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3)

【原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语译】

孔子说:“人们的过错,各属于一定的类别。观察过错,就知道仁还是不仁。”

【解读】

本章孔子谈“观过知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样是犯错误,有高下优劣之分。“仁者”的错误,是白璧微瑕,“不仁者”的错误,顽石之玷,错误的性质与类别相去甚远。成语有“观过知仁”,语出于此。这也是孔子告诉我们观察人的方法之一。

【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语译】

孔子说:“早上得闻人生至理,晚上死去都行。”

【解读】

本章谈“闻道之难”。

“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人、做事、做学问,不论做什么,在纷纭复杂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死而无憾,可见对规律性把握的重要性。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谓“天命”,也是指能够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了,换一个角度说,道之不易得。

【原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①,未足与议也。”

【注释】

① 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语译】

孔子说:“士人有志于追求人生真理,却以粗衣糙食为耻的,不足以与之相谋。”

【解读】

本章谈“忧道不忧贫”。

“志于道”与“华衣美食”,在孔子的思想中不是绝对对立的。不是说“士人”或“知识分子”,“志于道”,一定要粗衣糙食,穿得破破烂烂,而是要求有仁德的人,不要以衣帽取人,不要以“恶衣恶食”为耻;而应该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一面做“志于道”的追求工夫,一边又不能宁静自守,追求华贵与富丽。这种修道不专,用心不一,巧言论道,心有旁鹜的人,不能与之相谋而成大事。孔子对子路的赞扬也说明了这一观点,“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篇》)意思是穿着破旧的衣袍,和穿着狐皮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

【原文】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①,无莫也②,义之与比③。”

【注释】

① 适(dī):原为“適”,引申为绝对正确。   ② 莫:不可以的,不专一的。引申为绝对错误。   ③ 义之与比(bì):比之于义,意即怎样恰当、合适就怎样干。义:适宜,合适。比:接近,靠拢。与,通“于”。

【语译】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毫无成见,既不绝对的肯定也不绝对的否定,只依拒义来衡量。”

【解读】

本章孔子谈灵活性。

前人对这一段文字,重视程度颇不够充分,“义”是孔子对事物评判的又一重要标准,一条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这是一条以仁德为主线的标准,表现其为原则性。另外一条则是“义”。 “义”则表现其为灵活性,也就是天下没有绝对的正确,没有绝对的错误,“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孔子的相对论观。以“义”为标准,什么叫“义”,“义者,宜也(《中庸》),”“行而宜者之谓义(韩愈《原道》)”。这是孔子哲学中两条极有意义的标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孔子运用得十分贴切而自然,以后许多章节中多有涉及。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①:君子怀刑②,小人怀惠③。”

【注释】

① 土:乡土。  ② 刑:法度。  ③ 惠:私利。

【语译】

孔子说:“君子怀恋德行,小人怀恋乡土;君子崇尚法制,小人崇尚实惠。”

【解读】

本章谈君子小人在“德”“刑”“土”“惠”方面的区别。

“君子”一般指有德者,“小人”一般指无德者,许多人将“君子”理解为贵族阶级,“小人”则理解为下层劳动人民,此说不妥。“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有德与无德。有位无德者,哪怕地位再显赫也是小人。有德无位者,哪怕“箪食瓢饮居陋巷”,“疏食饮水”,地位再低,也是贤人君子。另外,在理解“君子”“小人”对举的句子时,注意不机械绝对化去理解。“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是说君子的道德修养要求,不是说君子不念乡土,不思故里。只是说君子“仁以为己任”,“志于德”,“依于仁”,志存高远,唯恐德之不修,“恐修名之不立”,不会专心一味的去买宅置田,营造安乐窝。君子对形而下的东西,不去刻意追求,不是说完全摒弃,恰当时中而已。“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同样的道理。又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君子追求道义,小人一味追逐私利,但并不是说君子必须远“利”,而不要“利”,只是说“义”“利”应结合,取“利”以“义”,“利”必须符合“义”。孔子对财富义利观可参阅4?5。

【原文】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①,多怨。”

【注释】

① 放(fǎnɡ):依照。

【语译】

孔子说:“只依循私利来行事,必然招致很多怨恨。”

【解读】

本章孔子谈人应该以义为中心,不应该以利为中心。

一切以利为中心的行动,一定招致多方怨恨。朱熹说:“欲利于己者,必害于人,故多怨。” “利”,儒家文化并不是禁欲绝利,而是对“利”有道德尺度的要求,富与贵,“当由道义得,不当苟取也。”《论衡?问孔》,不妨人而利己,不损人而有益。”如若“放于利而行”,超过“妨人”“损人”的界线,那就一定多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济制裁:演变、后果和挑战 | 国政学人
最让男人”放不下“的4种女人!
丁捷著纪实文学《追问》读后感
2024年上海莘庄梅园梅花(17)
失传多年的古方重现,三味草药重塑偏瘫健康奇迹
城投公司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破局路径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