国偃旗息鼓,自行撤兵,当然是不胜惊讶,不胜欣喜。对张仪,自然是宠信百倍。

      然而,张仪在魏国担任相国的时间并不长,仅一年,即公元前310年,便死于魏国。

      历来,谈张仪,往往离不开苏秦,从司马迁的《史记》始。对张仪又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独擅纵横的能臣;西汉中期以后有人说他是“诈人”。

      功过自有评说。

      张仪主张连横亲秦,拥戴秦王一统天下,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所作所为明证了他的足智多谋,客观上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策士如云的战国时期,称张仪为策士之雄,是当之无愧的。他那过人的智慧丰富了我国的思想文化宝库。
  •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十列传之张仪列传第十
    古代诸子精华:纵横家
    大秦名相张仪: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
    大国之主楚怀王有多蠢?一个被同一条绳子绊倒两次的人!
    《芈月传》:看儒家、法家、纵横家斗法
    谋略与雄辩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